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东石板街调研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隶属南通市,长江三角洲北翼,黄海之滨,在南黄海的西岸。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 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如东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地名郧(故址在今如皋如城镇东),属吴,战国时期改属楚。东晋义熙七年(441 年),设如皋县。隋开皇九年(589 年),如皋县并入宁海县,隶属扬州总督府(605 年改为江都郡),唐太和五年(831 年)设置如皋场(即镇) ,隶属海宁县。南唐保十年(952 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 年),如皋县隶属通州。民国初,废府
2、、厅存县建道如皋县先后隶属江苏省第四行政区。1940 年 10 月,新四军东进后将原如皋县分设为如西县和如皋县(如皋东乡)。1945 年 9 月,如皋县易名为如东县。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也曾在这里沿海一带兴办垦植事业,成为中国最早的农业资资本主义的典范。如东县全境东西长 64 公里,南北宽 46 公里,属典型的沿海冲积型平原。境内林森繁茂,河渠纵横,田原葱郁,道路通畅。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 3.54.5 米之间。区内地貌单元属江海平原区,地质构造隶属中国地质构造分区的下杨子台褶带。地层主要为粉砂土层。地表数米余,为粉质粘土、粉土;深部以粉砂、细砂为主。地耐力
3、一般为 10-13 吨/平方米。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相对稳定。如东县全境在远古时代是大陆界的浅海区。由于长江和黄淮两河流沙的冲积。春秋时期之前同,这片浅海区逐渐露出水面,形成一块卵形的江口沙洲,人们称为“扶海洲”。其后,泥沙不断淤积,逐渐与大陆连接起来。1000 多年前,扶海洲的东端,就是今天如东县城掘港镇的诞生地。当你站在范公堤上极目远望,堤内良田万顷,五谷飘香;堤外海涂无垠,聚金敛银。这里粮多,棉多,海产多;物美,景美,人更美。如东这个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县治,好似黄金海岸上一颗璀璨明珠,将那无限风光尽收“巨掌” 之中,并将江海富庶之地的不尽宝藏奉给世人。如东县有着优良的自要然环境。陆地是典型
4、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 3.54.5 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鸟瞰如东大地,河渠纵横,田园平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辽阔的“巨掌”上堆金砌银,流光溢彩,好一个苏中“小江南
5、” ,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掘港成陆于春秋,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绵延至今。春秋时期的扶海洲东端即为现在的掘港。扶海洲于东晋时与大陆相连接。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全国分为十道,掘港地属淮南道广陵郡,为淮南煎盐场亭。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为唐开成三年(公元 838 年)日本国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有“掘港庭(亭)沿海村”、 “村内有国清寺” 、“闻道扬州掘港难过”等记述。至五代时掘港已成为著名的盐场。宋代建掘港场,逐步形成集市。明清以来,客籍商人纷至沓来,经商开店,市场繁荣。清代,掘港成为盐、棉、米、茧“四白”集散中心,一度有“小扬州”之美誉。现为如东县城,是如东
6、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掘港地名来历自古说法不一。一说古代掘港虽地处南黄海海滨,但附近却缺少入海港口,人称“缺港”,而“缺”字为世人所忌讳,于是用同音字“掘”来代替,故名掘港;一说唐大历年间(公元 766 年至 799 年)淮南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以挡潮水。虽然“秦徒绝地脉,公能捍海波”(明万历进士冒伯麟语),但由于天降大雨,内河水涨,不得排泄,时时酿成水灾。遂掘开捍海堰放水,潮来时则再堵上,循环往复。由此掘港之名得以传开。两说均有其充分理由,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总之,掘港之名,由来已久,于今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虽有唐代的掘港亭,宋、元、明、清的掘港场,民国年间的掘港市、掘港区,
7、解放后的掘港镇人民公社和现在的掘港镇之设置,但掘港一词却千年以来始终没有改变过。掘港本是一块活土。掘港街为一条卧龙,龙头在街东头,微微向北昂起,龙尾在街西头。龙王庙就砌在街东头上。老人说,每逢阴天下雨,街上的人就听见卧龙呼啸着上天行雨的风声。所以,掘港地区风调雨顺。打鱼,鱼鲜如金;烧盐,盐堆如山;种稻,稻谷如珠。多少年来,掘港市井繁华,文化发达,人们把掘港称为小扬州。其实,掘港有三条街道,一为东起龙王庙至关西五里墩,长约 2500 米的北街(又称正街);一为东起烟墩场西至地藏桥,长约 2000 米的南街(又称岸街)一为北起北街上真观南至南街云浦桥口,长约 500米的竖街。北街与南街东西平行,中
8、间有南北向的竖街连接。当时,这些街的路面都是泥路,雨天满街泥泞,晴天满地沙尘,尤其是雨天,运盐的独轮车在泥泞的街道上寸步难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200 多年前,历史定格在南黄海之滨的掘港-这里动地惊天,开始了本地旷古未有的铺设石板街的建筑宏举。串场河上运载石料的木舟桅樯林立,街道东西飞扬的沙土中号子震天,于是这历经多年的浩大工程被载入史册:乾隆五十九年(1974),吴永瑞、汪席儒等纠合徽西各商捐购石板,自盐关以东铺街道四百丈。嘉庆二十年(1815),汪桐等各商自西圈门巷口至三元殿止,铺石板街道一百七十四丈四寸。二十一年(1816),续铺严家巷口到龙王桥止,一百六十六丈二尺
9、二寸。二十三年(1818) ,续铺南街严家巷口至烟墩桥止,九十七丈四尺五寸。二十四年(1819),续铺涵洞口至地藏桥止,九十八丈五尺。共计前后修整石路九百三十六丈二尺三寸。如皋县志记载:掘港石板街有 3 条:正街、岸街、竖街。正街又叫北街,岸街又称南街。正街东起龙王桥,西至旧盐关。岸街东起烟墩场,西至地藏桥,竖街北端在上真观前与正街相接,南行过云浦桥与南街相连,南北街似两条巨龙伸展蜿蜒,头为龙王桥与烟墩桥,尾为关西五里墩与范公堤上的烧香炉。花岗石石板则是龙的胸甲和鳞片,清时街旁 60 多条碎石铺成的小巷是龙脚,居高望之,显得大气而厚重。全镇除 3 条石板街外,还有蒋家桥巷、武庙巷、城隍庙巷及大
10、王庙巷的路面亦由石板铺就。石街一律用长条花岗石平铺,每块长 3 尺 3 寸,宽 1 尺,厚 5 寸,左右各以长短不一宽为 1 尺的石板竖铺分夹。整个石铺路面宽近两米,两边用侧砖铺的人行道亦有两米,旧时能供两乘官轿相向而过。累计铺面石板,平铺长宽一致的计 8735 块,竖铺分夹的计 7490 块。面对这 16225 块石板铺就的平坦整齐的长街,谁不说这是一个奇迹!现存于人民东路侧约 500 米。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表面所镌刻的花纹图案古钱、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愿,更起了一个防滑作用,且图案线条简洁、朴实,饶有古风。古老的串场河由西南向东北从镇中穿过,河上跨桥如虹,水清似镜,
11、倒影入画,与两旁迤逦东西的石板街互为映衬。即使号称淮左名都的扬州石街,与此比起来,也远弗如甚! 南黄海的美丽富饶,石街人的古道热肠,极大地吸引了外地客商。近处苏、扬,远地徽、晋,客商们钟情于这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致力于开发这充满希望的盐商各业。这里盐业大兴,商贾云集,楼堂高耸,市井繁荣,掘港因此而被誉为小扬州。盐行、花行、鱼行、粮行、绸布庄、茶烟店等沿街而立,争相兴隆。酒楼菜馆应运而生,海味面点、风味小吃,因时制宜,口味独特。逢年过节,大兴庙会灯会,十里长街,流光溢彩。早坐茶馆,晚泡澡堂,老街人的习俗中也自有一种忙碌的闲适。古镇老街,历来是志士名人的青睐之地。墨客骚人,多会于此,诗酒唱酬,雅
12、韵十足;老街曾是千里疆场、兵家必争之地,从早年的的抗倭御侮,到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街一度金戈铁马,将士云集。陈毅、陶勇、张震东、梁灵光等名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街又是经济发展,革固鼎新的见证人,清末状元张謇曾于此设署处理垦殖事务,当地围海造田,兴办实业当由此始。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历史的风风雨雨打造了老街的辉煌,也造就了一批批革命志士、专家学者和社会闻人。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世事变迁,古老的石板街已所剩无多,仅在东街残留小段。然而在这古老的石街上成长起来的人,无论两院院士、戎马将军、体育健将、商界巨子,还是世居老街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心,他们的魂,都牢牢系在石街这条根上。信步石街,
13、回首往事,旧日老街景象历历在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200 年前的这 16225 块花岗石板以及石上镌刻的图饰都会给他们带来历史的缅怀、情操的陶冶与精神的升华。甘心凭瘦骨,横卧似街石。碾压见殷红,溅扬染春色。赤子之心,坦荡之怀,正是石街人的精魂!“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 ,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 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 “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如
14、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如东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围海造田的光辉业绩,甲冠天下美味海鲜,遐尔闻名的田园珍品,富有情趣的特色旅游,不仅使如东人引以为豪,而且令四方来客大开眼界。如东物华天宝,大自然赐予的各种原生态物产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如东更是地杰人灵,当代如东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在这块富饶而古朴的土地上用大手笔绘就新篇章。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如东大地,富饶的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历史跨进了新世纪,如东经济也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正由农业、渔业大县向工业强县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信息、轻工、海洋生物等骨干产业为主导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拥有亚洲最大的毛巾、防护手套和铁链生产及出口基地。新建的工业园区内,一座座工厂鳞次栉比,一批批外商纷至沓来,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个大开放、如东交通便捷,五条省道穿境而过,县城离兴东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苏通大桥建成后,如东将纳入“上海 2 小时经济圈”。如东还是全国基础教育强县,江苏教育位居全国前列,而如东教育质量又在江苏居先 如东大地正如日东升,显示着喜人的前景和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