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51180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329 大小:7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9页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9页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9页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9页
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MBA 通才之道中外 MBA 分析指南】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作者王辉耀又一力作,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为您破译”MBA“密码,解读 MBA 学习的真谛。 本书尝试针对中国人学 MBA,对 MBA 教育本身做一次全面的扫描和归纳总结,并试图尽量完整地从不同角度来介绍 MBA 学习和其作为通才教育的独特性,以及 MBA 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自序:工商管理兴国 造就国际通才1998 年我曾说过:今天,世界正日益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世界越发趋近发展的共同规律,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正迅猛到来。21 世纪的特点是,随着经济的知识化和国际化,势必带来人才的知识化和国际化。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需求千千万

2、万新型国际化通才的时代,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需要大量干部的时代,转向需要更多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新华商和 MBA 的后 WTO 时代;我们也正在从一个需要螺丝钉的专才时代,转向一个需要更多能驾驭整个机器和管理的通才时代。2001 年,我在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 一书中提到,中国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英雄时代已近尾声,接下来的是职业经理人时代、新华商时代、MBA 时代。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地由新一代的企业领导接棒。知识化、国际化、通才化、年轻化将是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主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前进,而有志的中国青年也在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提升自己生存和竞争能力的途径。在诸多国际化通用商务

3、人才培训和教育方面,MBA 通才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本书MBA 通才之道-中外 MBA分析指南也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而撰写的。当然,我深知伟大的通才并不多见,但一个合格或优秀的 MBA 通才是可以期待并培养的,只是必须历经锤炼。进化论有一句名言: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而MBA 通才之道的立意则将其演绎为:生存竞争,通才生存。2001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 11,000 亿美元,GDP 全球排名占第 6位,进出口贸易 5,000 多亿美元,仅出口就 2,600 多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整个 GDP 的价值中有 1/4 是靠出口创造的,可见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联系之紧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

4、在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中做商务参赞时,有机会经常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考察。我发现,在广东东莞,生产一条牛仔裤的成本是两个美元,而这条牛仔裤卖到北美可以高达几十个美元。但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只挣了这两美元,而这条牛仔裤价值链中的许多附加值,如设计、品牌、运输、保险、营销、代理、批发、零售和支付等诸多中间环节的利润都被别的商人挣去了。为什么? 因为我们缺少一大批熟悉工商管理和商务运作的国际化通才。如果中国有了这样一大批国际化通才,中国每年 2,600 多亿美元的出口额还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甚至会有数倍的增长,中国将更快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前列!今天,中国已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更需要一大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纵

5、横驰骋,能够通晓国际商贸经济的 MBA 通才。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升并发挥自己的多元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通才,只有这样才可以求得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也利于国家的兴旺与发达。 2001 年 11 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 WTO,迎来了她翘首以盼的光荣与梦想的时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载歌载舞的喜庆时刻。有关这一历史时刻,人们(包括专家们)已谈论了很多。总括起来就是我们应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对于迎面来到的 WTO,我们准备好了吗?依然是在这一时刻,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工商管理与人才。说到底,将来的国际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人才是一

6、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如果没有人才,这个国家必输无疑。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同时还得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中国才会有希望、前途,否则面对 WTO、面对新时代中国将举步维艰。可喜的是,经过 10 年的试点和试验,中国的 MBA 教育 2001 年底终于走上正轨,正式开始进入全面化、正规化和国际化,中国正在形成一股新的 MBA浪潮和商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大趋势。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和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和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对 MBA 人才的需求将会是巨大的,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 MBA 市场,而 MBA

7、 人才在中国不断向前跃进的经济大潮中也会大有作为,成为滚滚浪潮中的弄潮儿。 本书分为 10 篇。第一篇讲近些年来滚滚而来席卷中国的 MBA 浪潮;第二篇是我对自己所走过的 MBA 道路的一些回顾;第三篇是我在教中外 MBA 学生中的一些感受;第四篇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讨论 MBA 通才教育;第五篇介绍MBA 通才教育的 10 大核心课程的设置;第六篇论述 MBA 通才教育与多元才能;第七篇讨论想读 MBA 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读 MBA 的投资与回报;第八篇给那些想学 MBA 的人一些成功就读商学院的指南;第九篇分析商学院MBA 学生的就业找工作问题和 MBA 网络的优势所在;第十篇是对中国

8、 MBA教育的反思和建议。此外,本书还附有大量商学院的介绍和国际有关机构对世界一流商学院排名的相关资料等。 本书尝试针对中国人学 MBA,对 MBA 教育本身做一次全面的扫描和归纳总结,并试图尽量完整地从不同角度来介绍 MBA 学习和其作为通才教育的独特性,以及 MBA 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对于想读 MBA 或希望了解 MBA 教育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既有对 MBA来龙去脉的挖掘,又有对 MBA 所面对挑战的分析;既有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身说法,又有许多来自第一线的报告和感悟;既有如何成功地去申请读 MBA以及驾驭 MBA 学习的技巧和经验,还有对 MBA 投资与回报的各种比较。因此可以说

9、它既是本工具书,也是学习 MBA 的辅导材料。 MBA 教育在美国已兴起了近百年,20 世纪 50 年代传到欧洲,历久不衰,被实践证明是最受企业界、管理界和社会所欢迎的一种高级商务管理通才培训,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MBA 通才教育像浪潮一样正席卷神州大地,给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和体系都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和冲击。在 MBA 教育登陆中国短短的 10 年里,中国人在反思,在探索,更在勇敢地迎接 MBA 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为很少有一门学科,像 MBA 教育那样,能从研究生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对中国的企业界、管理阶层,乃至整个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产生如此重要的实际影响。在中国选拔

10、 MBA 学生既重视成绩又重视经验,是对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的一场挑战。MBA 教育也可以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宏伟大计,是培养一大批中国新华商的准备,是中国商务管理通才教育的一场革命,是一个新的潮流和时尚。 1998 年,我在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 MBA 到外交官、新华商一书中曾提到,人生应该有思想,但思想不是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价值的不仅是人的美好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行动。过去人们曾反复讨论“知与行“ 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我以为行为决定一切,行动才是首要的。墨子说:“志行,为也。“ 也就是说意志付于行动,那是作为。这使我想起哲学家们常说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如何去改造这

11、个世界。而 MBA 的学习,就是为创造美好明天的行动所做的准备!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 “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掌握成功的要诀。一个人必须努力掌握多种才能,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通才,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通才,是增强个人和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写作此书的真实起因。但愿MBA 通才之道这本书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有所帮助,倘能如此,笔者当深感欣慰了。MBA 浪潮一、MBA 的由来作者:王辉耀MBA,全称是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是近百

12、年来风靡全球的热门实用学科。在我们跨入 21 世纪之后,MBA 从开始时的点点星火,今天已燃成遍布欧美的燎原之势,并且已蔓延到了中国。MBA 进入中国10 年来,正从经济、商务、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中国,MBA 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今天,几乎所有想在商界有所作为的年轻人都知道,MBA 是增强你长期职业生涯前景的一条康庄大道。它能增进你工作的灵活性,提高你获得权力的能力,是进入高层管理的门槛,开启前程的平台,是最新商务技巧和理论的基点。对于那些想开创自己事业或家族商业的人来说,它也可能是一个出发点。冒险的投资者也喜欢 MBA。对他们来说,MBA 能提供经营和建构企业的坚

13、实的基础知识。 新罕布什尔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创立于 1900 年。2000 年它庆祝了成立 100 周年。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管理研究生院。而第一所被认可的商学院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成立于 1881 年。塔克商学院在 1900 年开出了第一个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但当时还没有冠以 MBA 的名称。不过,塔克商学院于 1902 年授予了第一个商务研究生的学位。最初,它是一个“3HT12.+2“课程,在达特茅斯大学先学 3 年,接着在塔克商学院学习 2 年。这是 MBA的雏形,它为现代 MBA 铺平了道路。 然而,对 MBA 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是哈佛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创立于 1908 年,

14、于 1910 年授予了它的第一个管理硕士学位。该校于 1921 年开创的案例教学法后来传输到了全球。 在美国的商学院中,此后 60 年的特征是试图把学术的严格性带进商学院的研究和课程中去。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经典的两年制美国 MBA 模式便在国内外确立起来。第一年是上核心课程,第二年则通过选修课提供更加专门化的训练。最初,大多数学生都是取得第一个学位后立即进校。现在这一点正在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商学院坚持在取得 MBA 之前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哈佛商学院的招生人数从 1908 年的 33 人上升到了 2002 年的 902 人。而申请报考哈佛商学院 2002 届的 M

15、BA 人数达到了 8,124 人,来自 70 个国家和地区。 哈佛的案例研究的方法(一种源于法学院的方法)开创了向更加实际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它使学生们能够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影响了不少的商学院。加拿大第一个商学院是西安大略大学的 lvey(毅伟)商学院(成立于 1922 年),继承和发扬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成为全世界在拥有案例数量上仅次于哈佛的商学院。 在欧洲,出现了一种不同的 MBA 模式。INSEAD 商学院是由一位前哈佛的教职员于 1958 年在巴黎创建的,这所国际商学院现在以枫丹白露为基地。IMD 商学院,以瑞士的洛桑为基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1946 年。在英国,亨利

16、、阿什里菲尔德于 1965 年被伦敦与曼彻斯特商学院(LBS 和 MBS)合并。虽然有一些新的学院模仿两年制的美国模式,但像 INSEAD 和曼彻斯特商学院这样的学院,避开了美国模式,实行一年制的 MBA 计划,旨在让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具备一些工作经验。 欧洲的商学院极为强调在进入 MBA 学习之前至少要有 2-3 年的管理经验,那些学院的学生年龄偏大。欧洲的商学院还把公司内部的项目当做 MBA 资历的必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以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美国的商学院继续追求学术荣誉,而欧洲大陆的商学院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接近真实商界之上。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17、MBA 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它的顶峰是 20 世纪 80年代到来的。自那时以来,美国和欧洲顶尖商学院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像伦敦商学院和 INSEAD 那样的学院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究中,而美国的商学院则试图更加接近商界。学生的形象也改变了。成功为 MBA 申请人增加了赌注。兰迪斯加BFQ贝尔是 INSEAD 学院和 MBA 课程的助理院长。他于 1967 年在沃顿商学院获得 MBA 学位。按照加贝尔的看法,MBA 日益提高的声望吸引了非常优秀的学生。“进入顶尖学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我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在沃顿商学院申请 MBA 学位时,很多确实聪明的人却在申请法学院或医学院的学位

18、。现在我认为,顶尖商学院在最好的追求者中吸引人才。学生们年龄也变大了。20 年前,大部分美国商学院都直接招收大学毕业的学生。我取得 MBA 学位时 22 岁。现在平均年龄要大些。INSEAD 总是延揽大龄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是 29 岁。学生们带着更多的商业经验和生活经验进校。“ 的确,最初的 MBA 项目是针对直接从大学出来的学生的。近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美国顶尖的商学院都提出了工作经验的要求,MBA 学生的平均年龄现在是 27 岁。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不过,课堂上也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团队工作和学习的概念。假如你回眸商业教育的早期阶段,你会发现,那时人们是作为个人而工作的,今

19、天,大量的学习是在集体之中。这种变化是从被动的课堂学习转变到与其他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们一道工作。 虽然有了这些变化,但 MBA 的核心课程却依然如故,市场营销基础,运作,组织行为,财金和战略等课程还在持续教授。“如果你看看课程表,在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没有变多少,“INSEAD 的加贝尔评论说。“商业教育的核心还是照旧。你学到的是一些持久不变的原理。1967 年,我上了数学和统计两门课,上了市场营销课、会计课、组织行为课和一批选修课。有变化的是选修课。30年前,还没有电子商务或企业家的课程。“ 现在,北美有近 1,300 所商学院提供 MBA 的资历。总体上,北美的商学院现在每年有 8 万到 10

20、 万 MBA 学生毕业,再加上从欧洲和亚洲的商学院毕业的 2 万人,这意味着,每一年有 11 万以上的 MBA 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商界。这是一大批人。沿着这条路,MBA 已经变成了一种职业转换器-?一个从基础训练到一般管理的阶梯;一张工作变动的护照;一张在企业部门之间走动的联票;新一类改变企业风景的企业家的基础训练。 现在,一名 MBA 主要在规划日益增长的雄心勃勃的职业计划。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再是是否做一名 MBA,而是在哪里和什么时候。很多学生再也不单纯按时麾职业阶梯来看待资历。他们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人发展的机遇-个人的成长。同时,雇佣模式的转变和向着商业方向的变化,意味着得到一份永久性工作

21、和旧的职业阶梯日益面临崩溃。日益增加的 MBA 学生,现在想开创自己的事业,或者加入新的公司。开办企业正在吸引着很多最好和最优秀的头脑。MBA 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初露头角,今天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研究生资格,它的吸引力超越了国界。例如,在过去 10 多年里,英国获得 MBA 学位的毕业生增加了 3 倍-从 2,000 人左右增长到 8,000 多人。但是,和北美MBA 毕业生的数量相比,人数还不是很多。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有超过 25万的年轻人蜂拥至 MBA 所需资格 GMAT 的考场,参加工商管理硕士的入学考试,而他们中间仅有约 8 万多名幸运儿最终能跨进商学院的大门。MBA 毕业

22、生的起薪,也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个人背景,从 5 万美金到 10 万美金不等,大大高于其他专业。 我认为 MBA 培养的是一种高素质、处于领导地位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生产、财务、金融、营销、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和管理技能,有战略策划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MBA 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通才的学位。它要求其毕业生有应变、预测、综合和组织能力,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和国际化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取胜;其训练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营销等等。能力训练不光注重管理、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管理沟通能力,通观和把握全局,进行敏锐的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

23、我在北美读 MBA 的切身体会,MBA 所注重的,是培养一种全面的、能文能武的,既善于理论、又注重实践的管理通才。MBA 之所以吃香和流行,正基于社会和市场对这种人才的需求。MBA 的人才概念不仅是指个人素质,也包括知识,特别是涉及到管理一个企业全方位的方方面面。一个局限于某一方面知识的人,是很难胜任现代化管理的。 当今世界,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企业这根链条。美国人争做老板,中国人争相“ 下海 “;滚滚商潮不仅席卷神州大地,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热火朝天。同时,人们也明白了一个基本道理:一个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与兴旺,与该国的繁荣、信誉和实力密切相关。在欧美,以培养工商界明天领袖为己任的各工商管理学院

24、正是坚持这一信念,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以期不断培养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 就拿“职业老板 “的摇篮哈佛大学商学院来说,他们培养的 MBA 学生已在美国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统计,30%的MBA 毕业生在 25 年后都成了公司总裁、总经理、董事长或企业所有者,20%的 MBA 毕业生在美国 500 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要职。如今在欧美,进入工商管理学院取代了以前热门学科如法学院、医学院等。MBA 已成为通往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商界的绿卡。 在哈佛 MBA 看来,今天的梦想,将是明天的故事;今天的轨迹,也许明天就是历史的一页。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

25、届哈佛 MBA 的故事吧。 哈佛 1949 届 MBA-“豪富之班“ 。1947 年,哈佛招收二战后第一届 MBA,由于政府支持退伍老兵入学的一纸法案,当年哈佛主要依靠 30 分钟面试招收学生,很多老兵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争取,进入了哈佛商学院。1949 年这 652 名MBA 毕业时,全美共有 5 万名 MBA,而且,那时美国人并不认为 MBA 对美国工商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甚至嘲笑 MBA 华而不实、不中用。然而,25 年后的 1974 年,他们成为当时 MBA 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见证,被财富杂志(1974 年 5 月) 誉为“令美元失色的班级“, 时代(Times)将他们誉为“哈佛最杰

26、出的班级“。学生中有 20 世纪 70 年代最知名的强生公司、施乐公司等等的总裁,这些人的财富在 1974 年达到了 20 亿美元,平均每人拥有三幢房屋,共拥有近百架私人飞机;45%的人都是所在公司的首席行政负责人和总经理,他们的公司年收入高达 500 亿美元,雇佣人员超过 100 万人。这个令美元失色的班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对“美国梦“ 的最佳注释,也成为后来鼓励许多青年选择 MBA 的重要原因。 哈佛 1974 届 MBA-更加成功!1949-1974 年,美国经历了战后持久的繁荣,GNP 翻了两番多。而 1974 年以后,全球化竞争刚刚开始,日本人和德国人对美国构成竞争,布雷顿森林体

27、系崩塌,石油危机出现,美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看起来,形势并没有 1949 届老前辈那时那么美好。然而 1994 年,1974 届 115名 MBA 毕业 20 年之际,他们的平均收入按可比美元是 1949 届毕业 25 年时的2 倍,超过一半的人成为老板。哈佛商学院教授 JohnP Kotter 从他们毕业开始追踪调查他们,到 1994 年,写了一本书新规则(NewRules)盛赞他们,认为他们在新的竞争条件下比前辈做得更好,并且预计:1974 届毕业生退休时,50%的人净资产将突破 1 亿美元。在学位课程的万神殿里,还没有像 MBA 一样的其他资质。很简单,它是世界上首要的商务资质。对那些追

28、逐高级管理生涯的人来说,它非常重要。没有别的学位具有它的威望、它的魅力-或者是它的神话。假如你想开创自己的事业或者为了赚更多的钱,那么 MBA 就是你的资质。 二、MBA 在中国的兴起从 1991 年中国 9 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 MBA 新生起,到 2001 年底,全国共有遍布 27 个省市的 62 所高校可以招收 MBA 学生,中国的 MBA 教育正方兴未艾。一个新的教育浪潮正在席卷全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2001 年 11 月 26 日,中国 MBA 教育 10 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十分隆重,到会的有政府官员、各商学院的院长、M

29、BA 教育的专家和学者,还有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如海尔的张瑞敏等,一起参与了中国 MBA 教育战略高级研讨会,庆祝中国 50 余所经过质量评估的 MBA 院校圆满结束试点工作,正式进入专业学位教育。会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郑重宣布:我国 MBA 教育试点阶段结束,正式举办开始! 1991 年 MBA 在中国起步时只招收了 86 人,截止到 2001 年的 10 年中,全国招收 MBA 学生已达 12,173 人。如果把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 MBA 学位的学生也算在内,全国的 MBA 累计招生 47,000 人,在校学生人数为 32,393人。截止到 2001 年

30、7 月,我国 MBA 毕业生总数为 1. 5 万人。 为适应我国加入 WTO 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国家将鼓励更多的有实践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报考 MBA,并为这些人员开设 EMBA(高级管理人员 MBA)教育,同时还将在现有 MBA 招生规模的水平上每年增加3,000 人的招生计划。今后,国家对现有 MBA 考试科目也将适当作出调整,对原来的 5 门课程进行压缩。国家还将改变原来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培养方向的做法,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 MBA 培养方向,在教学方面增加世界经济、跨国管理等与国际化有关的教学内容,开设商务沟通等课程,引用国外原版教材,采用英语教学。 入世后中国需要

31、30 万 MBA,以我国目前每年培养 3,000 名的速度计算,实现 30 万的目标需要 100 年!现在的 MBA 只塞了需求的牙缝。 花旗银行、渣打银行、IBM、麦肯锡、英美烟草、高露洁 这些著名公司的名字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一块并不显眼的布告栏里,这块布告栏就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就业信息栏。而这仅是一个月内来招聘的企业。光华管理学院2000 级的 MBA 学生张丽君说,向她咨询 MBA 报考的朋友特别多,“虽然国外的 MBA 读下来要几十万,国内的学费也要七八万,但读 MBA 还是一种很值得的投资。“ 国内的 MBA 报名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每年 8 月份,又到了 MBA 考前辅导班报名

32、的时候,每当此时人们对报考 MBA 表现出了比往年更高的热情。看看报名的人:报名时要起大早抢先“挂号“ ,报名头一天,排号已到了三位数,有些报名点甚至到了四位数,守门的老师一劝再劝:“明天再来。“ 而看到的仍然是源源不断走来的人群。人群中还有为孩子报名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再看看上课的人:在北京工作的,起早加贪黑;外地的,辞了工作,在清华附近租间小屋全职考试;还有屡战屡败仍不言放弃的,有刚生完孩子就来上课的,有没学过英语从头学还劲头十足的 有人将 1999 年称为“MBA 年“,这一年,申请清华大学 MBA 的考生就达2,600 人之多。在强烈的需求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MBA 招生推出了新举

33、措:从 2000 年 10 月 10 日起,清华大学 MBA 改为全年申请,有攻读清华MBA 志向的考生随时可以报名。 2000 年北京地区报考研究生的 37,428 名考生中,报考 MBA 的有 7,361人,与上年的 4,581 人相比,增长了 60%。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有 2,408人报考 MBA,增幅为 87.8%,而清华计划招收 400 人,报考人数达 2,680 人。2001 年 MBA 招生仍然火爆:清华的 MBA 大战已蔓延到其开设的辅导班上,秋季辅导班第一天报名人数就超千人。在上海,报考同济大学 MBA 的人数近2,000,而录取人数仅为 400;到复旦大学报考研究生者,约

34、有一半是冲着MBA 来的。 另据了解,2002 年 MBA 计划招生 1.5 万人,但报名人数已超过 6 万人。仅北京市一地,报考 MBA 的人数首次超万人,达到 12,793 人,比 2001 年增加了 4,228 人,增长率为 49.4%。2002 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 MBA 报考人数比 2001 年的报考人数增加了 60%,达到了 4,400 人,也就是说,2002 年清华 MBA 的报考与录取率将达到 11 比 1,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报考与录取,在 2001 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比例。 MBA 的教育市场在迅速扩大。由于在国内读 MBA 的费用只有几万元,而教员和教材很多都是与国

35、外名校联合,所以有很多学生竞争。但同时,出于对国外 MBA 教学水平的信任,每年也有很多人出国进行深造,虽然学费有的高达 40 万-50 万人民币。 但是,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大部分院校只是“一考定终身“,使那些缺乏实践经验但分数高的考生具有更大的优势。专家表示,学 MBA的学生应该是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急需拓展视野、补充理论知识的人。 中国 MBA 教学供不应求还反映在学费上。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牛金荣报道,清华大学 MBA 学费 2002 年将作调整,MBA 学费将由 5 万元调至 6 万元,国际 MBA 由 6 万元调至 7.8 万元。北大 MBA 学费上调的报告尚未批复,但据北

36、大光华管理学院 MBA 招生办公室透露,北大计划将 Full timeMBA 和国际 MBA 的学费由去年的 5.2 万元上调到 7 万元,Part timeMBA 的学费由4.8 万元调到 6 万元,但最终数字尚未确定。 “MBA 开出的课程也越来越多,支出在增大。“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陈章武教授说,学费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成本加大,如洋教材的引入,教师待遇的上调,以及外籍教授的引入,包括 MBA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等因素都加大了教学成本。 “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被称为成本中心,就是说我们收来的学费远不够教学的支出。“北大光华学院 MBA 招生办对学费上调的问题特别谨慎,他们表示研究生的

37、学费由国家承担,而 MBA 教育并没有专款。清华的陈副院长承认,学费上调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供求关系。据介绍,2001 届 MBA 的报考人数为 2,800 人,而录取人数为 400 人;2002 届 MBA 的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但报考人数达 4,400 人。学费上调不只考验学生的支付能力,也是对商学院号召力的一项考验。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商学院学费上涨的背后,是商学院进入品牌时代的标志。清华 MBA 巨大的供求市场的背后,是强大就业市场的支持。来自清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 年清华毕业的 424 名 MBA 选择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证券机构、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银行保险、电子信

38、息类产业,他们的薪酬从 3.3 万元到 30 万元不等,其中 347 人更换了工作。 “ 北大 EMBA 提供的教育就要物有所值。我们的教授 70%来自国外商学院,最顶尖的教授当然学费也不会低。“对于 20 万元上一个 EMBA 值不值的讨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EMBA 及高层经济培训中心前主任项兵介绍: “对于高层经济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学费而是机会成本。花费时间得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 MBA 培养的代价越来越昂贵,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中国在过去 10 年中培养 MBA 成功的例子有许多。像我比较熟悉的欧美同学会 MBA 协会的朋友才让,是中美联合培养的第一批

39、 MBA 学生,现在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上市公司的老总。田千里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培养出来的 MBA,他曾经做过国美电器的老总,现在是新奥特的老总。 一批优秀的管理者用他们的业绩证明了中国的 MBA 教育的水平-上海交通大学 94 级 MBA 杨国平,是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他推行连锁经营,使公司的资产翻了 3 倍,他在 1999 年中国企业峰会的发言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 MBA 的骄傲;厦门大学 95 级 MBA 郭则理担任厦华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式移动电话华夏一号,并投入批量生产,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复旦大学 96 级M

40、BA 汤建华、郭广昌、郑奇定三人均荣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清华大学 91 级 MBA 高建华毕业后回内蒙古创业,现已担任上市公司内蒙古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93 级 MBA 斯泽夫现已担任德阳市副市长。 如果这样罗列下去将会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数据的概括是最有力的:1999年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5%的 MBA 毕业生认为对他们的事业发展帮助很大或者较大,90%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期间的主要收获是提高了综合能力;MBA 毕业生中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 54%上升到 78 5%,其中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 18.3%上升到33%,

41、平均工资显著增加。90%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单位对其非常重视或者比较重视。 三、MBA-中国商务管理通才教育的一场革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专,而不注重通。中国有太多的专业学院,而没有工商管理学院。只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才开始起步,但也远远比不上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据统计,美国有 1300 多所工商管理学院,而中国只有 62 所;在美国 MBA 毕业生占全美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总数的 23%,而中国还不到 5%。中国现在商务大潮风起云涌,加入 WTO 之后又需要千千万万现代的国际化商务管理通才。中国的商务人才教育已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新的改革和革命。需要摒弃旧的人才培养方式

42、,引进通才教育,加强通才教育,培养更多的商务管理通才。 狭窄的专才时代已经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 MBA 时代、通才时代,MBA的引入对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作为职业发展助推器的 MBA 教育,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副院长在接受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传统大学一般侧重学术训练,MBA 引入职业性训练;传统的教育面向政府,MBA 教育则面向市场;在收费体制上,MBA 教育能上能下,引入了个人投资的观念,过去我们认为教育一定要由国家包下来,而 MBA 需要学院自己去投资,学校提供产品,教授提供产品,MBA 更强调把学生当成客

43、户,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员的需求,知道他想从 MBA 教学中得到什么。 MBA 教育对原有教育体制的冲击也无处不在。比如 MBA 毕业一般要求案例教学,一般的研究生要回答的是理论居多。但由于我们的体制套用了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所以我们的 MBA 学员有很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在考试录取制度上,我们过去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书面考试,而未来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单靠书本是考不出来的,国外对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视,所以面试很重要。而我们直到现在还实行统一的联考制度。 MBA 教育对教授的挑战也很严峻。一个过去很受本科生、研究生欢迎的教授,在 MBA 的讲堂上可能会不受欢迎。因为 MBA 更重视实用性知

44、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因而要求老师有非常好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的敏感,我们过去的老师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对现实却知之甚少,这样他讲的东西可能对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很适用,但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就会不适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王建国说: MBA 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现代企业,没有现代企业,MBA 也无从谈起。在计划经济时代,在统购统销时代,是不需要 MBA 的。MBA 是一个 Professional的学位而并非是 Acdemic 的学位,它是一种职业教育,而不是一种学术教育,与学术教育研究的“为什么 “不同,它研究的是“怎么办“。 随着 MB

45、A 教育的推广,这种影响还在深入。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通才式 MBA 可能是许多年轻朋友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生家长在教育自己子女时思考的问题。自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 MBA 到外交官、新华商和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两本书出版后,我经常收到读者们的来信,询问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 MBA 通才;而我在全国各地许多书店同读者签名见面时,每每十分感动,因为这中间还有许多家长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子女前来购书。记得在南京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时,一位在大医院工作的老教授把自己上小学的孙子也带来了,并赠送我一张他孙子的照片。老教授希望他的孙子长大以后能成为一

46、名通才式的 MBA,并让我题词鼓励他,这种对通才培养的渴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认为,教育在一个 MBA 通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彼此真的没有什么不同。真正造就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教育。特别是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真的到了凭知识打天下的年代,过去那种靠钻某个政策的空子或靠批条子、靠老子和炒地皮或靠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谈到通才教育,我认为在国内受教育和到国外留学各有千秋。首先谈一谈国内的教育。这方面我的体会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一定要掌握好,要批判性地吸收,以形成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我现在仍然还记得“文革

47、“ 中的小学时代和中学时代,虽然“停课闹革命 “,然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鼓励青少年刻苦好学的影响,至今仍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中国市场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市场,蕴育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机会。不熟悉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国情,就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通才式 MBA。我曾经碰到过许多非常小就出去的华人子弟,或在国外生长起来的香港人,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想到中国来做生意,无奈语言文化不通或不精,只能眼睁睁地失去了许多好机会。我可以预见得到,今后一批又一批的 MBA 或新华商将成为既熟悉中国文化又熟悉国际文化的人才。今天,甚至很多香港和台湾在大陆的

48、职业经理人也被本土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所替换,原因就在于他们熟悉大陆的文化。 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要熟悉中国本土的国情,就应当在国内接受一定的教育。我比较赞成基础教育和自然学科的教育侧重在国内,这方面国内有优势。比如在国内接受算术或数学基础教育肯定会比国外更好。当然还有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是离开了中国就很难再学好的。 但是,国内教育也有很多弊病,在很多方面不利于通才式 MBA 的培养。首先的一条就是国内教育清规戒律过多,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而国外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注重于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此外,国内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和规划体系,千百万学生都受同一个

49、教育大纲的制约,每年都读一样的课文,做一样的数学题或物理、化学实验;写作文是同样的格式,引着同一段鲁迅的话,背着相同的名言警句,同样的思维方式,高考用同样的试题。政治理论中学学了,大学又要学,研究生还要学。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对付考试。这种教学体系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不利于那种有独到见解,注重创造性、个性,思维多元化的人才。 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中说:“中国的考试是要测试考生的心灵是否完全浸淫于典籍之中,是否拥有在典籍陶冶中才会得出的并适合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有位学者说,在韦伯的发现中,其实还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秘密:所有的教育都让人去掉鲜活的个性。 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的高等教育,20 世纪 50 年代学习苏联,进行院系大调整,出现大批“单科大学“ ,并按其专业改称某某学院。“学院“ 之不同于 “大学“,就在于抛弃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定的通才教育,结果有了不同的钢铁学院、纺织学院、电力学院、铁道学院、交通学院、矿山学院等,学科之间缺少交流,一些学校对学生不是立足于“教活“ ,而是立足于“管死 “,没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面窄,特别是在跨学科、通才教育方面尤显不足。中国前几十年的教育更多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