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子垂钓金色年华(1)-偶遇高人传钓技,白发钓叟馈箴言溪隐人 2011/10/23引子我六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钓鱼。算起来,从父亲第一次带我钓鱼开始起,我们已经共同垂钓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多年人欢鱼跃的金色年华里,我们父子俩一直情深意笃,其乐融融,这一切都归功我们共同的爱好-钓鱼。 我们的垂钓故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江南水乡-宜兴开始的。宜兴古称阳羡,是一座有着五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她就享有“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这里河网密布,湖泊纵横,不少地方适合垂钓。风光旖旎的东汣、西汣、团汣三大湖泊围绕着全城,宜北河、太隔河、大溪河等十七条主干河浩浩荡荡流经市区,而市郊的野河、港汊、沟渠,更
2、是多得数不胜数。每逢周日,忙完了一周的业务和学习,我们便背起简陋的钓具,走入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挥杆垂纶。回忆那时的景象,我无数次地想起清代王士祯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正文宜兴城边的牛角尖,曾经芳草萋萋,银鳞闪耀,如今却只是个存在过的地名而已。三十年前,就在牛角尖这个地方,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垂钓,那里的野菱塘和白发如雪的老钓叟,如今还会偶尔进入我的梦乡。一九八五年春天,那是一个晴朗得让人兴奋的早晨,阳光明媚,东风和煦。前几日的倒春寒经过清晨暖阳的片刻照晒,很快消失地无影无踪。我和父亲一人扛一根支撑蚊帐多余的竹竿,手拎一只装蚯蚓的广口瓶,兴
3、冲冲地往牛角尖走去。母亲挎着一只竹篮,里面用白毛巾细细包了两份烧饼夹油条,外加一罐头瓶酽酽的红茶,亦步亦趋跟在后面。垂钓者的脚步自是奋勇向前,但补给队员的追随同样坚定不移。走了长长的一段,父亲回头见母亲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便开始一边走,一边催促她回去:“肚子不饿,我们钓鱼是不知道饿的。 ”母亲却只是笑笑,低头只顾跟着。见母亲丝毫不为所动,父亲又劝:“要是钓不到鱼,后面还跟着一个专门送饭的,人家要笑的”回答他的还是含笑不语,亦步亦趋。最终,我们只好将武器放下,站在路边乖乖地将烧饼夹油条啃完。母亲这才满意,哼着越剧回家去了。待到重新上路,穿越一片香樟树林,几步便到了今日的钓点。这里因独多野菱角,我
4、们就给它起了个名:“野菱塘” 。用如今的眼光看来,这野菱塘足可称上“野钓爱好者的天堂”矮矮的芦苇刚刚抽出嫩芽,野菱角和水花生也只是片片绿意,尚未兴旺,正好打窝下钩。有点味道的是塘边的田埂上,开放着那时还不多见的葱兰。这口塘此前我们来过多次,每次都是专找“虾虎鱼”的麻烦。这种鱼只有一个爱好,就是晒日光浴。太阳一出它们就喜洋洋地游上浅摊,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钓鱼人把钩饵送到它面前,它才老实不客气地“啊呜”一口,咬个死不放松。专钓这种鱼的人,一般不会空手,只要沿着塘口一边走,一边看,虾虎鱼一动,便到它落脚处下钩,半个小时就能钓五六条,中午回家做一个虾虎鱼炖蛋一般没问题。但由于我们钓饵是屋背后挖到的
5、那种又粗又老的青蚯蚓,多次垂钓的渔获也只限于几条虾虎而已。空气中飘来一股奇幻的香味,我们俩嗅嗅鼻子,疑惑的看了看四周,并未发现什么异常。继续扭过头来,四只眼睛一同盯着浮漂。没几分钟,一阵清风又送来几缕奇香。父亲放下杆,向右手边茂密的芦苇丛走去。半天没有鱼讯,父亲从烟盒里抽出一根大前门,在我耳边交代了两句,我便点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到钓叟身边,乖巧地坐下看他钓鱼。终于等到他提竿换饵,擦净双手,我瞅准时机,毕恭毕敬地将烟递上。白发钓叟微微笑着,接过我递来的烟,也不言语,继续自顾自地钓着。原来,在芦苇丛深处,悠然坐着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叟,由于他隐蔽得极好,与他同一条边的钓友,根本无从发现他。直至我俩走到
6、他身后,看清了他所处的位置和他身边的钓具,才意识到这股奇香就是从他脚边的窝子罐里飘出来的。我们在他身后静悄悄地席地而坐,开始看他钓鱼。老叟扭头发现了我们,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而手上并未停止操作。他的垂钓动作优雅舒缓,只见他熟稔地将一条红蚯蚓挂上钩尖,手腕一翻,那条蚯蚓的前半段便呼哧一下顺进了钩门。轻抽杆稍,长舒猿臂,稳稳当当地将钩递到面前的草洞里。浮子到位不到一分钟,便点动两下,出来一个稳当的送漂。这时他不动声色地压肘、挺稍,只听水底下“哗啦”声响,一条三四两的鲫鱼嘴上带钩,吐着水颇为无奈地浮出水面。我们俩对视了一下,更加沉默,专心致志地观察着老叟作钓的每一个细节。这次他在打窝器中倒入小半杯红色
7、的小米,递到窝点,补了个窝子。空气中那股奇香更加浓烈,我偷偷取了几颗,放在鼻子跟前仔细分辨,闻出其中肯定有曲酒和麝香混合的气味。钓叟擦擦手,接过父亲递来的烟,悠悠点上火,还是没有言语,双眼盯着窝点,只是头稍稍偏向了我们一点,仿佛在做解说的准备。不多时,窝内又泛出点点鱼星,老叟未有些许迟疑,穿上一条小红蚯蚓便递入窝中。 “突”地,刚到位的七星浮又来了一个顶漂,在其上送将停未停的间隙,老叟轻抬竿稍,只见得杆稍猛地一弯,一条半斤的鲫鱼又上钩了。他似乎并不急于将战利品擒获,而是任由金黄色的鲫鱼在水皮下转着圈儿挣扎。几个圈子划过,大鲫鱼只剩了躺着喘气的本事,钓叟这才右手擎竿,左手松松地拽住线,抓住鱼儿不
8、再挣扎的瞬间,将鱼儿径直拖上岸来。见我们看得傻了,老叟放下杆,洗净手,将第二支烟点上,和我们聊起了钓鱼。“钓鱼讲究工具、方法和品位。钓具要根据想钓的目标鱼来选择。野塘钓鲫鱼、黄颡,用短竿、小钩、细线;家鱼塘、大水面钓鲤鱼、青鱼、草鱼,则要长竿、粗钩、大线。今天你们使用的工具也基本够用,只是要钓鲫鱼,钩要再小些。 ”说完,把他用的钩给我们看了看,那是一只铜皮包裹、手工制作的朝天钩,大约只有小指甲盖大小,制作颇为精巧。“钓鱼的技巧五花八门,但无外乎用饵、看漂和遛鱼。 钓技饵当先 ,只有弄清楚鱼爱吃什么,才能钓到鱼。钓鲫鱼用酒泡米做窝,小红蚯蚓垂钓最佳;钓草鱼、青鱼、鲤鱼,要用麦粒、麦麸、菜子饼或者
9、现成的饲料下重窝,钓饵可以用蚯蚓,米饭和面团,但有一点,钓饵的口味和色泽一定要比窝料强。 ”钓叟说完一阵, 又将钩饵递到窝点,一边看漂一边继续聊他的钓经。 “鲫鱼吃钩后,衔饵抬头,托漂上浮,此时提竿必能获鱼。青鱼草鱼等大鱼,吞食钩饵后往往边咽边掉头离开,浮漂往下闷了直走,又叫黑漂。所以说,钓大鱼看漂要有定力,等到看见明确的黑漂再提竿方能中鱼。 ”话音刚落,浮子点动后悠悠上送,钓叟轻抬竿稍,将鱼钩住,几经收放,又一条大鲫鱼被他请上岸来。“至于鱼儿上钩以后,要根据它的大小,决定如何处理。小鱼好办,乘它不动时,拎上岸来就行;大鱼可不一样,需要遛鱼。你们看这小小的鱼钩,只是挂住了鱼嘴里的肉,要是岸上的
10、人和水里的鱼同时发力,哪有不跑鱼的道理?所以,当鱼发力时,钓鱼的人就要懂得利用鱼竿的弹力、肢体的运动、站位的变化来将就鱼,让鱼不知不觉地耗尽力道,这时候,再大的鱼也会由你摆布。就像刚才这条大鲫鱼,出水之前我已经任它将力道澥了,所以它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拎上岸来,再没有力气挣脱了。 ”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彻底忘了是来钓鱼的。这时钓叟起身开始收拾钓具,绕线装包。留下一条大鲫鱼,他将其他小鱼儿悉数放回水中。 “我钓鱼留大放小,今后希望你们也能如此。 ”父亲重新递给钓叟一支烟,我则手脚麻利地帮助钓叟收拾钓具。钓叟将酒米和剩余的红蚯蚓分开装到两个小塑料袋里,递了给我们。“酒米下次试试,不敢说好用,只能说有点用,下回上了鱼,再跟我要配方;蚯蚓不要急着用,回家养起来,等多起来了再开始用啊。 ”拿着钓叟馈赠的“蚯蚓种” ,我俩如获至宝。第二个星期天,我们没有急于垂钓,而是到新华书店找来饲养蚯蚓的书籍,按图索骥,不到一个季度的功夫,便把红蚯蚓养得开枝散叶,欣欣向荣。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靠这些蚯蚓,在牛角尖的野塘钓小鲫鱼,在水浮地的木排钓黄颡鱼、翘嘴鱼频频获得丰收。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老钓叟送给我们的蚯蚓,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平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