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473328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54 例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口服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汤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果:可以明显缓解眩晕,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口服中药治疗疗效确切。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2、,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临床上根据受累组织结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五种(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混合型),椎动脉型是其中一种主要类型。笔者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54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54 例中,男 20 例,女 34 例;年龄最小 26 岁,最大 69 岁,平均 45 岁;病程最短 1 周,最长 17 年,平均 4 年。按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眩晕,颈项强痛,视物

3、不清,恶心呕吐,颈部突然旋转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或猝倒;颈椎棘突压痛明显,颈椎加压试验阳性,旋转试验阳性;X 线摄片检查:颈椎椎体骨质増生,或椎间隙狭窄,或项韧带钙化,或颈椎生理弧度改变等;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象。2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药物组成:黄芪 12 克,芍药 9 克,桂枝 9 克,生姜 12 克,葛根 12 克,丹参 15 克,川芎 15 克,半夏 10克,天麻 10 克,大枣 4 枚,日 1 剂,水煎服。10 d 为 1 疗程。3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日常活动,不伴有其他症状,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恢复正常;好转

4、:眩晕基本消失,恢复日常活动,伴有或不有其他症状,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较健侧减小;无效:眩晕及其他2症状无明显缓解,颈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椎动脉无改善。4 治疗结果 本组 54 例,治愈 19 例,好转 32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94.4%。治疗时间最短 1 个疗程,最长 6 个疗程,平均 3 个疗程。5 病案举例 女,45 岁,会计师,患者 3 年前开始出现头晕颈项强痛不适,伴后枕部酸胀痛,每因久坐伏案劳累及受凉后症状加重,近半年症状反复发作,并伴有双肩胛部酸胀痛及头晕症状。于 2009 年 10 月 15 日就诊。主诉:头晕目眩 2d。患者今日晨起时突发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5、,无手足麻木乏力。查:颈椎压痛明显,颈椎位于右旋位,稍向左转即可诱发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血压 13.5/7,8kPa,左侧手足活动正常,无眼震及听力改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X 线检查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椎体骨质増生、项韧带钙化,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动脉扭曲、流速偏慢、供血减少,颈椎退行性变。查体:一般情况可,颈项部肌肉较紧张,转动欠灵活,颈 3-7 椎椎体两侧压痛,尤以颈 3-4、4-5 椎棘突及棘间隙两侧压痛明显,未引出明显放射痛,双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双侧肩胛岗上、下窝处压痛,双上肢无明显压痛,叩顶试验(+),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

6、:眩晕。辨证:气滞血瘀。治则:养血益气,活血通络。处方:黄芪 12 克,芍药 9 克,桂枝 9 克,生姜 12 克,葛根 12 克,丹参 15 克,川芎 15 克,半夏10 克,天麻 10 克,大枣 4 枚:水煎服,日 1 剂,早晚分服。同时,嘱患者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3 d 后仍感轻微头晕,余未诉不适,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生姜、大枣,加狗脊 12 克,茯苓 12 克,党参 15 克,白术 15 克。5 剂,每日 1 剂以善后。继续治疗20 d 后,诸症消失。6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

7、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3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推

8、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临床表现为轻则头晕,重则眩晕,呕吐,甚则猝倒,是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颈及肩背部软组织疲劳性损伤,颈椎退行性变,关节增生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其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多属气血亏虚,淤血阻络诸方面。治疗大法为养血益气,活血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本为血痹而设,临床经加减化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尤宜。方中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

9、之力;当归补血活血,法半夏燥湿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天麻息风通络而止晕;丹参辛香行散,通行血脉,川芎活血化瘀,葛根秉性轻清, 赋体厚重, 轻而去实, 重而镇动, 其生津舒筋之功尤殊,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葛根含有葛根黄酮甙, 能缓解肌肉痉挛, 舒张血管, 降低阻力, 增加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因而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 解除因气血不畅引起的颈项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可改善微循环,使血流速增快,红细胞 2,3 二磷酸甘油酸增高,与中医理论“活血化瘀,推陈生新”相吻合2。川芎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可改善微循环,

10、有利于疾病的痊愈3。丹参、川芎二者均能扩张动脉血管,对改善脑部供血有明显疗效,常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诸药合用,共奏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之功,各取所长,效果明显,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膜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 1原发性低血压:应用本方加减:黄芪 15g,桂枝 12g,白芍12g,生姜 6g,大枣 10g。水煎,日 1 剂,早晚分服。15 日为 1 疗程。治疗原发性低血压 60 例。结果: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达 12/8kPa 之正常范围,随访4半年无复发为显效,共 33 例;症状不同程度减轻,

11、血压在原基础上上升或接近12/8kPa 为有效,共 25 例;服药后症状及血压无变化为无效,共 2 例;总效率为 96.8%。2局限性冻伤:应用本方加减: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鸡血藤、制附片。有瘀斑肿胀加桃仁、炮山甲、 ;有水疱加、乌梢蛇、苍术、玉米。水煎,每日 1 剂。治疗局限性冻伤 566 例。结果:效优:冻伤皮肤由苍白、发硬转为红晕,温痛觉。恢复正常,硬结消散,疗程短于桂枝加当归汤 10 日以上者 453例。中等:皮色渐转红晕,温痛觉恢复较慢,疗程短于桂枝加当归汤 1 周者 95例。一般 18 例。3膝关节慢性滑膜炎:应用本方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当归。每日 1 剂

12、,连服 3 周为 1 疗程。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 38 例,男 22 例,女 16 例;年龄最小 14 岁,最大 66 岁;病程短者 1 年以内,最长 3 年。结果:治愈 32 例,好转 6 例(均为退行性骨关节病)。4坐骨神经痛:应用本方加减:黄芪 30-60g,桂枝 10g,白芍 21g,制川乌 6-12g(先煎),制草乌 6-13g(先煎),五加皮 15g,川断 15g,川牛膝12g,当归 12g,威灵仙 15g,6g,生姜 3 片,大枣 4 枚。日 1 剂水煎服。加减: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血虚者重用当归、白芍;阳虚加;肾虚者重用川断、五加皮;局部发冷,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治疗坐骨神

13、经痛 54 例,男 37 例,女 17 例。21 岁以上 1 例,21-30 岁 9 例,31-40 岁 21 例,41-50 岁 19 例,50岁以上 4 例。结果: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追访 1 年以上未复发者)40 例,占74%;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追访半年以上未复发者,但有诱因后复发者)11 例,占 20.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3 例,占 5.6%。总有效率达 94.4%。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5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4、 (一方有人参)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 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方解: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 ,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 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

15、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运用: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16、 6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 古代中医名著金匮要略 ,象一个宝贝匣子,里面装着许多治病的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之一。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由 5 种药物组成:黄芪 2 克、芍药 9 克、桂枝 9 克、生姜 12 克、大枣 4 枚,加水煎煮,每日 1 剂,分 3 次温服。原方主要是治疗血痹。所谓血痹,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关节酸痛症等病证。医生根据寒热虚实进行加减应用,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病。 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前区疼

17、痛等现象。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等,疗效较好。 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多发于 50 岁左右的人,早期肩关节周围持续酸痛,往往抬举上臂或旋转上臂时,即出现一种刺痛样剧痛,疼痛可影响上臂活动,抬举、外旋、后伸受限,穿衣梳头都感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威灵仙、姜黄等,验诸临床,屡用屡效。 治疗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者多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继发者多由腰、骶椎骨节病变所引起。临床表现为疼痛常始于腰椎或臀部,沿股后侧、膝后侧、小腿后外侧而辐射之足背。对于原发性者,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川乌、草乌、川牛膝、蜂蜜、灸

18、甘草等,疗效可靠。 治疗脑血栓:形成本病的主要因素为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以及血流迟缓,多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疗效较满意。 治疗心绞痛:心绞痛的特点为阵发性前胸压迫感或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可用本方加瓜蒌、薤白、红花、三七粉等,疗效甚佳。 (摘自家庭中医药 妙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法 中医名著金匮里面写了许多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由五种药物组成:黄芪 12 克、芍药 9 克、桂枝 9 克、生姜 12 克、大枣 4 枚。这一妙方主要治疗血痹,即现在常说的关节酸痛病症。经临床应用,这一妙方还可治疗以下

19、几种现代病颈椎病:这种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病情严重时可产生头痛、视觉模糊、四肢无力伸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7肩周炎:这一病症是由肩关节软组织引起,多发生于 50 岁左右的患者,严重时无法抬起双臂,穿衣梳头都感觉困难。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灵仙、姜黄。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由风寒所致,重症患者无法坐下。治疗时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草乌、川牛夕、蜂蜜、炙甘草。脑血栓:这一病症主要因血管狭窄使得血流迟缓所致,严重时患者将会半身瘫痪。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心绞痛:这一病症是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发病

20、时前胸有异常疼痛的感觉。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瓜壳、薤白、红花、三七粉。忘机 (2009-4-28 16:24:24)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 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 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本方立法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 阴阳俱微。8阳气不足,阴血

21、涩滞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君 黄芪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桂枝 散风寒而温经通痹。臣 芍药 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佐 生姜 辛温,疏散风邪。使 大枣 甘温,养血益气。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可与风痹证鉴别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

22、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9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笔者随证加减,临床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黄芪桂枝五物汤1.1 方药组成 黄芪 30g,桂枝 10g,芍药 10g,生姜 3 片,大枣 7 枚。1.2 适应症 可用于阳气虚寒所致的多种疾

23、病,如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气血不足、感受外邪引起的血痹(西医之末稍神经炎);及颈椎病中属阳气虚寒、血行不利、经脉失养者。1.3 临证加减 脾胃虚寒而见胃脘痛,泛吐清水者,可加陈皮、干姜,纳差、便溏者可加茯苓、白术、鸡内金;血痹而见肢体麻木刺痛者,可加桑枝、姜黄、鸡血藤;颈椎病(虚寒型)而见颈项及上肢痛、木、怕冷者可加鹿角霜、葛根、羌活、当归等。 2 病案举例 2.1 胃脘痛 患者,女,41 岁,农民。于 2001 年 10 月就诊,胃脘疼痛不适一年余,喜温喜按,遇寒则重,得温则减,伴纳差、神疲乏力、便溏。面色苍白,淡红舌、薄白苔,脉迟缓。胃镜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

24、) 。处方:黄芪 30g,桂枝 10g,白芍 10g,生姜 3 片,大枣 7 枚,茯苓15g,白术 15g,鸡内金 15g。水煎服日一剂,五剂后患者诸证好转,继服本方十八剂后患者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按:本例胃脘痛由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所致。寒得温则散、气得按而行,所以痛处喜温喜按;脾气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纳差;脾气虚则健运无权,肌10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脉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所以用本方温中健脾、和胃止痛而取效。2.2 血痹 患者,男,47 岁,工人。2002 年 8 月就诊。四肢麻木怕冷半年,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加重。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用维生

25、素等药治疗无效。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中医诊为血痹。治以益气养血、散风通络。方处:黄芪 50g,桂枝 10g,白芍 10g,桑枝 20g,生姜 10g,大枣 5 枚,鸡血藤 30g,姜黄 10g,水煎服日一剂,5 剂后症减,原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诸证消失而痊愈。随访至今末见复发。按:本病系阳气不足,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西医诊为末稍神经炎。以本方加味治疗,可达益气养血、散风通络之功,故疗效满意。 2.3 颈椎病 患者,女,53 岁,农民。于 2002 年 3 月就诊。自诉颈项及右侧肩臂疼痛麻木怕冷 2 月,加重 10 天。患者颈项僵硬,转侧不利,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甚时彻夜不眠。查

26、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为颈椎病(虚寒型) ,以本方加减治疗。 处方:黄芪 30g,桂枝 10g,白芍 10g,生姜 10g,大枣 7 枚,鹿角霜10g,葛根 15g,当归 15g,羌活 10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十余剂,而痊愈。按:本例颈椎病属中医之“痹证”范畴。病因素体虚弱、过度劳损造成正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致,邪气留滞于筋脉,则筋脉闭塞,气血瘀滞。运用本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故可取效。 3 体会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三种疾病,虽病名不一,但本质相同,属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沦治原则上的灵活性。所谓“证同治亦同,证

27、异治亦异”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临证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11疗效。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关键所在。 黄芪桂枝五物汤新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 ,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功能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笔者用于治疗 感觉神经异常所致的病症, 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1 幻觉痛 某妪,64 岁,1998 年 1 月 15 日初诊。双下肢幻觉痛 6 年。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股动脉栓塞,于 1992 年 3 月行双下肢高位截肢术,术后刀口愈合良好,唯感截肢处疼痛,夜间较甚,影响睡眠。西医诊为双下肢幻觉痛,给予谷维素、维

28、生素及布洛芬、消炎痛等治疗,疼痛暂可缓解,但疗效不持续,要求服中药。诊见:二尖瓣面容,神疲气怯,倦怠乏力,饮食尚可。截肢处刀口愈合良好,局部无红肿压痛,唯感疼痛,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舌淡胖、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血虚弱,营卫空虚,不荣则痛。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鸡血藤各 30 g,桂枝、白芍、当归各 12 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每天 1 剂,水煎,分2 次服。服 2 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安寐。守方续服 3 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气怯、乏力等症减。守方加党参、桑寄生各 15 g,红花 12 g,5 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按:幻觉

29、痛在截肢患者中常见,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甚明了,故无特效治法。中医学认为,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气血,导致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而出现疼痛,即“不荣则痛”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调和营卫,加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2 不宁腿综合征 某女,45 岁,1997 年 5 月 7 日诊。双小腿深部不适感 2 年,加重半年。2 年前劳累后出现双小腿深部不适,?胀麻木,休息及按摩后可缓解。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则发作,经多间医院检查治疗,疗效不佳。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双小腿?胀麻木,终日坐卧不宁,夜间较甚,伴心烦乏力,眠差,饮食尚可,月经衍期量少,色紫暗有

30、血块,舌淡红、舌边尖有瘀点,脉弦细。诊为不宁腿综合征。证系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和,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 45 g,鸡血12藤、白芍各 30 g,桂枝、怀牛膝各 15 g,桃仁、红花各 9 g,生姜 5 片,大枣5 枚。每天 1 剂,水煎,分 2 次服。服 3 剂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去桃仁、红花,继服 3 剂,症状全消,随访至今未复发。按:不宁腿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具体病因尚不明了,各项检查多无阳性表现。故无特殊疗法。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阳气不足,脉络瘀滞,营卫不调,气血不畅所

31、致。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中黄芪益气温阳,桂枝温通经脉,白芍、鸡血藤养血柔筋,且桂枝、白芍相伍能调和营卫,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亦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药】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 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 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

32、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运用】 一、血痹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 岁,北京某厂干部。于 1973 年 6 月13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 1800 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

33、,6 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 3 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 400 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 6 月 28 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 30 克,桂枝尖 9 克,白芍 9 克,大枣 4 枚(擘),生姜 18 克。水煎温服。7 月 2 日二诊:上方服 3 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 24 克,白术 30 克,防风 9 克,杭

34、白芍 9 克,大枣 4 枚(擘)。水煎温服。7 月 13 日三诊:服上方 10 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 18 克,川续断 6 克,大独活 6 克,大秦艽 6 克,防风 6 克,辽细辛 3 克,川当归 9 克,川芎 6 克,熟地黄 9 克,酒炒自芍 9 克,桂枝 9 克,云茯苓 9 克,杜仲炭 9 克,川牛膝 9 克,台党参 9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温服。7 月 26 日四诊:服上方 10 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

35、人参养荣丸。8 月 1 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 9 克,麦门冬 9 克,五味子 9 克。水煎服。9 月 3 日六诊:上方服 2 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1978 年版)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1

36、4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 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 150 克,白芍 50 克,何首乌 35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 20 克。水煎服,日 1 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 2 年余,病情稳定。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三、中风后遗症钟耀奎医案:陈某,62 岁,广州江门。1947

3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 50 余日,数易医,未效。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750 克,桂枝750 克,杭白芍 750 克,生姜 750 克,大枣 100 枚,虎胫骨 300 克,桑寄生 300 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 12 碗,每小时服 1 碗。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 1 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 7 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 10 天,手足均能举动,但

38、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 10 天。三诊:余诊后第 20 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 90 克,桂枝尖 90 克,细辛 15 克,防风 24 克,生晒党参 90 克,干姜 30 克。服 3 剂。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 60 克,杭白芍 90 克,云茯苓 90 克,生白术 60 克,15生姜 90 克,虎胫骨 90 克,桑寄生 90 克,桂枝 90 克。服 10 剂。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

39、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 20 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 750 克,桂、芍、生姜亦均用 750 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四、无脉症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 岁。1988 年 2 月 6 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 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

40、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30g,芍药 12g,桂枝 9g,红花 10g,川芎 10g,生姜 3 片,大枣 6 枚。水煎服,日 1 剂。服药 6 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 20g、丹参 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 12 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 20 剂而症获痊愈。(山东中医杂志 1993;(3:33)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

41、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 、 “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16五、肩痛(肩周炎)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 岁,1993 年 1 月 6 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 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 30

42、g,白芍 12g,桂枝12g,生姜 10g,大枣 5 枚,鸡血藤 12g,秦艽 10g。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各1 服。服药 10 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 2 周而愈。随访 1 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国医论坛 1995;:25)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

43、,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九、癫痫(Jackson 发作)18钟强医案:李某某,女,45 岁,1994 年 10 月 5 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 3 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Jackson 氏癫痫” 。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20 克,桂枝 15 克,白芍 20 克,大枣 10 克,生姜 5 片,酸枣仁

44、15 克。10剂服后,迄今未发。(四川中医 1996;(5):33)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十、失眠(神经衰弱)郭正杰医案:肖某,男,30 岁。1985 年 5 月 3 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 ,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15 克,酒白芍 20 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 10 克,大枣 7 枚。服 5 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 10 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四川中医 1989;:47)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