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典英语全真口语训练法序言:原典法网站上线一年,A. 聆听先行的理念,B. 各种英美儿童运用的分级分类有声书,本身就是最好的 EFL (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素材和教材,这两大理念,已经开始传播,部分能够坚持实践达三个月以上的网友,已经体会到原典英语自学法的威力。在原典法全社会教学的早期阶段,为着防止学生过于心急,过于焦躁,而过早开始口语训练,我们集中于强调聆听,集中于讲解聆听的方法和要领。现在,是时候向典友全面介绍原典英语自学法的口语训练方法了。第一讲 英语口语训练的八大基础原理语言知觉的动觉理论由神经心理学研究可知,感知觉与动作、聆听与口语,密切关联。虽然常识里语言输入(聆听/知觉)是语言输
2、出(说话/动作)的基础,但在逻辑上以及在语言进化的可能性中,输出与输入同步,甚至,输出先于输入、从而输出决定输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例如许多高等动物都有肢体语言,因此有部分学者猜测语言进化源自于肢体动作(gesture)。还有有学者主张动作是知觉的基础。如美国知名的教授家族(夫妇与子女都是名牌大学教授)的家长 Alvin Liberman,就提出过语言知觉的动作理论假说(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简称 motor theory)。这一理论主张,我们对话语的感知辨别,并非主要根据其外在输入的声音模式,而是凭依我们自己口喉声腔中的发音动作模式(10,38)。
3、这个理论影响深远,既获得神经科学领域众多实验数据的支持,又强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中人工语言合成研究的发展,也经受着广泛地批评和质疑,包括众多“否证”的实验数据。概括各相关学科领域对语言知觉的动作理论假说的实验研究,科学家大体可以确认三个方向性的结论。A. 在个体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语言知觉(聆听)绝对优先于语言动作(话语产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B. 一旦环境中的母语语音流系统开始内化,大脑加工就立刻把语言知觉与语言动作紧密地锻造链接在一起,从此,语言动作就开始对语言知觉产生重大的影响。C. 知觉和动作之间的紧密链接,甚至“同步耦合”,很可能在人类智慧进化中扮演重大角色。镜像脑神经细胞原理G
4、. Rizzolatti 等人于 1990 年代发现了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他们把研究论文发往自然科学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论文被退回,给出的理由是该研究不能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兴趣(lack of general interest),这是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委婉表达。但仅仅十年之后,科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它是 20 世纪大脑科学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例如,有当代脑神经科学领域的马可波罗之誉印度籍科学家 V.S. Ramachandranr 就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大脑科学的意义,与 DNA 的发现对生物科学的意义相同,它为认识人类自身的若干重大未解之
5、谜,提供了一把金钥匙。Ramachandranr 同时推测,镜像神经元很可能是决定语言起源或“突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镜像神经元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脑细胞:自己动作时被激活,感知到他人相同动作时也被激活。首先在对猴子大脑的研究中发现了这种神经元。当猴子做一些非常精细的动作,例如,捡起一粒花生,把它送到嘴里,大脑中对应激活的“动作控制”细胞,与猴子观看到其他猴子做相同的动作时,大脑中对应激活的“感知觉”细胞,完全相同。随后,在人类的大脑中也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进而,在不同类型的动作-知觉活动中都发现了镜像神经元。尤其是,不仅发现了听觉与口腔动作耦合的镜像神经元,而且在大脑运动性语言中枢布罗卡区(Br
6、ocas area)发现了神经元。这个惊人发现确证了感知觉与动作之间关系密切,密切到存在“合二为一”的大脑细胞。但它并没有说明两者中哪一方具有更基础的本原作用。例如,可以这样解释镜像细胞的意义:当你看见别人做了某个动作、或听到别人发出的某个声音这是知觉过程你就有能力自己去模仿做出相同的动作、或模仿发出相同的声音。此时知觉优先于动作。就进化的角度考察,这或许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无论如何,镜像神经元对 A. Liberman 的动作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39-41)。就外语学习而言,它既提示,精准的口语有助于聆听加工,更提示,敏锐的聆听为精准的口语奠定基础。共用编码理论 Common
7、coding theory 由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R. W. Sperry 和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W. Prinz 等人在 1950 年代提出的共用编码理论假说。这个理论认为,感知觉的心理表征与动作心理表征,两者重合,在大脑中共享相同的神经网络廻路,形成大脑工作的基础模式;由此,动作通过感知觉表征而实现、构造和塑型,反之,感知觉也通过动作表征而实现、构造和塑型。共同编码理论的思想源自德国哲学家 R. H. Lotze 和美国心理学的鼻祖 W. James 所主张的观念与动作的合一原则(ideomotor principle) 。近年来,运用当代脑成像技术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镜像神经元等大脑科学
8、的新发现,支持共用编码理论假说的理论框架,令其在心理学界和认知科学界获得日益广泛的重视。就语言习得而言,除了感觉与动作合一的镜像神经元之外,科学家发现在听觉加工中枢与口语动作加工中枢之间,神经元存在大量的直接链接。这也对共用编码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数据。“草坪踏径原理” 大脑神经学习与工作的基本原理这些正在浮现的科学新发现和新理论,都显示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其互动的玄妙模式,虽然仍旧远不为我们充分了解,但其密切的交织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暂时撇开这些玄奥复杂的理论或假说,我们考察全球脑神经科学一致同意的基本结论:大脑学习与工作的基本原理。大脑是怎么学习的,或者说,学习会导致大脑什么样的生理改变
9、?进而,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导致大脑构造的正向实质改变的有效学习。大脑的核心基本单元是脑细胞。科学研究最保守的估计,每个人的大脑都有至少 150 亿以上个脑细胞。学习并不导致脑细胞数量的增长。实际上,脑细胞的数量从出生后不久就不再增长了,而且,还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大体导致脑细胞两类“变化”。第一类是临时性的激活,它并不构成长久有效的学习。第二类是于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网路构造的改变,通过脑细胞的突触(Synapses)生长而产生新的稳定联结。每个脑细胞可以通过突触生长与多达 1 万个其他脑细胞直接联结。由组合数学就能计算出,大脑细胞联结方式复杂度的数量级,超过宇宙中所有原子的
10、数量!众所周知互联网的神奇就在于其连接。而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复杂度,远远超过全球所有电脑+互联网联结的复杂度。简言之,大脑神奇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在脑细胞之间产生新的稳定联结。大脑细胞的连接,可以非常粗略地比拟为一片草坪上踩出的路径,一条路径就是一个或一串稳定的联结,很多路径交错纵横,就链接为网络了。由此,将你的大脑比拟为一个足球场草坪,想象你是一个足球运动员,要在这片草坪上踩踏出路径,你应该该用什么方法?即使你有最好的体能,满场跑,也踩不出一个路径来,你只能沿着固定的路线来回跑,才能踩踏出路径。在相对“简陋”的记忆心理学试验中,科学家发现,要将单词或短语或句子从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通常需要的
11、大脑持续加工时间超过 30 秒。但即便如此,仍旧可能产生快速遗忘。在更先进的当代脑成像技术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要在脑细胞之间产生新的稳定联结,即通过突触生长而产生的新改变,对应的具体学习任务必须持续重复达到 15 分钟以上。一旦由突触生长而构成新联结,大脑就很难遗忘。例如,学会了游泳或骑自行车或弹钢琴的人,几乎无法遗忘,原因就在于,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链接网路。因此,一切学习的生理基础,简而言之就是能导致大脑细胞网路生长与改变的学习。我们将此比喻为“草坪踏径原理”。只有按照“固定的路线”来回重复,才能踩踏出路径。由此,恰当的重复学习非常重要且绝对必要。专家技能原理我们在第 章 讲述过聆听训练
12、的量化原理。这个原理可以归属于更普遍的“专家技能原理”。认知心理学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都发现,在任何技能或知识领域,要达到世界级专家的水平,都需要不少于 10 年的专门训练时间。这一发现也被称作 1 万小时原理。徐老师推荐的 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一书中提到了这个原理。画家,作家,作曲家,钢琴家,运动员,舞蹈家,科学家,棋手,甚至犯罪高手,都需要至少 1 万小时以上的专门训练,其专业知识或技能才能炉火纯青。1 万小时的学习训练量,意味着每天 3 个小时,每周 20 个小时,持续十年的学习训练。专家技能原理与草坪踏径原理相结合,在外语学习上就意味着,必须长期坚持恰
13、当的重复性的练习。大脑加工的快感原理显然,重复训练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然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又发现,对无法唤起积极情绪感受的刺激,单调重复很容易令大脑加工产生“饱和”现象,即俗语中所说的疲劳或厌倦,从而造成大脑加工效率迅速下降,不易造成新的突触生长。同时,有助于产生欣快情绪感受的学习行为,不但不易出现因重复而生的加工饱和现象,而且恰恰由于产生欣快感,令大脑“主动追求”重复性体验,从而特别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巩固,促进突触生长形成新的大脑网路。产生欣快感而令大脑享受重复的学习,效果自然经久难忘。这方面最浅显的例子是学唱歌。如果一首新歌曲立刻被聆听者喜爱,那么他或她很容易通过重复聆听,甚至卡拉 OK 等
14、方式,学会这首歌,且经久不忘。内在的大脑加工层面,欣快感的生理化学机制,是大脑的某些部位产生并释放多巴胺(Dopamine)等类的兴奋性神经传递介质,后者常常被称为情爱介质,有时候也被成为爱情荷尔蒙(这不是准确的表达)。外在的经验层面,凡是能引起积极情绪和情感的行为,都有助于大脑产生多巴胺。欣快感行为最极端的例子即为这样那样的上瘾如果外语学习能进入“上瘾”状态,所学内容自然被烙印。简而言之,最有效的经久不忘的学习是能够诱发快感的学习。唱歌与说话,都是声音的表达,两者有共通之处。科学研究发现,相对于说话(语言),唱歌或音乐,确实更易于导致大脑相关部位产生多巴胺等快感介质,唤起正向的、积极的或欣快
15、的情感体验。由此明确提示,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情感性因素,且朗诵的音频素材应富于音乐感。我们在第 章强调了外语学习的情感原理和乐感原理,基础原因也在于此。口语训练的合唱原理设想你学唱一首新歌,如果初学时你独自歌唱,那么难免音准不佳,甚至跑调;如果初学时你置身一个小合唱团里,团友都是专业歌手,且都早已唱熟了这首歌,那么你跟着唱,就不易跑调,你很容易学会这首新歌。进而,合唱时,即使你想刻意唱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节拍更快一些,更慢一些,甚至,在非和谐的不同音阶里演唱,非常困难,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为什么如此?这主要就是前述镜像神经元原理的作用:当四面八方涌进耳朵和大脑的声韵流,都是统一的同一
16、的,那么,大脑里被激活的那些神经元或神经元网路,恰恰是唱出这些声韵流所需要激活的神经元或神经元网路。听觉与发音在这种场合达到高度的同一状态。1970 年代源自日本并随后在世界流行的卡拉 OK,如今是中国大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很多青年以这种方式学会了一首首新歌。卡拉 OK 学唱歌的原理,就是这里所说的合唱原理。显然,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学唱歌,也完全适用于学外语。人类语言设计特征理论语言设计特征理论,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C. Hockett 对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贡献,Hockett 提炼的人类语言的 13 大设计特征,其中 11 大特征直接根基于或交织于语音的接受和产生。与口语学习最密切
17、的特征包括:A. 独立且并行的口喉声腔与听觉器官(Vocal-Auditory Channel) B. 话语声音的接受与产生之间的精确可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C. 话语自我聆听的全反馈监控(Total Feedback) Hockett 的语言设计特征理论属于语言学理论,大脑科学的镜像神经元原理和共用编码理论属于大脑科学理论。不难发现这两者完全吻合。人类话语的输入与输出,聆听与产生,两者独立但又相互完全并行,从而相互“耦合”,耦合的“生理心理表象”就是声音流的接受与产生之间存在着精确的可互换性。在大脑神经层面,这或者表现为语言听觉加工中枢与语言动作(说话)加工中枢的直接
18、链接通道,或者更直接地表现为听觉与动觉合一的镜像神经元。在行为层面,当学习语言时,婴幼儿不仅能够精准地感知他人的话语,而且能够对自己的话语进行全反馈式的自我聆听监控,从而自主调整自己的口语发声动作,令其与环境中的母语完全匹配。所以,全世界的婴幼儿,不仅神速无比且步调一致地习得了母语,而且从他或她说出的第一个单词,第一句话,虽然清晰度仍有待改进,但从来不带任何所谓偏差性的“口音”语调。而外语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荒腔走板的各式口音。原因何在?第 章讨论过,根本原因在于母语语音系统造成的聆听错觉,在于聆听训练的方法不当,强度不够。第二讲 原典英语全真口语训练法提升口语的最佳途径当然是运用各种实践机
19、会,包括课堂内外及网络,与英语母语人士直接交流,并利用性能日益改进的高科技语言互动软件。自 1980 年代以来国际外语教学界主流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在口语教学方面也早有行之有效训练方法和丰富经验。本章介绍的口语训练方法,是推荐给中国学生的一种自学训练方法。该方法假设学习者暂时缺乏大量运用口语双向交流的实践场合,更没有优秀外教口耳相传,因此先侧重于背诵与复述训练。这不符合交际法的主要理念,但它既能充分利用中国教育传统中诵经的合理成分,又充分吸收了当代大脑科学与神经语言学的最新发现。该方法能既不依赖双向交流、又不依赖外教,却习得纯正口音和流畅的外语基本句型,
20、从而为实战交流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上一章讲述的种种大脑学习原理(大脑科学、神经语言学和当代语言学的诸种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耳听尚昏昏,口说更糊糊。由镜像神经元原理,即知觉脑细胞与动作细胞的合一,我们可知,就语言习得过程而言,只有你精确的知觉,即听得精准,你才能产生精确的动作,即说得标准(漂亮流畅的口语)。B. 外教的耳朵,永远不是学生的耳朵。由话语的全反馈自我聆听监控等原理可知,即使你身边有优秀的外教口耳相授,他或她能轻易觉察出你口音的偏差,不断地督促你纠正,一遍遍给你发音示范,都丝毫不能替代你的耳朵,你自己的聆听。如果你对外语的聆听,如第 章 所介绍的 P.Kuhl 教授的科
21、研发现,存在种种错觉,那么,外教与你自己发音之间的差异,你根本无法细腻感受。由此,即使你有钱雇外教,即使外教的口语能够媲美英美的专业朗诵家,你的口语仍旧无法做到“准确”,无法不带浓重的口音。原因在于,你的“耳朵”与外教的“耳朵”不一样,外教的耳朵不能替代你的耳朵。也即,缺乏足够的且恰当的聆听训练,外教大脑里从出生到青春期十多年淬炼出的母语听觉系统,无法 “移植”进入你的大脑,成为你的语言听觉系统。简言之,要在口语训练中实现口音的“准确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你自我聆听的精确性,后者又完全取决于你的聆听训练。而在高科技多媒体时代,外语学习中的聆听训练,与有没有外教在学生身边,几乎毫无关系。C. 只要
22、功夫深,神经网路生。不生成新的神经网络,学习必然遗忘,而重复训练是大脑细胞形成新联结的必由之路。D. 千锤百炼句,化为脑中路。由“草坪踏径原理”,重复训练不仅需要强度,而且需要集中,必须恪守“固定线路”。由此,口语训练初期必须集中于有限的素材,必须对此有限的素材精听精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浅尝百句,不如精练十句。E. 君子淑女,银铃金嗓,听之语之,寤寐求之。由大脑加工快感原理,最佳的重复训练,是种种能够引起欣快感等积极情绪的重复,绝不能是引起厌倦甚至憎恶情绪的重复。由此,口语训练所采用的素材,应是学习者自己酷爱的充满情感和乐感的素材。学习者喜爱的文学作品通常就是口语训练的上选。而各种
23、英语教学流派中往往强调的素材句型与情境配合的“实用性”,这在口语初学阶段反而无关宏旨。因为任何简化版的文学经典素材,其句型多是常用句型,其句式和语用情境一定具备强大可迁移性。原典英语口语 99 全真训练法1. 基础聆听训练。仍旧是,按照 321 甚至 633 模式,训练不少于两个月,除了模仿朗诵背诵单词,不必介意开口说话。约两个月之后,感觉到聆听能力明显进步了,就可以进入口语训练阶段。2. “情侣”原则。从已经训练过的素材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素材。最佳素材一定是自己百听不厌的。初学者可用简写版的文学作品,难度不要太高,语速可以略慢,但朗诵一定要超棒。3. “音轨”刻印训练一。将音频切分成约一分
24、钟左右的段落。再度认真重复聆听 9 约 遍。4. “音轨”刻印训练二。 继续把此听过的音频细分成约 20 秒的朗读段落,继续聆听约 9 遍。3/4 两步训练,是根据大脑记忆认知的原理,通过工作记忆中的声韵加工向长期记忆系统的转换,因此称为“音轨”刻印训练。5. 异步跟读,口语动作模仿训练一。打开文本(这个阶段,不要自己朗读),看着文本(如果此时已经能够背诵,则不需要看文本),播放音频,轻声随着音频跟读,即比音频慢约 0.5 秒的跟随朗读(speech repetition)约三五遍。6. 同步跟读,口语动作模仿训练二。播放音频,完全精确同步朗读。就像唱卡拉 OK 那样(跟着唱,跟着朗读),这样
25、要重复 9 遍以上,多多益善。开始时自己的朗读可以比较轻声,随着日益熟悉(发音和韵律节奏都进步了),逐渐增加朗诵的音量。等到自我发声的音量正常了,再重复 9 遍以上(同样是跟着音频精确同步朗读)。在异步跟读与同步跟读中,原声音频实际上起着教师领读的作用。7. 韵律为王,口语大动作塑造训练。初始跟读时无须注重模仿具体发音,无须过分在乎发音是否准确,而应首先注重模仿韵律(prosody)。韵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 节奏,B. 重读,C. 语调起伏。简言之,语言的韵律就是,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尽量惟妙惟肖地模仿韵律。这个时候,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含混一些不要紧,关键韵律要逼真。甚至,学习者可以只用一
26、种声音来“哼读”,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模仿节奏、强弱和语调变化,以体会把握英语的韵律感。也即,在开始跟读的时候,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模仿的准确性把握,远远超过对元音、辅音、连读等细节的把握。口语训练本质上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训练,其动作复杂度绝不亚于艺术体操。由此,外语口语训练中对韵律的模仿把握,相当于舞蹈或艺术体操训练过程里的大动作训练阶段。8. 逐个发音矫正训练,口语动作细节分解塑造训练。达到韵律韵律模仿高逼真度后,再针对自己薄弱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环节,一个一个纠正,即,每次朗读,集中矫正一个元音或一个辅音,等到非常熟练掌握该元音或辅音的发音之后,再训练矫正下一个发音。这即相当于在舞蹈或艺术
27、体操训练过程里普遍运用分解式动作训练。9. 对比鉴别,口语-聆听动作训练整合一。以上训练完成后,把自己的朗读录音下来,自己播放,与原声音频朗读对比,聆听鉴别。10. 精益求精,口语-聆听动作训练整合二。根据自我录音与原声音频的聆听对比,再从 7/8/9 三项训练中,选出必要的环节,重复训练。11. 熟能生巧,口语-聆听动作训练整合三。重复 10-11 两项,直至 A. 对自己的发音满意度持续提升,B. 所练句子脱口而出。12. 跬步千里,口语-聆听动作训练进阶。一个 20 秒(一分钟)训练完了,再训练下一个 20 秒(一分钟)。此时由于你已经开始欣赏自己纯正的发音,成就感日增,很容易发展出口语
28、训练的嗜好,重复训练不再厌倦,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嗜好。总体训练,不要求多,20 分钟就够了,但仍旧需要时时复习,复习是自然可以减少聆听和朗读的重复次数。外语口语训练的主教练原理根据大脑科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各项原理,聆听与口语都是典型的感知-动作系统。在这个方面,它与舞蹈完全相通。进而,对任何一个学外语的学生,在外语口语训练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口音训练阶段,最佳主教练不是外教,而是学生的自我聆听,是聆听优质原声朗读+自我的全反馈监控。不论你是否有外教,有钱请外教,都是如此。因此,在原典法中,我们反复强调,荷马秘笈是“语林至尊”。当然,一旦学生通过以上聆听口语的自学训练,培养了优越的听了,锻造了纯正
29、的口音,掌握了基本句型,就应该积极“创造”与英语母语人士的实战交流。小贴士:1. 这个训练,也可以小组进行,找一些同学好友,两个人可以,三个人也可以,五六个人也可以,不宜再多。小组一起来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一起训练的时候,一起同步朗读的时候,原声碟的音量要放得比较大。让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聆听,相互评价和矫正发音和韵律。. 再次强调,韵律比发音更重要。我们特别提请学生观察两岁左右幼童的说话。在这个阶段上,幼童说母语,韵律感无一例外惟妙惟肖,但口齿发音常常尚欠清晰。这是人类口语学习的“自然过程”。一旦韵律感“准确”了,英语的洋腔洋味就带出来了,后续单个音素的矫正,即元音或辅音的发音,也容易进行,
30、你的口语,会越练越棒。. 一般无须刻意在乎那些复杂的“细节”,如连读、弱读和变音之类,这些细节,都是整体口语熟练后,自然而然会掌握的。4. 练习臻于完美 (practice makes perfection)。每个小段,都练习到纯熟, 再练习下一个小段,不要怕重复,认真练习重复到 50 遍以上,效果最明显。5. 同步跟读时,开始时把扬声器音量放得比较大,自己的朗读比较轻,随着日益熟习,反向调整音量,即逐步减低扬声器播放音量,逐步提升自己朗读的音量。6. 你会发现,几乎每积累到三分钟段落的练习,你的口语都发生了明显的进步,这样,仅仅积累到 20 分钟,你会惊喜得发现,啊,不知不觉,我的口语已经能
31、够与美国人(英国人)媲美了!7. 朗诵训练时,如果通过重复精听,早已能背诵,当然就不需要看着文本跟读或朗读。8. 基础较弱的学生,建议开始时用简化版语速略慢的音频,但朗读一定要超棒,且素材一定是自己特别喜爱的。9. 跟读朗读中,应该配合各种肢体动作,尤其是手臂动作,用以加强语言的表达和节奏感,把自己想象成素材中的角色,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朗诵,来体会语言的韵律节奏感,来表达语言的内涵,达到所谓“身心合一”式的朗诵。10. 分解式发音矫正训练时,可以结合发音训练的优质视频教材,结合用镜子自我观察和体会口型。11. 本训练方法通常适用于十二三岁以上的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和职业青年群体。儿童年龄越小,越易于自发习得纯正口音,并不特别要求拘泥于本方法。对低龄儿童,关键的训练,仍旧是听,听自己喜欢的故事,听得多了,他们会自然而然出口就是洋腔洋调。听故事百听不厌是低龄儿童的特征,而这恰恰是“上帝”赋予儿童语言学习的一种本能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