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倾爱心 铸师魂2007 年,秦惠娣老师调入北景初中一直从事历史学科教学。秦惠娣老师用创新,书写了北景初中历史学科新辉煌;用敬业,创造了平凡中的伟大;用爱心,缔造每个学生的辉煌未来。一、大胆创新,积极投身课改。50 岁的秦惠娣老师,一直工作在毕业班工作的第一线。像秦惠娣这样年龄的老师不是退居二线,就是请病假享受天伦之乐,而她仍默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无悔追求。2011 年 10 月 17 日第二节课,秦惠娣老师正在指导学生按学案要求自主学习,听课老师聚精会神的观摩,学生讨论激烈,这是正在举行的公开课赛讲的一节课。整节课在学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老师点拨解决共性问题,拓展
2、提升纵深发展。你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交流;你看,学生在黑板上的精彩展示;你看,秦老师的巧妙点拨,充分说明秦惠娣老师的“学案教学”已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更是这位工作 30 年老教师大胆创新,积极投身课改的佐证。秦惠娣老师也是一个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的好老师。在课堂改革上她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教学成绩连创佳绩。秦惠娣积极参加课改实践,积极参加学校每一次教研活动;从不放过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次到衡水二中、太谷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主动参加“国培计划”对于只会使用鼠标点击的秦惠娣老师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秦惠娣老师从不因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而固步自封,也从不因历年成绩优秀而放弃学习。她始终认为学习是进
3、步的源泉,与时俱进是不竭动力。她在 2011 年花费 2000余元订阅大量的与课改有关的报刊杂志,努力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得到改进,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提升,确保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是精品课。在学校、县多次课堂大赛中秦惠娣老师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由于她能够因材施教,能够将课堂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2011 年中考练兵考试中,秦惠娣老师的历史两率和取得了全县第一名,优秀率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一举扭转了我校多年历史成绩不佳的局面,为学校中考成绩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二、爱岗敬
4、业,无怨无悔做奉献。2011 年毕业生常银洁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凌晨 3 点的时候她起来上厕所全校亮着的唯一灯光就是秦老师房间。 ”秦惠娣老师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忘我的工作着。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秦惠娣老师在楼道推电动车的时候,不小心腰部被电动车砸伤,加上多年的职业病腰间盘突出,医生要她做手术,住院一个月。想到等待上课的孩子,想到初三时不待她的紧迫,她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当载着秦惠娣老师的车进入学校,被感动的同事,同样牵挂她的学生涌进了她的房间,谁能不为这样的老师而感动呢?秦惠娣老师拖着疼痛的身躯,爬在床上准备学案、指导上课、批改作业。她这群可爱而又不失淘气的孩子,在这期间是全校学习
5、纪律最好、学习最刻苦的孩子,这可能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好证明,也是她自身人格魅力的彰显。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工作累垮,2000年的时候她也曾经因为工作将子宫切除手术推迟了 2 个月,她就是这样一心一意铺在工作上,为了孩子忘记了病痛。秦惠娣老师这个年龄段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多事之秋,在今年婆婆染病、女儿出嫁,她都匆匆应付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义务。特别是今年 9 月 25 日,老父亲病重,她匆匆将老人家送进医院,第二天星期一,她又站在了讲台上,直至 10 月 3 日,老父亲去世她一共尽孝了两天,成为她终身的遗憾。秦惠娣老师愧对家人,她把她的时间、她的精力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和更需要自己的孩子们。三、奉献爱心
6、,温暖每一个学生。2011 年的毕业生王峰炎是学校出名的“调皮生” 。 有一次上课时,秦惠娣老师首先注意的就是他,讲课时从不忽略他的存在,特别是在一些课上努力地把他引入课堂氛围之中,使他也参与其中,这样他居然有时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使我大感欣慰,而且我也暗暗观察,当他思考问题,自己独立作业时,突然间整个人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特别的认真,特别的乖。还有一次,秦惠娣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题作业,王峰炎也仔细地做了,可是还有些搞不懂,所以早嘟囔着“不会” 。于是。下课后秦惠娣老师便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对他进行了引导,可以说他领会得很好,他也很高兴。就借这个机会,秦惠娣与他耐心地交谈了一段时间,告诉他认真学习是不会给他带来坏处的。又问他:你白白浪费时间,毫无进取心,对自己会有好处吗?与他的交谈中,从他的表情中秦惠娣老师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实际上也是要求进取与上进的,也是希望自己能做好的,所以平时有机会就会耐心地开导他,他的中考历史成绩是他的最好成绩。秦惠娣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温暖了她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望她 30 年走过的路,追求的艰辛和丰收的甜蜜交织在一起,充实着她平凡的生活。而今她虽已知天命之年,但她献身教育的痴心不改。她仍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鞠躬尽瘁,耕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