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59583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行为心理学》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http:/ 。但如今,透过行为心理学 ,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它、了解它。譬如,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戴眼镜的人智力较高,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知觉,亦即刻板印象;又如,一开始就受到双亲粗暴干涉的爱情关系,无论后来两人是否成婚,彼此相爱之情随着这种干涉程度的增加,反而愈加递增,甚至至死不渝,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再如,一个人如果害怕另一个人,他反倒可能对那个人特别友善,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反态行为;还有,压根儿就不想去赴一次不愉快的约会,因而在约会过期之后,才突然想起这件事,则是一种过失行为;而有对夫妻,在前一天晚上大吵大闹,甚至于动了手,大有“有你没我

2、” 、 “不共戴天”之势,可是,第二天便重归于好,又肩并肩地出门买东西了,旁人对这件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对夫妻实质http:/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上正是从这打闹中获得快感,这便是一种退行行为;人快乐,是因为笑;人伤心,是因为哭;人恐惧,是因为战栗;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由此我们得以卓有成效地揣度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洞察人的行为,最终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http:/ 1,2,3,4,5,让我记好某一张牌和花色,然后,他把五张牌放进自己的衣袋中,看着我叫我使劲地想那张牌,

3、最后他说已经猜中我心中想的是第几张牌,于是由衣袋中拿出四张牌来插回到那叠牌中,这时他要我说出默记的是第几张牌,什么花色,我说是第四张牌草花 4,他立刻由衣袋中拿出留下的那张牌,果然是草花 4!我不服气,自己抽了五张牌,排好次序默记了一张,让表哥再来一次,结果又猜对了!真神了!又试了几次,仍然是一猜就中!我是不相信表哥真能看透我的心思的,这里面肯定有一个窍门!然而,我考虑了好长时间,还是琢磨不出猜心术的奥妙所在,于是我便再三央求表哥,要他说出猜心术的秘密!表哥哪里经得起我死缠活磨,终于把奥妙告诉了我。读者现在不妨想一想,猜心术的奥妙是什么呢?在本书中,我提供了答案,但是请不要过早地去找答案自己先

4、想出来!http:/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前言一、现代心理学的潮流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灵魂的主宰。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见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 427公元前 347)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

5、;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us,354430)又进一步认为,通过对意识的内省,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按最早出现于 1590 年之心理学原名之 Psychology 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 与 logos 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 ;后者,意指“讲述” 。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

6、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 。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Max Wundt, 18321920)于 1879 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冯特提出,把心

7、理或精神作为“物” ,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http:/ 1874 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学的独立宣言。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

8、群起反对。反对的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 ,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识

9、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

10、察人类行为。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Hull.C.L, 18841952)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托尔曼(Edward

11、Chace Tolman, 18861959)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然而,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

12、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http:/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动)所决定的。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

13、响之大。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 18851952)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 18921949) 、弗罗姆( Erick Fromm, 19001980) 、艾瑞克逊(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 )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

14、,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 18801943) 、苛勒( Wolfgang Khler, 18871967) 、考夫卡( Kurt koffka, 18861941)等人即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

15、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

16、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http:/ Lewin, 18901947) ,表现得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 ,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

17、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罗嘉思(Carl Ransom Rogers, 1902 1987)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

18、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

19、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二、动力心理学观点毫无疑问,心理学如果以实用为目标,那就应该把研究的重点,置于支配、调节人的行为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上。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哭和笑,都是人的行为。但是,无缘无故的哭,或者无缘无故的笑,绝对是没有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20、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 ,往往与周围的实际状态有所不同。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真真确确,实实在在。http:/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这,在心理学中常常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人,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讯问旅行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旅行人并未答话,只是默默

21、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更使店主人莫名惊讶,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还不知道吗?”旅行人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这个故事是说,旅行人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落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这说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落雪覆盖的湖面” ,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不过,必须看到,由于不同的

22、人人生经历不同,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 “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 ,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 ,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

23、响。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则存在着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连续而又复杂的中间过程。它们,就是最终决定人的特定行为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人的心理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总是起着支配、调节有机体行为的作用。所以,在整个反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反射的意义在于,它总是激发有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顺应环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因此,反射,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因而,所谓行为,即有机体对环境

24、刺激的顺应。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http:/ 心理的动力基础第一节 人的内部心理动力日常生活中,常有宏观扩散不可逆的现象。例如,把几滴液溴滴入一个充满空气的烧瓶中,一会儿,溴原子就自动地散布开来,使得溴在烧瓶中各处的浓度都相等,但是,溴散布到空气中后,即不会自动地转回液溴;又如,将一滴蓝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墨水便会自动地向外扩散,以至使一杯清水最终成为一杯浅蓝色的溶液,然而,扩散以后,再也不会自动地聚集成一滴浓墨水;再如,摩擦生热,摩擦的机械运动会自动地转变成热运动,而热运动,却不会自动地再变回摩擦的机械运动。对于这些宏观扩散不可逆的现象,按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分析,则是分

25、子(或电子)排列秩序越来越混乱的现象,亦即无序度增加的现象;按照能量的观点分析,则是能量的“品质”下降现象,亦即能量耗散现象。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与非心理的物理过程,存在着同一的自然基础。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能作为基本动力。这种能,就是心理的能,简称心理能。人们过去习惯上,也把它称作力比多。在人的心理领域,心理能是一种多寡不定的力量。这种能量,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寻求对象,加以释放。心理能从其本源来说,是人脑的间隙组织所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存有自动保持有机体某种适度兴奋状态的特性。对于有机体而言,这种物质是一定的,或者说,是有限的。作为自然机能的一部分,它,总是处在持续、永恒

26、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缺,则寻求收缩,过,则寻求扩张,与自然机能不可分离。所谓静极思动,动极思静,道理即在于此。这种物质,一旦被有机体以感受环境刺激的形式激扬起来,经血液的输送,进入人的心理领域,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的格局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一种内在的、与无机界释放能量的盲目冲动相类似的生命冲动,从而,给有机体造成紧张;这种紧张,总是驱使心理的个体通过肉体的与精神的活动,来寻求释放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直到有机体恢复到最初的那种令其较为舒适的紧张水平。因此,心理能,是生命紧张、生命兴奋、生命冲动的原始基础。心理能量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机体紧张状态的梯度的增加。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

27、隐藏的意义!http:/ 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系统。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无一不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它,总是在不断地吸取、不断地容纳并且不断地释放心理能量。人的心理,是非平衡的。因为,对于有机体而言,平衡,实质上就意味着死亡。人的心理,总是处于非平衡的开放状态。当输入人的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低于某一临界阈值(这一临界阈值,我们又可称之为意识阈的下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连续的、平滑的、趋向平衡态的变化,并伴随着无序的增加和结构的破坏。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处于一种杂乱而又无序的状态,尚未达到有机体所能觉察的水平。因而,心理

28、的个体即使在耗费了很大的气力之后,也只能是既无所知,亦无所感,而不能将这一心理历程(即某一生命冲动)转变为意识的材料。此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无意识。无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无意识,是不能被意识到的东西。无意识所储存的东西,始终皆不可能为意识所提取。当输入人的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达到某一临界阈值(也就是意识阈的下限)而又未超过另一临界阈值(这一临界阈值,我们又可称之为意识阈的上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产生一种不连续的突然变化,导致结构的形成和有序的增加。此时,由于有序态(结构)从原来无序的介质中出现,因而,心理的个体可以很容易地觉察到有机体自身生命冲动的存在。尽管这

29、一生命冲动并不知道外界现实情况,但却有可能被意识所提取,从而,转变为意识的材料。当这一生命冲动尚未被转变为意识的材料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前意识。前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前意识,是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被意识到,但在以后,却有可能被回想起来的东西。前意识所储存的东西,随时都可能为意识所提取。当这一生命冲动被转变为意识的材料,也就是,当心理的个体直接从知觉出发,借助精神将这一生命冲动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趋向专一目标以与外界环境现实相联系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意识。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意识,是在被心灵感悟的状态下存在的东西。意识所储存的东西,总是同时和记忆相联系。当输入人的

30、心理领域中的心理能量更进一步增加(超过意识阈的上限)时,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由有序态进一步发展到另一种称之为“混沌”的宏观上无序但微观上有序的状态。此时,人的整个心理系统呈现一种紊乱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心理的个体虽然能够感触到自身生命冲动的存在,但这一生命冲动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而言,却是模糊不清的,个体仅仅只能知http:/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晓其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因而,心理的个体想尽办法,也不可能将这一生命冲动完全转变为意识的材料。此时,人的心理所处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混沌意识。混沌意识的基本特征,就是:混沌意识,是在当时不可能被意识到,但在以后,却有可能被回想起来的东西。混沌意识所储存的东西,只有在经过一段能量耗散之后,才有可能为意识所提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