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隔淋巴转移的 CT 分区1996 JACC-UICC 标准的诞生长期以来,JACC 和 ATS 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1996 年, AJCC 参照 ATS 标准,对原来的 JACC 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 14 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 1996 JACC-UICC 分类标准。1997 年,获得国际 TNM 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1996 年新标准由于使用了 CT 上较明显的解剖结构作为分界标记,因而在横断面的 CT 图像上淋巴结的定位更为容易和准确。(一)1996 AJCC-UICC 淋巴结分组
2、上纵隔淋巴结1 最上纵隔2 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主动脉淋巴结 5 主动脉下(主- 肺动脉窗)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下纵隔淋巴结7 隆突下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 9 肺韧带N1 淋巴结10 肺门 11 叶间12 叶13 段14 亚段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 1-4 组) 、下纵隔淋巴结(第 7-9 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 5-6 组)属 N2 淋巴结第 10-14 组属 N1 淋巴结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 N1 淋巴结、N 2 淋巴结的分界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CT 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 CT 图象上可根据假定的 6
3、 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 14 个区中。1, 左头臂静脉上缘; 2, 主动脉弓上缘;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5, 气管隆突角;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三) 、1996 JACC-UICC 分组标准T 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第 1 线以上为 1 区,第 1、 2 线之间气管旁为 2 区,血管前、气管后为 3 区;第 2、 3 线间之中线右侧为 4R 区;第 2、4 线间之中线左侧为 4L 区;第 5 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 7 区;第 6 线以下为 8 区。第 2 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
4、6 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 5 区、靠内侧者属 L4 区;其余各区根据各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上述 14 区中的 1 至 4 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6 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 至 9 区为下纵隔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 N2 淋巴结,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 N3 淋巴结。10 至 14 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属于 N1 淋巴结 10 区为肺门淋巴结,11 至 14 区为肺内淋巴结,当胸片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 10 和 11 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 除 1、7、8、9 区外,其它各区都要分为右(R )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 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
5、同侧的淋巴结。2009 年,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提出新的肺癌淋巴结分布图,目的是折中 NSRUKE 与美国胸科学会在淋巴结分区上的差异, 1 区:锁骨上淋巴结。下颈部、锁骨上与胸骨颈静脉切迹淋巴结,自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胸骨柄上缘。气管中线是 1L 与 1R 的分界线。2-4 区:上纵隔淋巴结。2R.上气管旁 2R 淋巴结向气管左外侧缘延伸。自胸骨柄上界至无名静脉足侧与气管交汇处。2L.上气管旁,胸骨柄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2L 淋巴结位于气管左侧缘的左侧。3A.血管前,这些淋巴
6、结同 2 区淋巴结一样不靠近气管,位于血管前方。3P.椎前淋巴结,位于食管之后椎体之前。4R.下气管旁,自无名静脉与气管交界区至奇静脉下界。4R 淋巴结自右侧至气管左侧缘。4L.下气管旁,自主动脉弓上缘至左侧主肺动脉上缘。5-6 区:主动脉淋巴结。5 区:主动脉下淋巴结。这些淋巴结不是位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之间,而是位于主肺动脉窗肺动脉韧带外侧。6 区: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前方与外侧。7-9 区:下纵隔淋巴结。7 区:隆突下淋巴结。8 区: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9 区: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区。10-14 区:肺门、肺叶及其主要分支淋巴结,属于 N1 淋巴结。10 区:肺门淋
7、巴结,包括临近主支气管与肺门血管淋巴结。在右侧自奇静脉下缘至叶间区域,左侧自肺动脉上缘至叶间区域。11 区:叶支气管开口之间,11s 位于右侧上叶和中间干支气管之间,11i 位于右侧中叶和下叶支气管之间。12 区:紧邻叶支气管淋巴结。13 区:段支气管周围淋巴结。14 区:紧邻亚段支气管淋巴结IASLC 在日本 Naruke 淋巴结分布图和美国 Mountain-Dressler 的 ATS 淋巴结分布图基础上,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区图谱(IASLC 图谱,见图) ,使新的淋巴结分区系统更加简明、清楚。其主要不同有:(1)明确了 1 区-10 区的上下界,从而避免了定义上的交叉重叠。 (2)胸膜
8、反折不再作为 4 区和 10 区的分界,取而代之的是影像学、内镜下及术中可见的更为可靠的解剖学标记。 (3)锁骨上和胸骨切迹淋巴结在新分区图谱中被明确定义为1 区淋巴结。 (4)考虑到纵隔淋巴引流以右侧为主并延伸超过气管中线,故将 2R 区和 2L 区,4R 区和 4L 区的分界由气管中线更改为气管的左侧壁。 (5)根据不同区域淋巴结受累患者的预后差异,可将预后相似的淋巴结区归为“zone” 。建议未来的预后分析采用“zone”的定义。新的淋巴结分区图谱对淋巴结区域的划分更为细致、精确,更有利于指导精确放疗中纵隔淋巴结靶区的勾画。肺癌新分期系统2009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最新的 IA
9、SLC 肺癌分期系统正式发布,该分期系统因采用全球范围内包括 20 多个国家、45 个中心约 10 万例肺癌病例的预后资料为依据,因此更为精确全面。新的分期系统对 T 分期和 M 分期有所更新,T1 细分为 T1a (肿瘤直径 2 cm)和 T1b (肿瘤直径 2 cm 且 3 cm) ,T2 细分为 T2a (肿瘤直径 3 cm 且 5 cm)和 T2b (肿瘤直径 5 cm 且 7 cm) ,以及 T3(肿瘤直径7cm ) 。在旧分期中原同肺叶转移的 T4 现降级至 T3;同侧肺不同肺叶有转移的 M1 降级为 T4;过去 T4 中的癌性胸水、心包积液及广泛胸膜转移者则在新分期中升级为 M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