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学习压力大 “慢性疲劳综合症”席卷而来案例:学习压力大导致“ 脑疲劳 ”据天津今晚报报道,近来从天津前往上海寻找专家治病的患者中,有四五十人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脑疲劳” 的初、高中及中专应届毕业生,有的已造成典型的精神失常。某中学一位高中生,一年来放弃一切节假日刻苦攻读,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永不停息的读书机器。为了方便他的学习,父母想方设法把家搬到了南大。这名学生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学两个小时的外语,除上午、下午及早晚自习的正常学习之外,中午也不休息,钻研电脑,每天晚上一直学到深夜。每逢周日,他便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进修高等数学。一年下来,由于用脑过度,该生已产生典型的“脑疲劳” 症状:
2、头痛,恶心,长期夜不成寐,出现大量幻觉,并伴有失常行为,完全依靠镇静药勉强维持短暂的睡眠。最后,被迫放弃学业,回家休养。这实在令人惋惜!“脑疲劳”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新鲜,但这种现象却早已有之。“脑疲劳”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尤以脑力劳动者和在校学生为甚。据专家调查分析,在我国青少年群体当中,至少有 5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脑疲劳”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还有逐步蔓延、上升的趋势,应当引起广大家长与教师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情绪高度紧张,整个亚太地区地青少年患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增。”这是来自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发育小儿科的高野美雪博士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作题为熊本儿
3、童青少年心理评估的新技术演讲时指出的。高野美雪博士介绍,从目前的情况可以预测,往后他们接待的慢性疲劳综合症的青少年数量会比前一年同期高出许多。他们曾经对整个亚太地区的 10 岁至 17 岁的青少年按照人口比例进行过抽样调查。整个亚太地区患慢性疲劳综合症的青少年数量正呈逐年递增趋势。现在整个亚太地区的青少年都处于学习压力过大、情绪高度紧张的状态。高野美雪博士认为,如果长期持续下去,青少年就会出现睡眠质量不高、各项体能指标下降的情况,进而引起青少年厌倦学习、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后果。对抗青少年疲劳妙招推荐:一、把握自己的生物钟生物钟即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它往往因人而异,一般人上午精神较好,适合
4、进行案头工作之类的脑力劳动,下午容易困乏,适合从事接待、交谈或外出之类的非脑力劳动。当然你最好还是摸透自己的生物钟,知道自己何时兴奋,何时萎靡,何时需要休息,在头脑清醒时做需要集中精力的事,在头脑疲惫时做带有一定运动量的非静止工作。晚上上床的时间最好固定下来,如果睡得较晚,应在睡前略吃点东西,因为空腹产生的胃酸刺激能令你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第二天会有没缓过劲的感觉。但要特别注意,不能吃甜食,那样会使胃酸增强。二、饮食的选择首先,要注意食品的成分与结构,碳水化合物会产生一种激发睡眠的化学物质,高脂肪食物则由于不能被立即消化,不足以提供人体肌肉运动和人脑工作所必须的能量,所以最好选择一种蛋白质和碳
5、水化合物合成的食物,譬如像被称作“热狗 ”的面包夹香肠就能很好的消除疲劳。吃足够的水果和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这样的话,体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便会下降,从而导致疲劳。许多研究认为,硼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主要蕴含在胡萝卜、苹果、梨、葡萄中,饮食里缺少硼会减弱记忆力,而且注意力也会下降。少食多餐是保健专家历来主张的,最好一天吃 5 次,这样能保持比较稳定的血糖含量,使能量及时供应脑部和肌肉。要明白糖并不能总让你保持精力旺盛,它很易被血吸收,以至于只能令血糖含量上升半小时左右。如果你在 4 点时已是疲惫不堪,可还有一个重要会议等着你,那就吃点饼干或水果,它们能比糖令你的兴奋期持续更长的时
6、间。三、运动使你精力旺盛研究表明,最佳的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是每星期参加约消耗 7002000 卡路里热量的锻炼运动,这就相当于每星期散步 45 次,每次持续 3045 分钟。也可以做一些慢跑或增氧健身法等稍微剧烈点的运动,一星期 34 次,每次大约 30 分钟。开始时每次锻炼 510 分钟,一日 3 次,然后逐渐变为一日 2 次,每次 812 分钟。1 个月后,你便可以独立参加时间更长的锻炼活动,你会感到精神旺盛,疲乏全消了。四、保持健康精神状态疲劳尽管是一种肉体现象,但它有时也会是由心理沮丧、不安或愤怒引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对那些扰乱你心神、影响你情绪的事引起警觉,譬如学习不快乐、考试成绩糟糕等,这些都会对你的心理发生作用,使你情绪低沉,进而产生疲劳感。要想消除这类疲劳,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要明白,尽管你无法改变你周围的事情,但你可以适当改变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和看法,这样你就能赶走疲劳与沮丧,保持一种高昂兴奋的情绪,面对学习和生活。五、做个深呼吸吧在竞赛中,运动员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那时他们最拿手的便是深呼吸慢慢的深呼吸三口气。每次从鼻子吸气至小腹,停顿一会儿然后令气在体内流转,最后再慢慢呼气。如此几次,你会感到疲劳大大减轻,人也会变得镇定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