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6、执师考点-免疫.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46786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执师考点-免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6、执师考点-免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6、执师考点-免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6、执师考点-免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6、执师考点-免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6、执师考点-免疫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己”抗原,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或病理性反应。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细胞、T 细胞、B 细胞;3)免疫分子:TCR、BCR、CD 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3、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过程。4、固有免疫:又叫先天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参与早期抗感染、抗肿瘤,并承担抗原递呈作用.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细胞。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 (固有免疫应答没有记忆性

2、) 。5、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T 细胞通过 TCR 识别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的 T 细胞抗原表位,B 细胞通过 BCR 识别 B 细胞抗原表位,产生效应细胞。他具有三个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6、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免疫防御、稳定、监视。7、抗原:是指能与 T 细胞、B 细胞的 TCR 或 BCR 结合,促使其增值、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8、抗原的两个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9、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10、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 。 11、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 TCR、BCR 或抗

3、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12、交叉抗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可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13、胸腺依赖性抗原:依赖于 T 细胞辅助,才能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14、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依赖 T 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15、自身抗原:是指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的自身组织释放抗原性的自身组织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16、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体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17、骨髓功能: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18、胸腺功能: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19、脾、淋巴结是成熟淋巴细胞(T

4、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20、机体受外来刺激产生的淋巴细胞的淋巴结。21、T 细胞表面的重要标志有 CD3、CD4、CD8。22、B 细胞的表面标志有 BCR 复合物、CD19、CD21、CD81。23、B-1 细胞属固有免疫细胞;B-2 细胞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24、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可非同一些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固有免疫淋巴细胞。25、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能杀伤与 IgG 结合的靶细胞。26、抗原递呈细胞(APC):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递呈给 T 细胞的一类细胞。27、专职 APC树

5、突状细胞(DC) 、巨噬细胞、B 细胞;非专职 APC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 APC。28、外源性抗原MHCII 类分子、供 CD4+T 细胞识别结合;内源性抗原MHCI 类分子、供 CD4+T 细胞识别结合。29、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并具有抗体化学结构的免疫球蛋白。30、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3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单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借二硫键连接组成。重链和轻链的靠近氨基端为可变区(V 区) ,C 端为恒定区(C 区) 。32、免疫球蛋白的片段:木瓜蛋白酶Fab 段和 Fc 段;胃蛋白酶

6、F(ab)2 段和 PFc段。33、免疫球蛋白分类:根据 Ig 重链 C 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分为五类:IgG、IgA、IgE、IgM、IgD。34、免疫球蛋白分型:根据轻链 C 区所含抗原表位不同,分为、 两型。35、V 区的功能:结合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或分泌毒素。36、C 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结合 Fc 段受体。37、IgG 的特性:血中含量最高,唯一能够通过胎盘,防止新生儿感染有重要意义。38、IgA 的特性:分泌型的抗体,血清型主要存在血清中,分泌型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中,发挥局部抗感染作用。39、IgE 的特性:含量最少,亲细胞型抗体,引起 I 型变态反应,与寄生虫感

7、染和过敏性疾病有关。40、IgM 的特性:分子量最大,为最早产生的 Ig,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41、IgD 的特性:是 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42、单克隆抗体:高度均质、高度专一性的抗体。43、补体成分中 C3 最多。44、经典激活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 C1q 结合,顺序激活C1r、C1s、C2、C4、C3,形成 C3、C5 转化酶的反应过程。C5b 与C6、7、8、9 结合形成 C5b6789(为膜攻击复合物) 。45、膜攻击复合物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毒作用。46、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的生物学作用:1)调理作用C3b、C4b;2)免疫粘附作用;3)炎症介质作

8、用。47、细胞因子(CK):是由经抗原活化的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48、细胞因子的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49、IL-1 由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产生,促进 T、B 淋巴细胞活化、增生。50、IL-2 由活化 T 细胞产生,促进 T、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52、干扰素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但不能破坏病毒。52、肿瘤坏死因子:破坏细胞。5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低浓度、高效应.54、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而不同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55、细胞因子的网络作用:1)高效性;2)以非

9、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3)多效性;4)重叠性,5)拮抗性;6)协调性.56、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3)刺激血细胞生成;4)细胞毒作用;5)促进损伤修复.57、参与 T 细胞粘附、活化的 CD 分子有CD3、CD4、CD8、CD2、CD28、CD52。 58、参与 B 细胞粘附、活化的 CD 分子有CD79a/CD79b、CD19、CD21、CD40。CD79a/CD79b 是提供 B 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CD40 是提供 B 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 59、人体主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为人白细胞抗原(HLA) 。60、HLA-II 类基因由 DP、D

10、Q、DR 三个亚区组成。61、HLA-II 类抗原的功能是识别和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 结合。62、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之间 HLA 抗原的符合程度。63、HLA 的生理学意义:1)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2)参与炎症反应,调控固有免疫。64、免疫应答基本过程:识别、活化、效应。65、适应性免疫应答:即 T、B 淋巴细胞经过 TCR、BCR 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表位后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为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 T 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65、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66、初次免疫应答特点:潜伏期长、抗体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主要是

11、 IgM。67、再次免疫应答特点: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滴度高、维持时间长、诱发再次免疫应答所需的抗原量小、主要是 IgG。68、CD4+Th1 细胞活化后主要分泌 IL-2、IFN- 等细胞因子,促进Th1 型细胞免疫应答。69、免疫耐受:指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抗原性性。70、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可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71、在器官移植前,静脉注射供者的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能建立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72、打破免疫耐受可出现自身免疫病。73、病原体免疫逃逸的机制:1)抗原性的变化;2)持续性感染;3)免疫抑制。74、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12、的最佳时期是:胚胎期。75、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76、超敏反应分为 4 类:1)I 型超敏反应;2)型超敏反应;3)型超敏反应;4)型超敏反应。前三型为抗体介导,后一种为 T细胞介导。77、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IgE 介导;2)速度快;3)仅功能紊乱、无组织损伤;4)明显个体差异;5)可溶性抗原。78、I 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有某些药物、花粉、鱼虾;变应素是IgE;参与细胞有 B 细胞、大肥细胞、嗜酸性粒细胞。79、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 I 型超敏反应。青霉素过敏最常见。80、I 型超

13、敏反应的防治:1)避免接触变应原;2)脱敏疗法;3)药物治疗。81、过敏性休克抢救用肾上腺素。82、型超敏反应特点:1)IgG 和 IgM 介导;2)细胞性抗原;3)补体、吞噬细胞、NK 细胞参与;4)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83、常见的型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亢。甲亢(Graves 病)是一种特殊的型超敏反应。84、型超敏反应特点:1)免疫复合物形成;2)可溶性抗原;3)IgG 和 IgM 介导;4)补体、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参与;5)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85、常见的型超敏反应:阿沙氏反应(Arthus 反应) 、血清

14、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86、型超敏反应特点:1)单核-巨噬细胞参与;T 细胞介导(主要是 CD4+Th1) 。87、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感染性迟发性超敏反应、接触性迟发性超敏反应。88、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因主要是病毒感染。89、自身免疫疾病的特点:1)与遗传有关;2)隔离、隐避抗原释放;3)变化的自身抗原。90、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应用免疫抑制剂。91、B 细胞缺陷病:Ig 减少为特征、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和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如 X-性连锁低丙种球蛋白症。92、T 细胞免疫缺陷病DiGeorge 综合症。9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HIV) ,破坏 CD4+T

15、细胞。94、肿瘤相关抗原:甲胎蛋白(AFP)肝癌;癌胚抗原(CEA)结肠癌。均为典型的胚胎抗原。95、抗肿瘤免疫中 T 细胞免疫最为重要,CD8+CTL 是抗肿瘤免疫最重要的杀伤细胞。 (CTL 是细胞毒 T 细胞) 。96、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 MHCI 类分子表达低下,导致CD8+CTL 无法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97、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排斥):指受者对供者移植物发生免疫应答。98、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指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细胞产生排斥反应。99、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100、超急排斥反应:血管接通后数分钟至 24 小时内发生,原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

16、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的 IgM 抗体。101、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数天至 2 周左右出现,细胞免疫应答发挥主要作用。机制是:1)CD4+Th1 细胞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2)CTL 直接杀伤;3)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参与。102、慢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数周、数月、数年发生,移植物发生纤维化、进行性功能减退。机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慢性排斥反应。103、防治免疫移植反应最有效的措施是给予免疫移植剂。104、放射免疫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的免疫测定。具有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点。105、流式细胞术(FCM):是用荧光活化细胞分析仪通过细胞表面CD 分子的检测而对细胞进行分类和定量的方法。106、

17、免疫治疗:抗感染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EPO肾性贫血。 107、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C 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108、THl 细胞分泌:IFNr (IL-1 可抑制其分泌)。 109、免疫球蛋白分类主要依据是:H 链。120、ADCC 与 NK 细胞有关,T 细胞不能介导 ADCC 效应。 121、只有 T 细胞才具有的表面标记为 CD3 分子。122、Ig 具有抗原性。 123、具有亲细胞作用的抗体是 IgE。124、C 毒性 T 淋巴 C 属特异性细胞毒。 125、浆 C 分泌抗体。 126、B(淋巴)细胞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细胞是。127、补体在激活后可以:裂解细菌。 128、经典途径的 C3 转化酶是:C4b2b。 129、旁路途径的 C3 转化酶是:C3bBb。 130、经典途径的 C5 转化酶是:C4b2b3b。131、TNF-a 能杀伤细胞的细胞因子。 13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IL1。133、变态反应中:过敏性鼻炎属 I 型;新生儿溶血属 II 型(迟发型) ;Arthus 属 III 型;接触性皮炎属 IV 超。敏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