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的背景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城市文明。水与城市的亲密关系,在江南许多被称为“水乡”的城市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表述(见图 1) 。这些依水系网络发展起来的城市,以水为运行脉络,城市生活也依水系而展开。吴雅萍,高峻. 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2(12):21-25.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形成时期最早的聚居点、城市繁荣期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不仅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种线形景观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视线观赏线,它可以提供连续的
2、、以平视透视效果为主的、高潮迭起而富有变化的景观效果。结合节点分布,可以创造出有特色、给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观。 (英)G卡伦著;刘杰,周湘津等译 .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它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外地游客对城市了解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走廊,肩负着担任城市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对城市形象特征的形成和环境功能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因为城市滨水环境复杂的现状条件、历史人文因素和特有的线形空间形态,加上人类天生具有的“亲水”趋向,决定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有别于一般城市开放空间的特殊设计需求。而城市中心区水域,又因新旧城市运行体系的交错与碰撞,形成了
3、保护、改造及再开发的难点。综观近几年中国的城市滨水区域再开发项目,在城市滨水地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上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各地日益广泛开展的此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利的倾向:黄蕾.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00(3):44-47.简单化倾向:把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单纯看成修砌河道、清淤截污、拆除杂乱建筑,增加绿地的工作,未进一步对整个滨水区域进行整体的、深入的、综合的分析研究与规划。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理念,空间构架不完整、连续性不足,重表面、不重内在联系。雷同化倾向:各城市的工作千篇一律,相互模仿,未对本城市的历史、现状进行2深入分析,不问具体情
4、况相互照搬学习,空间意象模糊或雷同,缺乏城市地域人文特征所赋予的“场所精神” , 景观形象功能差,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使得其空间文化内涵不明确,也即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消逝,出现“特色危机” 。工程化倾向:把城市河流作为城市水道,进行人工化的整治、加固及景观建设,忽视其作为城市中重要自然生态要素的特点。缺乏对自身以及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滨水线形空间作为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非人性化” 倾向:缺乏对公众城市生活行为的关注与研究,许多“滨水公园”与“绿地”形同虚设,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与使用。一味的强调城市河流的防洪功能,河道截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人的近水
5、、亲水心里不被重视,使滨河地带成为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并造成了人与水的疏远。那么应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工作推向深入,全面综合地对城市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呢?本研究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滨水景观研究现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滨水线形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总结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包括的内容、进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方法,并为以后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1.1.2 选题的意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内容,要求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设
6、计能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资源,保证滨水环境的进化和持续发展,延续城市历史,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的契机。同时,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它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景观美学质量,而且可充实和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另外,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强
7、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城市更新”运动,其理论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一开始以形体规划为特征的大规模改造的“现代主义”思路逐渐向多元化、多目标的适宜人居环境的建设。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的进一步得到重视,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重点逐步转为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更新,其理论基本延续了城市更新的脉络,只是更加针对滨水城市的特性,关注城市生态和城市新经济
8、的塑造,着力于滨水开发对城市复兴的推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起步较早,但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并在理论上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事情。这一阶段,西方国家掀起了城市复兴的高潮,滨水地区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也成为国际学界瞩目的焦点。国际学术界围绕滨水问题建立多个专门的研究中心,举行了数次主题国际会议,基本体现了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发展的脉络。横滨滨水区 MM21,861986.11.11-12,横滨(Waterfront Yokohuma86 MM21)横滨 MM21 项目(Minato Mirai21)是东京都市圈内,
9、围绕东京湾规划的三大滨水开发区之一(临海副都心、幕张新都心、横滨 MM21) 。在开发建设中,结合滨水地区的空间特征,以“水”与“绿”为中心做文章,这是由于河流孕育着城市的生命,蕴藏着城市的历史,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因此在滨水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展示、博览、娱乐、休憩等大型项目,强化文化、信息、商业、教育、居住等功能。在开发建设中,出现从“量的扩大”向“质的充实”转移的情况。开发活动必须提升包含美学、地方性、人性以及历史传统在内的文化品位。横滨 MM21 开发区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船坞码头进行了充分的再开发与利用,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1986 年在横滨举行的这次会议的意义首先在于提出 2
10、1 世纪滨水区开发战略理念:水与绿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历史与未来结合,在战略实施中要将经济开发,历史文化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胡文娜. 一河两岸滨水城市空间形态初探黄岐一河两岸区段控规及城市设计实例报告D.北京:清华大学,2004.国际水都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qua polls)1989 年由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发起成立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Cities on water”) 。并于 1990 年 7 月,在日本大阪举行了首次“国际水都会议” 。这次大会主要强调了城市和水的关系,邀请了世界 33 个城市的
11、首脑与会,阐述了各自4对“城市水”的认识,体现了政府重视滨水开发的重要意义。会后宣布的大阪宣言阐明了水都宗旨:提出政府与专家结合在国际交流中研究决策的重要性,强调水的利用与保护,强调水是城市空间中心要素,水与绿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1993 年 12 月,第二届该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22 个国家的 27 个城市参加了此会,会议就滨水地区开发中的绿化与生态问题、创建 21 世纪水都城市的规划及港口开发和水的利用与治理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上海市还重点讨论了当时为国际瞩目的浦东新区开发的进展,会议一致通过了上海宣言 。黄士力.93 国际水都会议在上海举行J.上海水务,1993(4):18.第三届大
12、会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召开。2003 年 3 月大阪召开“第四届国际水都会议” 。同时还召开了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议题涉及全球性缺水问题的对策、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跨国境河流的管理问题、以及最近受到瞩目的水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还将讨论如何对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治理、管理和有效利用等的问题。滨水研究中心“滨水地区研究中心” (Waterfront Center)位于美国华盛顿,成立于 1982 年,其理论刊物是 Waterfront World。主要研究员 Ann Breen 和 Dick Rigby 在滨水区设计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尤其是在滨水区再开发方面。1994 年出版了滨水地区城市收还自己的边
13、界 ,1996 年出版了新滨水地区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城市成功的故事 ,书中总结了相似的成功经验,同时又强调一条:别人的成功是当时当地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的结果;学习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是借鉴其原理和思路,而不是搬抄其外形和风格。他们还指出,盲目照抄别人的形式和风格往往正是失败之源。张庭伟,冯晖,彭治权 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8.另外,日本横滨城市滨河地区的设计理念也为我国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理念体现在 1989 年制定的鹤见川河流管理基本规划中,该规划提出“以河流作为横滨城市发展的坐标轴线,挖掘河流的自然性、空间性、生活性、历
14、史性和文化性”的理念。并且提出了 4 大设计方针:滨水空间与街道空间实行一体化设计,把握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在河流配置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治;重视生态系统、流域资源网络化,形成横滨城市的自然基础;通过恢复水循环,减轻河流的负担,以河流为中心打造防灾救助基地;促进市民在滨水空间的活动,创造新的水文化。规划中将滨河地区划分为大、中、小 3 级据点(见表 1-1) 。实行人车分离,将河边道路尽量改造成为具体休闲散布功能的步行道,连接各类据点,形成步行系统网络。确5保与河流相联接的开敞空间,公共与公益设施尽量配置在沿河地带,通过设计导则引导形成优美的河流景观。同时,为了唤起人们对滨河空间的关心,
15、积极举办相关的活动。经过近 20 年的设计实践与建设,横滨滨河空间取得了大量的设计成果(见表 1-2) 。这都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表 1-1 河流管理基本规划中的滨河据点范围Tab 1-1 The Types of Civic Public Spaces of Linear Landscape类 型 组 成 要 素大据点 车站、大型公共设施、大规模绿地等对城市起重要作用的空间中据点 河流的交汇处、道路的交点、地区性设施所在地等对城市起一定作用的空间小据点 道路之间的节点、桥梁、小型休息处等表 1-2 横滨滨河空间设计主要成果与要点Tab 1-2 The Types o
16、f Civic Public Spaces of Linear Landscape名 称 位 置 建设前的环境特点 设计要点鹤见地区滨水副中心横滨最大河流鹤见川的下游鹤见川上游为农业用地和田园风景为主,中下游的建筑密度逐渐增大,为防洪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大堤,景观面貌较差桥梁、船库改造为景观标志物,河岸两边道路改造为步行道,建设亲水公园,增加绿化大罔川河道 横滨西端 大罔川为横滨第二大河,河边城市化现象严重,缺少开敞空间结合大堤形态建设落差式步行道帷子川亲水绿道与港口相连接的帷子川中游帷子川为典型的城市内河,周围建筑密度亲水绿道连接车站,大雨时可以储存水量,具有防洪和亲水功能。岸边采取自然式驳岸,
17、追求生态体验横滨新车站滨水区鹤见川的支流鸟山川边横滨第二中心区,建筑密度和人口逐年增加游水地、体育场、广场、湿地植物园一体化设计和泉川亲水广场横滨西南端和泉川边具有原始的、连续的自然景观 具有防洪功能的亲水广场,设计着眼于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强调野趣三泽亲水绿 东端神奈川区反 原先河水经常泛滥,给周边居民 周边绿地网络化,形态多6道 町川 造成不便。后来河道被遗弃,河道周围有大片绿地样的步行道和人车共用道路共存。吸取地下水循环使用补给水源许浩编著.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4-215.1.2.2 国内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关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比较丰
18、富,诸多学者分别从规划设计的一些理念、方法和实体景观设计等多层面对此进行探讨李敏,李建伟.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86-90 .。唐剑针对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方面,结合现阶段南方城市发展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景观规划师在设计中应遵循的 7 点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功能决定尺度的原则、文脉原则、亲水原则、立体设计原则和技术更新原则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郭红雨通过对滨水区综合价值的分析,针对我国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现状,提出了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必须以滨水区的事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
19、手段,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3):75-77.。陈德雄指出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四要素,并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体系对四要素进行阐述陈德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J .规划师,2002(8):40-43.。黄翼则认为延续性、适配性、亲水性、自然性、审美性和便利性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框架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10):68-72.。郭治明、靳晓慧提出了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体现以人为
20、本,创造宜人的都市意向感知空间的理念,重现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和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载体,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创造与生态环境融合的多元地域文化理念郭治明,靳晓慧.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汾河太原城区段工程规划设计随感J .城乡建设,2001(1):42-43.王江萍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王江萍.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4): 179-181.。周永健则结合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及巴黎塞纳河两岸特有的水文化的启示,根据城市水环境的效能和要求及水文化中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线面结合的“点” 、 “线” 、 “面
21、”三位一体的特点,通过清远市在治水与水文化建设方面协调发展的例子,总结了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建设必须在先期编制防洪规划及综合治理江河的基础上考虑与城市功能的统一,并且要整合城市的人文资7源,反映城市的人文特色及河流两岸的特有景观的原则周永健.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规划建设J.人民珠江,2003 年增刊:16-18.。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历来都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汤晓敏、王云提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汤晓敏,王云.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析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3) :182-188 .。张昭等介绍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基准线”法则,即水系景观轴、沿岸线视觉走廊和交通廊轴线
22、以及垂直岸线向外辐射角度视觉走廊和交通轴,可作为滨水区规划组织空间秩序的基本骨架张昭,于志光,顾永清.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研究,1999(2):24-26.。吴俊勤、何梅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模式归纳为:确立核心思想-提出战略目标-拟定总体框架-进行空间设计吴俊勤,何梅.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 城市规划, 1998(2).。黄蕾通过对日本秋田县横手川周边地区景观规划这一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黄蕾.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 2000(3):44-47.。许艳玲等通过对中日两国滨水景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亲水空间处理的手法、
23、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自然景观的巧妙利用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指出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所存在的差距许艳玲,王汉祥,何经.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3(12):127-131.。刘滨谊教授则将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并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法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新建筑,2001(5):1-3.。另有诸多学者借鉴上述规划理论,应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段,致力于具体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诸多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典范。EDSA Orient 以北京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探讨了创造更人
24、性化的公共场所和建立现代休闲滨水开放空间的模式 EDSA Orient.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2005(10):33-40.。俞孔坚等则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水系规划和设计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景观和历史文化体系的规划和设计塑造优美的景观,体现地方精神”的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5):28-32.。陆邵明、张慧姝以无锡市环城四公园景观规划为例,提出了古运河环境景观设计宗旨为:水脉、绿脉、文脉,
25、三脉合一,其中水脉、绿脉是古运河的生态主体、景观空间载体,文脉则是体现古运河的精髓、底蕴、景观时间的载体陆邵明,张慧姝.古运河环境景观设计以无锡市环城四座公园的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 2003(4):22-25.。杨玉培、林农以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了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共融的目标杨玉培,8林农. 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的共融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J .中国园林,2000(4):42-45.。周晓娟、彭锋通过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从外滩的可达性、滨水建筑设计到亲水环境设计、绿化种植设计和景观多样性方面,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方式周晓娟,彭锋.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
26、塑造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J .规划师,2002(3):37-41.。姚亦锋等通过对南京城市沿长江段景观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滨江带作为城市区域的一部分,在进行城市滨江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结合其现状用地功能及景观资源特色,从整体把握各功能区的景观规划定位,突出景观带的生态、游憩功能,协调整体城市景观各面之间的关系和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的规划方式,塑造具有特色的滨江景观姚亦锋,张其成,蒋成煜.南京城市沿长江段景观规划的研究A.见 2004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C:453-458.。赵守谅,陈婷婷以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主题应与城市总体景观特色定位相协
27、调,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立足现状,积极提取反映地方风格的要素,采取地区风格与景观相融合的具体措施,塑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段,创造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滨水景观赵守谅,陈婷婷.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区风格与景观的融合以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1-3.。贡宇以四川省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景观创造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创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贡宇.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J.中国园林,2003(7):29-32.。在城市
28、滨水空间实体景观设计方面,对城市驳岸设计的探讨较为丰富。单庆、王昕提出城市堤岸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生态性、系统化、社会化、个性化和综合开发建设原则单庆,王昕.城市堤岸景观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 2003(1):53-57.。张谊从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的视觉、心理需求出发,对自然原型、自然型以及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生态驳岸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52-54.。邝敏毅指出在河道横断面设置上,要形成滩涂、水潭,设置水域到陆地的过渡带,形成不同生物的生活场所,并提出 4 种生态化的河涌改造方案邝敏毅.城市规划中应构造生态的河涌水网J.规划师,2004(8
29、):33-36.。刘滨谊、周江从生态、河流动力学、景观及游憩等 4 个角度对护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结构安全稳定、视觉景观美化和亲水可游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对策刘滨谊,周江.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2004(3):49-52.。滨水建筑的风格应是轻盈的、通透的,具有亲水建筑品味的,但具体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则应从具体的城市大环境、大风格中去寻求协调。陈吉、魏昱从滨水区域的气候、9地质、灾害等方面论述了滨水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陈吉,魏昱.浅谈滨水建筑与滨水自然环境J.时代建筑,1999(4):46-47.。张颀、于爽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成功经验的
30、基础上,提出时尚与传统并重、结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时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改造旧建筑的指导性建议张颀,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研究J.建筑科学,2004(2):60-66.。陈小佳在分析桥梁的空间、美学、社会等多元属性及其景观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角度探讨塑造城市桥梁景观的原则和手法陈小佳.滨水城市桥梁景观刍议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1):60-63.。潘红卫从城市桥梁的交通、建筑、景观和文化功能出发,指出城市桥梁设计应注重桥梁结构设计、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与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共同参与潘红卫.城市桥梁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
31、:30-33.王欣、梅洪元从分析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性入手,提出塑造滨水城市天际线的原则以及注重群集效应、节奏韵律感、层次感、屋顶形式和色彩等创作手法王欣,梅洪元.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 (4):91-98.。王东宇、蔡如等深入研究城市滨河绿带规划建设,对营造良好的城市河涌园林景观有重要意义王东宇,李锦生.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0(9):27-30. 蔡如,樊明慧,郭春华 .广州市河涌两岸园林景观设计与营造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1):112-1140.。综观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32、,研究不足具体表现为:规划内容的单一化、形式的程式化和景观的贫困化。缺少从滨河步行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游憩系统的连贯、滨水景观的序列性和层次性、绿化等生态基础设施的完善、沿岸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以及体现地方色彩和延续原有城市肌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 研究内容同时,宁波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保护“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恢复旧城卵叶形环城水系绿带,突出古城平面的轮廓线是宁波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
33、004-2020 年)的重要内容。 “三江六岸生态绿化轴”和“三江六岸文化长廊”的建设是宁波市最为突出的城市形象特征之一。而这些都将为论文提高大量实证依据。101.3.2 研究方法本论文是在广泛收集文献和实践调查后获得详实资料再进行整理、分析、论述成文的。采取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典型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础性理论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与理论整理以及理论分析、演绎、归纳和综合;典型实证研究指有目的的选取有代表性的线形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具体研究方法将遵循以下 3 点:(1)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文献,学习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前人提供的理论进行整理,梳理相关方面成果的脉络;不但可以开阔
34、研究的视野,亦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论文的立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在文献中了解收集实例,可作为分析的凭证。(2)调查研究 结合地缘优势,对宁波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的调研是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实地调研是了解收集实例的直观有效的方式,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分析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现实依据;实际情况与理论的差别通过调查研究得到掌握和分析。(3)个别案例实证研究从具体的工程实例中,通过实践认识、总结实践反思、归纳,以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论文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并为理论提供现实依据,验证理论结果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方式,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的实践方法,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指导性建
35、议。112 相关基础研究2.1 城市公共空间2.1.1 城市开放空间的源起开放空间是由 Open Space 翻译而来的。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空地、水域及其上面所涵盖的特性如光线和空气等。Tankel,SBThe Importance of Open Space in the Urban Pattern,Cities and SpaceJohns Hopkins Press,1986对于城市开放空间,各国的法律或不同专家学者学术研究有不同定义和理解。1906 年,英国开放空间法 (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 ,这
36、是对开放空间最早的有法律依据的定义。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1961 年,美国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但它具有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历史或风景的价值”转引自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 (日)高原荣重著,杨增志等译.城市绿地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这种定义虽然片面,但是明确表达了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历山大(Christopher
37、 Alexander)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指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品格,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空间的地方,均可称之为开放空间” 。 (美)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著,王听度等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我国学者对开放空间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卢济威,郑正.城市设计及其发展J.建筑学报,1997(04):6.也有研究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
38、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 。 张春和.人开敞空间城市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对此,有的研究将城市开放空间分为自然开放空间和人工化开放空间。而中国工程院邹德慈院士则认为: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interior space) 。另一12种是由建筑物的外壳界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open space) 。 (其实开敞空间是我国学者对 Open Space 的另一种译法。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
39、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室内空间和室外的开敞空间以各种形式相互联系和分隔而形成实体的城市。这些空间是承载市民几乎所有活动的“容器” 。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N.天津日报,2006 年 7 月 3 日第 010 版.2.1.2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大体上,城市公共空间(civic public space)是一个与城市开放空间相近的概念,有的情况下二者往往被相互转换使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概念上,目前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采用了如下定义:“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40、。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公共空间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街道绿地及公园等;专用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1.这里公共空间实质上是指室外空间,在概念的外延上可等同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王鹏在他的博士论文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认为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应具备以下要点: 它是一个空
41、间体的概念,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如围合、界定、比例等) 。 它还是一个公共场所。 “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及市民生活是相联系的,它要为城市中广大阶层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和“城市”这个复杂体联系在一起的产物。这意味着它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等。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物质层面上的载体,又是与人类活动联系的载体,还是城市各种功能要素之间关系的载体;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发展中,因城市功能的发展、市民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
42、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13的“起居室”和“橱窗” 。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种目标;而且它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同济大学赵民教授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 ”赵民,张佶.回到母亲河 重塑滨江城市形象J.城市规划汇刊,2001
43、(02):6.笔者赞同这一观点。总之,笔者所要研究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城市中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面向公众开放并供市民交往、聚会和各种活动的属于城市开放空间布局中的公共空间。2.1.3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1按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别分类可以根据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功能特征和适用现状,结合雅典宪章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将城市公共空间划分为居住型、工作型、交通型和游憩型四大空间类别。居住型公共空间社区中心、绿地、儿童游乐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工作型公共空间生产型(工业区公园、绿地) 、工作型(市政广场、市民中心广场、商务中心广场) ;交通型公共空间城市入口(车站、码头、机场等) 、交通枢纽(立交桥、过街天桥、
44、地道) 、道路节点(交通环岛、街心花园) 、通行性空间(商业步行街、林荫道、湖滨路) ;游憩型公共空间休憩和健身(中央公园、绿地、度假中心、水上乐园) 、商业娱乐(商业街、商业广场、娱乐中心) 。2按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分类对城市公共空间采用点、线、面三种空间形态来分类,有利于对公共空间的现状布局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公共空间组织的布局方法。点状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空间实体面积相对较小,形状为团块或类似块体的公共空间,例如分散于城市各地的街头绿地、小游园,布局分散面积较小的小型广场,还包括居住区内建筑的外部空间。线状城市公共空间的突出特征是呈线型,例如城市的道路系统、河流水系以及呈条带状分布的绿带等
45、。面状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中的分布较大的块状体,包括山林绿地、综合性公园、大型广场等。三种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交织、相互沟通共同组成网状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14这种体系模式是一种理想的布局形式,它以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较高拥有量为前提。2.2 线形景观站在城市高处,放眼望去,各种形态的物体空间相互交错的排列着,而贯穿其中起着框架和秩序作用的线状性质空间使得整个城市充满秩序感而不显凌乱。如道路、滨河及长条绿化带等空间,它们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连续性,连接着城市中的每个角落,使整个城市处于优雅、和谐的氛围中。沈员萍.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研究“线性”空间植物造景意境研究D.江苏:南京林业
46、大学,2004.2.2.1 线的概念宇宙间有形的事物和种类不计其数,虽形态复杂,但都是以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形组合而成的。金剑平编著.空间构成设计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6.其中线是点移动之轨迹,点与点之间的联结,面的交界、交叉及边沿都能看到或暗示着线。点、线、面其实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简雅各布斯就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写道, “路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 ”(美)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M.译林出版社,2006.空间形体的线形有一定的设计含义,能表达一定的情感,使人产生联想(见图王晓俊编著.风景
47、园林设计增订本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4.) 。在几何学里,线无粗细;但在造型活动中,线具有粗细宽窄和长度。长度是线的主要特征,只是点移动量的值远远大于点,即可称其为线;太短或过分增加线的宽度,线就可能会变成点或面。线的移动、线的集合,可以成为面;线的疏密排列具有进深感或立体感。线根据其方向的走向可分为直线、曲线;根据其性质还可分为具有节奏韵律的线和杂乱无序的线等等。欧阳吉华.园林艺术中的点、线、面J.中国园林,1998(03):37-40.在空间中,我们还可以将感受到的线分为显性的线和隐性的线,路径是人看到和经历到的显线。它可以是立体的,如由连续建筑立面或墙面围合的空间渠
48、道;或者是平面的,如田野上的小道或在自由建筑间的道路。另外,河道、城墙、建筑檐口和树阵等也是人视觉中的显线。而轴线是人在经历中体会到的隐线,由于建筑院落(或广场)位于轴线上,人在行进中需要转折或经历开敞空间,但人可以意识到轴线作为统一建筑和空间的隐线而存在。另外,城市轮廓线是由建筑物(或构筑物)高点联系而成的“空中的线” ,空间中的线根据其形式走向,可分为直线(垂直和水平)、斜线和曲线。秦洛峰.城15市空间中的线性元素的分析J.华中建筑,2006(02):111-114.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有人将线界定为“指道路系统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乡之间与城市之间的绿带等” ;而在城市绿地分类中,按形
49、态分线是指长度超过 1000 米,宽度小于 150 米的线型绿地;按功能分绿带是指在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周围或城市与城市之间设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扩展的绿色开敞空间。杨永胜,金涛编著.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 1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3.2.2.2 线形空间的概念城市空间中的线形空间是与点、面相对而言的一种空间形式,从宏观上来讲是指由线界定的空间,即具有线状性质的空间;从微观上来讲是指带状或面状的长条形空间。王芳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线性公共空间的概念,认为“线性公共空间是沿线性展开并形成城市景观序列的开敞空间,是与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址、遗迹、公园等相联系的人工走廊或沿河滨、溪谷等形成的自然走廊。线性公共空间从认知、生态和形态的角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