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性测试题十 (必修三 第二单元)本卷分为第卷(选择题) 和第卷(综合题) ,满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 ,完成 12 题。1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能源,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答案:1.A
2、2.B解析:第 1 题,图示该问题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应是土地荒漠化。第 2 题,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植被的破坏导致的,因此保护植被的措施是可取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合大面积植树造林。(2010常德市高三阶段性检测)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厂,茶园面积 600 亩,每年 4 月、7 月、11 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 时 ,锄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茶叶” ,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据此回答 34 题。3茶园三次锄草中,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A4 月、5 月 B6
3、 月、7 月C11 月 D4 月和 11 月4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B枯枝落叶少C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D微生物缺乏答案:3.B 4.C解析:第 3 题,长江流域夏季多雨,雨水的冲刷作用 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第 4 题,茶树一般在坡地种植,锄草后大部分地表裸露,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丘陵山坡土层薄,土壤贫瘠,一旦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就会迅速下降,造成茶园“消瘦” 。(2010中山市联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 ”。读图回答 56 题。5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泊土地沙漠化C人口密度减少,城市数量减少 D
4、对河流调节能力减弱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排放、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A BC D答案:5.D 6.C解析:第 5 题,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造成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选项 A 错误;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是由围湖造田造成的,耕地增加并不一定 导致土地沙漠化, 选项 B 错误;人口密度大,城市增多,导致围 湖造田现象严重,湖泊面积减少,选项 C 错误;湖泊面积缩小,水量减少,导致对河流的调节 能力减弱, 选项 D 正确。第 6 题,湖面缩小主要是
5、由围湖造田引起的,但退耕还湖也要根据 实际情况逐渐进行,否 则会导 致湖泊环境更趋恶化,选项错误;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必将 导致环境更加突出, 选项 错误;三项措施均可行,故选项 C 正确。(2010广东肇庆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 面积达 81 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8 题。7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人口增长速度快 压缩农业用地轮作套种 盲目开荒,粗放耕作A BC D8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 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Ba 带植被是防风固沙
6、的天然屏障Cb 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b 带是多民族聚居区答案:7.C 8.A解析:第 7 题,由于人口增长 速度较快,客 观上要求扩大农业 生产规模,但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盲目开荒、粗放耕作会引发环境问题,故 C 项正确。第 8 题,a 带位于半湿润 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于大规模农业生产,故A 项不正确。B 项中 a 地区是由西北地区向东部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此处植被可以阻挡来自西北的风沙,因此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 项中 b 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地区植被的作用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 项中该
7、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 ,回答 911 题。9图中体现的 19002100 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10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大气污染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 水污染严重A BC D11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
8、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强交通建设A BC D答案:9.C 10.A 11.D解析:第 9 题,由图可知,19002100 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 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 10 题, 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植物秸秆为主,易 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第 11 题,改变图示地区环境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等。2009 年 12 月,位于红水河的 龙滩水电站七台机组投产发电 ,它是我国西部大开 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读 下图,完成 1213
9、题。12龙滩水电站位于( )A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B四川盆地,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C云贵高原,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长江三角洲D广西境内,其输电的主要目的地是珠江三角洲13建设龙滩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由横断山区到四川盆地,落差大由云贵高原到两广丘陵,落差大人口密度小,移民难度小多峡谷,适合梯级开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A BC D答案:12.D 13.C解析:第 12 题,根据图示信息即可解答。第 13 题,龙滩水电站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所以水能丰富。14(2011深圳市高三
10、第一次调研) 下图表示 19862010 年深圳市劳动用工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该市( )A近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B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年提高C近年产业升级加快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减小答案:C解析:该图并不能反映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以及劳动人口平均年龄的变化;从 1996 年以来,最低档次工资的劳动用工需求逐年减小,而最高档次工资的劳动用工需求迅速增加,反映出深圳市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比重在下降,而技 术导向型 产业比重在上升, 产业升级的速度在加快。15(2011南京高三第一次模拟) 深圳从 1980 年的 3 万多人口,到目前“常年平均人口”超过 1200 万,有关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叙
11、述,正确的是( )主要缘于该市工业快速发展反映该市的出生率持续升高使城市用地类型趋于单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A BC D答案:D解析:深圳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这些人口的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 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 1617 题。16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发展投
12、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1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 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答案:16.B 17.D解析:第 16 题,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在 资源枯竭到来之前,事先培植新的经济支撑点和增长点;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在资源枯竭到来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寻找新的 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2011山东实验中学三诊)读下 图,完成 1819 题。18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
13、的是( )A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B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形成众多沟谷C地形平坦,水流缓慢D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19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河网密度大,不会出现地下水漏斗现象B图中水库的主要功能是发电与航运C图示地区地表水丰富,可以满足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需求D图中渭河谷地形成的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答案:18.B 19.D解析:第 18 题,渭河谷地北部 为黄土高原,因土 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使得流水侵蚀严重,形成众多沟谷。第 19 题, 图示地区河网密度大,但大多为季节性河流,若 过度开采地下水也会出现地下水漏斗现象;图中水库的主要功能是
14、拦截水土;图示地区地表径流量小,水资源并不丰富。故 A、B、C 三项皆不正确。(2011烟台质检)下图表示“黄河三角洲造 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造陆速率与种草植树面积( 虚线) 的关系” ,读图判断回答 2021 题。20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与年降水量和种草植树面积的关系是( )A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B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C与种草植树面积呈正相关D与年降水量、种草植树面积均呈正相关21该地侵蚀和堆积维持平衡时( )A年降水量约 440mm B年降水量约 340mmC种草植树面积为 400km2 D种草植树面积为 600km2答案:20.B 21.B解析:第 20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三
15、角洲面积的增长 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关系。第 21 题, 该地侵蚀和堆积维 持平衡时,即三角洲造陆速率为零时,此时读图可知年降水量约 340mm,种草植树面积约为 1100km2,B 项正确。(2011郑州市第一次质检)下图为 “某河流域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2223 题。22以上关于图示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fc 属于一级支流,eb 属于二级支流Bbc 段河流比 eb 段海拔高、落差大C西电东送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Dbc 段的梯级开发是 fc 段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23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C涵养水源
16、、保持水土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答案:22.C 23.C解析:第 22 题,由图可知,fc、eb 都是直接注入干流的,因此都属于一 级支流;bc 段多水利枢纽,说明该段落差大,但海拔不一定高;bc 段的梯级 开发与 fc 段灌溉农业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该流域东部铝矿资 源丰富,而 炼铝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如果进行西电东送,将有利于流域东部发展炼铝工业。第 23 题, 该河下游地区的流域范 围狭小,这最可能是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被 带到下游沉积导致的,故在该流域内植树造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011厦门高三质量检测)下图 示意“19782007 年我国东南沿海某
17、省第二、三 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 2425 题。2419782007 年,该省(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251990 年前和 1990 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答案:24.B 25.D解析:第 2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处于波动增加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总产值在不断增加,因而第二、三产业产值都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下降,但第一产业产值 会呈上升趋势。第 25 题,19
18、90 年以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且在不断增加,第二产业产值在不断下降,故此时期推进城市化的主要 动力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1990 年以后,第三产业产值 比重保持平稳,而第二 产业产值 比重在迅速增加,这说明此时期内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 为促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 动力。第卷(综合题 共 50 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 ,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财富的重要来源。草原牧区究竟该不该工业化,业界争论不休。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问题,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未来如同那曾经美丽的草原一样茫茫无边。据
19、此并读图回答问题。(1)简析呼伦贝尔地区成为肥美草原的原因。(2)你认为呼伦贝尔草原该不该工业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2)应该。开发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可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矿产开发中要加强生态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发展与生态的双赢。不应该。矿产开发导致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工业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27(2010日照一模)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图为“我国某
20、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单位:mm)”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 A 地与 B 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简述 C 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3)C 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4)D 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答案:(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 地降水量大。原因:A 地距海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地处山地迎风坡(或者 B 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
21、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2)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3)不合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4)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28(2011济宁一中质检)下图甲示意 “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甲中的 M 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
22、 M 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乙示意“M 地的等高线分布” ,表格示意“M 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读图表回答问题。表 M 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1978 年 55.0% 19.8% 4.9% 15.4% 4.9%2008 年 40.2% 44.1% 6.2% 1.3% 8.2%(1)描述 M 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2)根据材料分析 M 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 R 河水文特征的影响。(3)若 M 区域及其周围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 N 湖泊产生什么不利影响?答案:(1)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3)M 区域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泥沙淤塞,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