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火土金水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
2、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
3、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从国语郑语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 、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
4、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 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 ,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 ,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 ,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 ,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
5、” ,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 ,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木材(植物) 、火炎、泥土、
6、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为萧吉所持。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及(3 )之外,若把其余( 2) (4) (5)及(6 )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 震为雷,巽
7、为风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水-坎 坎为水火-离 离为火*地支相冲( 激):子(鼠)与午( 马)相冲,丑(牛)与未( 羊)相冲, 寅(虎) 与申(猴) 相冲,卯(兔)与酉( 鸡)相冲,辰(龙)与戌( 犬)相冲, 巳(蛇) 与亥(猪) 相冲。*地支相害( 穿):子(鼠)与未( 羊)相害,丑(牛)与午( 马)相害,寅(虎) 与巳(蛇)相害,卯(兔)与辰( 龙)相害,申(猴)与亥( 猪)相害,酉(鸡) 与戌(犬)相害。*地支相刑( 妨):子(鼠)与卯( 兔)相刑,丑(牛)与戌( 犬)相刑,寅(虎) 与巳(蛇)相刑,辰(龙)与辰( 龙)相刑,巳(蛇)与申( 猴)相刑,午(马) 与午(马)相刑,未(羊
8、)与丑( 牛)相刑,申(猴)与寅( 虎)相刑,酉(鸡) 与酉(鸡)相刑,戌(犬)与未( 羊)相刑,亥(猪)与亥( 猪)相刑。*地支相合( 和谐 ):地支三合:子(鼠).辰 (龙).申 (猴)合水局;巳 (蛇).酉(鸡).丑(牛) 合金局;寅(虎).午 (马).戌 (犬)合火局;亥 (猪).卯(兔).未(羊) 合木局;地支六合:子(鼠)与丑( 牛)相合化土,寅(虎)与亥( 猪)相合化水,卯(兔)与戌( 犬)相合化火,辰(龙)与酉( 鸡)相合化金,巳(蛇)与申( 猴)相合化水,午(马)与未( 羊)相合化日月。*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 猪) 属阴水,北方。寅(虎)属阳木
9、,东方;卯( 兔) 属阴木,东方。巳(蛇)属阴火,南方;午( 马) 属阳火,南方。申(猴)属阳金,西方;酉( 鸡) 属阴金,西方。辰(龙).戌 (犬)属阳土,中方;丑(牛).未 (羊)属阴土,中方。1、金的特性金主义、金曰“从革” ,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金:其性刚,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体健神清,为人义气,刚毅果断,不畏强暴,仗义疏财,嫉恶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耻。四柱金太过为忌者,作事鲁莽、有勇无谋,好斗贪婪,不仁不义,不及者优柔寡断,*好杀,苟刻狠毒。2、木的特性木主仁:木曰:“曲直” 、曲者、屈也,直者、伸也
10、、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温和、博爱、有恻隐之心,乐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长、举止潇洒,头发浓密光亮、活泼、积极、上进心强。四柱中木太过为忌,则为固执、偏激、不及者懦弱、娇妒、忘恩负义、冷酷。3、水的特性水主智:水曰“润下” ,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藏的特性。水其性聪、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才识过人,应变力强语言伶俐。四柱中水太过为忌者,贪婪*,诡计多端,言语激进,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为人反复无常,胆小无谋,心胸狭窄。4
11、、火的特性火主礼:火曰“炎上” ,炎者,热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温之功,锻炼金属之能。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闪烁,积极上进,谦恭有礼,注重仪表,热情豪迈,坦诚友好。四柱中火太过为忌者,面红声燥,性情急躁,容易冲动,逞强好胜,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额,妄言是非,奸诈嫉妒,有始无终。5、土的特性土主信:土曰“稼禾啬” ,播种为稼,收获为,禾啬,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圆腰润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胆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乐于奉献兼收并蓄。四柱中土太过,为忌、性格
12、内向,愚顽不化,生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忧滞,言而不信,狠毒吝啬,自私自利,不通情理。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 “曲直” ,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
13、于木。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 “炎上” ,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
14、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 、 “二阴”亦属于水。
15、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五行的生克乘侮(1 )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16、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 、 “我生”和“克我” 、 “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和“我生” ,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 ,土为火之“子” ;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 ,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 ,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即是“克我”者是“
17、所不胜” , “我克”者是“所胜” 。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2 )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在五行中还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虚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过度克制,相侮(反克)
18、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 “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
19、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 ,称作“木侮金” ,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
20、以受到火乘。 八卦八卦基本概念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来占卜。八卦符号解析八卦符号:乾:乾三连 坤:坤六断 震:震仰盂 艮:艮覆碗 离:离中虚 坎:坎中满 兑:兑上缺 巽:巽下断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二)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
21、,坎六,艮七,坤八。(三)八卦方位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四)八卦所属乾、兑(金) ;震、巽(木) ;坤、艮(土) ;离(火) ;坎(水) 。(五)八卦生克乾、兑(金)生坎(水) ,坎(水)生震、巽(木) ,震、巽(木)生离(火) ,离(火)生坤、艮(土) ,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 ,震、巽(木)克坤、艮(土) ,坤、艮(土)克坎(水) ,坎(水)克离(火) ,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坎旺于冬,衰于春 (四季
22、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七)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水-坎 坎为水火-离 离为火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太极八卦提起太极八卦图,许多人都感到很神秘,至于其中的奥妙,则很少有人能说出几分道理来。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能够观察到的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 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
23、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太极图就是一个圆,里面画着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如题图) 。有两条原因妨碍着人们去探讨和认识太极八卦图:一是神秘化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的道理深不可测,非一般人所敢于问津;二是迷信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是卜卦算命的迷信东西,必须严加禁止。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它原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是朴素的唯物论;但是,后来的一些学者,牵强附会,图谶预测,宣扬万物天定的宿命论
24、观点,使太极八卦掺杂进了唯心主义的内容,涂抹上了迷信的色彩,失去了本来的科学意义。太极八卦图简介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表示万物相互关系。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即现代哲学中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示法。以圆心可分为四份定为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表述空间的东西南北,时间的春夏秋冬。任何一组矛盾加中心,就构成为三才。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为三才,又在四象的学说基础上,更进一层,又增加了阳明、厥阳两面项,它与四象组成六合之说
25、。四象若加圆心就构成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为土。六合加圆心称为七星。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又构成八卦图,先天八卦方位表示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加轴心称之为九宫。配九宫数为乾九,坤一,巽二,兑四,艮六,震八,离三,坎七,中央为五。八卦图解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 5 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 。汉朝时道
26、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qi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坤(k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
27、,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巽(xn )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 ”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坎(k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 “心诚行有功” 。比和卦,谋事
28、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离(l)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艮(g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兑(du)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
29、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十天干:甲(ji) 、乙(y ) 、丙(bng) 、丁(dng) 、戊(w ) 、己(j) 、庚(g ng) 、辛(x n) 、壬( rn) 、癸(gu) ;十二地支:子(z) 、丑
30、(chu) 、寅(yn) 、卯(mo) 、辰( chn) 、巳(s ) 、午(w ) 、未(wi ) 、申(shn) 、酉(yu) 、戌(x) 、亥(h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早在公元前 2697 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
31、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 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 60 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
32、轴与空间轴 )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 59 天的概念。12 个朔望月大体上是 354 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 ,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 12 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
33、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 72 天,五星合周天 360
34、 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 ,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干者犹树之干
35、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
36、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可推算中国历史年代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 720 年二月初十) ,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
37、入侵。 ”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天干地支与夏历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 ,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
38、“花甲子”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39、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 年) ,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太岁)11.862 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 86 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从乙酉改变
40、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 (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第二年为“乙丑” ,依此类推,60 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 1864 年为农历甲子年,60 年后的 1924 年同为农历甲子年; 1865 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 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 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 1984 年立春起,至 1985 年立春止。天
41、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 3,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除以 12的余数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则用 58-“年份数除以 60 的余数”后计算)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 3 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 为负,则 +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 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 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 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 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
42、支年份。 如:2001 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 ,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 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 8 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 6,子、丑、寅、卯、辰、巳。第 6 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 年为辛巳年。天干地支纪月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
43、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 个月合 5 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 53 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44、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 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 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 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 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 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 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 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 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
45、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 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 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 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 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天干地支纪日干支纪日,60 日大致合 2 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 720 年二月初十) 。天干地支纪时干支纪时,60 时辰合 5 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
46、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 0 时到 1 时的早子时和 23 时到 24 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 时到 1 时是甲子时,但 23 时到 24 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 时1 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 时3 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 时5
47、 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 时7 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 时9 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巳时 9 时11 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 时13 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未时 13 时15 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申时 15 时17 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酉时 17 时19 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戌时 19 时21 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亥时 21 时23 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48、晚子时 23 时24 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天干地支次序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 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