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 化学 年级: 初四 任课教师:蒋雯丽课 题 课题 2 溶解度 课型 新授备课时间 2012 年 9 月 2 日所需课时 2 总课时第 节 授课时间 2012 年 9 月 13 日教学 任务 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重点难点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教法:实验法,讲解法教学法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
2、教学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学科: 化学 年级: 初四 任课教师:蒋雯丽教 学 流 程师 生 行 为教学环节与内容 时间分配教师 学生再教设计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引导实验)P33:活动探究一(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一
3、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22551015教师提问教师演示教师提问教师布置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 g 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 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
4、: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学科: 化学 年级: 初四 任课教师:蒋雯丽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 , “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65 教师提问 并作出总结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共识。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见板书设计)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进行举例讲解,饱和溶液的定义中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前提同时成立,才能判断溶液的状态。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时要注意强调溶质的不同对改变温度的要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