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队生理资料1说明:“” 为可能考问答的“”或“粗体”为相对更重点的内容第九章名词解释:1 感受器(receptor):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2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只对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该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3 简化眼(reduced eye):与正常眼睛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4 视力(Visual acuity):人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又称视敏度。5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从明处进入暗处,由最初看不清到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6 明适应(Ligh
2、t adaptation):从暗处进入明处, 由最初看不清到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7 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耳蜗受声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所记录的与声波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8 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又称内淋巴电位:产生与蜗管血管纹细胞钠泵有关。在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鼓阶外淋巴的电位为参考零电位,则可测出蜗管内淋巴电位为+80mv 左右,即为耳蜗内电位。9 气传导(air conduction):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在经过听骨链和卵圆窝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为
3、气传导。10骨传导(bone conduction):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为骨传导。骨传导敏感性低于气传导。11前庭反应: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的刺激,或过于敏感时,常会引起 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12眼震颤(Nystagmus):两眼球的一种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由慢 相和快相组成。知识点:1 感受器的倍其及一般生理特性:功能是接受内外环境中的不同刺激,其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2 光的进入途径: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为四个具有不同折光率的介质。
4、3 眼的调节的三个方式:瞳孔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双眼会聚4 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增强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视远物时类似。其中若睫状肌痉挛,则导致近视,晶状体弹性降低,导致老视。5 瞳孔的调节:改变瞳孔大小可调节入眼光量。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6 双眼会聚:两眼球视由远即近的物体会同时向鼻侧会聚。7 三原色学说:3 种视锥细胞及 3 种视锥色素,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特定波长的光作用于视网膜以一定的比例使 3 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兴奋信息传至中枢引起某一种颜色的感觉8 视杆细胞的换能机制:
5、无光照cGMP 含量高cGMP 依赖性 Na+通道开放外段膜 Na+持续内流静息电位。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激活 G 蛋白磷酸二酯酶分解 cGMP,cGMP 含量降低cGMP 依赖性 Na+通道关闭外段膜 Na+内流减少感受器超极化9.视锥,视杆细胞的比较: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分 布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 单线式 聚合式特征结构感光色素 红、绿、蓝 视紫红质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光敏感度 低(强光兴奋)高(弱光兴奋)分 辨 力 强(分辨微细结构)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暗视觉 + 黑白觉功能作用视 力 强 弱10.人耳可感受声音频率的范围:2020000H
6、z11.中耳增压效应:听骨链的作用,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为卵圆窗面积的 18.6 倍,达到传音增压的作用。通过听骨链杠杆作用在段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 1.3 倍14.耳蜗管腔(两个分界膜、三个腔) 两膜:前庭膜:分隔前庭阶和蜗管, 基底膜:分隔鼓阶和蜗管三腔: 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充外淋巴,鼓 阶:与圆窗膜相接,充外淋巴,蜗 管:盲管,内淋巴(成分与脑脊液相似)15.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16行波理论: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声波首先在靠近卵圆窗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再以行波的形式沿基
7、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基底膜振幅最大的部位,即为毛细胞兴奋部位,可产生不同音调的感觉。这被认为是 耳蜗能区分不同声音频率的基础。蜗底感受高频;蜗顶感受低频。七队生理资料217感音换能机制:毛细胞的听毛弯曲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内淋巴中 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 Ca2+通道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听神经动作电位18半规管:适宜刺激:头部转动时的角加速度(旋转加速度)。生理功能:感受头部转动的平面、方向和程度,通过前庭小脑实现。19椭圆囊、球囊的功能: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椭圆囊:水平方向,球囊:垂直方向。生理功能:
8、调整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射,维持身体平衡。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名词解释: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trop
9、hic action):神经末梢释放一些营养性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理和生化的变化,这一作用称为神经系统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分为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分为快速轴浆运输:线粒体、囊泡、分泌颗粒;和慢速轴浆运输:微管和微丝逆向轴浆运输:神经生长因子、某些病毒和毒素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感觉传导通路来的冲动上传至丘脑非特异核群换元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各种特定感觉传导通路来的冲动上传至丘
10、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接替后, 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牵涉痛(Referred pain):内脏疾病时,常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疼痛过敏的现象。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 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运动单位(Motor unit) 由一个 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脊休克(spinal shock):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现角弓反
11、张状态 sympathetic nerve(交感神经) 起自脊髓胸腰段(T1-L2-3)侧角神经元轴突(节前纤维 )交感神经链或椎旁神经节内换元 (节内神经元)节后纤维 (较长)效应器parasympathetic nerve(副交感神经)起源较分散,一部分起自脑干有关的副交感神经核团,另一部分起自脊髓骶部(S2-4)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一、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皮质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质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分主反应和后发放)。大脑皮质的一侧优势(laterality
12、cerebral dominance):左侧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在头皮上用单极或双极记录法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皮质电图:从皮质表面记录到的电位活动。突触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突触前动作电位Ca2+内流-神经递质释放- 突触后受体变构 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动作电位具体过程:1)钙离子内流,钙调蛋白结合,激活蛋白激酶,突触蛋白磷酸化及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的移动;2)突触小泡的系着、锚靠、启动、递质量子式释放及小泡膜的回收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课件题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发生怎样的电生
13、理改变,其离子基础是什么?) (重点,可出问答题)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 APCa2+内流 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 (K+外流) EPSP (去极化过程)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突触前轴突末梢 APCa2+内流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内流 (K+外流) IPSP(超极化过程)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Non-directed synapse):结
14、构基础: 曲张体 递质小泡传递过程: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电突触传递 electrical synapse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传递过程:电-电(AP 以局部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双向性 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 递质的判断标准:突触前合成酶,贮存于小泡可释放(NO,CO 除外),作用突触后受体,发生生理效应失活酶或重摄取,激动剂和拮抗剂递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合成、储存、运输、释放、消除消除方式:降解:酶促降解 重摄取:突触前和胶质细胞(膜转运体)受体(receptor):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发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点:特
15、异性、饱和性、可逆性七队生理资料3中枢与神经纤维兴奋传递比较: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突触传递的总和4.突触疲劳 5.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 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 (可出问答题)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IPSP,使之发生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又叫交互抑制)通过兴奋中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而引起。意义: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2)回返性抑制 兴奋发出后
16、,通过反馈回路,使原先发出冲动神经元或邻近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停止。 意义:运动或反射的及时终止。2、突触前抑制通过轴-轴型突触活动,导致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在突触后膜上引起 EPSP 减小,不易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性投射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何异同?(重点)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特点: 点对点投射 到达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特点:弥散投射皮质广泛区域,非点对点投射不产生特定的感觉与定位功能:提高和
17、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大脑皮质对体表感觉投射规律:(1)躯体感觉投射:交叉 头面部感觉投射:双侧(2)倒置(头面部正置)(3)投射区有精细的定位,投射区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功能 (重点,要求知道在那个位置)1.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2.第二感觉区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3. 视觉代表区 枕叶距状裂皮质(17 区)听觉 颞横回和颞上回(41 区、42 区)。嗅觉 边缘系统的前底部。味觉 颞叶的岛盖至脑岛。疼痛的概念:损伤性刺激引起的不愉快(常伴有情绪反应)感觉,可伴有痛反应(防御、逃避),具有不易适应和易致敏的特点。分类(1)躯体痛 体表痛(快
18、痛)深部痛(慢痛)(2)内脏痛 躯体痛 1.传导通路 快痛外周神经有髓鞘的 A 纤维慢痛外周神经无髓鞘的 C 类纤维2.特点 快痛刺激时立即发生,尖锐的、定位清楚的“刺痛” ,撤除刺激很快消失。慢痛刺激后 0.5-1.0 秒才感觉到,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 ,撤除刺激后持续数秒。内脏痛特点(1)缓慢、持久、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辨力差。(2)常伴有不愉快和不安等感觉。牵涉痛(Referred pain) (可出选择题)心绞痛:心前区,左臂尺侧 胃溃疡,胰腺炎:左上腹,肩胛间区 肝病,胆囊炎:右肩胛区 机制: 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脊髓运动神经元
19、1). 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脊髓 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反射的 最后公路。 2). 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纤维脊髓的躯体反射:分为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1)屈肌反射及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其屈曲的反射。意义: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意义。对侧伸反射: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对侧肢体伸直,防止歪倒,维持身体姿势平衡。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反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机制 感受装置肌梭(Spindle)组成:梭内肌 神经末梢 被膜
20、适宜刺激:长度变化牵张反射的过程:肌肉受牵拉梭内肌变长肌梭感受器(+) 传入神经兴奋脊髓前角 神经元(+)梭外肌收缩牵张反射的调节 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增加兴奋性增强传入冲动增加 神经元(+)梭外肌持续收缩高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一)易化系统与抑制系统(二)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下行系统易化或抑制肌肉运动。2.调节机制 易化或抑制 运动神经元,直接调节肌肉收缩。 易化或抑制 运动神经元,改变肌梭敏感性(三)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动物切断皮质抑制区及尾核来的抑制冲动,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去皮质僵直(Decortic
21、ate rigidity)人类蝶鞍上囊肿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属于去大脑僵直的表现)三、大脑皮质的运动控制功能(一)大脑皮质运动区 :中央前回的 4 区和 6 区七队生理资料4功能特征:(1)交叉支配(2)功能定位精细(3)皮质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 运动区总体安排倒置,头面部正立(二)锥体系:加强肌紧张,执行随意运动的“指令”(三)锥体外系: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基底神经节功能:随意运动的设计和执行;运动任务的学习记忆(二) 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1.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Par
22、kinsons disease, PD)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 1)PD 症状 :静止性震颤 肌肉僵直 运动减少(2)病因:DA 神经元变性缺失2.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舞蹈病 Chorea)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1)症状 手足徐动症: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2)病因 新纹状体严重萎缩小脑 前庭小脑 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损伤平衡失调综合症 位置性眼震颤脊髓小脑 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 损伤后的表现:小脑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动作分解,运动时离开指定路线,不能快速变换运动)皮质小脑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损伤:精巧运动受损第四节 神经
23、系统对内脏活动和情绪的调节(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重点) (可出选择题)1.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特征: 1. 节后纤维较长 2. 作用弥散2.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特征:1. 节前纤维长、节后短 2. 调节作用较局限 (二)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区分是兴奋还是抑制)1.交感神经:(人发怒激动时表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平滑肌收缩) ,瞳孔扩大,汗毛竖起(竖毛肌收缩) ,汗腺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主要表现循 环:心跳加快加强,外周血管收缩(骨骼肌 部分舒张)呼 吸:2 抑制、舒张、有利于通气消 化:抑制胃肠活
24、动,消化道括约肌收缩泌 尿:抑制排尿皮 肤: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猫打架前)内分泌:肾上腺髓质,NA、血糖交感神经兴奋的意义 促机体迅速适应环境骤变 应急反应2.副交感神经: (吃饭后坐在椅子上打盹) ,心跳减慢减弱,打鼾(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口水流出(消化腺分泌)肚子里传来咕噜声(胃肠运动) 。副交感兴奋的主要表现循 环: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减慢呼 吸:支气管口径减小,粘膜腺体分泌消 化:食管、胃肠道、平滑肌紧张性收缩、蠕动胆囊运动、消化腺分泌泌 尿:促进排尿内分泌:胰岛素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意义:迷走-胰岛素系统兴奋,促进机体调整恢复和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加强排泄机生殖功能(课件题:交感神
25、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功能有何调节作用,这样调节的生理意义何在?)(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紧张性支配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二、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的内脏调节功能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某些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心血管运动、排尿便、发汗 (有意识控制)脊髓损伤可刺激骶部、会阴部皮肤而完成排便,但却无法随意控制(二)脑干的内脏调节功能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延髓:呼吸运动、心血管运动、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的基本反射中枢 (生命的基本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所在(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
26、脑的植物性功能 (1) 体温调节(2)对摄食活动的调节 (本能行为, instinctual behavior) (3) 水平衡调节 (本能行为) (4)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5) 生物节律(biorhythm)控制 (6)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影响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和记忆 (可根据神经生物所学内容回答)学习的分类:非联合型学习:不需要两种刺激建立联系,一种刺激即可产生,是一种较简单的学习形式。包括习惯化和敏感化。联合型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事件) 在时间上很接近地重复发生,并在脑内形成联系。 二、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大量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总和睡眠:分为慢
27、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又叫快波睡眠)第十一章 内分泌实验老师说 内分泌这一章要出一道大题 通常是论述题 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激素的运送方式有哪几种,请作简单叙述: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距离的器官或组织发挥作用。旁分泌(paracrine )某些激素经组织间液弥散作用于临近细胞。神经分泌(neurocrine)下丘脑的某些 所分泌的调节性多肽经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到神经末梢释放。七队生理资料5自分泌(autocrine)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调节作用。内在分泌(胞内分泌) (intracrine):在细胞浆合成的激素不出胞
28、,直接运送至细胞核而影响靶基因的表达。腔分泌(solinocrine)是指激素性物质分泌进入腺腔或消化管的一种特殊现象。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在结构和机能上的联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可合成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延神经轴突运送至神经垂体贮存。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兴奋时,冲动延下丘脑垂体束传至末梢,引起激素从神经垂体释放入血。下丘脑和腺垂体在结构和机能上的联系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合成和分组调节性多肽,释放入垂体门脉系统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经血液运输至位于腺垂体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调节腺垂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另外,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也可以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至下丘脑,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激素在体内作
29、用的一般特征:1 作为生理信号传递物质 2 特异性,包括高度亲和力、可逆性、饱和性 3 高效性,经逐级放大,可产生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效应 4 相互作用,包括允许作用、抑制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5 激素作用的时间因素,激素分泌具有节律性何谓允许作用?请举一例说明之某一激素对某一生理反应并不起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能为另一激素发挥作用提供条件,起支持作用,使其生理效应明显增强,称之为允许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本身对血管无直接作用,但它有抑制儿茶酚临位甲基移位酶(comt)的作用,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降解减慢,它还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
30、强。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时,对(comt)抑制减弱,儿茶酚胺降解加速,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血管平滑肌紧张性降低、血压下降等现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1 对糖代谢的调节: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并贮存于脂肪细胞,使血糖水平下降。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氧化分解。3 对蛋白质的代谢: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促进机体的生长。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生理作用1 促进生长。生长素对各组织、器官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作用更为显著。2 进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
31、糖的利用,升高血糖。还可增加钠、钾、磷、硫的摄取和利用,有利于生长发育。调节:下丘脑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分别促进和抑制生长素的分泌。慢波睡眠时生长素分泌增加。低血糖,血氨基酸,脂肪酸增多均引起生长素分泌增多。甲状腺合成、贮存和释放甲状腺激素的过程: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先泡上皮合成,其合成原料是碘和甲状腺球蛋白。肠道吸收血浆的碘,甲状腺腺泡上皮依赖“碘泵”作用摄入细胞内,经氧化作用成为活化碘,活化碘使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的酪氨酸碘化成单碘酪氨酸 MIT 和双碘酪氨酸 DIT,然后 MIT 和 DIT 缩合成三碘甲腺原氨酸 T3 或两分子 DIT 缩合成四碘甲腺原氨酸 T4,贮存在
32、腺泡腔中。在 TSH 作用下,腺泡腔内的甲状腺球蛋白进入腺泡上皮细胞,经溶酶体中水解酶催化,将 T3、T4 水解出来并释放入血,与血浆蛋白结合成血浆蛋白质结合碘 PBI 而运输。(一)对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作用:1、产热效应: 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产热, BMR2、蛋白质代谢 :分泌过多:促进蛋白质分解 (肌肉无力、骨质疏松) 分泌过少: 抑制蛋白质合成(粘蛋白沉积、粘液性水肿)3、糖代谢:小剂量可使外周组织对糖利用血糖甲亢:血糖常, 有时出现糖尿4、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氧化,脂肪降解;促进胆固醇合成促进分解 5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骨生长影响大,婴幼儿缺乏甲状腺素
33、将患呆小症 cretinism其他作用:提高 CNS 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使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增加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甲状腺素对 NE 的溶解脂肪作用、GH 的长骨生长作用具有允许作用。维持正常的月经及泌乳也有作用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糖异生,抑制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动员脂肪重新分布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促进肾脏排水,保钠排钾 (缺少:水中毒)(3)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RBC、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4)抗炎症和抗过敏 :增白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性,减蛋白水解酶进入组织液,抑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浆细胞抗体的生成和组胺的生成 (5)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通过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抑制舒血管的前列腺素(PG) 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离体心肌的收缩力维持血压(BP)稳定(6)参与应激反应(7)对胃肠道及肺的影响:增强胃酸及胃蛋白酶原分泌七队生理资料6祝大家期末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