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订灵兰要览.txt 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 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 TXT 书库欢迎访问: 重订灵兰要览书名:重订灵兰要览作者: 朝代: 年份: 原序属性:医自轩岐重民生,谆谆问答,通天地之化,洞阴阳之理,比之典谟,更为穷颐,其慎重 若此 。故明于此道者,自周历汉、晋、唐、宋、金、元,着述可法者不过数十家,亦各有所长, 此道之难又 若此。然禀上资不得原委师承,终亦卤莽,昔扁鹊得禁方于长桑,太仓授诊奇于阳庆,葛洪 承秘术于郑隐,思邈得仙法于龙宫,元素之梦授李明之正传,朱丹溪之埽门于罗太无,王光
2、 庵之启钥于戴元礼,故吴中医派,得其正脉。宇泰先生飞声翰苑,博综经史,少好方书,自 素 、 难 、 金匮 、 甲乙诸经,下逮诸子,莫不精探渊奥。其自叙云余发始燥,慕范 文 正公存心济物,立志甚切。携李孝廉谦所先生与先生同年惟契,谦所先生蜃川简肃公仲子, 英华伟量,敦好奇书。得先生医论,欲广济宇内,不秘帐中。每命诸英辈刊布未遑。宇泰先 生 尝云吴中自王光庵得元礼之秘,再传启东诸贤,医道大振。又云丹溪纂要诸书,非 丹溪手笔,谬于选择,爰命高生访求朱氏原本重订,斫轮游刃,莫不臻妙。此书若江海之波 澜 ,山岳之岭峰,舟楫之帆樯,壁垒之标帜。其为证治诸书之选录,安可忽诸。又览先生发热 论云 灵 、 素
3、、 甲乙诸书,发热针法大妙,世医罕知所取。其五脏补泻之经络,用药可 代。余欲一一立方,但恐印定后人眼目,则知先生圆神,又出竿头矣。 x 携李殷仲春顿首序x 卷上中风属性: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 ,或为 偏枯,(滑云枯当作风。)或(当作均)。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 不知其 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 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而不能食, 名曰 寒热。( 音突,忽忘也。又音退。栗,寒战也。)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 其人 肥则风气
4、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 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肉 (音忿真。)而有疡。卫 气 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即不仁也。疠者有(疑当作因)。荣气热 ,(腐同)。其气不清,故 使鼻柱坏 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滑云此当在上收假疠者上)。或曰名 寒热 。(五字疑衍。)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风者 为 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 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
5、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书云中右为真气已绝,较中左更深,余尝治右偏类中 数人,皆用养血祛风,佐以化痰利湿而愈。已于治验录详言之,参观即知。)则为内风 。新沐 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 其变化,乃 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当作皆)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 其病态。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书昼日则瘥,暮则甚。诊 在眉上 ,其色白。(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身晕而重,冒而肿胀。)心风之状,多汗恶风, 焦绝 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仲景云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 起
6、,心中饥,食则呕。)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憎女子。诊在目 下, 其色青。(仲景云肝中风者,头目 ,反胁痛,常呕,令人嗜甘。)脾风之状,多汗恶风, 身体 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论在鼻上,其色黄。(仲景云脾中风者,翕翕发 热,形如醉人,肢中烦重,目皮 而短气。)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 能正立 ,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奇病论云有庞然如水状,切其脉大紧, 身无 痛处,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对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不能食,善惊而心 气痿者死。)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论形瘦而
7、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风日则痛 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 善渴 ,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中风最宜辨闭脱二症,闭症宜开,脱症宜固,惟当辨其脉虚大以为别。至于闭症气塞, 亦有六脉俱绝者,不得以其无脉而误认为脱症也。 中风将发预防之方 黄 (蜜炙,五钱) 防风(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归身(酒洗,二 钱五分) 木通(二钱五分) 山栀(一钱) 甘草(五分) 红花(三分)。 脾胃虚弱,语言无力,再加人参三钱,干山药一钱五分,薏
8、仁二钱,白术一钱 。内热加 山栀至二钱,仍多啖悉尼妙。渴加麦冬二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眩晕加明天麻一 钱。痰多而晕,更加旋复花五分;脚膝麻痹无力,加杜仲姜汁炒去丝,牛膝,酒浸,石 斛,酒浸, 各一钱五分。夜卧不安,或多惊恐,心神不宁,加炒酸枣仁,茯神各一钱五分。上用水 二钟,煎至一钟,入竹沥一杯,梨汁一匙,温服无时。 方书每以六经形证为定法,用小续命汤加减。岂不知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 而数变,必审十二经见证,庶无实实虚虚之诮矣。 中风将发之前,未有不内热者。热极生风,能令母实,故先辈谓以火为本,以风为标, 治法先 以降心火为主,心火既降,肝木自平矣。此实则泄其子之法也。若作风治而以辛热之药疏
9、之 者,固贻害不小,而调气一法,亦百无一验,明者更精思之。 太平广记载唐梁新见一朝士诊之曰风疾已深,请速归去。其朝士复见 州马 医赵鄂,乃 复诊之,言疾危与梁说同矣。曰只有一法,请官人试吃消梨,不限多少,咀 不及,绞汁 而饮。到家旬日,惟吃消梨首爽矣。此亦降火除热之验也。 本草云有士人病危, 诸治不应,遂就诊杨吉老。令服悉尼担余而瘳,与此朝士相仿佛。 卒中之初,有决不可吐者,有决不可进辛剂,即姜汤亦禁用者,不可不知。 今人治五脏气绝,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昔人所不治者,以大剂参、 浓汤 灌之,多 有得生者。可见世无不可医之证,而昔人徒认此证为有余,不知其不足,见投之以顺气疏风 之药,往
10、往长逝。(顺气疏风而妄损元真,岂可不明辨以悟人哉。)遂目为气绝不治之候也。 则其他之为虚症,而为医所误,或幸而获痊,或不幸而毙者,可胜计哉。 每见时师初用八味顺气散,多不得效。(八味顺气散为治痰多实证之方,涉虚者是抱薪 救火。 今人不辨虚实,以为治风主剂,则遗误非浅,今特正之。)已而用二陈,四物,加胆星、天麻之类,自谓 稳当之极,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无一效,何也?盖妄以南星、半夏为化痰之药,当归、川芎为 生血之剂,而泥于成方,变通无法故也。正不知通血脉,助真元,非大剂人参不可,而有痰 者,惟 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不宜轻用燥剂。至于归、地甘粘,能滞脾气,使脾精不运,何以能 愈瘫 缓。岂若人参出
11、阳入阴,少则留而多则宜无所不达哉?其能通血脉,虽明载本草 ,人谁 信之。 里中一老医,右手足废,不起于床者二年矣。人传其不起,过数月,遇诸途。讯之,曰 吾之病几 危矣,始服顺气行痰之药,了地无应验。薄暮神志辄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 ,即觉清 明。遂日服之,浃数月,能扶策而起,无何,又能拾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吾 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余曰有是哉,使进顺气疏风之药不辍者, 墓木 拱矣。然此犹拘于成方,不能因病而变通,随时而消息,故奏功稍迟。吾早为之,当不止是 也。姑书之以俟明者采焉。 此老始亦服顺气疏风,病延载余,继因病久年老气虚,试服补剂而有效。遂
12、日进一帖, 沉若失,遂保其身。然亦不幸之幸,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 卷上卒中属性:凡卒中之时,不可惊惶搬搅,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药灌之。 儒门事亲记一老人患头痛吐下,灸火后出门,见日而仆,家人欲揉扑之。戴人立止 曰 大不可搅。盖病患衰老涌泄,血脉易乱,身体内有灸火,外有太阳,是以跌仆。若又搅之, 便 不救矣。惟安神思待之以静,静便属水,自然无事。 古人治病,先审其用,次辨体质强弱,然后治之,如射之的。而市井佣工,何能梦见。 按卒中,大症也。聊聊数语,毋乃太简乎?世称卒中者,国中风时,如口眼 斜,半 身不遂者, 内经为偏枯。其左瘫右痪,及畏腿风,皆卒倒后邪浅之见证。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 经称为痱
13、病,即千金风懿之候,乃卒倒后邪深之见证。而东垣以中腑邪浅易治,中脏邪 深难治。今考楼英、孙一奎二家立法,分晰最善,乃明乎冒、伤、中三者,权轻重而用药, 其重 者,即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治以桂枝汤。谓之伤风。其轻者,四时皆有,为感冒,即 冒风也 ,治以九味羌活汤加柴胡,为各经活套法也。其极重者,即三阴中寒症,及六经卒中症,治 以辛热温中法也。 卷上疟属性:凡病多能为寒热,但发作有期者,疟也。无定期者,诸病也。疟之为病,若邪浅则一日 一发,邪 深则间一日或二三日而一发,邪在阴阳之分,则日与夜各发,邪在阳分上半日发,邪在阴分 则 下半日发。有先寒后热者,先伤寒后伤风,名曰寒疟。有先热后寒者,先伤
14、风而后伤寒,名 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独发,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阳虚不能 制阴,而阴气独胜,名曰牝疟。至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 迟者温之,弦紧数清之,浮大吐之,浮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虚微无力为久病, 洪数无力与微皆虚也。(脉无力虚微,重按几无,皆正虚邪盛之候。)暑但热不寒,或热多寒 少 ,面垢口渴,虽热退后而身常有汗,心热而烦,脉洪而虚。风则恶寒自汗,烦躁头疼,转而 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而后寒。寒则恶寒而无汗,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 故 先寒而后热。二症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痛,常自畏风,宜以发
15、散 为主。湿则身体重,骨节痛,呕逆胀满,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食则若饥而不能食, 食 则中满,呕逆腹痛,因饮食无节,饥饱有伤得之。痰则发时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时眩晕 , 兼平时有痰之人,一得疟即当以豁痰为主。古人云无痰不成疟故也。虚则久疟之后,表 里俱 虚,真元未复,疟虽暂止,小劳复来,名曰劳疟。大抵间作者多,日作者少。积则久疟不止 ,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大抵感暑邪为多,卫气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 则病休。并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止,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其间日者,由邪气 内 薄五脏,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寒 多者
16、,宜升其阳,使不并于阴,则寒自已。热者多,宜降其阴,使不并于阳,则热自已。寒 热交作者, 一升一降,而以渗利之药从中分之,使不交并,此秘诀也。暑热则清之,风寒则散之,湿则 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虚者补之,有症癖者,以缓消之。不可急攻也。 辨症精详,分六气感伤而加减,启迪后进非浅。师其法者细心研究,则致病之源亦获矣 。 主方 柴胡一钱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风各五分, 以上五味,俱甘辛气清,能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知母一钱,石膏三钱,黄 芩枯 飘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体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阴气下降,使离于 阳 而热自已。猪苓一钱五分 分利阴阳,令不交并。穿山甲一钱,(此
17、物能水能陆,故借 其 气引诸药出阴入阳,穿走经络,无不利道。)甘草五分。(调和诸药。尝闻一方士言,疟忌 甘草 ,能助脾经湿热耳。)此余五六年前自制方也。寻常治人,只一服便止不复发,盖表里驱逐 其邪 ,令无停留之处,故寒热立已,而他人得此方者,尚为方所泥,不能尽操纵变通之妙,时 或不 效。缘伏暑郁蒸,滞而为气,郁而为痰,皆为寒热之根,而此无利气行痰之药故也。今议加 姜制浓朴一钱以利气,三和曲一钱五分以行痰,更立加减法于后,治疟之法,尽于此矣 。 暑疟热多寒少者,减柴胡以下五味三分之二,母、芩、石膏倍原数用之。但热不寒者,去柴 胡以下 五味及山甲、猪苓,(即非寒热交并,只宜退热为主,故去此七味。)
18、仍加粳米一勺,人参 一 钱五分。(石膏善泻胃气,故用粳米佐之,使胃气不受伤,人参亦此意。且热伤气,故用补 气之药为主。)此即白虎汤加人参也。煎药外仍宜进消暑丹一二百粒。以疏伏暑而行积痰。( 见 伤暑门。)暑病必自汗,其无汗者,乃当风取凉,闭汗不泄而致,宜芎苏散发之。(见伤寒门 。) 不可与白虎汤。风疟宜芎苏散,不必覆盖衣服,待其自然微微汗出,却以本方视寒热多少, 发作早晏,消息与之。盖为已自汗,不可更大发汗,故但微微取汗,去其寒邪而已。寒疟宜 芎苏散取汗,汗不出加麻黄一二钱以发之,发后不除,以本方消息与之。湿疟用除湿汤一剂 服,(见伤湿门。)却以本方消息与之。食疟宜于伤食门中消导之法,兼陈平饮
19、、局方双饮子 、 清脾饮,俱可服。陈平饮乃二陈汤合平胃散也。凡虚人久疟脉弱,不能食者,慎勿用疟药, 每发五更以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同煎连进二服,立止。 治疟之法,详于内经 。今但言夏秋病疟,而不详明脉症,仅取升散之药五种,苦寒 之药三种 ,虽王金坛得意之作,窃有异议,诚恐后进误会,不审病原,辄用其方,未必尽效。盖病有 万变, 未可执一也。谚云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假如正气不能胜邪,若再升散殆矣。此方用在 初 期,固能逐邪外出,有升降阴阳之妙。若正虚久疟,用必增剧。余每用白蔻仁一钱易穿山 甲 ,取其辛香,宣逐膈膜之壅蔽,流行荣卫,较原方尤效。用古方妙在化裁,未可拘执,则敏 捷矣 。余治久疟,
20、审其所因,每以六八味加减,何人休疟为佐,详治验中。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 卷上痰属性:人身无痰,痰者津液所聚也。五谷入于胃,共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集于 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 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书 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实则行,虚则聚,聚则为痰,散则 还 为津液气血。初非经络脏腑之中,别有邪气秽物,号称曰痰。(盖论痰者,当详痰之原。痰 即水 也,水即气之所化,故无病不关于气,无病而不有痰。痰之清者又为饮,乃火不化水者
21、也。 ) 以为身害。必先去之而后已者也。余幼喜唾痰,俞唾愈多,已而戒之。每喉间梗梗不可耐, 辄 呷白汤数口,咯退场门中,用舌搅研令碎,因而咽之百余。津液满口,即随鼻中吸气咽下,以 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顷,咽间清泰矣。如未清,即再漱再咽,以化尽为度。方咯出时,其味 甚咸 ,漱久则甘,世人乃谓瘀浊之物,无澄而复清之理,何其谬哉。吾尝渡河矣,见舟人掬浊流 而 入之瓮,掺入矾末数分,实时澄清,此可以悟治痰之法也。故上焦宗气不足,则痰聚胸膈, 喉间梗梗,鼻息喘短;中焦荣气不足,则血液为痰,或壅脉道,变幻不常。下焦卫气不足, 则势不悍疾,液随而滞四末分肉之间,麻木壅肿。治其本则补之宜先,治其标则化之有法 。
22、略露端倪,以须颖者之自悟云。 痰由津液所凝,聚上中下三焦,荣气不足,壅塞脉道,变幻不测。王隐君有曰怪症奇 病,皆属于痰。善治者,调其荣卫,诸恙自瘳矣。 如稠而不清,宜用澄之之法。散而不收,宜用摄之之法。下虚上溢,宜用复之之法。上 壅下塞,宜用 坠之之法。何谓澄之之法?如白矾有却水之性,既能澄浊流,岂不足以清痰乎,然犹不可 多用 ;至于杏仁亦能澄清,而济水之性清劲,能穴地伏流,煮而为胶,济水虽清劲,惟近世之 阿胶伪者日多,奈何?最能引痰下膈。体此用之。所谓澄之之法也。何谓摄之之法?如大肠 暴泄 脱气,及小便频数者,益智仁一味,(益智仁善调气摄涎,又能固脱,功效至捷。最能收功 。盖有 安三焦,调诸
23、气,摄涎唾,而固脱滑之妙。故医方每以治多唾者,专取其辛而能摄,非但温 胃寒而 已。此所谓摄之之法也。何谓复之之法?肾间真气不能上升,则水火不交,水火不交,则气 不通 ,而津液不注于肾,败浊而为痰。宜用八味丸,地黄、山药、山茱萸以补肾精,茯苓、泽泻 以利水 道,肉桂、附子以润肾燥。肉桂、附子热燥之药,何以能润?曰经不云乎,肾恶燥,急食 辛以润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谓复之之法也。此治肾虚寒痰之良法。何谓坠之之法?如痰 液 聚于咽膈之间,为嗽为喘、为膈为噎、为眩为晕,大便或时闭而不通,宜用养正丹、 灵砂丹,重剂以引之使不并,所谓坠之之法也。至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 从之,坚者削
24、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湿者燥之,燥者濡之,急者 缓 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薄者劫之,开之发之,见于素问至真 ,应变 不 穷,尤为治痰之要法。在圆机之士,熟察而妙用之,不可一途而取也。若乃虚症有痰,勿理 其 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今人乃谓补药能滞气而生痰 ,此聋聩之言,流害无穷矣。 痰乃津液所结,固未可尽化,但使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在调血和气之要。丹阳贺鲁 庵,年七 十余,膈间有痰不快,饮食少思,初无大害,就医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气化痰丸,胸次稍 宽。日日吞之,遂不辍口。年余,困顿不堪,僦舟来访,问脉于余。则大肉已脱,两手脉如
25、 游 丝 ,太溪绝不至矣。见余有难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间胀满太甚,大便秘结不通,殊 以为苦,但得稍宽,即瞑目无憾也。固强余疏方,以至亲难辞,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剂 进之 ,少顷如厕,下积痰升许,胸膈宽舒,更数日而殁。夫二丸乃时师常用之药,本欲舒郁,适 增 其痞,本欲清痰,反速其毙,岂不悖哉。明效若是,而病家乃无悔悟惩创之心,岂宿业已深 ,大命垂绝,故天塞其衷,而使之决不可返耶。不然,何不论于理,而甘就屠戮者之众也。 过服辛散,正气暗受其戕。久则涸津液之源,气道塞其输机,遂致痰结日盛,胸腹愈胀 ,大便久秘,遂至大命垂绝。呜呼!身无大病而喜服药者之殷鉴欤? 卷上喘属性:经云秋脉者,肺也。秋
26、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 生脉散 之类是也。李明之云腹胀彭彭而喘,胸膈满,壅盛而上奔者,于症用药方中多加五味子, 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如甚则交两手而瞀,其真气太虚也。若气短加黄 、 五味子、人参。气甚去五味子、人参,加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 治火逆上气,咽喉 不利,止逆下气,以麦门冬汤主之。用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四两,甘草 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经 云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气咳喘。又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宜以人参、 麦冬、五味子救肺,喘有虚实之分,须细辨之。生
27、脉散乃热伤气虚而设。童便炒黄柏降火。 本事方 治咳嗽上喘急,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水调下一钱。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 不含。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乃人参之力也。楼全善治一妇人五十 余岁, 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如泉涌,身汗出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速用麦门冬四 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后痰亦渐少。更栝蒌仁、白 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十帖而安。 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喘有内外感伤之别 ,外感烦躁无汗而喘者,宜汗。腹满有汗而喘,脉沉实者,宜下。仲景云上气喘而躁者, 属 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28、。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越 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一两,半 夏八两,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云肺胀咳而 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主之。(肺胀,咳而上气者,水寒之标邪也 。治以 小青龙汤平其冲气。况方中安内攘外,各尽其妙。余仿其法,以治寒嗽,莫不有桴应鼓之效 也。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钱,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用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服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喘而 自汗,腹满便秘,气口脉大于人迎,
29、下之无疑。外此则不宜轻下也,罗谦甫平气散可用。仲 景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以 水 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 茯苓芒硝汤主之,微利即愈。痰多者,亦气短而喘,须察其平昔,非因劳倦气脱之症而发, 脉浮 滑而大,咽喉不利,四七汤甚效。气郁痰凝,俗名梅核气是也。仲景治妇人胸中如有炙脔, 用 半夏浓朴汤,即此是也。如是风痰,可用千缗汤,半夏七个煨四片,破之。皂角去皮尖 二枚,甘草炙一寸,生姜如指大,水一碗煎,去半顿服。 又治因伤风
30、而痰作喘 逆, 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如夏月有此症,为大热也。盖此症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 酒 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之,仍多饮 汤,服 毕少时,便以善膳压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逆也。冲脉上干逆气 不 降之故。平居则气平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宜用酒黄柏,酒知母之属。凡泻气 下 痰定喘之药,施之形实痰多者为妙。降气行痰之药,损人真元,正虚者宜审。若一切虚症, 及 脉浮大,按之而涩者,下之必死,须谨之。阴虚而喘,脉弱而涩,四肢寒者,去死不远,慎 勿下之。宜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当归、生地、童便、竹沥之属。 素问逆调论
31、云 夫不得卧则喘 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汉防己、 茯苓之 属主之。又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阳明径 道壅塞,则其气不能从道,故不卧矣)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熟半夏、 橘红之属主之。 卷上泻属性:泄泻之病,水谷或化或不化,但大便泄水,并无努责后重者是也。脉细、皮寒、少气、泻利、不食,为 五虚死。泄泻而犯五虚,中土已竭,危候也,参附汤尤不能挽,必加七味白术汤,可以追其 既失之脾阳,而固其元气,试之效捷。用人参附子
32、之类救之,亦有得生者。脉缓、时小结, 或 微下留连者,皆可治。浮大洪数,或紧或弦急,皆难治。脉数疾为热,沉细为寒,虚豁为气 脱,涩 实为积滞,弦而迟者为气泄。心脉止者,为惊泄。湿则泻水,腹不痛。风则米谷不化而完出 。火 则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痰则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食则腹痛甚而泻,泻后 痛 减。肾虚则五更时便泻,常时则否。寒则腹中冷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湿者 燥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有痰者行痰,有积者消积,气陷则升之,气脱则涩 之。主方白术,炒二钱,燥湿补脾,白茯苓,去粗皮,分水,白芍,炒,各一 钱五分,止 腹痛,又 能补脾而伐肝。陈皮、去白,一钱,行气。
33、甘草,五分,炙,和中。如的系伤湿者,去 白术以 苍术代之,盖白主收敛,不若苍能发散也,仍加羌活一钱,风能胜湿。猪苓、泽泻各五分,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脾虚者加人参一钱,补脾气之要药。木香、砂仁各五分,脾 虚则气 不运,故以药之辛温行气而温中,以腐水谷也。仍服(戊癸丸),方见脾门。或将前方加莲肉 五 钱,陈糯米一合炒熟俱为末,加白砂糖,每朝空腹以白汤调服,其功尤捷。 肾虚者加破 故纸一钱五分,益肾气,肉豆蔻一钱,止虚泄。二药气味相合,能使脾肾之气交相通而 化水 谷。仍多服戊癸丸。热泻粪色赤黄,弹响作痛,肛门焦痛,粪出谷道如汤之热,烦渴,小便 不 利,宜以赤茯苓代白茯苓,用为君,盖赤火色,取
34、其相入也。热既并入于大肠而作泻,今欲引 归前阴以分其势,故用为君。仍加猪苓、泽泻渗利之药(各五分)以佐之,又加茵陈、山栀仁各 五分,二味俱苦寒,俱能解邪热而利小便。兼进如金丸,方见后。痰泻加半夏曲一钱 五分 ,行痰。用陈皮、白茯苓各二钱,治痰以行气为先,而茯苓能利水行津液故也。 虚者加人 参一钱,盖痰气多由脾虚不能运化也。用竹沥、姜汁一盏加入服之。 如体实能食者,不若加 元明粉一钱,就其势从大便去之,却服收涩之剂。食积泻多噫气如败卵臭,宜去白芍药, 加枳实、木香另磨,俱理气之药一钱,砂仁五分,仍看所伤之物而用药。如伤肉食者加 山 楂,伤米食者加神曲,伤面食者加萝卜子,伤酒者加干葛各一钱,伤蟹者
35、加丁香五分, 仍进保和丸,方见伤食。酒积每晨起必泻,本方内加人参、干葛各一钱,白豆蔻仁、吴 茱萸各 五分。寒泻加人参一钱,熟附子、干葛各五分,阳气不足则寒,故用人参补气,姜, 附已 寒。 不能食者进八味丸。元是寒泻,因泻而寒燥引饮,转饮转泻者,去白芍药,加干姜、 黄连、人 参各一钱。干姜治初得之寒,黄连解添加之热,寒何由动,热泻久而虚,故有虚热也,须 用人参补之。此理中汤加黄连也,名连理汤,多有奇效。 有一等盛暑,又复内伤生冷,及热泻暑 泻,诸药不效者,疑似之间,尤宜用此。风泻完谷不化,丹溪以为脾虚,前已列脾虚一条, 若用 补脾药不效,盒饭治风。 素问云久风入中为飧泄。又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36、而 史记仓公传又名之为回风。足知完谷不化,(完谷不化乃回风之候,连理汤必佐羌防以 升 之,关窍通而伏风自去。)乃风症也。宜本方内以苍术代白术,加羌活、防风各一钱,(辛 温通关 窍而去风)升麻、柴胡各加五分,又经云清气在下,则飧泄。故以二药助甘辛之味引清 气 而上升。仍绝不与食一二日,泄当自止。暑月泄泻与热泻同,仍宜服六和汤,(方见暑门。) 并啖 浸冷西瓜数片。又有一种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宽,须臾又急, 气塞 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宜于本方内以苍术代白术、去白芍药 , 以其酸收故去之。加姜制浓朴、(结散气),大腹皮(主气攻心腹),各一钱,白蔻仁五
37、分, (辛温能 下气理中,)仍磨入木香汁服之。(木香治腹中气不转运,又火煨之,能实大肠。)如小便不 利,加猪 苓、泽泻各五分,并调进车前子散。如口渴引饮,加人参、麦冬各一钱,(二药何为能 生津而止 渴,盖脾气上升于肺,肺气下降,乃生津液,而二药能补脾肺故也)。升麻五分,(引清气上 朝于口。 )乌梅肉五个,(酸能止渴。)如久泻气脱加人参一钱,罂粟壳五个,(酸能止渴)。诃子 皮,(二药 俱酸涩,故能敛脱气而止泻)。肉豆蔻各一钱,木香,煨另磨。砂仁各五分,(肉蔻止 泄之要药 ,涩以固脱,煨木香实大肠,砂仁理气。)泻久气必下陷,须用升举之药,加升麻、柴胡各 一 钱,羌活、防风各五分,(风药能鼓舞元气上
38、升。)有久泻不止,及泻已愈而隔年及后期 复泻者,有积 故也。宜本方内加三棱(醋煮),莪术醋煮焙干,二药消积,各一钱。木香、砂仁各五 分,(理 气。)兼进保和丸。凡大便泄,服理中汤,小便不利,大便反泄,不知气化之过,本肺不传 化,以纯 热之药治之,是以转泄,少服则不泻,多服则愈热,所以不分,若以陈皮、青皮之类治之 则可。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 儒门事亲云;昔闻山东杨先生者,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患,与众人谈日 月星辰缠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 人,先问其所好之 事。(良医治法变通化裁,出奇制胜,而愈其病。非拘执药饵一法,其用心智能,
39、非庸工所 可揣 度。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笛笙不辍)。 按兹法匪直可以治泄,即七情虚劳之类亦 宜然 ,是故枚生七发 。楚太子闻吴客之辩,涩然汗出,霍然病已。虽是寓言,实有此理也。 第晓 日风云之变者,世已难其人,而况可求之庸医中乎。可叹!可叹! 白云集云;黄子浓者, 江西人 也,精医术。邻郡一富翁病泄泻弥年,礼致子浓诊疗,浃旬莫效。子浓曰予未得其说,求 归 一月。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运旋不息,故阁得地在中间,如人弄碗,只 运 动不住,故空中不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病,乃气不能举,为下脱也。又时持 水滴吸水,初以大指按滴上窍,则水满筒,放其按,则水下溜无余。乃豁然悟曰吾可以
40、治 翁证矣。即治装往,翁家惊喜,至即为治艾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泄泻止矣。 一人服内托药,大便大泄,小便秘,或用五苓散则全秘,与陈皮、茯苓气化则效。 一人病虚,服附子热药小便闭,诸药不效,惟得黄连、黄芩则效。 卷上水肿属性:既效方云有人阴肿,医以赤玉涂之,令服八味丸而愈。若久病而阴肿,病已不可 救, 宜速灸水分穴。盖水分能分水谷,水谷不分故阴肿。不特阴肿,他处亦肿,尤宜急服禹余粮 丸。 资生经云水肿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然灸水分则有效。(灸水分穴 为治 水肿至捷良法,)乃为要穴也。有里医为李生治水肿,以药饮之不效,一日忽为灸水分与气 海穴,翌早视其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肿也。 儒门
41、事亲云一男子目下肿、如卧蚕状,戴人曰目之下,阴也。水亦阴也。臀以 为水之主 ,其肿至于目下固也。此由房室交接之时,劳汗遇风,风入皮腠,皮腠得寒则闭,风不能出 ,与水俱行。(经云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仲景名之曰风水。)故病如是,不禁房室则死 。 赵以德云嘉定沈氏,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肿,医治半月余不效。余诊其脉,六部俱 不出, 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 脉悉平。 卷上鼓胀属性:九灵山房集云钟女病腹胀如鼓,四肢骨立,医或以为孕、为虫、为瘵也。项彦章 诊其 脉告曰此气薄血室。钟曰服芎、归辈积岁月,非血药乎?彦章曰失于顺气也。夫气道 也, 血水也,
42、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矣。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故治血必先顺其 气,俾经坠得通,而后血可行。气为血帅,气行而血亦行,专治其血,无益矣。乃以苏合香 丸投 之。三日而腰作痛,彦章曰血欲行矣,急治芒硝、大黄峻逐之,下污血累累如瓜者,可数 十枚 ,应手而愈。彦章所以知钟女之病者,以脉弦滑而且数。弦者气结,滑者血聚实邪也。故 气行而大下之瘳。 卷上胀属性:赵以德云松江一男子年三十余,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不得卧而足冷。余以 其人 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上逆,逆则阴气在上,是生 胀。 浊气在上,清气在下,则生 胀。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烦躁。 此因
43、 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阴逆水邪;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 之浮热, 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转如牛吼,泄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 范氏方云凡腹胀 经久,忽泻数升,昼夜不止,服药不效,乃为气脱。宜用益智仁煎浓汤服之立愈。 卷上脾胃属性:今人只知脾胃虚则当补,补之不应,则补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处,补肾是也 。赵养葵云补脾不若补肾,果肾虚,命火微弱,用八味丸为要方,许叔微之二神丸法亦妙 。脾土 克肾水不相为用,如何反补其所胜以滋肝木,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克处也。五行以 相克为用,所以尚书大禹谟说个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此圣人立言之妙,其说长甚。 今 且以水与土言之,
44、水不得土,何处发出,何处安着,土不得水,却是一个燥坌,物事如何 生出,万物以水土相滋,动植化生,此造化相克之妙,而医家所以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 字,分明土 全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至于肾精不足,则又须补之以味,故古人又谓补肾不 若补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废也。 本事方云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余授二神丸方服之,顿能进食,此病 不可全 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 力, 终日米不能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十 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岩氏济生方云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
45、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 脾土, 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以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食不消,大腑溏泄。古 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盛,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上 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按许岩之说,皆与余说冥合。然却不知水土相滋之妙,故犹谆谆以火为言,是混水火 为一途 也。薛氏云余尝病脾胃,服补药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吾乡卢丹谷先生令余服八 味丸 ,饮食果进,三料而平。余兄年逾四十,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苦生疮,胸尝有痰, 目尝 赤涩。又一人脾虚发肿,皆以八味丸服之而愈。此皆补肾之明验也。杨仁斋医学,恐当在丹 溪之右。有云脾肾之
46、气交通,则水谷自然克化,其见亦及此。 卷上伤食属性:肘后辨脾胃所伤变易形法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经云咸胜苦。微涩伤辣 辛物,经云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经云酸胜甘。弦紧 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微弦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微迟伤冷痰积恶物 ,经云温胃化痰。饮食过多,胀痞不下,寻常率以破气之药投之。(伤食恶食,必有噫腐 吞酸 之候。)是食物既伤之前,药剂又攻之于后,脾气安得而健畅也。必须以平补之药为主,佐 以他药,一升一降,使脾肾交通,而水火既济,自然腐化矣。 卷上积聚属性: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气既升降,津液流畅,积聚何由而生。丹溪乃谓气无形而不能 作块成 聚,只一消痰破
47、血为主误矣。天地间有形之物,每自无中生,何止积聚也。戴复庵以一味 大七气汤,(调气和血,使其升降自如,津液周流,灌溉脏腑,无滞窒则积聚不攻而自化 矣。)治一 切积聚,其知此道欤。肝积肥气,用前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 肺积息 贲,用前汤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五分。心积伏梁,用前汤加石菖蒲半夏各五分 。脾之积痞气,用前汤下红丸子。肾之积奔豚,用前汤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五分。 卷上诸气属性:今人治一切气疾,止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肾,所以鲜效。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 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多 郁滞 ,是生诸疾。(
48、诸气 郁,皆属于肺。气主煦之,若郁结不舒,气机凝滞,血亦因之痹塞, 则诸 病生矣,故百病皆生于郁,是其明证)。医者以为是当理气,壳朴、香附、乌药之类,杂然 而前陈, 而气愈不可理矣。宣之泄之,以快药下之,而人之死者过半矣。于是医之中见稍高者,以为 脾虚不能运化精微之故,而从事于补脾。然仅可以苟延岁月,而多至于因循蹉跎而不救。此 不知补肾之过也。宜以破故纸、茴香子、葫芦巴之类主之。气药内须兼用和血之药佐之,盖 未有气滞而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 卷上诸血证属性:撄宁生卮言云古人言诸见血非寒证,皆以血为热迫,遂至妄行,然皆复有所挟也 。或 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热,上中
49、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 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牡丹皮、生地黄之类。古人云有冒风寒,正以阳 明火邪为风所 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以火剂,大 肠血以手 阳明火邪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黄芩、芍药、柏皮、荆芥、防 风、羌活之 类,兼用鸡冠花,则又述类之义也。血溢血泄诸蓄妄症,其始也,余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 瘀之剂 ,以折其锐气。(凡初期骤然吐血,亟宜快药下之,折其锐气。若日久正气已虚,法当调摄 。 仲景云亡血虚家,不可下是也。 )而后区别治之。虽往往获中,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 四 明,遇故人苏伊芳举曰吾乡有善医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 血复下 ,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积,则以妄为常,曷以洁之。且去者自去 ,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余闻之愕然曰名言也。昔之疑,今而后释之矣。 又云妇人之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