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海”战略助推中国海工装备突围“深海”战略助推中国海工装备突围2011年11月18 日未来5年,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中国将大大加强对南海,尤其是深海水域的开发力度。“深海”战略下,“装备先行”成为了中国开发南海的必然选择。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将带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突围。 十年规划将出 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在2011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暨海洋工程科技大会上表示,由工信部牵头编制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征求了石油石化设备企业以及各部委意见后,已经通过工信部办公会讨论,获得通过,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出台。 据介绍,该规划将重点突破深水关键技术,大力
2、发展以海上油气为代表的海上矿产资源开发关键装备,以海洋风能工程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装备,以及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装备产业化,规划主要围绕海洋资源的开发装备展开,除油气资源装备外,还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底金属矿产、潮流能、波浪能等资源的装备,规划覆盖的时间段为2011至2020年。 由淑敏表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约为300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聚集度的海工装备产业区,但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深海方面仍相当欠缺。 “深海”短板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委员会首席顾问赵志明指出:“南
3、海之争的实质是资源之争。周边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每年从南海开采5000万吨以上的石油,超过大庆油田的年产量。但时至今日,我国仍未在南沙群岛海域竖起一座井架。” 赵志明认为,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但这一海域 水深 在5002000米,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这样 水深 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海工装备企业的研发、设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即使在最为擅长的制造环节,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制造强国相比也处于弱势。 “每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只有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得到全部利润的30%。”这些数据令人吃惊,但其实不足为奇:从中国成
4、为制造业大国的那一天起,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切入点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环节。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 以年初出坞的世界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其所有核心部件,包括液压系统、柴油机、关键部位钢材、推进系统等均由外方公司设计制造,因为这些部件的统一标准掌握在几家大型国际船舶公司手中,中方自己设计研发的产品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得不到认可。 这种局面将通过未来5至10年的发展得以改观。 “保守”推进? 对此,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则认为,深水勘探开发将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越往深处走风险就更高。从工业的环境来看,深水那么大的投资一定要产出高。产能高,集中度大就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和管理
5、风险。这样的投资,在过去所有的经营环境情况下,大家从来未有这种承受能力的。这对于我们的管理,是极大的挑战。”金晓剑说。 尽管海洋里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而海洋深水区域 特殊 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深水装备是获取海洋深水油气资源的基础,而在深水勘探开发的成本又是浅水的5到10倍。 “高成本高风险决定了像中海油这样巨型央企的保守策略。”金晓剑说。 在海工装备上,中国先后自主设计建造了国内 水深 最大的近海导管架固定式平台、国内最大且设计最先进的30吨浮式生产储油轮装置(FPSO)、当代先进自升式钻井平台、具有国际先
6、进水平的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平台“海洋石油981”等一批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 在同期举行的展会上,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成为中海油展位上最耀眼的明星。 据介绍,“海洋石油981”代表了当今世界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最高水平,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该平台拥有多项自主创新设计,平台稳性和强度按照南海恶劣海况设计,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台风;选用大马力推进器及DP3动力定位系统,在1500米 水深 内可使用锚泊定位,甲板最大可变载荷达9000吨。该平台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均在国内进行,国产化率达到40。 “在从浅水到深水进军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了这样一套装备,就是一把利器。完全用动力来推进,保证这个船在任何 水深 都能够在我们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进行钻探,这是关键技术所在。”金晓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