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是以形象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具体见下表:,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形象,主要是把握作者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十分关注的测试点。如:,【规律总结】 在高考中,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侧重于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有时,会把对形象的鉴赏与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
2、查。,角度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 江 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诗意助读】 千万之恨,我恨透了把人弄到天涯。苍山上空悬着的明月不知道我心中的愁事,却照样缺、照样圆,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朵朵,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问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审题推断】 细审文本及题目,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推论:主人公满腹怨恨。,【信息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推论
3、: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以花自喻,惜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例如本题鉴赏的对象就是思妇;鉴赏的要求是“简要分析”,需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中描绘形象的有关句子。本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丈夫出门在外,自己独居时所见所思,其形象由此呈现出来。具体可从下列词句看出:“千万恨”“在天涯”“山月”“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等。,第三步: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从词句描写上看主人公的性格,从本词的氛围上品读其心境和情怀,女主人公盼望远行的丈夫归来而不得,满腹哀怨,向“山月”倾诉,无奈“山月不
4、知心里事”;只得看花遣闷,不料反而增添了烦恼。水面风来,风吹花落,正像自己易逝的青春年华;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更令人悲戚和哀伤。,第四步:结。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词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本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请你组织答案:_【规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阅卷手札】,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诗歌题目更是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信息。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题目就交代了写作对象卖炭
5、翁,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形象,诗歌表达了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就作家所处的时代而言,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就作家的个人遭遇而言,由于个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如赏析李白的诗歌,就要理解其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一生,诗人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昂亢奋的精神
6、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赏析时应该抓住这些特点。,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 对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塑造的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4抓关键语,析形象特点 古人写诗填词,很讲究炼字炼句,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名家名篇,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细节、侧面描写来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抓住“千万恨”“不知心里事”“
7、空落眼前花”等心理描写就能概括出主人公的形象。,(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诗意助读】 今年二月早春时节,冰雪都开始融化了,寒冬时节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 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杏花开放的时节,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 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
8、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 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飘逸!,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答:_,教师讲解 1.审读标题,挖掘其信息。 本诗题目点明了作诗的缘由,“怀天经、智老”,表明本诗与友情有关。陈与义另有一首与智老、天经夜坐诗:“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把他们之间那种心神相契的情谊,写得平实而深切。可见诗人说“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绝不是偶然“怀之”、偶然“访之”,而是常怀、常访的,所以诗中虽说“忽忆”,实则是真情的流露。这是一个对友情无比珍视的人。,2.了解背景,知人也论世。
9、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二月,前一年诗人因病辞官,离开朝廷,移居青镇。靖康之变,诗人避难江南,到此已历十年。十年来,思家忧国,无限心事,无人倾诉。如今抱衰病之躯,闲居青镇,心中有无限感慨。诗中“多病”“固穷”,虽说的是朋友,也暗示了诗人的处境。因此,那安贫淡泊的一面,又能使他以诗书自娱,保持心境的宁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平和淡泊、不慕荣利,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人。,3整体感知,定形象身份。 诗中的主人公是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一个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 4抓关键语,析形象特点。 我们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出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从“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
10、轻舟寻二子”可以看出他对友谊的珍视。结尾一句可以让我们想象出诗人的形象: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迎风而立,遥望对岸。这是一个风流飘逸的形象。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角度二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诗意助读】 欣赏惠崇一幅烟雨归雁图,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思油然而生。于
11、是我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一幅画!”,【问题】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烟雨归雁”。推论:这是画境,是惠崇作品的主要内容,“归雁”表示思乡之情。“烟雨”迷蒙更易使人产生似真似幻的感觉。,【信息2】“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推论:烟雨归雁图勾起了作者的乡思,错把画境当作真景,想找船归乡。最后被“故人”点醒。,【解题指导】 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从题目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画境和感受是主要内容。 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要从诗歌中筛选出
12、所描绘的景物:“烟雨”“归雁”“洞庭”等,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烟雨归雁图,自然勾起了诗人浓烈的乡思。,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感情。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惠崇的烟雨归雁图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归雁掠过烟雨迷蒙的湖面,使他产生幻觉,勾起了他浓烈的乡思。以至于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可见,惠崇的技法是何等的高明!作者内心的故乡之思是多么浓烈! 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请你组织答案:_【规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
13、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阅卷手札】,1.缘景明情,探知诗人感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赏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只要抓住
14、诗中的“寒”“暗”等词语,就能品味出诗中的凄凉。,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意境是诗词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契合的体现,是诗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感情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现举几例予以说明:,3.透过表面,挖掘深层含意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2012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春 江 晚 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
15、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诗意助读】 傍晚从江上行过,树木吐绿,江水满溢;还有夕阳和云朵,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不经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_教师讲解 第一步:仔细审题,捕捉关键信息。由本诗的题目“春江晚景”可知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的是春日傍晚的美景,其基调应是明丽、欢悦的。题干中“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16、”指明鉴赏的角度,暗示“作者情感”是通过“景”来表现的。,第二步:搜索景物,描绘画面内容。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景令人心醉。所描绘的景物有江畔林木、白云、夕阳、晚霞、飘落的花瓣,它们组成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赞叹。,第三步:感受意境,分析作者情感。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本诗前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征途中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渺然”之意自见。诗歌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17、。,第四步:组织答案,简要赏析诗歌。要将前两联描绘的景物与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的喜悦之情结合起来考虑。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作者的情感,三要点出情与景的关系。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角度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 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
18、。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诗意助读】 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之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虽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审题推断】 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题目“野菊”。推论:“野菊”是诗歌的主要形象,是作者言志的所托之物。,【信息2】“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推论:“野菊”品性高洁,不因
19、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解题指导】 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物象就是野菊。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是集中描写野菊生长环境的特点,其重点是“幽色”和“妙香”。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咏物诗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象征了一种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品格。从全诗看,“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运用对比手法,将野菊的高洁置于至高的境界上,更突出了野菊的本质特征。,请你组织答案:_【规
20、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得失反思:要明确古典诗词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是作品中言志的所托之物,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点,展开联想,联系人类社会,去挖掘其象征意义。,高考专家如是说:鉴赏诗歌的形象,不能浮于表面,要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能否挖掘形象的典型意义是区分考生鉴赏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此诗形象很明确,但其典型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此题即是由此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高考状元如是说:我解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都会首先对诗歌的类别做一个判断,这是一首咏物诗,而咏物诗一般是托物言志的。这样
21、,我的注意力就放在理解野菊的象征意义上了。理解象征意义时,一要把握野菊的特点,二要运用联想理解其象征意义。,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1)没有答出野菊的象征意义,只答出了“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2)象征意义表述不准确,很多考生答成野菊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或“孤芳自赏”。,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
22、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
23、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
24、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4.明确解题关键,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答题步骤】,(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诗意助读】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
25、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知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答:_教师讲解 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本题题干已明确诗中的物象是“沙鸥”。,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结合全诗看,作者长期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样的
26、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多年在外奔波忙碌,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只有对着沙鸥黯然神伤。,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物象。到处飞翔无处定居的沙鸥就是居无定所的作者的象征。诗歌抒发的是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 第四步: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一、高考题组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
27、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
28、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2.(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答:_【解析
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
30、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二、模拟题组1.(2013扬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杵声齐(古捣练子)贺 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缝成衣。,(1)简要概括词中刻画的主人公
31、形象。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词牌“杵声齐(古捣练子)”即暗示本词是写捣练制衣的妇女的。从“征衣”可以看出她是在为征夫做衣服,结尾两句与“捣就征衣”一句相承接,告诉我们征夫就是她的丈夫;也道出了“泪墨题”的原因,即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答案:本词中刻画的是为戍边丈夫制作征衣的思妇形象。,(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的能力。从“砧面莹”的“莹”字,可以想见,作为一位征人的妻室,捣练帛,做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经被磨得如此光莹平滑。从“杵声齐”的“齐”字,则可以想见,她的捣练操
32、作之熟练,以及与同伴合作之协调,而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中,正倾注了她辛劳持家的全部心力,传出了她忆念远人的万缕深情。,答案:“莹”和“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莹”指砧石表面已被磨得光滑晶莹,说明年深日久。“齐”则说明捣练操作熟练,与同伴合作协调。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思妇劳作的艰辛。,(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做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运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
33、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本词结尾两句也采用了翻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之远,再翻进一层,写戍人所在地之远,从而使上、下句间有起伏转折之致,而且,每转愈深,把这一家庭悲剧显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剧中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深更曲。答案:都采用了层层深入(翻进一层)的写法。这两句先写玉关,极言戍边之远。再推进一层,写戍人所在之地更远,把思妇的伤离怀远之情表现得更加曲折、深入。,2.(2013无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怀 金 陵张 耒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注】张耒:北宋淮阴人,曾任
34、太常少卿等职,后受牵连数遭贬谪。变:曼色,染色。,(1)诗中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的首句包含着对旧游之地的美好回忆。第二句由追昔转入抚今,说自己北归之后,风尘仆仆,衣裘也变旧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的句子,可以想见,诗人北归之后,容颜也大概变老了。此句暗用此意,结合尾句及注释可以看出包含着作者对仕途的厌恶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烂漫之游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隐寓对宦途的心灰意冷。(意思对即可),(2)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
35、歌形象的能力。三、四两句继续回忆令人神往的金陵之游:扁舟一叶,在湖中游荡,湖光山色,尽入眼底;在风酥雨腻的江南春日,雨打芰荷,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美妙的乐曲。此时舟中高卧,欣赏这美妙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潇洒、自在。“孤舟”则暗示其孤寂之情。,答案:主人公沉醉于金陵美景,任随孤舟荡漾,卧听雨打芰荷。刻画了一位放浪、潇洒而又孤独、落寞的主人公形象。 (意思对即可),(3)全诗紧扣诗题中“怀”字用墨,请简要赏析。答: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紧扣“怀”字,回忆令人神往的金陵“烂漫游”,表达对金陵美景的深切怀念。第二句宕开一笔,表
36、现对仕途的厌恶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更加重了对金陵的怀念,是侧面暗点“怀”字。答案:首句以忆游起,点“怀”;次句转写北归境况,侧面写“怀”之深切;三、四两句实写烂漫之游,与首句呼应,突出“怀”之真切。(意思对即可),3.(2013常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 雪 曲卢照邻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_答案: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
37、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比喻,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而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答案: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对边关将士功名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4.(2013
38、徐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卖 花 声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上片言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踟躇”写出心思沉重。“拟将憔悴吊三闾”,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
39、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作者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答案:形象:远谪异地,失意孤独,悲愤苦闷。分析:略。,(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暝色”即暮色,夜色。“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作者内心隐隐,以及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作者凄怆的内心。答案:景象:作者遥看夜色笼罩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作用: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作者内心的凄怆。,(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期盼?答: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