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篇 要素价格理论第十二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的决定第十三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第一节 工资第二节 利息第三节 地租第四节 利润第五篇 要素价格理论第十二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第一节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一、要素需求的特点派生需求,或引至需求联合需求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对单一可变要素的需求1、边际产品价值VMPL=PMPL 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L)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2、边际要素成本MFC=TC/L L要素数量 增加一单位要素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3、最佳要素投入量决定的原则是 VMP=MFC 也就是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的边际成本4、
2、完全竞争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表 12-1) (图 12-2)假定一个企业的可变要素投入数量与其边际产量、边际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如表 12-1 所示。由于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所以产品价格是一个常数,为 75 元。表中仅列举边际产量发生递减阶段的情况。与最佳产出量取决于上升阶段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类似,要素最佳投入量发生在要素边际产量下降阶段上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边际成本之处,所以无须考虑要素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表 12-1 中第四栏表示的是要素增加一个单位以后厂商所得的额外收益(VMP) 。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每单位 37.5 元,则边际要素成本也为 375 元,企业将根据 VMP
3、=MFC 的原则增加第 19 个单位要素,即把对要素的投人量调整到 19个单位;如若可变要素的价格为每单位 30 元,从最大利润出发的企业就会再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因为第 20 个单位要素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为 30 元。如果这时厂商仍停留在 19 个单位的投入量上,那么要素边际产品价值大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差额 7.5 元就可赚而没赚到。为了得到一切可以得到的利润,企业必然增加这一个单位的要素。如若要素的价格为 225 元,按照上述分析,企业便应将要素投入量增加到 21 个。总之,企业对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或对可变要素的需求量总是按照 VMP=MFC 的原则决定的。如果生产要素价格变动,企业就必然调整要
4、素投入量,使调整后的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变动后的要素价格。当单位要素一系列可能的价格与表 12-1 中第四栏的数列相一致,那么企业相应的要素需求量就是表 12-1 中第一栏中的各个数字。即当要素价格为 375 元时,要素需求量为 19 个;当要素价格为 30 元时,要素需求量为 20 个;。上述要素需求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正反映了企业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P A代表 A 要素价格。厂商的 VMP 曲线(下降部分)表示了厂商始终遵循 VMPMFC 的原则确定要素数量,要素的投入量(即需求量)取决于与要素价格相等的VMP。厂商需要的要素数量总要等于与要素价格一致的 VMP 所对应的投入量
5、。5、完全竞争行业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图 12-3)完全竞争行业中个别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可以由可变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来表示。但是,从个别厂商对某种要素的需求曲线不能直接导出该行业对该种要素的需求曲线。因为对于消费品来说,当收入等因素不变时,每个消费者的需求量唯一地取决于该消费品的价格,也就是,与每一价格相对应,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确定的需求量。所以通过对给定价格的需求量加总的办法可以直接推出各个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即得出市场需求曲线。但是在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该要素量相应 VMP 之值,而VMP=PMP,即要素的需求量受到边际产量和产品价格大小的影响。
6、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个别厂商的产量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产品市场价格,但该行业所有厂商合起来的供给量的变动则会影响产品价格。各个厂商 VMP 曲线越往下的部分,意味着各个厂商的产量越大,行业的供应量也越大,市场价格必然受此供给量增加的影响而降低。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决定要素需求的 VMP 曲线。VMP 可能的变化及其对要素需求量的影响可以图 12-3 说明。图 12-3(a)描绘了一家厂商对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 A 的需求曲线。开始厂商处于 d1曲线上,该曲线上 r 点表示当 A 要素价格为 P1时,该厂商对它的需求量为 L1。把该行业所有各厂商与 P1价格相对应的 A 要素需求量加总,即得图12-3(
7、b)D 曲线上的 R 点,它表示 PAP 1时,整个 A 要素市场对该要素的需求量为 L1。当 PA从 P1下降到 P2时,厂商将根据 VMP 曲线所指示的方向扩大对要素 A 的需求量。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带来产量的增加。但因所有厂商都增加了产品供应,市场产品供应量增加,这在一般情况下必然引起产品价格下降,于是由 P 和 MP之积决定的 VMP,曲线必然向左偏转。因为 P 下降,原来按照一定投入量应有的 VMP 值也相应下降,这样,就有一条新的 VMP 曲线在图 12-3 中表示为 d2曲线,该线上 t 点表示,当 PAP 2时,要素需求量为 L2。连接 r、t 两点形成的曲线便是考虑到因供给增加
8、而产品价格下降后厂商实际的 VMP 曲线或要素需求曲线。把各个厂商的 rt 线在水平方向上相加,便可得整个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D。 三、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边际收益产品(简称 MRP)可以表示为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乘积,即 MRP=MRMP。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要素的边际产量是最后增加的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作为二者之积的边际收益产品实际上就是最后增加的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所以厂商投入的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MRP 又可定义为总收益的变化要素的投入数量。如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
9、需求曲线可以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来表示一样,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可以由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来表示。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的决定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供给曲线所谓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作为产品生产者且作为要素需求者的要素买主数量很多,要素的提供者人数也很多。在此情况下,个别要素需求者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是有无限弹性的。也就是企业可以在不影响要素价格的情况下购买它所愿意购买的任何数量,在图形上该供给表现为一条水平的直线。原因是要素需求者(厂商)很多,每个厂商所愿购买的数量在整个市场要素供给量(或需求
10、量)中只占很小份额,所以任何一个厂商在他有限需求范围(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内无论怎样调整他的需求量,都不至于引起整个市场需求量易于觉察的变化,从而不至于引起由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变动。与个别厂商面临有无限弹性的供给曲线相反,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总是不具有无限弹性。在很多情况下,整个市场的供给量只有在要素价格上升时才能增加。在有些情况下,市场供给是完全没有弹性的,不论价格上升多少,供给量总是固定不变。完全竞争要素供给中这种个别厂商面临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个别厂商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中个别厂商认为它能够按照既定价格卖掉它所愿出售的任
11、何数量,而整个市场要增加销售量却不得不降低售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个别厂商可以按照既定的工资雇佣到它所需要的熟练工人,但是所有厂商都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时,工资将随着雇佣工人数量的增加而上升。所以要素的市场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二)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和边际要素成本 非完全竞争的含义包括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三种类型市场。即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类型。与对产品市场类型所作的区分一样,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同类型也可分为四种,而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也是对应的后三种。现在将以独家买主所面临的供给曲线作为典型代表来研究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供给。所谓买主垄断是市场上只有为数很少的买者的情
12、况。如果市场中仅存在单一的一个买者,那么这个买者就称为独家买者。独家买主所面临的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就是市场供给曲线。因为一个垄断买主代表了整个市场的买方。前面讲到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垄断买主所面临的供给曲线也就是这种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这条曲线表示,垄断买主若要增加要素的使用量,它就必须增加对单位要素的支付(价格) ;垄断买主着减少要素的使用、它就可以减少对要素的支付。(表 12-3)表 12-3 说明的是一个小镇上一家企业所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情况。这是一个垄断的买主,表中第一栏和第二栏为劳动要素的供给表。它表示,当劳动价格(即每人日工资)为 30 元时劳动的供给为 10 个人
13、:当日工资为 32元时,愿意受雇的人为 11 人。等等。表中第三栏表示了企业雇佣第一栏所示劳动数量所需付出的总成本。例如当雇佣 10 个工人时每日企业需为此付出 300 元的成本;雇佣 11 个人时,这个成本额则为 352 元。第三栏是第一栏与第二栏的乘积。第四栏中列出了边际要素成本,它是企业增加一个单位要素(在此是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引起的成本的额外增加。当要素的增加如表 12-3 那样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增加时,要素为某个数量时的边际要素成本可以直接用从购买该种要素有关两个相邻总成本之差表示。例如。如表 12-3 所示,企业对劳动的使用量从 10 个人增加到 11 个人时,相应的工资支出总额
14、(购买劳动的总成本)由 300 元上升到 352 元,二者之差 52 元即为边际要素成本。当增加雇佣工人数时,边际要素成本随之增加。这是因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企业必须以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供给。要素购买量增加时。每一个单位要素都必须以更高的价格支付。而不只是对新增加的那个单位要素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为购买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就有显著增加,从而边际要素成本就比要素价格增加得更快。(图 12-7)图 12-7 是根据表 12-3 绘制的劳动要素的要素供给曲线和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在此要素供给和边际要素成本之间的关系得到更为直观的反映。单位要素价格(在此为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为平均要素成
15、本(AFC) ,所以反映要素价格与要素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要素供给曲线也就是平均要素成本曲线。原来光盘中边际要素成本的数学推导请帮助加上。在第十章第二节 一、中二、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均衡(图 12-8)如果说某种要素的全部需求者都是生产一种完全竞争产品的所有厂商,那么这个完全竞争产品的所有生产者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 曲线)的叠加(经过考虑价格变动而进行修正过的)就是该要素的全部市场需求(这里为了分析方便,仅考虑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分析得出的结果仍具有普遍意义) 。由完全竞争产品所有生产者为买主的要素市场上,供给曲线亦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
16、线。图 12-8(a)说明了一个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及均衡使用量的决定,即要素的供给与要素的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就是要素的均衡价格,与此相应的数量就是要素市场的均衡使用量。根据图 12-8(a)所示,要素市场均衡时,其数量为 5000 个单位,其价格为4 元,若完全竞争产品生产者数量为 100 家,每家的要素需求曲线都相同,并且不考虑对因产品价格变动所应作的修正,那么,某一完全竞争产品生产者作为要素需求者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为如图 12-8(b)所示的 VMP,它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且代表边际要素成本 MFC。厂商要素供给曲线的高度与要素市场均衡价格一致,反映了个别厂商作为完全
17、竞争要素的买者,像完全竞争产品生产者接受市场既定的产品价格一样地接受要素市场既定的要素价格,并且在他有限的使用量范围内可以看作他可以按此价格买得到任何他想要的数量。VMP 与 MFC 的交点反映出在此交点对应的要素数量上,厂商因使用为数如此的要素所得到的收益的额外增加与所付出的成本额外增加正好相等。前面在介绍要素最佳投入量时已经说过,这个条件正是厂商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条件,所以说交点所对应的要素数量 50 个单位就是厂商的均衡投入量(均衡使用量) 。(二)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厂商均衡(图 12-9)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个别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不像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18、那样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前面介绍了垄断买主的概念,它是指个别买主在要素市场的总销售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因而个别买主的购买数量对要素市场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购买行为影响着要素价格。如要素市场中发生了独家买主的情况,那就是该买主垄断了该要素市场的所有需求。市场需求曲线就是该要素垄断买主的需求曲线,而该垄断买主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也就是要素市场供给曲线。图 12-9 介绍了独家买主条件下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前面介绍了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选择要素最佳投入量的原则是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即确定均衡投入量的条件是 MFCMRP,图 12-9 中 MFC 与 MRP 相交于 A 点,
19、A 点对应的要素使用量为 QE。由于要素的供给曲线与边际要素成 FA本曲线是分离的,在 A 点不能知道要素数量为 QA时卖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即要素均衡价格。它必须在反映一组要素价格与要素数量相互关系的要素供给曲线上决出,B 点是要素数量为 QE时供给曲线上的一点,它表示了按 PE价格购买 QE数量的要素定能成交。于是 B 点对应的价格 PE便成为要素的均衡价格。这样,非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要素价格的决定分两步完成。第一步由 MRP 曲线与 MFC曲线的交点确定要素的购买量,然后再找出要素供给曲线上与该购买量对应的点所指示的要素价格。在买主是独家买主的情况下要素市场的均衡就是作为独家买主的厂商的均
20、衡)在买主是非独家买主、而是一般垄断买主的情况下(要素的需求者不止一家但为数不大多) ,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亦有如图 12-9 所示的特征。在图 12-9 中,S 曲线与 MRP 曲线相交于 C 点。该点对应的要素价格为 P1,这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可见,在发生买主垄断的场合,生产要素的价格低于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价格。西方经济学中称这种现象为买主垄断剥削。第十三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第一节 工资一、劳动供给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图 13-1)如果一个人置身于一个工资刚好被提高而又能自由选择其劳动时数的环境中,那么他的心情一定很矛盾:一方面,每小时的劳动比以前能够换取更高的报酬,增加劳
21、动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相比之下闲暇成本已经变得昂贵,所以他想用增加劳动来代替闲暇。另一方面,工资已上升到较高水平,他已变得较为富有。由于他较为富有,他已经有能力购买较多的衣服,较好的食品和其他消费品,唯独感觉缺少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即闲暇变碍更为稀缺。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娱乐、旅游所得到的满足感很可能超过再增加的收入提供的满足感。这时他又倾向于不增加甚至减少他的工作时间。劳动的替代效应就是闲暇成本由于劳动价格上升而上升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变得较高,放弃劳动而享受闲暇的成本也相应增加,所以劳动者产生了增加工作减少闲暇的动机。劳动的收入效应则是当工资水平提高时,闲暇相对于其他商品(因
22、收入增加而增加)显得更为稀缺,所以劳动者又愿意少提供些劳动多得些闲暇。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但是哪种效应更大则要看工资水平的高低。在工资水平较低时,替代效应较强,工资的上升会诱使劳动者增加工作时数;在工资水平较高时,收入效应较强,因为工资上升允许劳动者减少工作时间而不影响其生活消费水平。由于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两种效应交替地起着主导作用,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 13-1在 S 曲线的 C 点以下部分表示工资水平不够高的阶段,替代效应较强。人们随工资率的增长,愿意提供的劳动量也增加,这段供给曲线斜率是正的:S 曲线的 C 点以上部分表示收入效应较强,这时工资率进一步提高,人
23、们反而愿意减少工作时间,这段供给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上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适用于工资水平较高的职业人群。对于一般劳动者来说,只考虑向右上倾斜的曲线即可。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率的决定(略)(其余均略)第二节 利息 一、 资本净生产率 资本的净生产率或投资的收益率是人们对资本项目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按百分比计算的年收益。例如花费 100 元买进资本设备,假定不花费其他要素,资本使用年限为一年,一年后所产产品可卖得 110 元,即资本的净收益为 110 元,资本的净生产力为 10 元。投资收益率 10。计算公式为:C rR1(13-1)式(13-1)中 C 为资本的价值或购买机器的成本,R 为资本净收益
24、,r 为资本净生产率或投资收益率,按上例,则有100 r10即 C 为 100,R 为 110。由此可得 r 为 10。资本净收益应当理解为仅由使用资本或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在计划进行投资时,资本净收益并不是实际的,而是预期的,即是预期资本净收益。厂商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考虑时,他将比较根据预期资本净收益算出的投资收益率(即实际利息率)与借贷利息率。若实际利息率高于借贷利息率,该投资项目才可行,否则便不予考虑。在上述例子中,当借贷利息率低于 10时,该投资项目才得以确立,100 元的投资才成为现实的投资,从而形成对资本的需求。以上例子过于简化,实际上机器常常不止使用一年,一年后的残值也不一定为零,若
25、一台机器的价格为 C 元,可使用 n 年。n 年后残值为 J,每年预期资本净收益为 R 元,实际利息率的计算公式为:C= r1+ 2)(+ nrR)1(+ nJ)((13-2)式(13-1)和式(13-2)的含义是投资的预期报酬的贴现值(即按市场利息率对未来某时刻的收益折算成的现在的收益)等于投资成本。投资项目得以确立的最低条件是投资成本必须小于或等于投资的预期报酬的贴现值。这个差额越大投资就越有利。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在能够确定预期资本净收益和预期实际利息率时求得能够允许的投资最高成本;也可以在已知投资额和预期资本净收益时,求得实际利息率。二、对资本的需求资本的净生产率曲线可以表示资本的需求
26、DK,见图 13-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适用于一切生产要素,也适用于资本,由于资本净生产率是随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的,所以资本净生产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不论厂商对资本的需求还是社会对资本的需求都是如此。从整个社会来说,资本很稀少时。存在着非常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例如,假定社会上存在每年可获得 12或更多一些收益的投资项目,随着提供资本数量和投资数量的逐渐增加,社会逐渐完成了所有收益率为 12的项目。在劳动和土地等要素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的收益开始递减,因而社会必然沿着资本需求曲线。依次投资于收益率为 11和 10的项目。从个别厂商来看,总是要在对实际利息率或投资收益率与市场利息率进行
27、比较的基础上,并确认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时才能使投资项目确立。当市场利息率为 rO并且等于厂商预期的投资收益率 iO时,厂商便需要投入 IO的资本。如果市场利息率下降至 r1,那么与等于利息率的收益率 i1相适应的 I1才是需要的,因为利息率变低时,更多的投资才是合算的。个别厂商如此,整个行业也是如此。向右下方倾斜的资本净生产率曲线就是资本需求曲线。它表示利息率越高,资本需求越小;反之反是。从可贷资金的需求看,需求者不仅有企业,还有家庭和政府。这三类需求者需求资金的原因不同。家庭需求资金主要是为了消费,因此其资金主要表现为分期付款等消费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家庭对资金的需求量与利率的关系是:利率越
28、高,需求量越少:利率越低。需求量越大。政府部门需求资金是为了两个用途,一是为平衡财政收支,二是进行投资活动。政府常常投资于交通。公用事业、水利电力设施等部门。这种投资不能不考虑成本。因此,一般说来,当利率高时,政府借贷就少,反之则多。以上三种需求者的需求之和就构成资本或资金的总需求。如果上述需求看的需求有变化,整个资金需求曲线就会移动。例如,当厂商预期投资收益率提高时整个需求曲线就会右移。反之则左移。 一、 资本的供给构成资本即可贷资金供给的有两个基本类别:一是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储蓄:二是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家庭对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家庭储蓄。家庭以银行存款或购买证券形式进行的储蓄都构成资金的供给。
29、家庭所提供的资本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的高低:二是利率的大小。从收入水平与储蓄量关系看,如果家庭收入高,则储蓄量多,资金供给也多:反之则少。但是如果储蓄的动机是为了防止意外等,那么利率变动时储蓄不会显著地增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来源于企业的储蓄。其中有折旧资金(在机器设备没有更新时形成储蓄) 。另外还有企业未分配的利润。暂时闲置的资金等。企业储蓄和利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和家庭相同,即当利率上升时储蓄上升,利率下降时储蓄下降。政府对资本的供给来源于政府财政收支的盈余。中央银行的新增货币发行是与执行政府货币政策结合起来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经济。当市场利率过高时,投资会
30、减少,政府为了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及投资,通常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可贷资金的供给量随利息率提高而增加。四、均衡利息率的决定(图 13-4)将上述资金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起来,便可决定均衡的利率。其原理与由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可以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一样。图中的纵轴 i 表示利息率。横轴 K 表示资本数量,D 曲线和 S 曲线分别表示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五、利息率的作用1、诱导储蓄 2、约束资本需求3、优化资源配置第三节 地租一、地租的决定 (图 13-5)在图 13-5 中横轴 N 代表土地数量,纵轴 R 代表地租
31、,垂线 S 为土地供给曲线,表示土地的供给量固定为 N0,土地的需求曲线为 D(土地的需求曲线由土地的边际收益产品决定) 。D 与 S 相交于 E,决定了地租为 R0。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上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土地的地租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由于土地供给量不变,地租仅仅取决于对土地的需求。二、级差地租(图 13-7)一般说来,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总是从优至劣依次进行。土地产品的价格必须等于使用最劣土地进行生产所耗费平均成本。否则就没有人使用最劣等土地从事生产。由于最劣土地产品的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生产者所获收入仅够支付成本,没有多余,不能支付地租,这种土地就叫作“
32、边际土地” 。肥祆程度高、交通便利的土地,其生产成本较低,能够得到平均成本以上的额外报酬。这种额外报酬就成为级差地租。图 13-7 反映级差地租的形成。图中纵轴 P 表示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横轴 Q 表示农产品数量。AC1、AC 2、AC 3分别表示耕种优、中、劣三种土地所耗费的平均成本。假如这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为 P1即等于优等土地上的平均成本,则优等土地被耕种。而由于农产品价格低于中、劣等土地的平均成本,中。劣等土地就无人耕种。农产品价格低表示市场需求低,中、劣土地也无须被使用。由于农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AC1耕种优等土地者的收入正好补偿成本,故该种土地为“边际土地” ,无须缴纳地租。由于
33、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产品价格相应上涨。例如升至 P2,这时中等土地被用于耕种。同时相应地中等土地成为“边际土地” ,无须缴纳地租。但优等土地,由于产品价格上推,高于平均成本,因而存在剩余。于是优等土地耕种者便要缴纳地租。假如上述过程持续下去、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到 P3,即等于劣等土地上的平均成本。这时劣等土地也可以被利用,并且由于农产品的价格的进一步上升,级差地租也随之上升。 三、经济租与准租金地租是由于土地总量固定,由需求因素所决定的产品价格超过成本的余额,这是地租的一种基本特性。把地租的这种特性推广到其他各种具有数量固定特点的要素上,就得到了经济租的概念。经济租
34、是支付给要素供给者的报酬与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得以被供应出来所必须加以补偿的金额即转移收入之间的差额。所谓转移收入是避免要素转移到其他部门所必须支付的最低金额。也就是使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低于这个金额,该要素将不再为此部门提供服务而转移到其它部门。它是由要素供给者供给要素的机会成本决定的。例如一个演员的年薪为10000 元,他若不作演员而作时装模特,年薪可能为 2000 元,那么这位演员的转移收入便为 2000 元,经济租则为 8000 元。又如某厂商面临着可供雇佣的A、B 两类工人各 100 人,A 类工人素质高,所要求的工资为 200 元(即愿意受雇于该厂商的条件是月薪
35、200 元) 。B 类工人素质低,所要求的工资为 150 元。由于市场对该厂商的产品的需求较高。厂商为生产均衡产量需要 200 名工人,他就必须雇佣 A、B 两类工人,并按照 A 类工人的耍求支付 200 元工资给所有工人。B 类工人得到超过其转移收入 150 元的 50 元收人,这个 50 元便是经济租。与土地数量不变相似,厂商使用的某些要素,从短期看具有数量不变的特点。不论这种固定要素是否取得收入,都不影响它的供给,只要产品的售价能够补偿其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就会进行生产。厂商提供单位产品所必须得到的补偿是平均可变成本,所以产品价格超过其平均可变成本的余额就具有经济租的性质。就称为准租金。准
36、租租的概念是与存在固定要素的短期相联系,长期里就不存在准租金。第五节 利润 一、利润与创新1、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其形成与工资相似,也是由企业家才能的需求与供给所决定的。前面说过,作为生产费用支出或隐含成本它被包括在厂商的生产成本中。社会对企业家的需求是很大的。企业家的作用是使劳动、资本与土地有效地结合,以生产出更多产品。而企业家的供给又很少,并非每个人都具有企业家的天赋才能。只有那些有胆识、有能力、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可望成为企业家。企业家的供求状况决定了企业家的收入即正常利润是非常高的。2、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对于超额利润的来源,西方经济学家有不同认识。其中的主要观点有。1.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2.利润是由垄断产生的3.创新形成超额利润这种理论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利润的产生。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方式:第一,引进新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新市场;第四,获得新材料的供给;第五,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