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6158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原因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 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措 施 影 响政治 中央: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地方:郡县

2、制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 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基本疆域交通 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进交通发展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皇帝独尊: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 。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3、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2)三公九卿制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贤” “能”由皇帝任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3)地方:郡县制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的。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的局面。(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

4、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 多万民工)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 多万人/年)4、刑法严酷:5、赋税沉重: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1、功: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5、: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2、过: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第 2 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1)主观: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3、表现(1)制度建设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

6、)重用人才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 ;办学科举,广开才路。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 ;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3)从谏如流(4)慎用刑法(5)轻徭薄赋,修养生息 (6)力倡节减(7)民族政策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

7、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第 3 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措 施 影

8、响 结 论平定“三藩” 历时八年,终获全胜剿抚并用,有利安定收复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抗击沙俄入侵 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册封五世班禅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1、平定“三藩” (1673-1681)“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撤藩之争: 撤藩过程: 撤藩策略:重用汉将,剿抚并用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

9、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2、统一台湾关于台湾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 1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 230 年

10、(三国吴黄龙二年) ,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 1 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 ,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 38 年(16241662) 。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1885 年,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1949 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

11、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 “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 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看,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 3、抗击沙俄尼布楚条约意义: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4、平定准噶尔部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

12、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葛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阴谋分裂祖国。1690 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

13、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5、册封五世班禅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 ,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活佛” ,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

14、为他们的“转世灵童” 。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6、结果和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

15、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思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措施,较以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抵制外来侵略)三、对康熙帝的评价1、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2、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16、固守农本思想实行“更名田” 。更名田又叫“更名地” “更明地” ,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康熙八年(1669 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 ,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 ,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 ,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措施为人口的

17、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鼓励垦荒,修治黄河。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3、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

18、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 全唐诗 康熙字典 。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拉开了长达 150 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

19、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

20、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 、 ”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 ,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第 4 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条件(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1、,形成“士”阶层。(2)历史传统: “儒”地位的变化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1) “礼”的思想含义:“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 “正名”(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

22、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 “仁”的思想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方法:“忠恕 ”之道(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怒”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4、中庸之道 实现仁的方法(1)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

23、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5、意义(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2 )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6、孔子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

24、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学而优则仕” 。二、孔子的历史影响1、国内:创办私学: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张“内圣外王”: 孔子主张的“内圣外王” ,成为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

25、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国外: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孔子在世界人类中有深广影响,尤其对东亚诸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第 5 节、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柏拉图生平事迹(1)青年时代: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师徒关系(2)游历生涯:柏拉图在地中海沿岸的游历(3)教学生活柏拉图创办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目 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情 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a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b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c 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

26、、哲学、音乐d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影响:首先,雅典学园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它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或者至少是大学的萌芽,现代大学中的学院、研究院有时还被称为 Academy,原因就在于此。其次,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基地,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 、 “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最后,雅典学园成为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还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等,学园特点:a、政治思想的“集散地” 。 b、对自然科学

27、知识的重视。2、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时代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家庭影响老师的教诲游历生涯。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3、柏拉图思想的内容哲学思想: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唯心主义理念论;推动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理念”就是城邦最初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是它的最初原型。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型”因为天长日久而被历史尘封起来,从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柏拉图认为要唤起人们对本

28、真城邦“理念”的“回忆” ,就必须在城邦“原型”即 “理想国”的指导下,改造或改变现实的城邦,使之重新回到稳定和秩序的轨道上来。那么柏拉图的“理想国”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呢? 政治思想理想国代表作:国家篇 (曾经翻译理想国 )观点:a、理想国家: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 “智慧之德”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勇敢之德”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 “节制之德”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b、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c、实现“理想国”的两种办法。对统治者进行严格完善的教育。子女一出世便离开父母,由国家养育和施行教育、训练。首先进行体育和诗歌

29、、音乐教育。前者可以锻炼身体,后者可以培育美感与和谐精神;其次进行天文学、数学教育,以提高认识世界现象的能力;最后是对经过选拔而产生的优秀者实行高等教育即“辩证法”的教育,使他们学会洞察理念世界的方法。然后,他们就可以担任各种统治的职务,执行管理国家的任务。对统治者实行“共产”制度。对于不拥有权力的第三等级,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私人财产和家庭。但对于统治者,必须取消私有财产,取消家庭,过集体生活,住公共房子,吃公共饮食,目的是使统治者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评价:a、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b、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分工建立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所以

30、这是一个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权力必然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但是,在这些渴望并争夺权力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符合柏拉图“哲学王”的道德标准呢?可见这种设想只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晚年的柏拉图历经政治的风风雨雨,终于也认识到这种“ 理想国”存在的缺陷,与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开始着手设计“第二等理想国”“法治国 ”。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 4、柏拉图思想对世界的巨大影响。(1)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

31、献。理性主义是柏拉图最突出的特点。如果人们承认西方文明是一种以理想为代表价值核心的文明的话,那么,柏拉图便是这种理性主义的肇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对世界、对社会还是对人生,柏拉图都坚持一个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状态。(2)柏拉图的学说还对基督教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基督教神学从他那里吸取了大量的理论营养,柏拉图哲学构成了它最基本的思想来源。总之,不理解柏拉图,就不能理解基督教文明,也就不能理解整个西方文化。正如西方后来的哲学家评价:“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所组成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32、 ” 问题探究: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的文化巨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相同之处: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仁学”和“理念论”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两者都比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都最终倒向人治。不同之处:孔子的仁最根本的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第 6 节、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土多德一、亚里土多德生平1、御医之子(前 384 年)公元前 384 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

33、部色雷斯的小城斯塔吉拉,当时色雷斯处于北部强国马其顿王国的统治之下,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2、学园精英(前 367 年)17 岁时,亚里士多德像许多希腊青年一样,到当时希腊的文化教育中心雅典求学,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柏拉图曾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其他学生构成学园的身体。“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 (尊师而不盲从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3、王子之师(前

34、 343 年)公元前 347 年,雅典受到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威胁,反马其顿情绪高涨。由于亚里士多德家族与马其顿王室的关系密切,亚里士多德受到雅典人的敌视,于是,他匆匆离开雅典。公元前 343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欣然前往。他教授亚历山大政治学、论理学、诗歌以及历史等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4、重返雅典,建立学园。 (前 335 年)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次年,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

35、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吕克昂学园图书馆的藏书超过阿卡德米学园数倍。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学派” 。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5、落寞辞世(前 322 年)公元前 323 年,年仅 33 岁的亚历山大在灭掉波斯帝国、征服印度河流域后病逝,随即希腊各地掀起反马其顿的的浪潮,雅典成为反马其顿的中心,

36、由于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王室的亲密关系,因而成了反马其顿派打击的对象,他受到法庭指控,被控不敬神,为了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他离开雅典,逃往外地。一年后,亚里士多德客死他乡,享年 62 岁。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这句话表明并得到公认,那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亚里士多德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扩大了他的学术影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丰富的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亚里士多德有哪些重要思想。二、亚里士多

37、德的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亚里斯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哲学到他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哲学认识论就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 。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

38、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树”这个概念的争论,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只有一棵本质的树,其他的都是模仿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说:“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的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理念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即把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而不是理念。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他最终抛弃了柏拉图的唯心论,而确立了这种二元论,即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组成的。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

39、论的批判不彻底,因为他在对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有时正确,有时糊涂,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2、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逻辑学。直到现在,人们公认他是逻辑学这门专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的学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 。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 B 是 A(大前

40、提) 并且所有的 C 是 B(小前提) 则所有的 C 是 A(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其中包含 A、B、C 三个概念。3、政治思想:法治优于人治(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和内讧的原因是什么?(不平等 )结论:最好的城邦治理方式法治优于人治他和柏拉图的区别就在于:柏拉图强调人治,即哲人统治,只是在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他才提出法治的观点,但他忽视了法律的性质,只强调了应该守法,而忽视了如果法律本身就是恶法,那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一方面强调了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要守法,另一方面还强调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良好的法律,只有这

41、样才能实现法治。4、伦理思想:中道理论所谓“中道” ,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 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极富者品性“逞强放肆、至犯重罪”极贫者品性“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品性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 三、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1、他创立了庞大的科学研究体系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2、提供

42、了科学的方法论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第 7 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原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思想基础: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清教徒运动导火线:苏格兰起义2、革命经过(1)爆发标志:1640 年新议会的召开(2)进程: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两次内战时期(1642164

43、8)共和国时期(16491660) (革命高峰)护国主时期(克伦威尔 1653-1658)(理查 1658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光荣革命 (1688) (革命结束)体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封建旧贵族的妥协二、克伦威尔活动1、 “新贵族”时代出生和求学时期:1599 年出生于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1616 年(17 岁)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继承父业并成长为新贵族议员:1617 年继承父业;1628 年首次当选议员,开始政治活动。参与反对专制王权活动:1640 年再次当选议员,参与起草大抗议书2、从马斯顿到纳西比(治军)议会军统帅双方:王党(

44、封建贵族) 议会军(主力:自耕农.、市平民,领导:资产阶阶、新贵族)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1642 年组建“东部联盟” ,并取得温斯比战役胜利1644 年指挥马斯顿荒原战役,所部获“铁骑军”称号(首次大捷)1645 年组建“新模范军” ,后实际统帅这支军队1645 年指挥纳西比战役,取得议会军对王军的决定性胜利。1646 年,攻克王军大本营,第一次内战结束。之后,第一次清洗议会。 (转折点)1648 年指挥参加第二次内战并攻克爱丁堡。之后,第二次清洗议会。1649 年 1 月判处查理一世死刑3、共和国时期(16491660) 1649 年 5 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国1650 年远征苏格兰

45、,取得邓巴尔战役胜利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 ,引发英荷战争,英国获胜。1653 年就任“护国主” ,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1658 年病逝4、克伦威尔独裁统治(16491658)对内:政治上:镇压平等派,掘地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 ,打击英国的海上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三、克伦威尔评价1、肯定之处: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军事上: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政治上: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外交上:颁

46、布航海条例 ,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经济上: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2、缺点与局限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3、总体评价:功大于过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第 8 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一、华盛顿早期的生活经历1、出生1732 年 2 月,华盛顿生于北美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富有的大种植园主家庭,他的祖先从英国渡海来到弗吉尼亚,创下了最初的基业。2、童年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 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在孩提时代,

47、乔治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关。从孩童时代起,他便渴望成为一名正直高尚的人。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3、少年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他十分勤奋刻苦,尤其对数学和历史兴趣浓厚,通过自学不断丰富自己,这对他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16 岁时,学习了土地测量技术,并被任命为英国殖民政府的测量员。几年的测量生活,艰苦的野外生活,既磨练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不怕困难、乐观豁达的性格,也使他学会了与印地安人交往。4、青年20 岁,继承弗农山庄,经营较大的种植园(17

48、52 年) ;参加七年战争,屡建奇功,其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到积累;由于对为英国殖民者作战的前景感到失望,辞去军职,回家做农庄主人,并被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早年的人生经历培养了他优秀的人格品质。早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他以无穷的精力和毅力率领大陆军南征北战,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二、领导独立战争1、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政府对北美的殖民政策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的传入直接原因(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 年)矛盾激化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决议(1774 年)2、战争过程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4)建军:整编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1775、5)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临危受命,决心从整顿军队入手,他一方面筹措粮草和枪弹,充实装备,另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严肃军纪,重视思想教育,号召为自由而战。大陆军的面貌为之一新,战斗力迅速提高,光复波士顿首战告捷。 (1776、初)建国:发表独立宣言 (1776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 年)胜利:约克镇大捷(1781 年)法、荷援助,康华利率英军投降。这是北美独立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战争到此实际已经胜利结束。结束:1783 年,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3、胜利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