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49730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46 页) 一.(重庆)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

2、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 行 所 属 部 域 , 考 核 政 绩 。 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

3、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 ”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逋赋:拖欠的赋税渠魁:首领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营帅

4、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 ,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答案】B【考点】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 B(理解) 。第 2 页(共 46 页) 【解析】B 项趣:c,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意思。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饷应期至,军乃戢守臣当先以身殉 柳民欢呼戴上恩德A. B. C. D.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筛选

5、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基于对文句翻译理解,如果会翻译,那么就容易入手了。表现江皋的敏慧;表现江皋忠于职守;是柳州人民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是对江皋。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 福当地百姓。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

6、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答案】A【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有误,原文为“公慨然白府” ,可见慨然的并非承担赋税,而是对前任县令的遭遇而言。1l.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7 分)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7、(3 分)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 分)【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第 3 页(共 46 页)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解析】题“之” , “走” , “耳”为得分点。 “之”为代词,代指那些盗贼;“走”译为“跑” , “耳”语气助词,译为“罢了” “了” 。题“以” 、 “徇” 、 “是”以及省略句的翻译是得分点。 “以”表承接,不译, “徇”译为

8、“示众” , “是”译为“这” ,句首为“斥” ,动词,缺乏主语,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主语为江皋,所以应该补全。(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3 分)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解析】文言断句应考虑动词的位置,如“持”等,再进行主宾的划分,同时要照顾到文言句式特点,如“者也” ,以及文言的对称性,如“内志正,外体直” ,这些都是断句不可忽视的细节。【参考译文】江公名皋,字

9、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江皋天性敏锐聪慧,二十岁的时候被乡里举孝廉,不久,中进士,被任命为瑞昌的县令。瑞昌隶属九江郡,依山傍水,民众疲惫不堪又频发盗贼,所以拖欠赋税且日积月累。江公上任的那天,发现前任县令因此被治罪且连累三代人,有一个亲属居然受牵连致死,他的妻子孩子都不能回家,江公感慨于此,于是禀告上级官府,亲自负责民众拖欠的赋税,将前任县令的家眷全部遣送回家。瑞昌县城靠近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以前的水道,江公捐出自己的薪水倡议大家集资修筑堤坝,考虑如何使堤坝坚固长久,当地民众称这个堤坝叫“江公堤” 。当时闽楚有警讯,瑞昌与楚地相邻,土匪利用小路打劫,官吏们建议派兵剿灭他们,江公

10、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就勒令乡里保长宣读告示明示利害关系,派勇敢的壮丁巡查路况,后来抓获了劫匪首领并处死了他,盗贼于是就平息了。不久,江公升官做了巩昌的太守。但是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民众感到疲乏窘困,士兵却更加骄横强悍,有的私自去民间掠夺,也没有人敢呵斥他们。江公例行公事巡行他所管辖的地区考核下属政绩。在郊外,看到几个骑兵飞快地经过他的车队,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

11、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四年之后,江公出任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偏僻的南方地区,风俗粗犷剽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第 4 页(共 46 页) 队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有很多掠夺来的妇女,她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官名) ,带着军营统帅登记被掠夺来的妇女并到郡上通知此事,请求回家的人根据路程远近派发路费让她们回家,总共资助了数百个人。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没有办法按时发放,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帐前示威抗议,江公很快就出了军帐,和他们定下一个月后发放军饷,士兵们相信江公,慢慢地就解散了示威活动。江公立即快马送信到台省紧急发军饷,军饷如期发放,军队才收敛了。粤西的山很陡峭,柳州更是连山险峻,山

12、石错落,没有办法去砍伐,山上有很多大树。当时皇帝正在修建太和殿,皇帝派来采伐巨木的使者即将到达柳州,柳州人很惊恐。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询问柳州民众柳州哪里产巨木,命令他在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前往看巨木场地。行了好几里路,到了绝壁之下,山上石头嶙峋,大树阴森而出,在它的下方就是深谷,马不能前行。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露难色。江公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巨木如果可以得到,地方长官理当身先士卒。于是卷起袖子拄着拐杖,扶着两个小兵先自登山,使者勉强跟随着他,走二.(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

13、昌 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 瓘以疑请, 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 赠 ?” 因极推引。再迁水部 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 ,出 为云阳令。累授 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 东台侍郎、同 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 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

14、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 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 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 鉴 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第 5 页(共 46 页) 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 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 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曰:“ 已议。 ”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

15、理寺少卿。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明经 第:考取。B. 子无为嫌 嫌:疑忌。C. 俾其守约束俾 :使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答案】D【解析】比拟,相当【高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

16、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答案】B【解析】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B 于是;C表并列|表修饰;D 在|到。【高考考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

17、,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第 6 页(共 46 页) 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答案】D【解析】不是“贬谪” ,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是升官。【高考考点】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

18、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 故帝委之/ 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 若不者/曰/往共筹之。【解析】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备考提示】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

19、文意的把握上。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 分)提示:至于你的才能,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警策)?。(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 分)提示: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 (我们)不能不省察。【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

20、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第 7 页(共 46 页) 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三 .(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23-24 题。 (5 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

21、为政观。 (1 分)孔子:_ 韩非子:_ 【答案】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 分)【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点明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四.(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 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 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

22、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 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 【注】 ,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 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县坚重刻 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

23、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 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 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 类似于后记。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第 8 页(共 46 页)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D、

24、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答案】B【解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官于 是者,其文 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其于是 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答案】A【解析】A

25、 副词,/连词,尚且;表地点对象,在;、舒缓语气,可不译;D、表转折,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B. C. D. 【答案】C【解析】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高考考

26、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第 9 页(共 46 页)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答案】D【解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自古以来为他人做序的,都是后世的人认为他是做宗师的人写的)的含义。

27、【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3 分)(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2 分)(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 (3 分)【答案】 (1

28、)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解析】 (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

29、子,前后通顺。五.(陕西)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 47 题。第 10 页(共 46 页)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

30、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

31、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答案】C【解析】“敛”是“收拢,收束”之意,此处意为“收兵”。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或著崖石皆没镞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 B.C D.【答案】D【解析】从“忿而举兵犯我”可见“遏”不成,所以排除;

32、“著崖石”表明射敌不中,排除;是建议言论,还未付诸行动,不合题意。第 11 页(共 46 页)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辛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

33、南下,梁万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答案】D【解析】D 项曲解文意。“灌亦望风迎溃”中的“迎”是“迎合”之意,而非“迎击”,何灌没有“阻止溃退”。7.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箭靶,观看的人都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诵”意为“公开地”,“劳”意为“犒劳”。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乞”意为“请求”,“许”意为“答应,允许”,“隅”意为“角落”,“控”意为“控制”,“控守”意为“扼守”。【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

34、开封祥符人。在武官遴选中及第,担任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士,有朝一日你将会取代我的位置。 ”(后他又)担任了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明白地画出界标,阻止他们前来。辽国人很生气,起兵进犯。何灌面对高处射击,每发一箭必中,有的射进崖石都看不见箭头,敌寇都很惊叹,认为他是神力,后退收兵离开。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与何灌会晤,说起从前的事,查点起何巡检的神射,何灌说:“说的就是我啊。 ”萧太师惊惶地起身叩拜。第 12 页(共 46 页) 州,仍然镇守岷州,被提拔为熙河兰湟弓箭手。他进言说:“如果先修葺河渠引水,使田地不患旱灾,那么人们便会乐于响应招募,从而,射手的

35、名额就足了。 ”上面采纳了他的建议。刚刚半年,得到的良田就有二万六千顷,招募的士兵有七千四百人,成为他路之最。他陪同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就射中箭靶,第二箭没中。辽使说:“太尉箭术不行了吗?”他回答说:“不是的,只不过是谦让客人来表示礼待而已。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箭靶,观看的人都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又升迁为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把全部的禁军都交付给梁方平镇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军队驻扎滑州,梁方平向南逃遁,灌也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兵于是径直进攻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城抗敌总共三日,受了伤,死在战阵中,死时年龄六十二。六.(山

36、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管子对 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 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 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 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

37、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 罚,薄 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 鸿飞而过之。桓公 叹曰:“ 仲父,今彼 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 对? ”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 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

38、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 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 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 时。公 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 ;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第 13 页(共 46 页) 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

39、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山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答案】B【解析】渝,改变、违背【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如本题可用“坚贞不渝”推导。10.(山东)下列

40、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答案】C【解析】表假设;A 表地点,在 |表对象,和;B 表修饰| 表转折; D 主谓之间| 的。【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1.(山东)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

41、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 罚,薄 赋敛 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第 14 页(共 46 页) A B.C D.【答案】A【解析】是齐国的现状;说桓公推行仁政;是桓公的对外政策。【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 、

42、“侧面”等词语。12.(山东)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 “仁” “严” “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答案】C 【解析】 “明确的表达反对意见”错,管仲赞同称霸,只是认为齐桓公没有做到以民为本。【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43、意思。【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答案】 (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 强 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罚恐吓百姓,不用强力禁止百姓)。(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答案】 (国君)

44、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 。第 15 页(共 46 页)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答案】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

45、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文言文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 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知百姓的疾苦,并且用道德使百姓 忧惧,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 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 罚恐吓百姓,不用 强力禁止百姓)。注意这四点,足够可以治理好百姓了。 ”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 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尽忠心,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请让我听听您的主张。 ”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忠 诚 ,人民就 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

46、;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好呵!”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那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 ”桓公说:“从哪里开始做就行呢?” 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 爱 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那么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在国内施教,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47、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 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 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 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 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 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仲父何必 这样, 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 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 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 管子回答说:第 16 页(共 46 页)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