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风病诊疗常规中风病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 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 脑 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诊断要点一 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泰安标准 1986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 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 2 个次症, 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
2、龄即可确诊;不具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 诊。二、疾病分期标准急性期 发病 2 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 1 个月。恢复期 发病 2 周至 6 个月。后遗症期 发病 6 个月以后。三、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 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 1-2 次,多者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 统和/ 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 钟至 1 小时,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 小时以内
3、完全消失。(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 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 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 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三) 脑出血(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 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 20
4、%左右可不含血)。(四) 脑梗塞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 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 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天内意 识 清楚或清度障碍。有劲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 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应住头颅或检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2 脑栓塞1) 多为急骤发病。多数无前驱 症状。一般意 识清楚或有短 暂性意识障碍。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腰2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 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病或非心源病,也可同 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3
5、 腔隙性梗塞1) 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 亚急性起病。多无意识障碍。应进行头颅或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 性卒中、 纯运动性偏、共济失调性清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 觉运动性卒中等。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4 无症状性脑梗塞 为无任何 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进为影象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 为临床诊断。四 观测指标(一) 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2)血、尿、便常规检查。 (3)心、肝、肾功能检查。(二) 疗效性观测(4)头颅 CT 扫描。 (5)血栓前状态检查。 (6)经颅多普勒(TCD)检查。(7)肌电图。 (8)视、听、体
6、感诱发电位。 (9)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10)脑脊液检查。 (11)中医证候学的观察(包括症状、舌脉象的观察)。 (1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观察。以上(1)、 (2)、(3)、(4)、(5)项必做, (6)、(7)、(8)、(9)、(10)项各医 疗单位可根据试验需要及条件选做。五中风症状分级量化 对中风病主症以外的中医相关症状分别制定分级量化标准,一般按照症状轻、中、重的不同程度,进行量化计分。可根据服用药物的功能主治,确定相应的观察指标 。以下 为常见症状的分级量化 标准。 中风症状分级量化表症状 轻 中 重头痛 偶尔出现,程度轻微 经常出现,尚可忍受 频繁出现,疼痛难忍心烦易怒 略感心
7、烦 烦躁不安 烦躁易怒肢体强急 肌张力略高 肌张力较高,但能伸展 肢体强痉拘急颈项强急 轻度抵抗 中度抵抗 重度抵抗肢体麻木 偶有麻木,程度轻微 持续可忍受 持续麻木,难以忍受痰多 偶有咯痰 咯痰较多 痰涎壅盛或喉中痰鸣气短乏力 偶有气短 动则气短 安静时即感3气短自汗 安静时汗出 偶有汗出 动则汗出便干便秘 大便干,每日 1 次 大便干, 2-3 日 1 次 大便干硬,数日不行口干口渴 口干微渴 口干欲饮 咽干口燥舌质红 微红 较红 红绛舌质暗 略暗 较暗 紫暗舌苔黄腻 薄黄腻 黄腻 黄厚腻治疗要点一、中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治 疗常规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
8、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 风痰火亢证 痰热瘀血夹风火上犯于脑。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发病突然。次症: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 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天麻勾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基本方药:天麻 12g 勾藤 15g 夏枯草 12g 生石决明 15g 川牛膝12g 黄芩 9g 梔子 9g加减法:头晕头痛加菊花 6g 桑叶 9g心烦易怒加丹皮 12g 赤芍 15g便干加瓜蒌 15g 决明子 15g 生大黄 6g成药选用:牛黄清心丸 清心安神,化痰熄 风。 1 丸 bid。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30ml 加入 5% GS 250ml
9、 静脉滴注 qd 或 bid ;10-14 天为一疗程。2 风火上扰证 肝阳上亢,风 火相煽,鼓 荡气血逆乱上冲犯 脑。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次症: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治法:清热熄风 开窍醒神 天麻勾藤饮、羚羊勾藤 汤加减基本方药:天麻 9-12g 勾藤 15g 生石决明 15-30g 黄芩 9g 梔子 9g天竺黄 6-9g 川牛膝 12g 丹参 12g 生大黄 6g 羚羊角粉 2g加减法:重化痰浊加菖蒲 12g 郁金 12g头痛加菊花 9g 夏枯草 15g欲呕吐加旋复花 9-12g 代赭
10、石 15g 半夏 9g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40ml 加入 5% GS(5% GNS)500ml 静脉滴注 qd 14-21d 为一疗程。3 痰热腑实证 痰热互结,中焦阻塞,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清窍闭塞,浊阴不降则腑气不通。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化痰通腑 化痰通腑饮 中风号方4基本方药:羌话 6g 生大黄 6g 芒硝 9g 瓜蒌 15g 胆南星 6g 丹参15g 天竺黄 6-9g加减法:热象重加山梔子 9g 黄芩 9g年老津亏时加生地 15g 麦冬 15g 元参 3
11、0g4 风痰瘀阻证 劳倦内伤,脏器衷弱内生痰浊瘀血,借肝风上窜之势,滞留于虚损之脑脉。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痛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活血祛瘀 化痰通络 化痰通络汤基本方药:煮半夏 9g 茯苓 12g 天竺黄 9g 胆南星 6g 天麻 9g 丹参12g 香附 9g 熟大黄 6g。天麻 12g 勾藤 30g 白菊花 9g 生麦芽 9g 茵陈9g加减法:有痰热加 竹沥 15ml-30ml 川贝母粉 3-6g(分冲)心烦失眠加黄芩 9g 山栀子 9g 亱交藤 15g 珍珠母 15g-30g;偏瘫重度加伸筋草 15g 稀莶草
12、30g 首乌藤 15g 语言謇涩加菖蒲 9g 玉蝴蝶 6g 痰多质粘加黄芩 9-12g 浙贝母 9g 竹茹 12g 瘀滞重 加 赤芍 15g 桃仁 9g 红花 9g 活血祛瘀烦热不安加 山栀子 9g 黄芩 9g 头痛眩晕加 菊花 6g夏枯草 9g5 痰湿蒙神证 阳虚之人,痰湿内蕴,复因 烦劳及情志相激,痰湿借内旋,风阳上逆而蒙塞清窍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次症: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 缓滑。治法:温阳化痰 醒神开窍 涤痰汤加减。基本方药:煮半夏 12g 陈皮 9g 枳实 9g 茯苓 15g 竹茹 12g 胆南星6g 石菖蒲 9g
13、 远志 9g加减法:寒象明显加桂枝 6-9g 温阳化痰。成药选用:苏合香丸 1-2 丸灌服或鼻饲,每日 3-4 次, (或以冠心苏合丸 1 丸 bid;麝香保心丸 2 粒 tid 亦有温通之功。 )须注意元气败脱征象的出现,要及时运用汤剂回阳救逆。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 40ml 加入 25% GS 40ml 静推,15 分钟一次,直至厥脱恢复。6 气虚血瘀证 久病体虚,耗伤正气,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滞脑脉,发为中风。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疲乏,口角流诞,心悸便溏,舌胖质淡黯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润。治法:益气活血 中风号方方药:炙黄芪
14、45-60g 红花 10g 川芎 10g 桃仁 10g 当归 10g 赤芍12g 地龙 15g、稀莶草 15-30g、泽兰 15g加减法:气虚明显加党参 15g 或太子参 30g;言语不利加里菖蒲10g 远志 6g 郁金 10g;心悸喘促加桂枝 9g 炙甘草 6-9g;肢体麻木加木瓜 12g 伸筋草 15g 豨签草 15-30g 木防巳 12g;肢瘫软无力加川断 12g桑寄生 15g 杜仲 12g 牛膝 12g;小便失禁加桑螵蛸 9g 益智仁 6g;血瘀重者加莪术 9g 水蛭 6g(或加用水蛭制剂);血瘀化热去黄芪改用太子参 30g 生山药 30g 茯苓 15g。7 阴虚风动证 素体肝肾阴虚,
15、阴不制阳,内风搧动;一则由于肝5肾阴血不足脑脉失养而空虚,再 则内风旋动,气逆血乱上犯脑髓。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治法:育阴熄风(滋养肝肾,潜阳熄 风)。中 风号方。方药:生白芍 15g 元参 15g 天冬 12g 生地 15g 生牡蛎 15g 珍珠母15g 夜交藤 15g 鹿角胶 10g加减法:头痛加生石决明 15g 夏枯草 15g二内科治疗常规(与中风证候分型 诊疗常规参照)(一) 内服药:1 中药处方:按证候分型,辨 证施治。2 中成药:安脑丸、金水宝、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脑恩、活
16、血通脉胶囊、如意珍宝丸、步长脑心通等。3 西药:泛敏补、福里衡、维乐生、维生素 E、凯尔、安思孚利、塞宁、伯基、都可喜、培磊能等(二) 肌肉注射:VitB1、VitB12、弥可保注射液(三) 静脉用药:1 中药针剂:灯盏花、复方丹参、黄芪、生脉注射液等2 西药针剂:元活苏、爱维治、奥酮等三针灸治疗常规基本穴位: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解溪、悬钟、均用1.5 寸毫针平补平泻。曲池、外关、足三里、解溪加电针, 环 跳 2.53寸毫针针之1 风痰上亢证: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晕,面色潮 红,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脉弦。在基本穴上加风池、丰隆行泻法。2 风火上 扰证 :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晕,面红目
17、赤, 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在基本穴上加阳陵泉、太冲行泻法。3 痰热腑实证 :主要临床表 现伴有口干,喉中痰 鸣,便秘,舌质红,苔黄燥,脉弦。在基本穴上加支沟、丰隆、上巨虚行泻法。4 风痰瘀阻证 :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重,患肢疼痛尤其夜间更甚,舌质瘀黯,苔白腻,脉弦滑。在基本穴上加风池、丰隆、三阴交行泻法。5 痰湿蒙神证: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重,神志不清,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在基本穴上加人中、内关、三阴交行泻法强刺激。6 气虚血瘀证:主要临床表现伴有面色苍白,疲乏,动则喘气,舌质淡暗,苔脉细弱。在基本穴上加百会、关元行补法。7 阴虚风动证: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头晕,耳 鸣,腰酸,舌红,苔少或光
18、剥,脉弦细数。在基本穴上加三阴交、太溪行泻法。四推拿治疗常规(一) 风痰火亢证1 俯卧位:(1)自上而下点按督脉穴位 3 分钟(2)点按两 侧夹脊穴自上而下 3 分钟(3)滚法施于足太阳膀胱 经,自上而下主双下肢 5 分钟(4)点按肝俞、脾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 5 分钟(5)拿揉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 3 分钟2 仰卧位:(1)头部手法:抹桥弓、推天门、分推阳白、掐睛明、迎秀、人中、扫散、太阳,足按百会,对侧语言区运动区 5 分钟(2). 擦双肋:点按中6脘、关元穴 3 分钟。 (3). 上肢手法:点按患侧肩贞、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患肢诸关节。一般施以
19、拔伸,屈伸,摇晃等手法。最后握其腕部抖动 数次 5 分钟。 (4). 下肢手法:点按患侧穴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涌泉、拿揉大腿、小腿肌群。被动活动患肢诸关节 5 分钟。 (二) 风火上扰证1 俯卧位(1). 拿捏双侧风池及颈项部肌肉,点按 风府穴,双侧颈部夹脊穴3 分钟。 (2)自上而下点按督脉诸穴(左椎至腰阳关)3 分钟 。(3)滚法施于双侧足太阳膀胱经,从背至双下肢 5 分钟。 (4)点按肝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 5 分钟。 (5)拿揉患 侧上肢肌群。被 动活动 肩关节 3分钟。2 仰卧位(1)推桥弓、阳白、点人中、扫 散太阳,足按 对侧运动区语言区。(2)点按中脘,天枢关
20、元,顺时针摩腹 36 次, 约 3 分钟。 (3)点 按 曲 池 、手 三 里 、内 关 ,被 动 活 动 上 肢 诸 关 节 ,用 抖 法 结 束 。5 分 钟 。(4)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阳、涌泉。拿捏下肢肌群,被动活动下肢诸关节 5 分钟。(三) 痰热腑实证1 俯卧位(1). 拿捏双侧风地,点按元柱、风池、 风府 3 分钟。 (2). 自上而下点按督脉诸穴 3 分钟。 (3). 滚 法施于双侧膀胱经。自上而下至双下肢,5 分钟。 (4). 点按肝俞、肾俞 、脾 俞、大 肠俞,环跳、委中、承三 5 分钟。(5).拿捏患侧肩关节,被动活 动肩关节 3 分钟。2 仰卧位(1). 抹桥弓,推天
21、门,分推阳白,掐睛明、迎秀、人中、 扫散太阳,足按百会,对侧语言区运动区 5 分钟。 (2). 点按中脘、关元、天枢,顺时针摩腹 36 次,3 分钟。 (3). 点按曲池、合谷,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患肢诸关节,抖法结束手法 5 分钟。 (4). 点按足三里,丰隆、太冲、涌泉,拿捏下肢肌群,被动活 动下肢诸关节, 5 分钟。(四) 风痰瘀阻证1 俯卧位(1). 拿捏双侧风地,点按元柱、风池、 风府 3 分钟(2). 自上而下点按督脉诸穴 3 分钟。 (3). 滚 法施于双侧膀胱经。自上而下至双下肢,5 分钟。 (4). 点按膈俞、肝俞、脾 俞、 肾俞,环跳、委中、承三 5 分钟。 (5). 拿
22、捏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肩关 节 3 分钟。2 仰卧位(1). 抹桥弓,推天门,分推阳白,掐睛明、迎秀、人中、 扫散太阳,足按百会,对侧语言区运动区 5 分钟。 (2)点按中脘、关元 2 分钟。(3)点按手三里、曲池、内关,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诸关节,抖法结束手法 5 分钟。 (4). 点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拿捏下肢肌群,被动活动下肢诸关节,5 分钟。(五) 痰湿蒙神证(不宜推拿)(六) 气虚血瘀证1 俯卧位(1). 自上而下点按督脉穴位 3 分钟。 (2). 点按两侧夹脊穴 3 分钟。(3). 滚法施于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至双下肢,5 分钟。 (4). 点按脾7俞、胃俞、肾俞、
23、肝俞 3 分钟。 (5). 拿捏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 3 分钟。2 仰卧位(1)抹桥弓,推天门,分推阳白,掐睛明、迎秀、人中、扫散太阳,足按百会,对侧语言区运动区 5 分钟。 (2)点按足海、关元 2 分钟。(3)点按曲池、内关、外关,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患肢诸关节,抖法结束 5 分钟。 (4). 点按穴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拿揉下肢肌群,被动活动下肢诸关节,5 分钟。(七)阴虚风动证1 俯卧位(1)点按风池、风府 2 分钟。 (2)自上而下点按督脉穴位 3 分钟。(3)滚法施于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至双下肢,5 分钟。 (4)点按肝俞、 肾俞,环跳、委中、承三 3 分钟。
24、(5)拿揉患侧肩关节,被动活动患侧肩关节 3 分钟。2 仰卧位(1)抹桥弓,推天门,分推阳白,掐睛明、迎秀、人中、扫散太阳,点按耳门、听宫、听会、百会, 对侧语言区运动区鸣天鼓 5 分钟。 (2)点按曲池、合谷、手三里,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上肢诸关 节,最后抖法结束手法 5 分钟。 (3)点按三阴交、太冲、太溪、涌泉,拿捏上肢肌群,被动活动下肢诸关节 5 分钟。五中风后遗证(风痱)康复治 疗康复一词有“恢复原来良好状态”之意, 中医学含义是“ 恢复平安或健康”的意思, 现代康复医学 领域中,康复主要是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具体说,康复就是 综合协调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减
25、轻残疾和因残疾所 带来的后果,使得残疾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在康复治疗后, 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康复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 伤残疾患,慢性病 证,老年病症,恶性肿瘤以及急性热性病恢复期的诸多病证等。中 风后遗 症引起的肢体残疾症是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症之一。对中风病的康复治疗,主要是 针对中风后遗症,就是要解决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问题既要延长寿命,又要有 较高的生活质 量。关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一般认为,在病情稳定,意识恢复后,就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在发病后 3 天开始全面进行康复,出血性中 风,在 14 天后开始进行,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与病程有密切的关系。 认为 ,发病后数天内,运
26、动功能就可能开始恢复,13 个月内恢复达到最大限度。3个月后可能因挛缩形成,恢复的程度要 变慢,因此必 须争取在 发病后的三个月内积极采取康复治疗措施。 对病程较长者,其潜在的功能恢复能力也不容忽视,常见有发 病 2 年的患者,若 进行合理的康复治 疗,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期康复主要解决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问题。方法如下:1 运动功能训练: 包括肢体的被动训练,助力运 动、主 动 运动、抗阻运动。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遵循着人类运动发育的规律,要 经过 抬头、翻身、起坐、站立、步行的过程。 肌力的训练,应当从被动运动到助力运动,再到主动运动,最后到抗阻运动的过程。一般认为,肌力在 3 级以下
27、者仅以被动或助力运动为适宜;当肌力在 3 级以上时, 则可以进8行整个肌群的主动或抗阻运动训练,但多采用短 暂的最大助力法,不间断耐力练习。1 被动运动训练:(1)早期患肢床上体位的放置:上肢、下肢,放置功能位上.(2)早期床上的被动运动: 运动肩关节,运动下肢的髋膝关节.(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程序:1)床上训练: 抬头、翻身 坐起、坐起平衡 卧位坐位2)跪位练习 :包括双膝立位平衡和单膝立位平衡的训练。3 )坐位站位 站位平衡训练 4)步行训练 :迈步步行训练实用行步2 主动运动训练方法:(1)上肢功能训练:即双手指交叉,伸展肘关节,外旋并上举前臂。(2)下肢功能训练 :1)髋、膝、踝关节的
28、运动 2)立膝 3)桥式运 动。 (3)坐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1)床上靠坐 2)无依靠坐位或床边坐 3)坐位平衡训练 4)坐站练习,高凳低凳。(4)站立平衡及步行训练:下肢肌力达 3 级以上,单腿负重体重的 2/3,下肢三部关节具备了自定协调伸展运动能力。(5) 借助于新引进平衡评价与训练系统进行的平衡功能训练。 (6)借助于多关 节训练仪进行的关节活动度训练。2 作业训练:9.2.1 运动技能性动作。9.2.2 日常生活动作:(1) 床上活 动(2) 进食动作(3)更衣(4)移乘(5) 个人卫生。9.3 言语功能及吞咽功能训练:借助新引进的言语评价与训练系统,专职人员进行言 语、吞咽 训练
29、。主要手段:发声练习、专项视、听、 说、写 练习、冰刺激。疗效判定一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志、言 语、肢体运 动功能等主症状进 行综合评定,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 脑血管病学术 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1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2)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 级 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 务。 1 级 生活处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 级 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3 级 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4 级 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 时照料。5 级 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6 级 卧床,有部分意 识,可喂食。7 级
30、植物人状态。2 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1)基本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100%,病残程度 0 级(2)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89%,病残程度 1-3 级 (3)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4)无变化 功能缺损减少或增加在 8%以内。 (5)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以上。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1)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 70%(3)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30%。注 :计 算 公 式 (尼 莫 地 平 法 )(为 治 疗 前 积 分 治 疗 后 积 分 )治 疗 前9积 分 100%。本年度新完善内容:1.康复治疗技术方面1)借助于新引进平衡评价与训练 系统进行的平衡功能训练。2)借助于多关节训练仪进行的关 节活动度训练。3)言语功能及吞咽功能训练:借助新引 进的言语评价与训练系统,专职人员进行言语、吞咽训练 。主要手段: 发声练习、专项视、听、说、写练习、冰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