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49648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纵横谈李晓凯问题解决是近年来提出的数学教育的行动口号。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的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已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特点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l)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的练习题。 (2)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新的,应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的重新组合,至少是对原有知识、技能、方法进行较复杂的加工,是学生的一种克服各种障

2、碍的探究活动。 (3)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包括内隐的思维活动和外显的操作活动两个方面。 (4)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也就是说,用这些方法、途径再去解决其他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解决了。 总之,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应该具有以上的特点,否则就成为一种练习性的作业。数学问题解决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问题,这些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直观原型,需要把它们抽象为数学模型,可以称为“建模”,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类就是平时所见到的人们已编制成的新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

3、问题解决方面也包括以上两种,而后者居多。就是说,小学生遇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能让他们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新的课题情境之中,这些新课题的情境可以是课本中首次出现的例题,也可以是符合上述特点的非正规的习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自已去探索例题的解法或者解答一些变化大的题目,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让学生独立试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学生已经懂得利用拼补法学会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后,在学习梯形面积时,也可让学生自己迁移探求其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奥苏伯尔问题解决的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与鲁滨逊于 19

4、69 年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模式,该模式不仅描述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并且着重说明了认知结构中各成分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对我们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颇有帮助的。 根据以上的模式,问题解决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一般是对问题的全面描述。如果学习者具有有关的背景知识,就容易呈现问题的情境,并将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有利于理解题意。 (二)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对复杂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的全面了解往往不可能一看就明白,必须进行一番分析。 (三)填补空隙过程 在填补目标与已知条件的空隙过程中,至少要注意三个因素。一是有关背景的命题,这是指学习者能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所要解

5、决问题的有关概念、事实和知识;二是推理规则,学习者能遵循逻辑原则作出合理的推理;三是学习策略,策略则指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措施,以填补目标与条件之间的空隙,并尽量减少尝试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的时间。 (四)解答后检验 问题一旦解决,需作一定回顾,进行一定形式的检查,查明推理有无错误,思考过程是否简捷。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依据奥苏伯尔问题解决的模式,以及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论及的有关步骤,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问题解决有以下四个基本过程。 (一)弄清问题 数学问题的情况至少应包括已知条件和问题目标两部分。已知条件是题目已给定的信息,可以是数据、关系,也

6、包括事理。例如,小学中的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小英从环形跑道 A 点同时相背而行,小英每分行 50 米,小明每分比小英多行 5 米,10 分后两人相遇,求这环形跑道的长度。”此题中的数据不言自明,全题涉及两个物体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三量关系,题文中所阐明的运动形式(环形)、运动方向(相背)、时间(同时)、地点(同地)等,则是不参与运算但对条件作一定限制的关系或事理,而问题目标则是跑道的长度。 弄清问题是指对已知条件及目标的初始状态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学生还必须对它们保留清晰的映象,这样才为利用原有知识、策略寻求解题思路作好准备。同时,弄清问题还依赖于原认知结构中有无连接新知识的固有点,如上

7、例中学生原来对相遇问题的结构比较清晰,在呈现变式(环形跑道、相背而行)时,也容易得到原认知结构的支持,从而全面掌握题意。在弄清问题的过程中,尤其遇到一些数据多、关系复杂的题目时,要注意不丢失重要的信息,也不在无关信息中花费更多的时间,要始终瞄准目标,抓住全部有用的信息。 (二)寻求解决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在了解已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目标之间的联系后,要在条件与目标间的空隙处去寻找突破口。能否填补以及怎样填补条件与目标间的空隙,是解题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的初始状态联系过去已学的知识,判断它是否属于过去见过的某种题目的变式,如果不是,是否可以适用其中的部分规律等。 当题

8、目叙述的内容较为抽象时,可以利用线段图、图表、摘录条件等辅助手段,把隐蔽的数量关系显示出来。小学阶段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等往往通过画线段图作为思考问题的切人口,数量关系一旦明朗化,问题解决也就完成一半了。如果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当顺向思维受阻,便可用逆向思考,也可以采用找其中的关键句子“两边夹攻”的方法来逐步逼近目标。 如果已知条件与目标间存在较大空隙,即存在着若干个未知的过渡问题而又不易探求时,往往需要对数量关系本身进行信息加工,变换条件或问题目标的叙述方式,以降低解题难度。第一种,对条件适当变换。例如,将“已修的与未修路程之比为 35”改变成“已修的是全路程长的”;将工程问题中“中

9、间甲因病休息了 3 天”改变成“乙先独修了 3 天”等。第二种,对问题目标的适当变换。例如,将“求男工至少有多少名”改为“求女工至多有多少名”等。 当数学问题已难与原认知结构建立直接联系时。学习者就应采用各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分析综合,提出解题的各种假设,最后确定解题方案。在整个解题过程之中。应当将上述各种手段或方法综合起来考虑。(三)进行解题 根据思考过程拟订解题计划,并逐步解答,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的每一步推算、列式或作图都要正确无误,并能用清晰的语言阐明自己的思路,证明每一步的正确性。 (四)回顾评价 回顾主要指对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评价则要求学习者分析自己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再进一步探究一下这种方法能否运用于其他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是发现与再创造的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