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流感--李虎.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49604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感--李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流感--李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养殖过程中,肉鸡温和型流感引起的混合感染特别严重,造成重大损失,令兽医和养殖场(户)一筹莫展。 1 发病特点 1.1 该病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且该病往往不是单一存在,易与新城疫、传支病毒混合感染并发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及鼻气管鸟疫杆菌病等,造成鸡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以气囊炎、肺炎常见,严重的出现支气管栓塞及并发肝肾综合症。 1.2 根据以上发病特点,目前市场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混合感染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流行性感冒和气囊炎混感; 1.2.2 支气管栓塞; 1.2.3 流行性感冒引起肝肾病综合症; 1.2.4 以

2、上两种或几种原因混合感染。 2 现阶段该病的发病特点 2.1 由于现阶段鸡雏普遍存在免疫抑制现象,母源抗体偏低,气候干燥,温差大,处于流行性感冒高发期,所以发病日龄提前,最早 5 日龄左右发病; 2.2 发病初期以咳嗽为主,传播快,23 天波及全群继而出现伸颈呼吸,怪叫; 2.3 肺部出血坏死严重,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严重的出现包肺现象,继而出现包心包肝,严重出现支气管栓塞; 2.4 气囊初期有泡沫样渗出物,23 天后发展成黄色奶酪样物; 2.5 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及心肌内膜出血; 2.6 脾脏坏死,肝肾出血肿大,严重出现花斑肾; 2.7 肠道黏膜出现绿豆大小的渗血斑; 2.8 大鸡多急性死亡

3、且肚皮向上。 3 流行性感冒并发气囊炎 3.1 鸡体内有 9 个气囊,由支气管分支在肺后形成,并且与骨骼的内腔相通,是骨骼成为含气骨,气囊是肺脏的延伸部分,所以凡是引起肺脏炎症的疾病,很容易引起该病:同时上呼吸道-支气管-肺脏-气囊-骨骼互相连通的特点,使其机体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系统。 3.2 鸡没有膈肌,胸腔与腹腔通过气囊隔开,消化道发生疾病后,很容易引起气囊炎感染。以上特点,决定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呼吸、消化道系统进入气囊、骨腔,引起全身感染,在这一系列的感染过程中,气囊炎就成为最常见到的临床疾病。 4 流行性感冒引发肝肾病综合症 4.1 发病日齢 1540 日龄,病初大群无症状

4、,突然死亡掉料。若发现不及时或贻误病情,3 天后大批死亡,全群打蔫,拉水,死亡率达 20%,都是中等偏大黄腿鸡。 4.2 剖检症状 心冠脂肪出血,心肌内膜出血,心肌松软,偶见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发黑;脾肿大出血坏死;肾初期红肿出血,晚期花斑肾,严重者有痛风现象;肠道有病毒出血斑(呈绿豆大小) ,肠道淋巴滤泡肿胀;胰腺坏死、边缘出血。 典型症状:腹部脂肪在阳光照耀下发绿光。 4.3 鉴别诊断 流感肾与肾传支的区别 4.3.1 肾传支,先有呼吸道症状,等呼吸道症状变轻,才开始死亡;流感肾,开始就咳嗽,且扩散迅速,没有这个减轻的过程。 4.3.2 肾传支,肾脏颜色有些浅;流感肾,花斑肾是很娇艳的,

5、颜色深,还有高度的凸起。 4.3.3 肾传支,鸡群普遍拉稀;流感肾拉黄绿稀便,串水现象不严重,传支的脱水比流感严重。流感腿鳞出血严重。 4.3.4 肾传支饮水量大,是采食量的 24 倍;流感肾饮水量无明显变化。 4.3.5 流感肾发病过程中大鸡有瘫鸡现象;肾传支无。 4.3.6 如以上几种病混合感染,疾病已经很重很难治愈。 4.4 治疗方法 此药方属于李虎本人,不经询问私自使用,后果自负!方案 1:第一个疗程,瘟毒清 200 斤水,替米考星 15斤水 按照全天饮水量计算,集中饮水 6 小时,连用 3 天。此时有大肠杆菌感染,可用丁安卡那和左旋氧氟沙星 连用三天 第二个疗程,想知道的电话或者 QQ 联系! 方案 2(流感肾): 1)用黄芪 1 克/鸡,煎熬后浸焖大巴道1 克/鸡; 2)五苓散 1 克/鸡,连用 5 天,晚上拌料加 0.2%小苏打; 3)严重的加 3%5%葡萄糖,降蛋白。 4.5 注意事项 4.5.1 用药要准、要足,疗程要够,不能看到病症减轻就停药,这样不但达不到彻底治疗目的,还可以引起耐药性,加重病情。 4.5.2 治疗该病必须选用道地中药抗病毒。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通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