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755567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7.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2017 年 3 月1前 言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超过 12 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 、实现“两个

2、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体现了改革和担当精神。要把这个试点启动好、实施好。 ”2016 年 8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时强调:“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 ”“要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好的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国家公园作为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模式,已经得到国际认可。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这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 年 12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以下

3、简称“试点方案 ”) ,2016 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试点方案 ,拉开了我国国家公园实践2探索的序幕。作为全国首个体制试点,国际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国内鲜有成熟模式可供参考。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精神的题中之义,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的内在要求。 总体规划是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推进的重要保障,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依据。I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第一节 重大意义 1第二节 规划概要 2一、规划范围 .2二、规划期限 .2第三节 自然地理概况 3一、地形地貌 .3二

4、、气候 .4三、水文水资源 .5四、土壤 .6五、野生动植物 .6六、生态系统 .7第四节 建立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 9一、核心优势 .9二、主要问题 .12第二章 总体要求 15第一节 指导思想 15第二节 基本原则 15第三节 愿景和目标 16第三章 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 19第一节 总体布局 19第二节 功能分区和定位 21一、一级功能分区 .21二、二级功能分区 .23第三节 分区布局和管理目标 24一、长江源园区 .24二、黄河源园区 .30三、澜沧江源园区 .35II第四章 体制机制创新 40第一节 管理运行体制 40一、组建管理机构 .40二、明确权责 .42三、管理运行 .44四、

5、协调园区内外职责 .44第二节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 45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本底 .45二、完善草场承包经营权制度 .46三、改革经营管理模式 .47四、健全管理体系 .47五、健全法规政策体系 .49六、建立规划管理体系 .50七、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51八、社会参与和对外交流 .51第三节 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52一、建立自然资源综合执法机构 .52二、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高效联动 .53第五章 生态系统保护 54第一节 生态系统原真完整保护 54一、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54二、森林灌丛生态系统保护 .54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55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 .55五、野生动物保护 .

6、56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 57一、人的全面发展 .57二、文化保护传承 .58三、环境综合治理 .58III四、社区共建共管 .59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9第三节 生态监测评估 60第四节 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 62一、生态体验 .62二、环境教育 .63第六章 国家公园建设配套支撑体系 65第一节 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65一、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5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66三、智慧国家公园建设 .66第二节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67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预估 69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69一、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 .69二、预防环境影响的对策 .70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70第二节

7、效益预估 71第八章 实施保障 72第一节 组织保障 72第二节 考核监督 72一、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72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73第三节 资金保障 75一、财政资金保障 .75二、生态补偿 .76三、金融支撑 .76第四节 宣传引导 77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重大意义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体制试点基础上设立和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承担着突出并有效保护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

8、展的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运行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等重大任务。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伟大行动,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体制机制藩篱,从根本上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两个统一行使” ;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加强对“中华水塔” 、世界“第三极”生命和生态“净土”典型和代表区域、山水林草湖重要生态系统的永续保护利用,维育生物多样性,

9、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2第二节 规划概要一、规划范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总面积 12.31 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 12 个乡镇、53 个行政村。总结试点经验,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对园区范围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实现对三江源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保护。二、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期 2016-2020 年。图 1 三江源国家公园区位图3图 2 三江源国家公园行政区划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地

10、形地貌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以山原和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及唐古拉山等,山系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冻土广泛发育、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则以高山峡谷为多,河流切割强烈,地势陡峭,山体相对高差多在 500 米以上。4图 3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形地貌图图 4 三江源国家公园遥感影像图二、气候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区北端尾闾区。主要特征为冷热两季、雨热同期、冬长夏短;温度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5

11、烈;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多年平均气温在-5.67.8之间,冷季长达 7 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 262.2772.8毫米。年日照时数 23002900 小时,年太阳辐射量 56586469 兆焦耳/平方米,全年8 级大风日数 3.9110 天,空气含氧量仅相当于海平面的 60%70%左右。主要气象灾害为雪灾。三、水文水资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多年平均径流量 499亿立方米,其中长江 184 亿立方米,黄河 208 亿立方米,澜沧江107 亿立方米,水质均为优良。国家公园内湖泊众多,面积大于 1平方公里的有 167 个,其中长江源园区 120 个、黄河源园区 3

12、6 个、澜沧江园区 11 个,以淡水湖和微咸水湖居多。雪山冰川总面积833.4 平方公里;沼泽与河流、湖泊湿地总面积 29842.8 平方公里。图 5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系与湿地分布图6四、土壤地质成土过程年轻,冻融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发育过程缓慢,土壤质地粗,沙砾性强,其组成以细沙、岩屑、碎石和砾石为主。土壤类型可分为 15 个土类,29 个亚类。土壤类型由高到低主要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以高山草甸土为主,冻土面积较大。五、野生动植物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向高寒荒漠区的过渡区,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坡植被;高寒荒

13、漠草原分布于园区西部,高寒垫状植被和温性植被有少量镶嵌分布。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 760 种,分属 50 科 241 属。野生植物形态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灌丛为主,高大乔木仅有大果圆柏等;公园内共有野生动物 125 种,多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且种群数量大。其中兽类47 种,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马麝、盘羊、金钱豹等 8 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狐、石貂、兔狲、猞猁、藏原羚、岩羊、豹猫、马鹿、棕熊等 9 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鸟类 59 种,以古北界成分居优势,黑颈鹤、白尾海雕、胡兀鹫等 3 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鵟、雕鸮、鸢、兀鹫、纵纹腹小鸮等 5 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鱼类 15

14、 种。7图 6 三江源国家公园珍稀野生植物分布图图 7 三江源国家公园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图六、生态系统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主体资源,在维护三江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主导服务功能中具有基础性地位。8国家公园共有各类草地 868 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 743 万公顷。按草地类型分,未退化和轻度退化 339 万公顷,中度退化 161 万公顷,重度退化 243 万公顷;森林和灌丛在公园内分布较少,仅为 0.4%,主要分布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昂赛保护分区;国家公园共有各类湿地 307 万公顷,包括沼泽、湖泊、河流、雪山冰川等类型,景观独特并稀有,是水源涵养、净化、调蓄、供水的重要单元

15、;荒漠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仍保留着原始风貌,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山水林草湖共同组成三江源的生命共同体,孕育了无数的高原精灵,培育了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保护。图 8 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覆被图9第四节 建立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一、核心优势(一)自然禀赋得天独厚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三江源是青藏高原的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三江源的核心区域,是展现三江源自然之美和悠久民族文化的窗口。园区集冰川、雪山、草地、湿地、森林、湖泊、江河源头和野生动物、世界自然遗产为一体,展现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貌,造就了独特的高原高寒山地气候,

16、保存了大面积原真的原始风貌,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气候格局的稳定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世界众多国家公园相比较,功能更多样、类型更齐全、结构更复杂,景观更丰富,更具自然生态的代表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全局性。(二)生态文化传承悠久国家公园内原住民主要是藏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体验,形成了他们关于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自然景观的独特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特点,以及地域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原始的生态文化风貌。

17、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其发10扬光大,形成了典型的生态文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念和文化传统得到弘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态文明实践丰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2005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标志着三江源地区全面进入了系统化、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阶段;2012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将整个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进一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2014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

18、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下称二期工程规划 ) ,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迈入全面推进、科学保护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青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改革,深化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算好“绿色账” 、走好“绿色路” 、打好“绿色牌”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 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水资源总量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牧民收入增加和发展能力增强的“五增” ,一期同二期工程的无缝对接、全面实施,使“一期”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从“一期”工程实施到现在,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2005 年,成立了“青海三江源生

19、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 ,发挥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政策制定、督促落实的职能,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了生态管理的制度体系,探索了破解“九龙治水”难题的路径,积累了11有效的经验。这些实践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进一步要求“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

20、范围。 ”2015 年 12 月 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19 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后,2016 年 3 月,中办和国办正式印发了试点方案 ,明确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中央和国家各部门关心支持,多次赴三江源调查研究,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加强指导,在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取得了试点工作的良好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义重大,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寄予的厚望前所未有,赋予的责任也是前所未有。(五)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上世纪中叶,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

21、好这里,让所有有幸来到这的人都能欣赏到这片风景”的国家公园理念逐步得到认可和传播,特别是面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12日益恶化的形势,越来越多民众渴求原始纯洁的自然环境,环保意识迅速普及,国家公园在世界范围成倍增加。截至 2014 年 3 月,世界保护区委员会数据库统计的国家公园达到 5219 个。从世界范围国家公园发展进程看,国家公园发端表明了人类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反思与行动,设立的目的是实现代际保护,体现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其本质是保护区,性质是全民公益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并永续体验和利用,综合发挥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功能。在这些一般性特点的

22、基础上,各国国家公园又有其独到之处,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管理理念、法律保障、经营模式、公众参与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样本和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主要问题(一)生态保护任重道远经过长期不懈地生态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缓解,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退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冰雪消融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二)体制机制破解艰难13国家公园建设是加强生态

23、保护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肩负着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的重大任务。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从当前情况看,生态保护领域仍存在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在有些区域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及饮用水水源地、国际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等重复设置,涉及发展改革、农牧、林业、环保、国土、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在管理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突破行政壁垒,改变“九龙治水”局面,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需要打破现有职权、利益格局,必然面临着巨大阻力。同时,现行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协调现行法

24、律法规体系,完善国家公园相关规范和标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三江源属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四县共有牧业人口 12.8 万,贫困人口 3.9 万,其中公园内共有牧户 16621 户,人口 6.4 万,贫困人口 2.4 万。地方财政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四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99 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5876 元。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结构单一,传统畜牧业仍为该地区的主体产业,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公共服务能力落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推进,影响国家公园功能

25、发挥。14图 9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点分布图图 10 三江源国家公园交通图15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

26、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对三江源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构建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三江源特点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提供示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决三江源生态保护管理“九龙治水”痼疾,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16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全方位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恢复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27、代际公平。把握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变被动保护为主动防治,加大对山水林草湖的系统保护和修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带动园区外支撑服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着力处理好国家公园与园内各类保护地的关系,优化功能布局,确定各园区功能定位和管控保育目标,实行多规合一,总规牵引,专规落地。坚持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中央事权属性,发挥政府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有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建氛围,实现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全民共享。坚持尊重文化,保护传承。充分尊重地域民族文化,将挖掘、传

28、承、发扬本土文化的生态保护基因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为传承发扬的重要内容,坚持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使优秀文化世代传承,共创文化精神家园。第三节 愿景和目标三江源国家公园愿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保护最为原真、完整、独特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向全世界展示面积大、海拔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17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总体目标。山水林草湖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满足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公园科学管理体系形成,有效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服务

29、功能不断提升;野生动植物种群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民生不断改善,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两年完成试点任务。2016 年开局之年夯实基础工作,2017 年底前全面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打破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法律政策框架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编制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初步形成自然资源本底公开共享平台。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教

30、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国家公园形象初步建立。五年设立国家公园。在两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巩固提升,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运行有序高效。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生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转产转业牧民有序增加,国家公园内居住人口有所下降。山水林草湖生18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江河径流量持续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稳定保持优良,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国家公园服务、管理和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化传承弘扬。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

31、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表 1 三江源国家公园目标指标表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年 2017 年 2020 年1 退化草地治理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2 荒漠化土地治理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3 水土流失治理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4 草地植被覆盖度高寒草原植被覆盖度 4555: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度5070高寒草原提高23 个百分点;高寒草甸提高 5个百分点高寒草原提高5 个百分点;高寒草甸提高10 个百分点5 湿地保护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 执行二期规划6 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变化(提高比例) 本底 10% 20%7 草原

32、载畜 草畜基本平衡 草畜基本平衡 草畜平衡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4.3 65 100长江 类 - - -黄河 类 -9 水质澜沧江 类 10 人口 万人 6.46 不增加 有所下降11 牧民人均纯收入 元 5876 7500 1050012 转产转业劳动力人口比例 25 35 5013 生态保护占政绩考核比重 30 70 10014 政务信息公开率 60 65 7015 宣传教育普及率 70 75 8516 党政干部培训比例 80 85 10019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年 2017 年 2020 年17 牧民培训比例 50 60 8018 公益岗位培训比例 80 85 1002

33、0第三章 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结合现行保护地功能区划和管控要求,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统一用途管制,统一规范管理,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第一节 总体布局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 3 个园区,总面积为 12.31 万平方公里,介于东经 895057“991457“,北纬322236“364753“,占三江源国土面积的 31.16%,其中:冰川雪山 833.4 平方公里、河湖湿地 29842.8 平方公里、草地 86832.2 平方公里、林地 495.2 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

34、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 5 个保护分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4.17 万平方公里(占33.87%) ,缓冲区 4.53 万平方公里(占 36.80%) ,实验区 2.96 万平方公里(占 24.05%) ,为增强联通性和完整性,适当扩围,还有0.66 万平方公里为非保护区范围(占 5.36%) 。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有扎陵湖、鄂陵湖 2 处国际重要湿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列入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 7 处;有扎陵湖-鄂陵湖和楚玛尔河 2 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黄河源水利风景区 1 处。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21级

35、自然保护区的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内,可可西里自然遗产提名地3.74 万平方公里,缓冲区 2.29 万平方公里。图 11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关系图图 12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各类保护地关系图22第二节 功能分区和定位遵循生态系统经营理念,以一级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管控目标,以二级功能分区落实管控措施。一、一级功能分区在园区内各类保护地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遵循各类保护地的管控要求,结合现状评价成果,突出更加严格的保护,通过地理统筹和功能统筹,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将各园区划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实行差别化管控策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利用。核心保

36、育区,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实行更加严格保护的基本生态空间。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为基线,衔接区域内自然遗产提名地、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核心区域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的核心区边界,以及野生动物关键栖息地等划定。该区采取严格保护模式,重点保护好雪山冰川、江源河流、湖泊、湿地、草原草甸和森林灌丛,着力提高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维护大面积原始生态系统的原真性,限制人类活动。生态保育修复区,是核心保育区外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该区以强化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必要的人工干预恢复措施,加强退化草地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地保护,实施严格的禁牧、休牧、

37、轮牧,保持草畜平衡,逐步减少人类活动。23传统利用区,为核心保育区和生态保育修复区之外的区域,生态状况总体稳定,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生活、生产空间,是国家公园与区外的缓冲和承接转移地带。将乡镇政府所在地及社区、村落现状建设用地作为生活区域加以严格管控;其它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政策,加快牧民转产转业,适度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进一步减轻草场载畜压力,逐步达到严格保护的要求。表 2 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区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 与自然保护区关系功能区 面积(平方公里) 比例(%) 功能区 面积(平方公里)核心区 41711.49缓冲区 43177.76实验区 2316.01核心保育区

38、90570.25 73.55非自然保护区 3364.98核心区 0.00缓冲区 0.00实验区 5527.28生态保育修复区 5923.99 4.81非自然保护区 396.71核心区 0.00缓冲区 2088.95实验区 21761.59传统利用区 26647.16 21.64非自然保护区 2796.61合计 123141.40 123141.40园区内外统筹兼顾,把县城和重点城镇作为公园的支撑服务区,集中布局公共服务和访客接待、交通运输、自驾营地、医疗救护等设施,成为国家公园的保障基地、培训基地、宣教基地及科研监测、生态体验的支撑节点,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园区自然生态的干扰与影响。在生态保护

39、恢复、体制机制政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方24面,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统一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政策措施的一致性,按国家公园所在县域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图 13 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图二、二级功能分区在专项规划中开展二级功能分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进一步把功能定位落实到地块。一是坚持一级和二级功能分区管控对象、管控目标、管控措施相统一,深化空间管控;二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评估为基础,充分掌握自然资源资产的分布、数量、等级和状况;三是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确定园区内建设用地边界控制线,严格维护生态空间;四是针对重要自然资源管理目标制定经营管理方案,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管控;五是在一级功能分区基础上细化到重要自然资源,将保护和利用措施落实到地块,明确作业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