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征求意见稿)前言随着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类产品的发展,我国相 继颁 布实施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等法规要求,以提高医 疗器械产品生产总 体水平,以保障医 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一基本准则为出发点,与国际标准相接 轨,督促指 导医疗器械生产企 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法规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首先要具备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对于无菌医 疗器械、体外 诊断试剂产品而言,洁净室(区)的硬件条件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洁净室(区)的 环境控制要求得到了行 业的普遍关注。洁净室(区)是无菌医疗器械、体外 诊断试剂产品生
2、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 产环境,其 环境控制水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本 检查要点指南旨在帮助北京市医 疗器械监管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相关过 程的认知和把握,指导全市医疗 器械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 产企业洁净室(区)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 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洁净室(区)环节的管理要求提供参考。本指南主要以现行医疗器械法规、标准中对于洁净室(区)的 规定为基础,尤其是以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的相关要求为主,部分借 鉴了医药工业洁净 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 境 第 3 部分:检测方法(GB/T
3、25915.3-2010)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 检查要求发生变化时, 应重新讨论以确保本指南持续符合要求。一、适用范围本指南可作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医疗器械生 产企业许可证核发、 变更、换证等现场检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医 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 疗器械实施细则、医 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检查、体外诊 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检查、医疗器械生产监督检查等各项涉及洁净室(区)检查的参考 资料。二、检查要点及流程以下检查要点的表述主要分为对现场情况和文件资料的检查两部分,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现场查看、询问、 记录的情况与企
4、业的规 定、文件、记录的符合性。1.现场观察企业生产、检验洁净 室(区)环境(1)洁净室(区)入口处是否张贴平面图,标识洁净室(区)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布局是否与 实际情况相符。(2)进入一更是否进行换鞋、脱外衣,洗手,是否设置门档,是否张贴洗手步骤。(3)进入二更是否进行穿洁净服(鞋)、口罩、帽子、手消毒。手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是否 设置自动出水设施、烘干器。(4)二更是否设置整衣镜、方便穿 洁净服设施,是否 张贴更衣流程。是否设置存衣、挂衣设施。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是否有效遮盖内衣、毛发;对 于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2(5)是否设置缓冲间或风淋室, 洁净室(区)工作人员
5、超过 5 人的, 风淋室旁是否设置旁通门。风淋室是否有防止门同时开启的措施。(6)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洁具间、洗衣 间、工位器具 间等 辅助功能间。洗衣间是否布置了整衣晾衣区域,是否具备了洁净服或无菌服消毒灭菌措施。洗衣 间洗衣设施配备 是否合理,以 满足洗衣、洗鞋需求。衣服和鞋是否分 别清洗。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是否定期在相应级别洁净环境中分别清洗、干燥、整理和保存,并区 别使用。洁净服和无菌服清洗是否使用符合要求的工 艺用水。 (7)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的清洁卫生工具。(8)洁具间、洗衣间、工位器具间以及需要使用工艺用水的功能 间是否设置了水
6、路管道,是否标识工艺用水的种类和流向。是否设置地漏(万级 及以上洁净室(区)不宜设置地漏),地漏是否具有防倒灌措施。地漏是否及 时清洁。(9)洁净室(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各接口 处是否严密,无 颗粒物脱落,不易积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是否使用了防火材料。洁净室(区)内的管道、 墙上设施与墙壁或顶棚接触部位是否密封。(10)是否设置了与产品生产工艺相对应的专用功能间或区域,如注塑间、干燥 间等,其送回风管理和配置的设备是否符合法规、标准规定和工艺 的要求。注塑 间内是否设置了模具存放 间。(11)洁净室(区)内特殊生产工序需要百级洁净环境的,是否配备
7、层流罩、 洁净工作台等设备。体外诊断试剂阳性物质处理是否在万级环境下阳性间进行,并配 备生物安全柜。阳性间是否具备灭活设施、原位消毒设施。对于进行危 险度二级及以上的病原体操作的,空气是否经除菌过滤后排出。(12)是否设置了物料入口,入口 处是否采用风淋或传递窗,是否进行净化处理,是否有防止窗同时开启的措施,门窗是否密封良好。(13)洁净室(区)内人流物流走向是否交叉。(14)洁净室(区)内不同洁净度功能间之间,门的开启是否向着 洁净度级别高的方向, 门是否密封良好。洁净室(区)内回风口是否被遮挡。(15)相邻不同洁净级别功能间之间是否设置了压差表, 压 差表是否贴有计量校准标识。 压差表零点
8、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相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 间的压差梯度是否合理。(16)洁净室(区)内是否合理设置了温湿度计,是否 贴有计 量校准标识。(17)产品生产工艺需要使用工艺用气的,是否 设置了工艺 用气通道、空气 压缩机。(18)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漆面或木质材质物品。操作台是否光滑、平整、无缝隙、不脱落尘粒和纤维、不易 积尘并便于清洗消毒。(19)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空气消毒装置,如 设置紫外 线灯,是否 设置总开关。紫外线灯管是否定期更换。(20)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独立的成品出口。(21)洁净室(区)内是否设置了安全门,是否具有敲 击工具。3(22)不同空气洁净级别区域之间的物
9、料传递如采用传送带时,是否进行分段传送。(23)洁净室(区)内工作人员是否穿拖鞋,化 妆及佩戴饰物等,是否将个人物品带入洁净室(区)(24)生产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于新建实验 室的,生 产企业是否分别建立万级下局部百级的无菌检验室、微生物限度室和阳性对 照室(包括人流、物流相 对独立)。 共用无菌检验室和微生物限度室的是否进行清场。(25)是否配置了洁净室(区)环境监测设备及配套用实验用设备,如尘埃粒子计数器、 风速仪、以及用于沉降菌或浮游菌检测的培养箱(培养细菌或真菌(霉菌)设备和培养皿、配置所用试剂等。(26)查空调机组设置是否合理, 压差表是否进行计量校准,是否标明初、中效位
10、置及气流走向。使用臭氧方式 进行环境消毒的,是否配置臭氧发 生器。 对于有干燥要求的,是否配置除湿设备。2.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有关的管理文件、 记录(1)现场提供的洁净室(区)平面图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是否标识了不同产品、不同工序 对应的洁净环境。(2)是否制定了人员净化管理规定。(3)是否制定了人员卫生管理规定和洁净室(区)工作守则。(4)是否制定了洁净服管理规定。(5)是否制定了洁净室(区)卫生管理规定,包括 设备、工装模具及工位器具清洁规定;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规定以及清洁工具的清洁及存放规定。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 设备,其 结构型式与材料是否对洁净环境产生污染,是否有防止尘
11、埃产生和扩散的措施。 设备、工 艺装备与管道表面是否光 洁、平整、无 颗粒物质脱落,并易于清洗和消毒或 灭菌。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是否对产 品造成污染。(6)是否制定了物料净化管理规定。(7)是否制定了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规定和消毒剂选择、使用的管理规定。 净室(区)内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是否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是否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8)是否制定了洁净环境日常监测管理规定。(9)是否制定了清场管理规定。(10)是否填写了人员进出洁净室(区)记录。(11)是否填写了手消毒剂使用记录、人
12、 员定时消毒记录。(12)是否填写了洁净服清洗、消毒 灭菌记录。(13)是否填写了洁净室(区)卫生清洁记录。(14)是否填写了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记录。(15)是否填写了洁净环境日常监测记录。(16)是否填写了洁净环境清场记录。(17)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洁净环境消毒的,是否填写了紫外线灯使用记录。4(18)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沉降菌(或浮游菌)监测布点图。(19)如果空调系统不是连续开启,是否填写了空 调系统开关 时间和洁净室(区)使用时间的记录。(20)是否提供了洁净环境第三方检验机构监测记录(一般情况下为 1 年)、检测设备计量证书。(21)是否提供了洁净室(区)工作人员体检记录。(22)
13、是否填写了空调机组中效清洗、高效更 换、 压差监测等 维护记录。(23)是否对进行洁净室(区)内工作人员进行了微生物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是否保留培训记录。5参考资料目 录第一部分 洁净室(区)基本知识一、洁净室(区)的定义二、洁净室(区)的预期用途三、洁净室(区)适用的产品四、洁净室(区)的构成五、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 和设置原则六、洁净室(区)的日常监测项 目七、影响洁净室(区)洁净度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 洁净室(区)管理要求一、洁净室(区)总体要求二、洁净室(区)设计和装修要求三、洁净室(区)环境控制要求四、洁净室(区)验证要求五、洁净室(区)运行管理和日常 维护要求6第一部分 洁净室(区
14、)基本知识一、洁净室(区)的定义洁净室(区)是指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中的尘粒、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微生物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温度、洁净度、室内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而所给予特别设计的房 间。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 该房间(区域)内污 染源的介入、 产生和滞留的功能。不论外在空气条件如何变化,其室内均能具有维持原先所设定要求的洁净度、温湿度及压力等性能的特性。 对于医疗器械而言,洁净室(区)包括生产区域和检验区域。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中对洁净室(区)定义有了明确的规定,即需要 对尘埃及微生物含量进
15、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 结构、装 备及其作用均具有减少 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第 1 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B/T 25915.1-2010)中规定,洁净室或洁净区是指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受控的房间或专用空间。洁净区可以是开放的或封 闭的,可在也可不在 洁净室内。二、洁净室(区)的预期用途洁净室(区)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控制产品所接触大气的洁净度及温湿度,使产品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中生产、制造和微生物检验,此空间我 们称之为洁净室(区)。三、洁净室(区)适用的产品(一)适用于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通 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 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疗
16、器械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生产,如血管内支架、骨科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等。(二)需要控制初始污染菌的医疗器械品种,如透析粉(液)等。(三)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单包装。四、洁净室(区)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洁净室(区)是指医 疗器械生产和检验所需的工作 环境, 对于生产环节,应包括与生产产品工艺流程相对应的功能间,如注塑间、干燥间等;对于检验环节,应包括与检验有关的功能间,如阳性对照间、无菌检验间和微生物限度间等;为生产服务的辅助功能间,如洗衣 间、 洁具间等以及 连接各功能间的缓冲过渡通道。五、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 和设置原则(一)洁净度级别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
17、粒子的允许统计数。依据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洁净室(区)的环境级别分为 30 万级、10 万级、万级和百级。表 1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 )中空气洁净度等级7尘埃最大允许数,个/m 3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洁净度级别0.5m 5m 沉降菌,个/皿 浮游菌,个/m 3100 级 3 500 0 1 510 000 级 350 000 2 000 3 100100 000 级 3 500 000 20 000 10 500300 000 级 10 500 000 60 000 15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 )中对
18、洁净度等级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表 2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中医药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等级悬浮粒子最大允许值(个/m 3) 微生物最大允许值空气洁净度等级 0.5m 5m 浮游菌(cfu/m 3) 沉降菌(cfu/皿)100 级 3500 0 5 110000 级 350000 2000 100 3100000 级 35000000 20000 500 10300000 级 10500000 60000 - 15(二)设置原则除了上述标准之外,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9 年发布的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分别规定了植入性医疗器械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19、和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中也 规定了相应产品生产环境级别要求,生 产企业应结合相应法规 要求和技术标准要求识别并确定本企业洁净环境级别,并验证后执行。医疗器械法规和标 准没有规定的,生 产企业可参照上述要求确定 产品生产洁净级别,或自行验证并确定产品的生产洁净级别。洁净室(区)洁净度级别设置原则:1.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 证医疗器械不受 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倡 导技术进步,建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先进的生产工 艺、先 进的设备、工装和设施等。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最大程度地使产品不暴露在操作环境中,尽可能避免人与 产品的
20、直接接触。2.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 10 000 级。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器械, (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不低于 100 000 级。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器械, (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 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不低于 300 000 级。与8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 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低于 300
21、000 级。对于有要求或无菌操作技 术加工的,在 10 000 级下的局部 100 级洁净区内。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 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 洁净 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清洗可在100000 级洁净区内,但灭菌后的整理、贮存应在 10000 级洁净 室(区)内。医疗器械法规规定,高风险生物活性物料(如 强毒微生物、芽胞菌制品、激素 类试剂组分、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应使用单独的空气净化系统,与相 邻区域应保持负压,排出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阴性、阳性血清、 质粒或血液制品的处理操作应当在至少万级环境下进行,与相 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 ,并符合防 护
22、规定;生产激素类试剂组分的洁净环境应当采用独立的专用的空气净化系统,且 净化空气不得循环使用;强 毒微生物操作区、芽胞菌制品操作区 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 对负压,配备独立的空气净化系 统,排出的空气不得循 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免疫荧光试剂、免疫发光试剂、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金标试剂、干化学法 试剂、 细胞培养基、校准品与质控品、酶类、抗原、抗体和其他活性类组分的配制及分装等产品的配液、包被、分装、点膜、干燥、切割、贴膜、以及内包装等工艺环节, 现场核实,至少应在 10 万级净化环境中进行操作,无菌物料的分装必 须在局部百级 。无菌实验室原则上应设 3 间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洁净室,
23、用作无菌室、阳性对照室和微生物限度室。无菌检测实验室原则上应当和洁净生产区分开设置,有独立的区域、单独的空调送风系统和专用的人流物流通道及实验准备区等。阳性对照室应配备百级洁净工作台;如阳性对照室处于非受控环境,应提供验证资料,并配 备生物安全柜。六、洁净室(区)的日常监测项 目依据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洁净室(区)的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力、风速、换气次数、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或浮游菌。表 3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 )中环境监测项目技术指标监测项目100 级 10 000 级 100 000 级 300 000 级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
24、温度, (无特殊要求时)1828 1 次/班相对湿度, % 4565 1 次/班风速, m/s水平 层 流0.4垂直 层 流0.3 1 次/月换 气次数 ,次/ h 20 15 12 1 次/月不同 级别洁净室(区) 之间5静压差,Pa洁净 室(区)与室外大气 10JGJ 711 次/月尘埃 0.5m 3 500 350 000 3500 000 10 500 000 GB/T 16292 1 次/季9个/m3 5m 0 2 000 20 000 60 000浮游菌数,个/m3 5 100 500 GB/T 16293 1 次/季沉降菌数,个/皿 1 3 10 15 GB/T 16294 1
25、次/周七、影响洁净室(区)洁净度的主要因素(一)医疗器械产品自身特性(二)医疗器械生产工艺(三)人员、设施卫生要求由于患者或工作人员自身带菌而污染或由于和非完全无菌的用具,器械和人的接触而 污染(四)大气环境由于空气中所含细菌的沉降、附着或被吸入而 污染(五)其他由于昆虫等其他因素而污染细菌还可能产生毒性物质、色素等代谢产物表 4 污染物来源污染类型非活性(粒子)示例金属斑点服装纤维来源:(举例)设备员工服装外界空气处理方法:(举例)浮游粒子通过HEPA过滤接触地方清洗和灭菌水纯化系统水供应活性(微生物)细菌发酵菌人员水外界空气设备,工具浮游粒子通过HEPA过滤液体无菌过滤(0.2um)组分蒸
26、汽灭菌或辐射灭菌内毒素(通常和浮游细来自某种生物(通常为水生)的细胞壁残渣暴露一段时候之后的湿设备更换零部件或者热苛性钠溶液高温(200)根据时间决定容器/密封装置10第二部分 洁净室(区)管理要求一、洁净室(区)总体要求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厂区应尽量的选择在空气清新、含 尘含菌量低、无有害性气体等周围环境较为清洁和绿化较好的地区,不要 选 在多风沙的地区和有严重灰尘、烟气、腐蚀性气体污染的工 业区。若条件不允许,必须位于工业污染或其它人为污染、灰尘较严重的地区时,要在其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厂区内的主要路面、消防车道等应平整 宽畅,尽量 选用坚固、不易起尘的
27、材料建造。洁净厂房应尽量远离铁路、公路、机场 等交通干道,且与交通主干道之间 的距离不宜小于 50m。不论是新建或改建的洁净车间周围都要进行绿化,四周应无积水、无垃圾、无杂草等。对于洁净厂房的总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 则:厂房位置要尽量设在人流物流较少的地方。洁净室(区)内布局人流方向要由低洁净度级别的洁净间向高一级别的洁净间过渡。在不影响生产工艺流程的情况下,要按照 产 品实现过程的顺向布置,并尽可能将 洁净度要求相同的洁净 室(区)安排在一起。 为了减少交叉污染和便于系统布置,在同一洁净室(区)内,应尽量将洁净 度要求高的工序布置在洁净 气流首先到达的区域,容易 产生污染的工序布置在靠近回、排
28、风口的位置。在相关设备布局方面,洁净室(区)内只布置必要的生 产工艺设备,容易产生灰尘和有害气体的工艺设备应尽量布置在洁净室(区)的外部。生产企业为了控制污染,或将 这种污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必须要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及与所生产的产品相适应 的厂房设施,包括净化厂房以及相配套的 净化空气处理系统 、电力照明、工艺用水、工艺用气、卫生清洗、安全 设施等, 这些都是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保证条件。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对厂房与设施条件做了具体要求。生 产企业为了防止来自各种渠道的 污染, 应采取多方面降低污染的控制措施,以形成综合性的洁净技术系
29、统来作为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控制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洁净室(区)的设计和装修要求此部分不作为本指南介绍重点,生 产企业应选择有洁净厂房 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合法的施工单位进行洁净室(区)的建设,具体可参照洁净厂房设计规 范(GB50073-2001)、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2010)、 医药工艺洁净 厂房设计规范(GB 50457-2008)以及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 规范(YY0033-2000)执行,注意识别法规对洁净室(区)设计和装修的要求。三、洁净室(区)环境控制要求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空气净化过程主要涉及的几方面内容:一是利用过滤器有效地控制送入室内的全部
30、空气的洁净度,由于细菌都会依附在微粒上,微粒 过滤同时也滤掉了细菌;二是利用合理的气流组织排除已经发生的污染,由送 风送入 洁净空气,使室内 产生的微粒和细菌被洁净空气稀释后强迫其由回风口进入系统的回风管路,在空 调设备的混合段和从室外引入的 经过过滤的新风混合,再 经过进一步 过滤后又进入室内,通过反复的循 环就可以把污染控制在一个 稳定的水平上, 这个水平就应该低于相应的洁净度级别 ;11三是通过调整,使不同级别洁净 室室内的空气静压大于 5 帕(包括与非洁净区),与室外大气大于 10 帕,防止外界污染或交叉污染从门或各种缝隙部位侵入室内。下面将着重介绍洁净室(区)环境的控制要求:(一)洁
31、净室(区)的微生物控制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规定了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与产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的生产均应在相应的洁净区域内进行。为 了对尘埃及微生物的污染进 行控制,要求其 洁净厂房的建筑结构、设备及其使用的工位器具应有减少对该区域污染源的介入、 产生和滞留的功能,因此在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控制环境中的尘埃,对产品的实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尘 埃的存在可以导致热原反应 、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会致人死命,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设计 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厂房时,必须对可能产生微粒、尘埃的环节,如室内装修、环境空气、 设备、设施、容器、工具等做出必要的规
32、定,此外 还必须对进入洁净厂房的人员和物料分为人流通道和物流通道并进行净化处理。 然而,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企业对生产环境洁净度的控制还不仅限于尘埃,鉴于产品的特殊作用,在生产环境中除了对尘 埃要加以限制外, 还必须对 活性微生物做出必要的控制规定。因为它们对产品的污染要比尘埃更甚,不加以控制则对 人体造成危害的更为严重。由于微生物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不断的生长和繁殖,所以不同环境中微生物数量也不相同,因此,它是“活的粒子”。因而对这些“活的粒子”微生物的控制尤为重要,也更为棘手。 正是这些问题和原因的存在, 洁净室(区)必须要同时对生产环境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加以控制。
33、 对尘埃、微生物污染的控制,从洁净技术要求的角度而言,有四个原则:一是对进入洁净室(区)的空气必须进行充分地除菌或灭菌;二是使室内微生物颗粒迅速而有效地吸收并被排出室外;三是不让室内的微生物粒子积聚和繁殖;四是防止进入室内的人员或物品散发细菌,如不能防止,则应尽量限制其扩散。举例来说,人眼可见最小颗粒 为 30 微米,坐着不 动能产生 100000 个颗粒,行走能产生 5000000 个颗粒,跑动能产生 15000000 个颗粒;一个字母“D” 的发音可产生 30 个颗粒,说话 1 分钟可产生 1500020000 个颗粒。对于洁净室(区)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是与 严格的科学管理和限制人 员并采
34、取有效的除尘、除菌技 术有着密切关联的。良好的除尘、除菌措施,控制人流、物流及生 产过程中 带来的各种交叉污染等均是洁净技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二)洁净室(区)的压差控制为防止外界污染物随空气从围护结构的门窗或其它缝隙渗入洁净室(区)内,以及防止当门开启后空气从低洁净区倒流向高洁净区,必须使洁净 室(区)内的空气保持高于邻 区的静压值, 这是空气净化中的又一项重要措施。洁净室(区)正压是通过使净化系统的送风量大于回风量和排风量的方法来达到。维持洁净室(区)正压所需的风量,要根据洁净室(区)密封性能的好坏来确定。当洁净室(区)正 压为 5pa 时,已经能满足洁净度对正压的要求,但 这是最低限度的
35、正压值。表 5 洁净室(区)正压装置及特点12名称 特点 备注回风口装空气阻尼过滤层 1结构简单,经济适用。2室内正压有些变化,随着阻尼层阻力逐渐增加而有引起上升。1适用于走廊或套间回风方式。2阻尼层一般用厚 5-8mm 泡沫塑料或无纺布制作。一般 1-2 个月清洗一次,以维持室内正压不致过高余压阀 1灵敏度较高。2。安装简单。3长期使用后,关闭不严。1当余压阀全关时,室内正压仍低于预定值,则无法控制。2位置一般设在洁净室(区)下 风侧的墙上压差式电动风量调节器 1灵敏度高,可靠性强。2设备较复杂。3主要用于控制回风阀和排风阀。当正压低于或高于预定值时,可自 动调节回风阀或排负阀,使室内正 压
36、保持稳定。可开式单层百叶回风口(配带调节阀)或竖向百叶风口1.结构简单、安装简单。2.调节方便可靠。位置一般设在洁净室(区)下风侧的墙上,使室内正压保持稳定。针对洁净室(区)内不同洁净级别和洁净室(区)对非洁净级别洁净区的房间而言,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标准规定其静压差应5Pa(05mmH 2O),以及洁净区与室外之间应10Pa(10mmH 2O)。对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而言,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 规定,阴性、阳性血清、质粒或血液制品的处理操作区域应与相邻区域(房间)保持相对负压。对于无菌医疗器械而言,同级别洁净室(区)内,针对不同生产工序也应区别对待,如注塑
37、间与相邻同级别功能间应有压差梯度,以防止 污染。(三)洁净室(区)的气流组织形式与换气要求为了特定目的而在室内造成一定的空气流动状态与分布,通常叫做气流组织。一般来 说,空气自送风口进入房间后首先形成射入气流,流向房间 回风口的是回流气流,在房 间 内局部空间回旋的则是涡流气流。为了使工作区获得低而均匀的含尘浓度,洁净室(区)内 组织气流的基本原则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 涡流;使射入气流经过最短流程尽快覆盖工作区,希望气流方向能与尘埃的沉降方向一致;使回流气流有效地将室内灰尘排出室外。可 见洁净车间与一般的空调车间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洁净室(区)的气流 组织形式和换气次数的确定,应根据热平衡、风量
38、平衡以及净化要求计算而得到,并取最大值。13洁净室(区)的气流组织形式是实现净化环境的重要保证措施。一般气流组织形式有非层流方式或层流方式两种。用高度净化的空气把车间内产生的粉尘稀释,叫做非 层流方式(乱流方式)。用高度净化的气流作为载体,把粉尘排出,叫做层流方式。层流方式有垂直 层流和水平层流两种。从房顶方向吹入清洁空气通过地平面排出叫垂直层流式,从侧壁方向刮入清洁空气,从对面侧 壁排出叫水平层流式。乱流方式由于换气次数的变化洁净度也随之变化。洁净室(区)的气流应满足洁净度和人体健康的要求,如关键工作操作点应位于洁净空气流的上风侧, 对散发有害物质的工作点,人的头部应避免在其空气流正 对的下
39、风侧 。应使洁净室(区)气流流向单一。非单向流洁净室内设 置操作台时,其位置 应远离回 风口。产品也不应摆放在回风口附近,因为回风口处的洁净度比较差。回风口应均匀布置在 洁净室(区)的下部,高度 应 低于工作台面。洁净室(区)内有局部排风装置时,其位置应设在工作室气流的下风侧,以免气流短路。表 6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 )中有关换气次数的规定技术指标监测项目100 级 10 000 级 100 000 级 300 000 级换气次数,次/ h 20 15 12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不同气流组织形式的优缺点。1.非单向流方式:(1)优点:1)过滤器以及空气处理简便;2)设备
40、投资费用较低;3)扩大生产规模比较容易;4)与净化工作台联合使用时,可以保持 较高的洁净度。(2)缺点:1)室内洁净度易受作业人员的影响;2)易产生涡流有污染微粒在室内循环的可能;3)换气次数低,因而进入正常运 转的时间长、 动力费用增加;2.垂直单向流方式:(1)优点:1)不受室内作业人数作业状态的影响,能保持 较高的洁净 度;2)换气次数高,几乎在运转的同 时就能达到稳定状态;3)尘埃堆积或再飘浮非常少,室内 产生的尘埃随气流运行被除去,迅速从污染状态恢复到洁净状态。(2)缺点:1)安装终滤器以及交换板麻烦,易 导致过滤器密封胶垫破 损;142)设备投资费用较高;3)扩大生产规模困难。3.
41、水平单向流方式:(1)优点:1)因涡流、死角等原因,使尘埃堆积或再飘浮的机会相对减少;2)换气次数高,因而自身净化 时间短;3)洁净室(区)内洁净度不大受作业人数和作业状态的干扰。(2)缺点:1)受风面近能保持高洁净度,但接近吸 风面, 洁净度则随之降低; 对人员环境易造成污染;2)扩大生产规模困难;3)设备投资费用较高;4)需要完善的衣帽间、工作服清洗 间、更衣室、风淋室等缓冲系统。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把操作室全部净化系统设计成上述层流的方式,则设备和附加工程投入费用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局部层流净化方式。 这样对洁净车间 大面积的环境洁净级别就可以不需要那么高,而且实际上要
42、使一个洁净车间的全部洁净度均都达到 100 级是很困难的。控制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地阻止室外的污染侵入室内(或防止室内污染逸出室外),最主要途径是控制室内的 压力等;在门窗关闭的情况下,防止洁净室外的污 染由缝隙掺入洁净室内;在门 开启时,保 证有足够的气流向外流动,尽量削减由开门动作和人的进入瞬时带进来的气流量,并在以后 门开启状态下,保证气流方向是向外的,以便把带入的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二是迅速有效地排除室内已经发生的污染,最主要途径是控制气流组织形式;三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发 生量。在 较好的气流组织下,足够的净化送风量不仅能保证洁净室的正压,同时对洁净系统的自净时间
43、影响很大。而自 净时间将直接影响洁净 室的动态性能“恢复能力” 。最主要途径是涉及 发生污 染的设备和装置的管理和进入洁净室的人与物的净化。一般来说100 级:人员/ 面积的比例不大于 0.1(即 10 平方米 1 个操作者);若不大于 100 级,则应人 员/ 面积的比例不大于 0.25(即 10 平方米 2.5 个操作者)。表 7 气流组织形式空气洁净度 100 级 10000 级 100000 级 300000 级气流气流流型垂直单向流 水平单向流 非单向流 非单向流 非单向流15主要送风方式1.顶送(高效过滤器占顶棚面积60%)2.侧布高效过滤器.顶棚设阻尼层送风1.侧送(送风墙满布高
44、效过滤器)2.侧送(高效过滤器占送风墙面积40%)1.顶送2.上侧墙送风1.顶送2.上侧墙送风1.顶送2.上侧墙送风组织型式主要回风方式1.格棚地面回风2.相对两侧墙下部均布回风口1.回风墙满布回风口2.回风墙局部布置回风口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2.走廊回风(走廊内均布回风口或端部集中回风)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2.走廊回风(走廊内均布回风口或端部集中回风)3.顶部布置回风(室内粉尘量大或有害物质时除外)1.单侧墙下部布置回风口走廊回风(走廊内均布回风口或端部集中回风)2.顶部布置回风(室内粉尘量大或有有害物质时除外)在洁净室(区)内一般采用上送下回的送回风方式。上送上回的送回风方式虽然在
45、某些空态测定中可能达到设计的洁净度级别的要求,但是在动态时 很不利于排除污染,所以是不宜推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上送上回容易形成某一高度上某一区域气流趋向停滞,当使微粒的上升力和重力相抵 时,易使大微粒(主要是5m 微粒)停留在某一空间区域,所以 对于局部百级情况下不利于排除 尘粒和保证工作区的工作风速;二是容易造成气流短路,使部分洁净气流和新风不能参与室内的全部循 环,因而降低了 洁净效果和卫生效果;三是容易使污染微粒在上升排出过程中污染其经过的操作点。导致给产品带来交叉污染。 但是在洁净区走廊中由于没有操作点,如用上送上回则一般不存在 这种危险。另外在 洁净区其两边房间之间没有
46、特别的交叉污染的条件下,或在 30 万级的低要求洁净室(区)采用上送上回方式也是可以允 许的。(四)洁净室(区)的空气净化处理洁净室(区)的头等重要任务就是要控制室内空气中浮游的微粒及细菌对生产的污染,使室内生产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符合工艺要求。一般采取的空气 净化措施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空气过滤,利用过滤器有效地控制从室外引入室内全部空气的洁净度,由于细菌都依附在 悬浮颗粒上,在微粒 过滤 掉的同时也过滤掉了细菌;其次,是组织气流排污,在室内组织特定形式和强度的气流,利用 洁净空气把生产环境中 产生的尘埃污染物不断稀释并排除出去;再次,是形成室内空气静压,防止外界污染空气从 门及各种缝隙部位侵入
47、室内。进入洁净室(区)的洁净空气不仅要有洁净度的要求,还应要有温湿度的要求, 洁净室(区)温度一般控制在1828(无特殊要求 时),相对湿度为 45%65% 之间。 为了保证人员的生理要求,洁净室(区)的新风比不应小于15%,但针对不同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或排风要求较高的净化空调系统中可适当提高新风比。在空气净化系统中从吸入16新风开始,一般分为三级过滤 。第一 级使用初效过滤器,第二级使用中效或亚高效过滤器,第三级使用高效过滤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分为四级,即在第三 级之后再增加一级高效 过滤器,通常情况下是把不同效率的 过滤器配合使用。洁净度为 100000 级或高于100000 级的空气处理
48、应采取初效、中效、高效空气过滤器三级过滤。等于或低于 100000 级(300000 级)空气净化处 理,也可采用亚高效空气过滤器代替高效空气过滤器。一般 设计 初、中效两 级过滤器于中央空调机组中,高效过滤器位于洁净室(区)内,送风口把进行高效 过滤后的洁净风送入洁净 室(区)内。下面介绍过滤器的各自作用:初效过滤器:主要是滤除大于 10 微米的尘粒,用于新 风过滤 和对空调机组作保护, 滤料为 WY-CP-200 涤沦无纺布,初效过滤器用过的滤材可以水洗再生重复使用。中效过滤器:主要是滤除 1-10 微米的尘埃颗粒,一般置于高效滤器前,风机之后,用于保护高效滤器。一般 为袋式中效滤器,滤材
49、为 WZ-CP-2 涤纶 无纺布。亚高效过滤器:可滤除小于 5 微米的尘埃颗粒, 滤材一般为 玻璃纤维制品。 (一般不选用)高效过滤器:主要用于滤除小于 1 微米的尘埃颗粒,一般装于净化空调通风系统末端,即高效送 风口上, 滤材为超细玻璃 纤维纸,滤尘效率为 9997%以上,高效 滤器的特点是效力高、阻力大。高效滤器一般能用 2 年左右。表 8 空气过滤器的名称和性能过滤器名称 材质 过滤粒径额 定 风 量下的过滤效率20粗效过滤器 玻璃纤维、无纺布等 5m 及其配套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 年)4.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 )5.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10 )7.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2010 )8.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16292-2010)9.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