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应该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也就是元素守恒,变化前后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物料守恒可以理解为原子守恒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任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等的原子,就是元素守恒)和数量分别保持不变” ,可以微观地应用到具体反应方程式,就是左边带电代数和等于右边。其中的也可以理解为原子核,因为外围电子数可能有变,这时候可以结合电荷守恒来判断问题。可以微观地应用到具体反应方程式,就是左边(反应物)元素原子(核)个数种类与总数对应相等于右边(生成物) (当然也不会出现种类不同的情况) 。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质子守恒一样同为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举
2、例对于溶液中微粒浓度(或数目)的比较,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电荷守恒,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二是物料守恒,即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应该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 (物料守恒实际属于原子个数守恒和质量守恒。 ) 用 NaHCO3 溶液为例 如果 HCO3-没有电离和水解,那么 Na+和HCO3-浓度相等。 现在 HCO3-会水解成为 H2CO3,电离为 CO32-(都是 1:1 反应,也就是消耗一个 HCO3-,就产生一个 H2CO3 或者 CO32-) ,那么守恒式中把 Na+浓度和HCO3-及其产物的浓度和画等号(或直接看作钠与碳的守恒): 即 c
3、(Na+) = c(HCO3-) + c(CO32-) + c(H2CO3) 再例:在 0.1mol/L 的 H2S 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过程: H2S=(H+) +(HS-) (HS-)=(H+)+(S2-) H2O=(H+)+(OH-) 可得物料守恒式 c(S2-)+c(HS-)+c(H2S)=0.1mol/L, (在这里物料守恒就是 S 元素守恒 -描述出有 S 元素的离子和分子即可) 例 3 :Na2CO3 溶液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碳酸钠:电荷守恒 c(Na+)+c(H+)=2c(CO32-)+c(HCO3-)+c(OH-) 上式中,阴阳离子总电荷量要相等,由于 1mol 碳酸根电荷量是 2mol 负电荷,所以碳酸根所带电荷量是其物质的量的 2倍。 物料守恒 c(Na+)是碳酸根离子物质的量的 2 倍,电离水解后,碳酸根以三种形式存在所以 c(Na+)=2c(CO32-)+c(HCO3-)+c(H2CO3) 质子守恒 水电离出的 c(H+)=c(OH-) 在碳酸钠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以(H+,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其中 1mol 碳酸分子中有 2mol 水电离出的氢离子 所以 c(OH-)=c(H+)+c(HCO3-)+2c(H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