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7482584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桩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报告编号 第 1 页 共 13 页受控号 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内容:检测机构名称委托单位: 报告编号 第 2 页 共 13 页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勘察单位:检测单位: 说明:1、报告及骑缝未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复印件未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3、报告无检测人、编写、审核、批准签名无效;4、报告涂改无效;5、本 报 告 复 议 期 为 十 五 天 。检测单位地址: XXXX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 XX XX XX XX 邮政编码:XX 电话:XX目 录1 工程概况 .3报告编号 第 3 页 共 13 页2 检测概述 .43 测试设备及其安装 .6

2、4 现场检测 .75 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86 检测结果与分析 .97 结论 .10附图 1 桩-上位移曲线图附图 2 桩-下位移曲线图附图 3 现场试验装置图及加载末级油压附图 4 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附件:桩基工程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略)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见表 1。表 1 工程概况表报告编号 第 4 页 共 13 页工程名称建设地点结构形式概述 框剪结构,上 部 18层 , 地 下 1层类 型 人工挖孔灌注桩 基础形式 桩基 础总 桩 数 140根 桩端持力层 石灰岩层设计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41954780 设计混凝土 强度等级 C30 桩身直径(mm) 1000桩基概况扩底

3、直径(mm) 13001600桩长(m ) 19.220.0 ( 由 施 工 方 提 供 )地质资料简述委托方提供的*院XX 岩土勘察报告 ,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土层、厚度、物理力学指标等)2 检测概述2.1 检测目的、方法报告编号 第 5 页 共 13 页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2 检测依据1 设计图纸;2 经批准备案的检测方案;3 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 (DB45/T564-2009) ;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5 国家和地区有关法规及标准。2.3 试验仪器设备试验所用仪器设备见表 2.3。表

4、2.3 仪器设备一览表序 号 仪 器 设 备 型 号 规 格 编 号 检 定 /校 准 证 书 编 号 检 定 /校 准 有 效 期12345678910112.4 抽检数量2.4.1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第 3.3.4条: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少于 3根;当总桩数小于 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 2根。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2 施工前未按规范规定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工程;3 施工前进行了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了异报告编号

5、第 6 页 共 13 页常; 4 地基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5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6 施工过程中产生挤土上浮或偏位的群桩。2.4.2 根据上述规定及委托方要求,本次抽检 3根桩。试桩位置由委托方指定。2.4.3 抽检桩基本参数见表 2.4。表 2.4 抽检桩基本参数表试桩编号成桩类型桩承载性状类型桩径(mm)扩大头直径(mm)桩端持力层桩端持力层设计取值(q pk)桩顶标高(相对0.000)试桩时桩长(m)单 桩 设 计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kN)试 桩 时 荷 载 箱 顶 部 到 桩 顶 高度 ( m)荷载箱位置荷载箱直径(m)承压板面积(m 2)成桩日期测试日期

6、注:桩顶标高、桩长由施工方提供。3 测试设备及其安装3.1 荷载箱3.1.1 试验加载采用的专用荷载箱,经法定计量单位或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标定。3.1.2 荷载箱的构造能保证荷载箱打开后留下的空间有利于浆液的填充,荷载箱外部形状设计应有利于浮渣被排出。3.2 荷载箱安装基 准 桩 荷 载 箱上 位 移 丝上 位 移 护 管 下 位 移 丝 ( 棒 )下 位 移 护 管高 压 油 管压 力 传 感 器 静 载 试 验 仪高 压 油 泵 站基 准 桩钢 筋 笼 钢 筋 笼1立 面 图基 准 梁报告编号 第 7 页 共 13 页3.2.1 平面上荷载箱平放于试桩中心或桩底端中心,荷载箱位移方向与桩

7、身轴线夹角5 0。3.2.2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荷载箱安设在平衡点,并与钢筋笼焊接在一起,荷载箱与上下钢筋笼连接处有加强措施,并焊接锥形导正钢筋便于导管通过。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荷载箱安装可参照附录 A中的图 A.1进行。3.2 加载系统3.2.1 试验荷载通过高压油泵施加,荷载测量采用并联于荷载箱油路上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荷载箱的率定曲线换算荷载。3.2.2 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 1,压力表精度优于或等于 0.4级。3.3.3 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施加最大荷载时的压力不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3.3 位移测试系统3.3.1 测试位移可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测量仪表

8、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3.3.2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上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上承压板以上 20 cm50 cm 左右的位置,下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下承压板以下 20 cm50 cm 左右的位置。3.3.3 上 、 下 位 移 分 别 取 三 点 为 一 组 进 行 测 量 , 测量点沿桩身的周长方向平均分布,取平均值为测量值,桩顶位移可直接取桩顶中心点进行测量。3.3.4 位移测试测量误差不大于 0.1 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 0.01 mm。3.3.5 基准梁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测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小于 4倍桩身直径且大于 2.0 m。3.

9、3.6 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3.3.7 采用位移丝装置时设防风棚以确保不受风力扰动。3.4 注浆管若试桩用作工程桩,应在荷载箱周围安装注浆管,注浆管的构造及布置能保证试验结束后产生的空隙能被充分填充,注浆管数量不少于 3根。4 现场检测4.1 试验加、卸载分级4.1.1 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 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 2倍加载。4.1.2 卸载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 2倍,逐级等量卸载。4.1.3 加卸载时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

10、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4.2 试验加载方法4.2.1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桩承载力自平衡法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报告编号 第 8 页 共 13 页4.2.2 对 于 工 程 桩 的 验 收 检 测 宜 采 用 慢 速 维 持 荷 载 法 。 当 有 成 熟 经 验 或 特 殊 时间要 求 时 ,也 可 采 用 快 速 维 持 荷 载 法 。4.2.3 慢 速 维 持 荷 载 法 符 合 下 列 规 定 :a)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 5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测读位移值,以后每隔 30 min测读一次。b) 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每 1 h 内的位移量不超过

11、 0.1 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 30 min开始,按 1.5 h连续三次每 30 min的位移量计算)。c) 当位移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d)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 1 h,按第 15 min、30 min、60 min 测读位移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残余位移量,维持时间为 3 h,测读时间为第 15 min、30 min,以后每隔 30 min 测读一次。4.2.4 快 速 维 持 荷 载 法 符 合 下 列 规 定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 1 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根据位移收敛情况确定。4.3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

12、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a) 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 5倍。但位移能相对稳定且上、下位移量均小于 40 mm时,宜加载至位移量超过 40 mm。b) 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 2倍,且经 24 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c) 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d) 当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位移量 60 mm80 mm;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可加载至累计位移量超过 80 mm。5 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判定5.1 自平衡法试验数据分析5.1.1 确 定 单 桩 竖 向 极 限 承 载 力 时 , 一 般 绘 制 Qu 上 s 上 、

13、 Qu 下 s 下 , s 上 lgt、 s 下 lgt 曲 线 , 需 要 时 也 可 绘 制 其 他 辅 助 分 析 所 需 曲 线 。5.1.2 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定时,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布,桩端阻力-荷载、桩端阻力-沉降关系等曲线。5.2 Qu 上 和 Qu 下 的确定5.2.1 根 据 位 移 随 荷 载 的 变 化 的 特 征 确 定 : 对 于 陡 变 型 Qu上 s 上 、 Qu下 s 下 曲 线 , 取其发生明显陡变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5.2.2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上段桩取 s 上 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

14、值,下段桩取 s 下 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5.2.3 当满足本标准第 6.3条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时,取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5.2.4 对 缓 变 形 Qu上 s 上 、 Qu下 s 下 曲 线 , 按 位 移 值 确 定 极 限 承 载 力 值 , Qu上 取 对 应 于 向上 位 移 s 上 40 mm 对 应 的 荷 载 值 ; Qu下 可取 s 下 0.05 D的对应荷载值。( D为桩端直径;当为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时, D为荷载箱下承压板直径)。5.3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推定报告编号 第 9 页 共 13 页5.3.1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推定单桩

15、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按式(1)计算:Qu( Qu上 W 上 Wp)/ Qu下 (1)式中:Qu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W 上 上段桩桩身自重;Wp有效堆载重量。当反力不足时,可在桩顶增加堆载配重; 桩侧抗拔抗压阻力比,粘性土、粉土、碎石土取 0.8;对于砂土取 0.7。5.3.2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按式(2)计算:Qu Qu上 (2)5.3.3 带 扩 底 的 大 直 径 端 承 桩 的 单 桩 竖 向 抗 压 极 限 承 载 力 按 式 ( 3) 计 算 :Qu Qpk (3)5.4 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kN)按式(4)计算:Ra=Qu/2

16、 (4)6 检测结果与分析6.1 试验过程简述及数据分析1 试桩 1# (工程桩编号:XX#),当试验荷载加至 XXkN 时,荷载箱的上位移为XXmm,分级卸荷至零,上位移回弹值为 XXmm,上位移残余值为 3.31mm;桩顶位移为 XXmm,分级卸荷至零,回弹值为 XXmm,桩顶位移残余值为 XXmm;荷载箱承压刚性底板沉降量为 XXmm,分级卸荷至零,刚性承压底板回弹值为 XXmm,刚性承压底板残余沉降量为 XXmm。当加载至 XXkN 时,在桩身混凝土没有破坏的条件下,根据公式(1)以及其它相应条文,荷载箱承压刚性板直径 XXXmm,推算得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Qu( Qu上 W

17、上 Wp)/ Qu下 6.2 检测结果1 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见表 6.2;2 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 1-附表 3;3 Qu 上 s 上 、 Qu 下 s 下 , s 上 lgt、 s 下 lgt 见附图 XX至附图 XX;4 现场试验装置图及加载末级油压见附图 XX至附图 XX;5 试桩平面位置示意见附图 XX;6 试验过程由监理单位见证,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见附件。表 6.2 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报告编号 第 10 页 共 13 页荷 载 箱 顶 向 上 位 移 ( mm) 荷 载 箱 底 向 下 位 移 ( mm)工程桩编号桩身直径(mm)扩大头直径(mm

18、)荷载箱承压刚性板直径(mm)加载值(kN)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总位移 回弹值 总位移 回弹值推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6.3 数据分析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中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记录而绘制的各试桩曲线来分析,本次所抽检的 3根工程桩中,试桩的 Qu 上 s 上 、 Qu 下 s 下 曲线均未出现明显陡降起始点(即第二拐点), s 上 lgt、 s 下 lgt 曲线的尾部均未出现明显弯曲的现象,故各试桩的曲线属于缓变型曲线。经综合分析,本次抽检的 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kN,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k

19、N,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kN。7 结论综合上述情况,按照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 (DB45/T564-2009)中有关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本次抽检的本次抽检的 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kN,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kN,XX#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 XX kN。均满足设计要求。单位名称 XX 年 XX月 XX日 检测人员: ( 上岗证号: 号)( 上岗证号: 号)报告编写: 报告校核: 报告审核: 报告编号 第 11 页 共 13 页报告批准: 附表 1 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工程桩编号:xx#桩 一、各级加荷载作用下各测点上、下位移值向下 (mm) 向上 (mm) 序 号Qu值(kN)荷载箱出力值(kN)本 级 历 时 (min) 本 级 累 计 本 级 累 计1234报告编号 第 12 页 共 13 页56789二、各级卸荷载后各测点回弹值75310报告编号 第 13 页 共 13 页附图 1:桩-上位移曲线图附图 2: #桩-下位移曲线图附图 3:现场试验装置图及加载末级油压附图 4: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 图例:涂黑为抽检桩附件 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