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感染:是病原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2、机会感染:寄生在人体体 表 和肠 道 中的正常微生物及环境中一般不致病的微生物,在宿生受外伤免疫功能受损时,可引起感染,称为机会感染。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机会感染常见于:细菌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silent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4、显性感染:又 称 临 床 感 染 , 是 指 病 原 体 侵 入 人 体 后 , 不 但 引 起 机
2、体 发 生 免 疫 应 答 ,而 且 通 过 病 原 体 本 身 的 作 用 或 机 体 的 变 态 反 应 , 导 致 组 织 损 伤 , 引 起 病 理 改 变 和 临 床 表现 。5、 侵 袭 力 : 是 指 病 原 体 侵 入 机 体 并 在 机 体 内 生 长 、 繁 殖 的 能 力 。6、病毒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状态。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但有传染性。7、潜 伏 性 感 染 : 病 原 体 感 染 人 体 后 , 寄 生 在 机 体 中 某 些 部 位 , 由 于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足 以将 病 原 体 局 限 化 而 不 引 起 显
3、 性 感 染 , 但 又 不 足 以 将 病 原 体 清 除 , 病 原 体 便 可 长 期 潜 伏 下来 , 成 为 携 带 者 。8、传染源:是指病毒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9、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之。10、流行: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称之。11、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之。12、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13 潜伏期:从病原侵入人体后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14 伤寒复发:即伤寒病人在退热后 12 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
4、,血培养再度阳性,是由于潜伏在病灶中的细菌在免疫力降低时再度繁殖侵入血流所致15 伤寒再燃:病后 23 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 57 天后回到正常,血培养可为阳性,此时症状加重,可能与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 13-15 天,三日疟为 24-30 天,恶性疟为 7-12 天4、国际上四个 ARV 药物(抗 HIV 药物)分为:核苷类反转录抑制剂 、非核苷类反转录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进入和融合抑制剂5、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分期有:黄
5、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6、肾综合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7、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肝脾大8、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传播,乙肝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途径传播9、不同类型的肝炎潜伏期:甲肝 2-6 周,平均 4 周。乙肝 1-6 个月,平均 3 个月。丙肝 2周-6 个月,平均 40 日。10、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重型肝炎引起哪些并发症):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11、典型霍乱三期: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12、根据 CM,脊髓灰质炎可分为:无症状型、
6、顿挫型、 无瘫痪型、瘫痪型13、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主要临床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惊厥14、急性菌痢可分为 4 型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菌痢又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丙肝的传播途径(1)输血及血制品(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4)性传播(5)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1)HBsAg 与抗 HBs:HBsAg 是 HBV 感染最早出现的指标,也是 HBV 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抗 HBs 是急性 HBV 感染最后出现的指标,也是一种保护性抗体。(2)HBcAg 与抗 HBc:血液中无游离的 HBcAg 存在,存
7、在于丹颗粒的核心,不做常规检查。抗 HBc 有两种抗体,一种是 IgM 型,急性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时出现,另一种是 IgG型,高滴度同 IgM,低滴度表示既往 HBV 感染。(3)HBeAg 与抗 HBe:HBeAg 是 HBV 活动复制传染性的重要标志。抗 HBe 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二是 20%-30%仍可检出 HBV 抗体,部分可能是前 C 区突变。(4)PreS1 与抗 PreS1:还未作为常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5)PreS2 与抗 PreS2:还未作为常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 严重的及消化道症状,如极度乏力、腹胀、恶心等 2 黄疸进
8、行性加深,每天上升17umol/L3 迅速出现腹水 4 明显出血倾向 5 出现肝肾综合征 6 出现肝性脑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各时期的治疗原则1 发热期 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 DIC2 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3 少尿期 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4 多尿期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5 恢复期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 12 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霍乱的诊断要点一 确定诊断 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1 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
9、霍乱弧菌阳性2 在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3 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 5 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二 疑似诊断 具有一下之一者1 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 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流脑和乙脑的鉴别诊断流脑 乙脑病原菌 脑膜炎奈瑟菌 乙脑病毒发病 急性 急性发热 早期出现 早期出现脑神经受累 少见 多见脑脊液细胞数 明显升高 中度升高主要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血糖 明显降低 基本正常蛋白质 明显
10、升高 轻度升高氯化物 降低 基本正常涂片查菌 脑膜炎奈瑟菌 无其他检查 2 微球蛋白 乙脑病毒分离流脑和乙脑的主要区别流脑是脑膜炎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充血,炎症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现象,好发于冬春季,临床症状有感染中毒症状,颅内压升高,脑膜炎刺激征,早期休克及皮肤瘀斑瘀点等,常无椎体束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乙脑是脑神经细胞受病毒损害引起的以变性坏死为主的病变,好发于夏秋季,临床症状严重有感染中毒症状,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嗜睡和昏迷等,但无早期休克及皮肤瘀斑瘀点,脑脊液呈病毒感染性改变血吸虫的临床分类临床分类: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根据临床表现的分型1 巨脾型 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绝大多数,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主要表现。2 腹水型 是严重肝硬化的主要标志3 结肠肉芽肿型 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4 侏儒型 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机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