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为什么会长胖?2007 年 3 月 3 日 青方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从最简单的道理上讲,肥胖是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的结果,即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结果造成能量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下来,经过一段时间 后体重明显增 加形成肥胖。在肥胖的早期阶段,脂肪细胞体积变大,随着体重的不断增加,脂肪细胞的数目开始增多,这时肥胖是很难治疗的。有研究发现,通过节食或限制能量 摄入减肥后,脂肪细胞的数目并不减少,所以当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也回到减肥前的状态。一般下列时期的肥胖是很难治愈的。 出生后 12 到 18 个月的肥胖儿; 12 到 16 岁的肥胖者; 成年人体重超过理想体重 60%(或体重指数大于
2、40)的肥胖者; 妇女妊娠期间肥胖,且产后体重没有恢复的肥胖者;因为以上各个时期的肥胖,脂肪细胞的数目均有较明显的增多,所以治疗起来更困难。但是为什么吃同样的饮食有的人很胖,而有的人却不胖呢?是因为下列 因素存在差异。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肥胖的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符合“病从口入”的道理。所以不管吃什么,只要总的热量超 过了身体的需要,就会发胖。但为什么有的人吃的并不多也同样发胖呢?这时需要考虑饮食中不同的品种所占的比例,食用过多的油脂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组织的增 长,特别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一般的食用植物油也同样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
3、,烹饪过程中的“过度加热”也使本来并不多的不饱和脂肪酸 氧化成为饱和脂肪酸。过多的摄入热量总是与摄入过多的脂肪相关的,因为同量的脂肪携带热量的效率要比同量的淀粉和蛋白质高很多,所以“吃的不多”并不表示 “吃的热量不多”。总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改善是肥胖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人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时尚等。杨贵妃时代的“以胖为美”自然决定了追求时尚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更会使人发胖, 美国的“可口可乐化”或“麦当劳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决定了美国近 30%的肥胖发病率。一顿饭要是喝含糖饮料和吃快餐,那么到饱的时候所摄入的热量比普通 饮食要高很多。所以越是生活方式的“美
4、国化”发胖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样社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焦虑等等也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不幸的是这些改变 都倾向于使人发胖。遗传因素遗传不仅与肥胖有关而且与消瘦同样有关。这种遗传性与母亲的关系更大,如果母亲肥胖,那么她孩子肥胖的可能性可能是 75%,同样如果母亲消瘦,她孩子消瘦 的可能性也是 75%。有肥胖遗传背景的人或者是有患肥胖倾向的人,他或她的代谢更有效。也就是说,如果在饥荒年代,很少的饮食就能使这些人活下来。从遗传背景上讲这些 人更适合活在饥荒年代,也可以说长期的饮食不足使这些人获得了这种遗传特性,这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这些人有了“勤俭基因”。但当这些人在短时间富了 以后,饮食
5、不仅得到了满足,而且摄入的热量还大大有余,这时这种“勤俭基因”却使这些人尽可能地把过多的热量储存下来,于是这些人更容易变胖。中国长期贫 穷的历史,使大部分中国人获得这种“勤俭基因”,所以近 10 年来,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肥胖和肥胖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成为威胁人们 健康的重要原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代谢率会逐年下降,所以同样的饮食同样的运动量在 20 岁时不胖,可到了 40岁就会发胖。况且我们的体力活动量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 不断下降的。性别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男性休息时的代谢率要高于女性,所以男性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他们的体重。另外绝经期后中年女性的代谢率也明
6、显地下降, 所以女性在绝经期后体重开始明显增长。而且男性和女性的饮食习惯、饮食量及运动量均存在差异,所以性别也是决定肥胖的重要因素。运动量运动量大的人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发胖。但有些人间断从事大运动量的体育运动,可能一星期甚至一个月才有几个小时的运动,其结果不是控制了体重,而是增加 了食欲。所以经常性的运动才会有好的效果。体重体重重的人比体重轻的人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重。例如体重 90 公斤的人每天需要 2500 千卡的热量来维持体重,如果每天他摄入的热量低于 2500 千卡,他的体重就会降低,当他的体重降到 80 公斤的时候,他每天只需要 2000 千卡的热量就可以维持他的体重,如果每天仍给 2500 千卡的热量, 他的体重又会会到 9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