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教师优秀论文小学教师优秀论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研究述评摘要社会支持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什么类型、什么来源的社会支持最为有效目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有关研究的回顾, 梳理出中学教师群体所面对的社会支持层次结构、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的有效性, 以及社会支持作用机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 为促进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学教师教师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 通常被人们认为身心健康水平较高, 但实际上又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 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 有 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 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 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 82.20%, 1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国内近年来的系列研究也揭示, 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身心健康水平。23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其他个体一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与社会心理刺激的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同时还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 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个体素质及控制感等心理中介因素是比较受关注的。56而社会支持又因其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和改变
3、的性质, 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拟从社会支持的内涵与层次结构、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作用机制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从而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求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 社会支持的内涵与层次结构社会支持的概念首先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社会病源学中, 目的在于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 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着重于个体, 这种聚焦式的个体研究将个体从所属环境中抽离出来, 忽略了个体与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Lewin 于 1951年提出了场论的行为函数式 B=f (P, E), 这
4、一公式意指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由此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放大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系统, 从个体扩展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支持概念的出现及其所涉及的问题引发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从一般意义上说, 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7对于社会支持的功能, 研究者一般采用“功能性取向”(functional approa
5、ch) 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已经达成共识的有 3 个方面: 工具性的、情绪性的、认知性的, 其中工具性支持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获得的一种支持, 指提供服务或物质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 情绪性支持被认为是一种提供鼓励、温暖、爱或情感给他人的支持, 包括关心、信任和同理心; 认知性支持是给予他人讯息、建议或指导的支持。另外还有学者认为, 8社会支持还有尊重性的功能和友伴的功能, 但在这两点上, 研究者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在对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支持进行测查时, 一般会考虑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及其功能, 所以在社会支持的量表编制上, 体现出两个层次: 一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一是社会支持的类型。从来源上
6、看, 一般包括了被试与家庭成员、同事、朋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团体的关系; 从类型上看, 则一般包括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9对教师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则发现, 与其他群体相比, 社会支持的来源可包括被试与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类型则相同。 1011这种来源上的差异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 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来自校领导的支持是他们社会支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 教师工作倦怠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管理者支持间存在显著相关, 来自校领导的支持比来自同事和朋友的支持更重要。12而学生作为教师工作过程中最频繁的接触者,其支持性也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二、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教
7、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正性的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越多,负性体验、负性情感就越少, 他(她)的总体幸福感越高, 而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13社会支持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沮丧、焦虑、长时间压力等的心理困扰; 相反地, 当长时间缺乏社会支持时, 此种缺乏状态本身便具有相当的压力, 特别是对那些有高度社会需求却无法获得的个人。14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适应的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而且研究结果大都显示,在正常人的样本上, 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及心理困扰有显著相关, 社会支持与心理损害存在负相关。对教师群体职业倦
8、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发现, 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 更不易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因此, 提高教师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职业枯竭的有效策略。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 来源于领导(如校长) 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15而 Schwab, Jackson 和 Schuler 16则发现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与教师的低枯竭有关, 来源于同事的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作用更大。王芳和许燕17的研究发现, 来源于学生的支持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的作用最大, 其次才是校领导的支持。宋中英18的研究则发现, 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
9、程度最有效, 同事支持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 Sarros.J.C 和 SarrosA.M 19发现,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 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 对于减轻教师的职业枯竭更有效。不过 Keith 和 Elizabeth 20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情感支持中的积极倾听教师对工作的负面抱怨, 反而加重了而不是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王芳和许燕21的研究发现情感支持比实际支持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水平更有效。从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对教师群体来说, 能够影响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来源于学校, 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支持相对
10、于其他因素而言更为有效。而从社会支持的类型上来说,情感支持的作用似乎大于实际支持。这给学校管理者以启示, 即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 要注重发掘学校支持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同时, 也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 如尊重教师的人格, 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 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 多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维护教师的身心素质。三、社会支持作用机制与教师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的研究所证实, 但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11、机制却少人研究。尽管教师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有共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在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上, 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争论, 纵观目前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两种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可以作为探究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参考。(一)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认为, 社会支持因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型出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认为社会支持因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构建了主效应模型。(二)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效应模型。随着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的深入, 不少研究2223已
12、证实, 社会支持使个体在感知到有压力或问题时, 有人可以提供协助、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联系有归属感, 从而可以促进正向情绪的产生, 增加个人对外在环境变化和问题的控制感。通过这样的过程, 个体会重新评估环境变化或问题带来的伤害, 从而增加有益于个体健康的行为, 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应对的资源, 使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 尤其当面对压力时,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 使个体在面对压力应激时所受到的伤害减弱, 从而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构建了缓冲器效应模型。尽管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缓冲效应已经得到了大部分研究的证实,
13、 同时也要看到, 社会支持作为外在因素, 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时, 离不开个体内在素质的支撑, 如人格特点。对教师群体而言, 亦有研究24证实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中, 社会支持是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或者是通过内在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发挥影响, 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这样, 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会是一个更加多维多层的模型, 有待于进一步的整合研究。注释:12005 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EB/OL.http: /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 2002 (5): 78-80.3肖少北, 李玉美.
14、 海南省 4 县市 400 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4): 76-77.4张颖.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 (12): 75-76.5E. P. Sarafino.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M. John Wiley & Sons Press, 1990: 73-81.6Coyne J.C.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ialsupport and coping
15、 process J.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1991 (42): 401-425.7李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 天津社会科学,1998, (1): 67-70.8邱文彬. 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J. 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 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 . 2001, 11 (4):311-330.9肖水源, 杨德森 .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 (1): 184-187.10Roll V D, Ulrich W. Stress And Strain In Teaching: AStructural Equation
16、Approach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 2001: 71-83.1118宋中英. 城市初中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9 (3): 67-73.1219Sarros. J. C, Sarros. A. M. Social Support andTeacher Burnou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992,(1) : 30 - 37.13闻吾森, 等. 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
17、志, 2000, 24 (4): 258-260.14黄宝园, 林世华. 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对压力反应历程影响之研究: 结合统合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式二计量方法J. 教育心理学报(台湾), 2007, 39 (2): 263-294.15Ronald J B. Predicting teacher burnout over time: effects ofwork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oubts on burnout and its consequencesJ.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An International
18、 Journal,1996, 3 (9): 261-275.16Schwab R L, Jackson S E, Schuler R S. Educatorburnout: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J. Educational ResearchQuarterly, 1986, 10 (3): 14-30.1721王芳, 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4, (5): 568-574.20Keith F P, Elizabeth T.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effectsof support
19、in the work environment J.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6, 11: 89- 97.22Fagan, J., Bernd, E., & Whiteman, V. AdolescentFathers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Involvement with Infa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7, 17 (1): 1-22.23Scarpa, A., Haden, S. C., & Hurley, J. Community ViolenceVictimization and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Violence, 2006, 21 (4), 446-469.24刘毅, 吴宇驹, 邢强. 教师应对方式影响职业倦怠: 教学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30(5):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