1、名言警句教育创新指南 一,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树立教师是合作者的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学习动力,发展学习个性,变教学为导学,探索一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模式,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 三,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确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四,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十四个现代人的素质特征是:,准备和乐于接受他从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多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注
2、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工作和生活有计划,尊重知识,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负责,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重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了解生产及其过程,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及未来持乐观态度,平等观念和守法意识五,转变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要重视培养
3、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要把德育,也就是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要位置,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美育,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教师应确立两个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选择教学方法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七,发现学习优点是: 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与探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局限性: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发现学习要求学生有发现的需要、发现的经验,并能作出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
4、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式的、形式主义的、低效或无效的活动;就是极力倡导发现学习的布鲁纳本人也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有发明一样八,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1,教学方法本身的因素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2,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3,教师因素教师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4,学生因素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九,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许多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就
5、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满堂灌、题海战术、多讲多练、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过关、以讲实验代替学生做实验、讲课随意性大、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措施是:1,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2,控制题量,提高习题质量,抑制“题海战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加强教师中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改善实验条件,改造实验设备,全面开设学生实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六个阶段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适当印发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课前按提纲自学;要求学生脱离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适当分析教材中的重
6、点、难点及主要问题;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记忆能力的培养,常见的记忆方法有摸规律记忆;小结归纳记忆;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理解记忆;比较记忆;强化记忆;压韵记忆;兴奋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总结记忆;顺序记忆;提示记忆;巩固记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给学生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分析、
7、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十,评课1,看教学目标2,看教学内容3,看教学方法4,看教学效果十一,教学观念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1,主动性原则2,持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十二,教学评价的全面化、多样化、素质化全面化表现在评价内容上;表现在评价主体上;表现在评价功能上 ;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素质化考试不仅考知识,更注重考能力和其他心理素质和创造性品质;教学评价将在专项素质评价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十三,引导教师重视学生质疑素质的培养1,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8、造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2,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的基本措施1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再次,要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最后,要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感2给学生以质疑的安全感,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来自学生方面的批评意见;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并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3,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自信
9、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冲破迷信权威和书本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告诉他们:教师虽很有学问,但有学问的人也可能出错;书本知识虽具有科学性,但书本知识也未必全对。书本知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验总结,加之人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化,所以,书本知识只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正是这个原因,历史上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真理,都存在再研究、再发展的成分。如果没有质疑精神,科学就不会进步、不会有发展。对待教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正确作法应该是:一要善于学习;二要敢于不信;三要找到怀疑的“理论”依据。4,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措施:首先,尽快使中小学教育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10、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证。其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求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记忆与理解相结合、知其然同知其所以然相结合。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就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其三,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其四,教学生掌握一些思维的类型,如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其五,要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其包括三层意思:第一,不但要了解事物的表象,更要探索事物的本质。第二,要注意不同事物、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应用,由此产生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联想。第三,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侧
11、面去思考。,授予学生质疑的技巧其一,问原因;其二,找依据;其三,提异议;其四,求异同十四,引导教师把握面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1,面向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教学即特殊交往2,面向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二:变革教学组织形式3,面向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三:变革教学管理制度,面向新课程教学理念之四:变革评价制度十五,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一节 教学设计方法创新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技巧一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层次1,识记 2,理解 3,掌握二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三制定教学单元四明确知识要点五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二,分析处理教材的方法与技巧一分析理解教材二把握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三组织和处理教材方法有三种:论理法;心理法
12、;教育法注意有六点:P275三,制定教学策略的方法与技巧一了解学生的特征:一般特征,特殊特征二选择教学媒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 2,学生特点 3,最大价值三选择与设计作业1,作业份量要适当2,作业难度要适度3,作业要求要适宜4,作业范围要适中,作业布置要灵活四教学评价四,制定教学计划与编写教案的方法与技巧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方法和技巧1,教学基本情况概述学生情况分析;学科教材内容的分析2,教学目标3,主要措施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第二,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第三, 参加教学研究工作第四, 组织课外小组活动第五, 征求教学信息反馈4,教学进度安排第一,
13、 计划内容项目齐全,即有情况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措施、进度安排等。第二, 学生情况分析具体、透彻,有理有据,符合实际情况;在教材分析中,知识结构清楚,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纵横关系第三, 教学目标明确,要求适当,合乎教学大纲的精神第四, 制定的措施具体周到,针对性强,切实可行,使完成教学任务确有保障第五, 进度安排合理科学,符合要求。二编写教案的方法与技巧文字表达法;列一览表法;卡片提示法第二节 教学组织方法创新一,教学总体的安排一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二脉络清楚,体现层次性三灵活多样,具有动态性出示尝试题动-自学课本静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动-巩固练习静四讲究艺术,注意审美性二,
14、教学模式的选择1,指导- 接受式2,自学- 辅导式3,引导- 发现式4,情趣- 陶冶式5,示范- 模仿式讲解的常用方式:解说式、解析式、解答式;讲解的常用方法:实例解说法、对比求异法、引经据典法、层层剥笋法、逻辑推理法第三节 教师启发方法创新1,励志法2,明理法3,创设情境法4,激情法5,设疑法,寻思法,研讨法,故谬法,暗示法10,点拨法11,对比法12,类比法第四节 课堂提问方法创新1,铺垫式2,阶梯式3,对比式4,比较式5,引路式,联系式,破题式,归纳式,发散式10,自疑式11,复合式第五节 德育渗透方法创新1,语言熏陶法2,情境感染法3,讲授分析法4,增补事例法5,探微索幽法6,解疑答难
15、法7,典型演讲法,组织讨论法,兴趣教学法10,审美教育法11,理论灌输法12,榜样启迪法13,巧用挂图法14,推荐读物法15,纵横比较法16,上挂下联法17,开展活动法18,参观教育法十六,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创新1,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 教学质量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学生大脑潜能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十七,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教师大胆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楷模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创造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高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
16、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设置地理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精选优选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辩论5,变换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6,巧设质疑,激活思维7,拓宽教学渠道,完善考核体系十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1,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挑战2,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挑战3,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挑战4,新课程评价对教师的挑战十九,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怎么办1,理解新课程2,调适自己3,发挥创造性除以上外,教师还要:1,正确认识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2,正确看待教师角色和职能的变化3,正确看待学生角色的变化4,正确看待教材的变化5,加强学习与合作二十,学会新技
17、能适应新课程1,面对新课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1由学习管理者变为学习组织者2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参与者3由学习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4由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5由学生学习的仲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6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课程研究者7由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开发者8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决策者2,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 ,学会创新1学会关爱2学会理解3学会宽容4学会给予5学会分享6学会合作7学会选择8学会激励9学会“IT”1
18、0学会创新3,坚持自我更新,促进专业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二十一,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2,调动学习积极性3,提高学习效率4,获得终身学习的技巧二十二,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1,传统的教育方法1以传授教材为主2以教师为中心3以教师讲授为主4以单一的课程教学为主5严格遵守常规的课堂2,传统学习方法的误区1学习大背2作业靠抄袭3考前才突击二十三,学习方法的选择与变革1,对传统学习方法的提炼和改进2,对仍然适应当前学习的某些已有的学习方法的选择与甄别3,吸收外来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变革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为我所用二十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发散法2,聚合法3,
19、比较法4,求异法5,逆向法6,超常思维法二十五,让学生学会愉快的学习1,学生苦学、厌学的原因1学习动机不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努力程度2学习方法不当,影响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效果学生学习方法不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边派”的学习习惯;不会科学安排时间,导致学习疲劳;拖拉和应付,这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 现象;考试时的疲劳战术和死记硬背2,学生会学、乐学的方法1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2强化学生的学习性体验,形成对学习的稳定兴趣形成学生学习性体验的方法有: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多样化、艺术化教育活动;教师的正确导向积极评价3,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提
20、高学习效率1制定学习计划2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3把握好“三习”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及课后复习 4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二十六,期末复习学习方法1,核心扩展法2,前后串联法3,专题法4,图示法5,自问自答法二十七,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立足于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2,以课堂为主战场,同时努力做好课外工作,使之与 课堂教学紧密配合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敢于和善于超越教师4,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二十八,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树立四种意识,培养学生四种习惯,造就学生五种能力1,树立四种意识1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3灌输新知识教学观的意识4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2,培养四种习惯1培养学生好疑好问的习惯2培养学生评价批判的习惯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让思维与实践互为补充和转化3,造就学生的五种能力1自学能力2创造能力3操作能力4应变能力5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