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恶性腹腔积液形成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概述,恶性腹腔积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过程,其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诊断、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腹腔穿刺引流外,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疗在恶性腹腔积液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概述,恶性腹腔积液是晚期肿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从诊断腹腔积液之日起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1年生存率500 m1)敏感性仅4060。免疫组化染色联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旧1。,二、恶性腹腔积液的诊断,7.腹腔镜对于女性患者,腹腔镜检查用于评估腹腔不明原因的腹腔积液,可选择性地活检标本,明确原发灶的诊断,是较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但对男性患者意义不大。,三、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
2、,31 常规治疗311 利尿剂:对恶性腹腔积液有效率仅约43。 通常首选安体舒通或可联用速尿。312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腹腔内一次性置入PICC导管,可行多次放液,引流过程中如有不适可随时调节速度或关闭引流系统,还可动态观察腹腔积液控制情况。选择合适时机应用抗癌药物,既安全又方便。,三、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313腹腔静脉分流术:包括LeVeen或Denver分流,可避免反复腹腔穿刺放液引起大量蛋白丢失,适用于反复放液仍不能控制症状及低蛋白血症患者。314腹腔内化疗:腹腔内化疗比全身给药浓度258倍,可延长药物与肿瘤直接接触时问,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常用腹腔内化疗的药物包括顺铂、卡铂、氟尿嘧啶、
3、丝裂霉素、噻替派、氨甲蝶呤等,,三、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但哪种药物对哪种肿瘤引起的积液最为有效以及最适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均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腹腔内化疗可发生药物直接毒性作用引起的发热、腹痛,长期应用可引起肠黏连。,三、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315腹腔内放射性同位素治疗:32P组织穿透力强(8 mm),且半衰期长(14 d),临床多被采用。剂量为740 MBq,多用于广泛腹膜种植或腹腔积液细胞学阳性但无肉眼肿瘤者。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肠坏死。,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321 抗VEGF靶向治疗:特异阻断VEGF的生物学作用,均可抑制腹腔积液形成或增长。积液中凋亡细胞数增加,VEGF显著减
4、少。证明针对VEGF为靶点的治疗可能是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有效途径,尚需进一步临床证明。,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322 MMP抑制剂:第1代MMP抑制剂巴马司他 (batimastat)6001 050 mgm2治疗23例恶性腹腔积液,16例治疗后4周内不需穿刺放液,5例生存达16周,腹腔积液未增长,7例6周内死亡者腹腔积液未增多。第2代MMP抑制剂马立马司他(marimastat)生物利用度有所升高,但缺乏相应临床数据。,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上述结果提示抑制MMP活性对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确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323免疫治疗: 沙培林(0K432
5、):溶血链球菌冻干制剂,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是一种经热处理的Su株链球菌制剂。可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而杀伤肿瘤细胞及减少腹腔积液产生此外还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IFN-:腹腔注射可提高腹腔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但对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不甚明确。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腹痛等,无明显骨髓抑制作用。,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TNF:是一种有效的恶性腹腔积液姑息治疗方法。但机制尚不清楚,患者反应可能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可溶性TNF受体有关。 国内使用剂量多为每次15107 IU,每周23次腹腔注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
6、腹痛等。,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removab(catu-maxomab):鼠杂合性单克隆抗体,有两处不同的抗原结合点:一支臂识别并结合T细胞,另一支与多种上皮癌症中过度表达的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结合。对肿瘤细胞生成强烈的免疫反应。,四、恶性腹腔积液的治疗进展,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恶心、呕吐,大多可逆。单抗有望成为卵巢癌腹腔积液患者治疗选择之一。,结语,目前,临床采用的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方法颇多,但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总体疗效有限,各有优缺点。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VEGF、MMP抑制剂等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疗在恶性腹腔积液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语,烟曲霉醇(TNP一470)、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等血管生成抑制剂可能给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带来更多福音。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联合治疗如腹腔穿刺放液+腹腔内化疗及免疫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且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