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陈丽丽“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来,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了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四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四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 “知人论世”这一文学
2、批评模式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当词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词便被视为艳科,这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 “诗言志” 、 “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
3、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 “人” 、 “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去“知人论世” ,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 “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的工具的时候, “知人论世”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
4、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其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溢着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的满江红 、 小重山等词作时,就不能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家园之情、功名之心。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 “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 、“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 “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
5、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 “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承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的推重,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的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选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删改)1下列有关“知人论世”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学批评的重要模式。B “知人论世 ”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
6、志”、 “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C “知人论世 ”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D “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人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2下列对“知人论世” 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 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B在早期词作仅作为遣兴、娱乐的工具的时候, “人”、 “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7、C在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的工具的时候, “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具有了正面、积极的意义,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D “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模式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过程中,推动了“ 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 等思想的发展。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B “知人论世 ”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词人的人生经历,才能使批评对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 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
8、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 “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二、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文,完成 46 题。任光禄竹溪记唐顺之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
9、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10、?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节选自四部丛书)【注】 绝徼 jio:极远的边地。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槁:干枯B然
11、穷其所生之地 穷:根究C亦足适也 适:适应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沉迷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或芟而去焉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B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C甥其为我记之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D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京师人与江南人对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对比鲜明。B竹溪记名为“记”,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详细的描写了竹溪周围的景物,对任光实禄的言行加以赞扬。C第二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句
12、,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D任光禄叶身处江南,却不以江南之人贱竹而贱之,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刻画了一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三、 (23 分)7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 分)译文:(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4 分)译文:(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 分)译文: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 分)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的妙处。(4 分)(2) “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从艺术效果和思
13、想感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 分)9默写填空(二选一) (5 分)(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别君去兮何时还?。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二)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片段填空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阅读下文,完成 1013 题。二 月 兰 季羡林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
14、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
15、。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的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应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当年
16、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莱。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用宋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
17、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侯。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
18、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给我增加一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我感觉到悲,又感觉欢。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我感觉到欢,
19、又感觉悲。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节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10“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二月兰牵连起了作者哪些回忆?试作简要归纳。(4 分 )11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文中两个画线句子里“悲”与“欢”的含义。(6 分)(1)我感觉到
20、悲,又感觉到欢。(3 分)(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3 分)12文中多次写到二月兰的形象,请简要谈谈第八段与最后一段中两处描写二月兰的形象各有什么意图。(6 分)(1)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3 分)(2)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3 分)13文章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试作简要分析。 (4 分)五、语言知识应用(27 分)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 分)A、防犯 常青树 物阜民丰 高潮迭起 B、宣泄 下马威 礼尚往来 声名鹊起C、震撼 滞纳金 妄自菲薄 廖廖无几 D、幽雅 拌脚石 要言不烦 明察秋毫15下列各句中,
21、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A、 鲁迅的读书生活大型图片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展示图片 300 余幅,旨在帮助读者认识、记住鲁迅,进而激发全民读书热情。B、代表指出,建设美好乡村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在安徽的探索与实践,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建设美好乡村的良好氛围。C、中国海监船组成的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此举宣誓了我国政府对钓鱼岛的管辖,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D、目前,被称作“中国结” 的巨型立交己经崭露头角,只等拆除围挡,即可马上通车,之后徽高架很快将启动龙川路下穿通道工程。16下列各句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不要小看一副副春联,眼前这
22、些春色跳跃的大红门对子,展示的不仅是中国诗歌传统的魅力,而且凸现汉字书法艺术的神韵。B、合肥将大力发展公交,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大对“黑头车”的查处,从而压缩“黑头车”的生存空间。C、姆贝基高度重视缩小贫富差距,在任期间曾推出“使命”社会计划,聚焦于为每位弱势群体提供教育、食品和医疗等方而服务。D、在验收结果通报会现场,袁隆平院士又一次郑重地表达了力争在 90 岁以前实现水稻大面积亩产 1000 公斤新目标的坚定决心。(示例)多年来, 新安晚报见证着安徽的改革与发展,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和赞誉。( 健康积极的信念)(1)两会期间有代表呼吁: 政府要向弱势
23、群体传递正能量,力争难有所助,解决民生问题,促社会和谐发展。( )(2)李娜微笑着带伤作战的形象长久地留在球迷心中,她用正能量征服了世界,成为中国网坛的巾帼英雄。( )(3)我是歌手给明星大腕们的巨大压力,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点燃了他们的正能量,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18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幅画面,前两幅已写出,请续写后两幅。要求:(1)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燕子的神态动作;(2)想象合理;(3)每幅画面的字数不超过 35 个字。 (6 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杜 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画面一:草堂书斋非常低矮狭窄。燕子唧唧喳喳地飞来,在熟悉的地方筑巢育雏。画面二:燕子从江上飞到屋内,又从屋内飞到江上。一时间,燕子频繁地飞来飞去。画面三:画面四:19从 1978 年到 2008 年,历史记下了中国的奇迹,世界目睹了中国的巨变。学校为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特出一期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1)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三十载”和“ 数百年” 的字样;(2)每句不少于 15个字(8 分)上句:下句:六、 (60 分)20作文请以“又见花儿烂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