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1 -单元五 50 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知识体系【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2 -阶段特征l从 1956年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曲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八大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但中国共产党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长。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使社会主
2、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前进趋势。2从 1966年到 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动乱”。“文革”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毛泽东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重点难点【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3
3、-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1)1949 年1956 年间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党的指导思想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变化过程:由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原因:a1956 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是必要的,但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c1956 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中国共产党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956 年1966 年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的两种趋向及评价:
4、两个趋向: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左”倾错误的趋向。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如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认识: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种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过的“左”的趋向和错误,使
5、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和挫折,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但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3)20 世纪 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主要问题、重大方针政策、经验教训、意义。历史条件:【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4 -a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b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c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印度支那停战,周边环境相对安定。面临两大问题:a社会主义制度建
6、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方针政策: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b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c.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 12年科技发展规划。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7、经验教训: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5 -(4)1956 年1966 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实践上所存在的成败之处及经验教训。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在经济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失误之处:
8、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
9、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2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历程(1)全面发动阶段(1966 年 5月1967 年 1月):两个会议及两个文件标志着“文革”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使全国进入大动乱时期。(2)高潮阶段(1967 年 1月1971 年 9月):上海“一月革命”使“全面夺权”从上海扩及全国。蔓延全国的大动乱使党的领导被削弱,大批革命干部被打倒,林彪反革命势力膨胀,但终于自我毁灭。九一三事件事实上标志着“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3)调整阶段:(1971 年 9月1976 年 4月):周恩来从 1971年开始调整工作,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从 1975年开始全面
10、整顿,这从实质上都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使动乱中的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但“四人帮”却先后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进行破坏和阻挠。【 语文公社】http:/ 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QQ:764723079- 6 -(4)结束阶段(1976 年 4月1976 年 10月):四五运动使反对“文革”和抗议“四人帮”的斗争发展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体现了“四人帮”倒台的大趋势。粉碎“四人帮”标志着十年“文革”的结束。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影响和作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产物,其本意在于维护当时认识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
11、谋取私利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活动加剧了“文革”的动乱性质。既然“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其实践也只能是错误的,不具有任何革命的性质,也不会产生有益的结果。期间,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的成就,不是“文革”的成果,而是抵制“左”倾错误的产物。“文革”对思想、文化的破坏,负面影响极其深远。文革的错误说明,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必须做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必须正确地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450 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呈现出的不同趋势。5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趋势。本时期的中国,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特别是十年“文革”,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不稳定。而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经济持续发展,出现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对比同时期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不同趋势,对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