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53265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 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

2、影响的关系。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

3、)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一大)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 地形)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

4、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2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 1 2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 3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 4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5、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巧记享社互意行过系想射护衣心过细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总述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

6、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 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

7、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

8、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3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 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部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2. 2是由

9、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3. 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传播学家鲁曼提出) ,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 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

10、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类能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走向完善。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 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

11、前苏联)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

12、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第一 (有糟粕) ,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4第二 (哲学指导的普遍性) ,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13、第三 (研究目的)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

14、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象范畴 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 1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 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使用概念 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 2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区别:(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

15、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两个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

16、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信息及生产 3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 中加以考察;我

17、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5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

18、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

19、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 ;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

20、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1气

21、味。 (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 (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 (蝙蝠)4动作。 (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 字舞” )5声音。 (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6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二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

22、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23、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

24、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重要意义: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

25、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7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

26、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和印

27、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 。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

28、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哈特的媒介分类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8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

29、) ,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方需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 ,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 ,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

30、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

31、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特点1. 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 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信息社会特点经过 80 和 90 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

32、。这与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高度信息化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今天。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步目标第一步:在 2000 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二步:在 2010 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

33、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9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 世纪 50 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充分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 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

34、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这个系统规模更巨大,结构更复杂。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 7 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

35、这块开始说起。第七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 :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111 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 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 PASS 了。113 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

36、对应,而拉扎斯菲 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 “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 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第二节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 119 面的中间强调一下 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 记得,他 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 说,也是必 须掌握的 东西。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 传播作为舆论 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

37、个重点主要就是 126 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 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10第八章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 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 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 规范理 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 134 面的定义,135 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

38、世 纪)社会责任(20 世纪 40 年代)民主参与(20 世纪 70 年代)。 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 还要注意到 137 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 138 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社会责任理论 138 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 139 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 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 观点:知晓权, 传 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

39、 面),140 面第一段最后一句 “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 面的第 5 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 题目,所以 线索要清晰。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第九章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 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

40、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 记得。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 127 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 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 认识 157 面最下面一行到 158 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 错的材料, 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 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 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 ,最好 还了

41、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进行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 还有巴斯的双重行 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 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 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 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第十章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 满足理论11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 别是第二部分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 统看看吧。参考 课后习题。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

42、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 195 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 “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 158 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 为“ 受众即市场”,而作 为“ 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 139 面的社会责任理 论相联系。注意名 词解释。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从定 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 自助餐 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

43、三大定 义三个局限性 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 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第十一章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 论,耶 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 弄清楚就行了。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 193 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 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 这个来理解。*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 194 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 “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

44、195 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 价一定要清楚。*40 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 :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1)人民的选择:4 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 弹论,伊里 调查 前面在 176 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198 面对“三步曲” 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说

45、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 262 面的第一段很明确。*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 180 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70 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 200 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 217 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12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 ,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 212 面的第 5 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 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 发 散思维的题目。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 节四

46、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 11 章的宏观效果论。(200 面的第二段)每个理 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 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 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一个定义:214 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 ,最 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 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

47、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 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 215 面最后一段又和 127 面的拟态环境挂沟。*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 、媒体分析。也很清晰。*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 217 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 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 218 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 说 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两个不足:218 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

48、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 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背景:219 面第二段,“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 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 221 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 实沉默的螺旋 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

49、进,第三个是讲 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 222 面的第 7 行“ 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 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两个不足:一个是 223 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第二个就是 224 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 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 “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224 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 127 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13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 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 的概念。分清楚 ”客观现实”“象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