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745433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9-10doc -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学前教育 专业 二 年级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课程课题内容 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课型 理论课 课时 2 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掌握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教学法使用教具 多媒体学情简析 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 对于案例说视频比较 感兴趣教 学 过 程(内容不能少于 150 个字)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健康的概念 提问 思考新课展开一、循环系统 第三节 循环系统一、什么是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

2、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这个系统担负着全身的交通运输,将营养送到全身,把废物排出体外。(一)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如此环流不止。血液在循环全身的过程中,把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和细胞,再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送到肺及排泄器官。肺呼出二氧化碳,肾脏、皮肤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1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内,位于两肺间偏左前方,是血液循环的动力阅读教材,所在,由于它的收缩、舒张,才把血液送至全身。其大小似本人的拳头,外形像倒放的桃子

3、。心脏内有纵行的心中隔,把心脏分为左右两个互不相通的部分,左右心房之间的心中隔叫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的心中隔叫室间隔。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还有一些活门,叫做瓣膜。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控制着血流的方向,瓣膜开放,关闭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心音” 。 2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所经的管道。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则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如此环流不止,完成血液循环。动脉血管:管壁厚、有弹性、管腔比较粗、血液速度均匀。特点 静脉血管:管壁薄、弹性纤维少、到老年时容易变形

4、,血容量大,流速慢。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静脉、速度特慢、管壁薄、分布广。3 血液:是存在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1)血浆:血浆中 91%92%是水分,其他为钙、维生素、各种酶等等,主要起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的作用。(2)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Hb) ,是由球蛋白和含铁的血红素结合而成的,有运输氧的功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到一定程度就称为贫血。它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这种机能是通过其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白细胞:可依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嗜中性粒细胞:有吞噬细菌的作用有粒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 嗜碱

5、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单核细胞它们能作变形运动,从毛细血管的细胞间隙中游出,将细菌吞噬,白细胞则与细菌同归于尽,变为脓细胞。脓,原来就是“阵亡”的白细胞。正常时各类白细胞保持一定的比例,在炎症或其他疾病时,白细胞总数或细胞分类百分比可有变化,被用作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减少,则出血时间延长。(二)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脾、扁桃体组成。淋巴管淋巴系统 淋巴结 是静脉回流的辅助部分,主要功能脾 是运输全身淋巴液入静脉扁桃体人体各处的淋巴结群,分别接受身体的一定区域的淋巴回流,正常的浅表淋巴结无粘连,无压痛,蚕豆大小。如果浅

6、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等症状,往往是由于它所属的区域或器官出现感染。因此,观察淋巴结的肿大情况,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感染部位与肿大的淋巴结感染所在部位 肿大的淋巴结咽、口腔 颌下淋巴结鼻咽、口腔、颈面部 颈部淋巴结头皮、后颈部 枕部淋巴结上肢、乳房 腋窝淋巴结下肢、会阴 腹股沟淋巴结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 血液的特点1 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造血比例下降,而黄骨髓增多造血,5 岁以内的幼儿,均为红骨髓参与造血,57 岁的幼儿长骨中出现脂肪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增多。而红骨髓相应减少,一般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当贫血时黄骨髓能恢复潜在的造血功能,同时肝、脾也能恢复

7、胎儿时期的造血功能。故贫血可有肝、脾肿大的体征。2幼儿年龄越小,血液量相对比成人越多,血液总量增加也快幼儿年龄越小,血液量相对(体重)比成人越多,1 岁时占体重的11%,14 岁时占体重的 9%,成人的血容量约占体重的 7%8%,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血液量增加快,所需要的造血原料当然也多。合成血红蛋白需要蛋白质和铁作原料。饮食中缺少蛋白质和铁就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发生缺铁性贫血。幼儿血液中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较多,且具有强烈的吸氧性,这有利于幼儿的新陈代谢。红细胞 血红蛋白新生儿500 万个/mm3750 万个/mm3150230g/L4 岁 5 岁后440 万个/mm3 139g

8、/L幼儿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与成人差不多,但对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较强的嗜中性粒细胞较少;而防御机能较差的淋巴细胞较多。因此,这个时期的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易患传染病。年龄 嗜中性粒 细胞 淋巴细胞12 岁 36% 56%45 岁 58% 34%814 岁 55%65% 30%成人 62%72% 21%23%幼儿的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似,每立方毫米的血中含血小板 15 万25万。造血器官骨髓和骨髓以外的造血器官,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的新生能力强,能很快造成新细胞,补充死亡细胞。但是这些器官的功能不稳定。任何小的影响都会破坏其功能。如儿童有感染或营养性疾病时就能引起贫血或肝脾肿大。维生素 B12和

9、叶酸虽不是直接的造血原料,但它们与红细胞的发育成熟有关。人体缺少维生素 B12和叶酸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慎用 合霉素、氯霉素、抗癌药 :骨髓是制造血细胞的“工厂” ,若骨髓的造血功能有了异常,也会引起贫血。某些药物,如合霉素,氯霉素等,有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二) 血管的特点1 管腔大,管壁薄,血管弹性小,在毛细血管流动的血量多血管的发育在 67 岁以前超过心脏的发育程度。幼儿的血管弹性较小,管壁较薄,管腔相对比成人宽,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相对来说,幼儿的动脉比成人粗。新生儿动脉内径与静脉内径之比为11,成人为 1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动脉口径相对变窄。幼儿毛细血管的口径相对的

10、较粗。特别是肠、胃、肺、皮肤等部位尤甚,因而供血充足,新陈代谢旺盛。由于幼儿血输出量较少,而血管口径较粗,管壁柔软,因而动脉压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压会逐渐升高。2 血管比成人短,血液循环一周的时间也较成人短儿童时期由于心肺发育未完善,收缩力较弱,主动脉口径相对的比肺动脉小,故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血液循环一周的时间也较成人短。如:3岁血液循环一周需 15 秒。14 岁血液循环一周需 18 秒,成人血液循环一周需22 秒。3 血压比成人低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肺收缩力加强,血管的弹力有所下降,血压逐渐增高。男 女年龄 收缩 压 舒张 压 收缩 压

11、舒张 压4 87 50 85 495 89 53 88 516 91 53 90 53(三) 幼儿心脏的特点1 幼儿心肌纤维细弱,收缩能力差,心脏体积比例相对比成人大幼儿心脏的体积比例相对比成人大,约占体重的 0.630.89%,成人只占 0.320.48%,心脏的发育有两次高峰期,一次是 2 岁前,另一次是青春后期性成熟阶段。2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由于心脏发育不完善,心肌纤维细弱,心脏容量小,收缩能力较弱,所以,幼儿每搏输出的血量比成人少。为了满足旺盛的新陈代谢的需要,只有增加脉搏的频率来弥补,故此,幼儿的心率比成人快,且节律不均匀。不同年龄心跳次数(心率)的平均值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年龄每分

12、钟心跳次数新生儿 140112 月 12012岁110 34 岁 10556岁95 78 岁 85915 80 成人 75 左右岁3年龄越小,心脏活动的节奏性越不稳心脏的活动是受神经系统调节的,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纤维的发育要在儿童 10 岁左右才基本完成。因此,儿童在 10 岁以前,往往会出现心搏不稳定、脉搏不规律等现象。正常情况下,心率和脉搏是一致的,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心率控制的能力差,因而心率容易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如紧张、进食、哭闹、兴奋等。要测量幼儿的脉搏,应注意安排在安静状态时。(四) 幼儿淋巴系统的特点幼儿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防御机能也较显著。扁桃体在 41

13、0岁时发育达到高峰,而 1415 岁就开始退化,所以,扁桃体炎是幼儿期常见的疾病。检查扁桃体应作为晨检、午检、晚检的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什么小孩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呢?那是因为颈部淋巴结“管辖”范围广,患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头皮长疖子等等,都会使颈部淋巴结肿大,于是脖子上就出现了硬疙瘩,即使炎症消退了,已经变硬肿大的淋巴结不会再缩小、变软了。当然,如果摸到的疙瘩像黄豆粒或蚕豆粒大小,且柔软,几个小疙瘩不粘在一块,压上去也不疼,就是正常的淋巴结了。如果家里有人或带孩子的人有结核病,孩子脖子上长个硬的大疙瘩,要查查是不是淋巴结结核。若全身淋巴结普遍肿大,那就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信号,不是小毛病。(注

14、:如有空闲时间,可讲解或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学 PC31 血液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第四节 消化系统一、什么是消化系统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胸腺、肝脏和胰腺等。消化腺有导管与消化管相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管。1物理性消化作用: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称为物理性消化作用。2化学性消化作用: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物质,称为化学性消化作用。食物在消化道内受到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消化作用,营养物

15、质被吸收入血液,剩下的残渣成为粪便排出体外。二、幼儿消化管的发育(一) 口腔口腔里有牙齿、舌及三对唾液腺的开口。在整个机体发育过程中,先后有两组牙齿萌出。1 什么时候长牙?第一组为乳牙。小孩吃奶期间开始长出的牙,叫乳牙。乳牙在婴儿出生后 6 个月8 个月开始萌出。周岁末有 8 个乳牙,2 岁3 岁时 20 个乳牙全部萌出。如果乳牙萌出较晚或不正常出现(如尖牙比切牙先出) 。一般为营养不良或疾病所引起,如患佝偻病的儿童就有此情况。乳牙萌出有一定的顺序,最先萌出的是 2 个下中切牙(下门牙) ,然后出上面的 4 个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 ,再出 2 个下侧切牙,1 岁时可以有 8 个牙,1 岁

16、半左右 4 个第一乳磨牙萌出,在切牙与磨牙之间留有空隙(尖牙的位置) 。2岁左右 4 个尖牙长出。最迟 2 岁半,4个第二乳磨牙萌出,20 个乳牙全部出齐。第二组为恒牙。儿童在 6 岁7 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乳牙逐渐为恒牙代替。在 12 岁14 岁时乳牙和恒牙的交换完毕。恒牙中有 20个和乳牙交换。另外 12 个磨牙是在乳牙的后方增生出来的。恒牙全部出齐约在 1825 岁。必须注意的是,乳牙虽然在出生后 6 月8 月开始长出,但是它的钙化也是早在胎儿 5 个月时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一个恒牙虽然在 6 岁左右开始长出,但是它的钙化也是早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而最后的一个恒牙的钙化完成时

17、,人体已达到发育的成熟时期。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的每一个年龄发育分阶段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牙齿的生长。因此,必须从胎儿时期就要注意身体钙的供给和吸收情况,才能保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成长。2乳牙的作用如果说“乳牙迟早要换,乳牙是不是健康不要紧” ,这话可小看了乳牙的作用。(1)咀嚼食物,帮助消化:出牙以前,小儿靠唇、颊的动作来吸吮乳汁或流质食物;出牙以后,食物的品种就可以增加,营养也更加丰富了。(2)影响孩子的音容笑貌:除了咀嚼食物,乳牙还与孩子的音容笑貌有关。3 岁以前正是小儿颌面部迅速发育的阶段,婴儿刚出生时,颌骨还没有发育完善,尤其是“下巴骨”很薄,脸面宽而扁,随着牙齿萌出,咀嚼的力量不

18、断挤压牙根,使“下巴骨”迅速生长,脸型逐渐“拉长” 。在牙齿和颌骨的衬托下,使面容端正、和谐、自然。(3)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孩子口齿伶俐:3 岁以前还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重要阶段,乳牙正常萌出、不过早丢失,有助于正常发音,使孩子口齿伶俐。(4)对恒牙的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若服乳牙过早缺失,邻近的牙向空隙倾倒,恒牙就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导致牙列不齐。(5)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3怎样使孩子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呢?(1)营养和阳光钙、磷等无机盐是构成牙齿的原料,需要从饮食中提供。人的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 D,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乳牙的钙化始于胎儿 56 个月,因此乳牙是否坚固与孕

19、妇的营养有关。另外,孕妇服用四环素类药物可使胎儿的牙釉质发育不好,颜色发黄,质地松脆。钙:是构成骨骼、牙齿,供给离子化钙,镇静神经,血液凝结,缺乏可导致佝偻病,手足搐搦症,膳食含钙过多并无害处,每日需要量约 1 克,主要来源有乳、蔬菜。 (PA160 植酸与草酸) 。磷:是构成骨骼、肌肉、神经(与钙、钾、蛋白、脂肪等结合) ;协助糖和脂肪的吸收和代谢,参加缓冲系统,维持酸砼平衡。缺乏可导致佝偻病,过多可消耗人体钙质,每日需要量约为 1.5g,主要来源的乳、肉、豆、五谷。维生素 D:具有脂溶性,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增进组织呼吸,皮肤营养。缺乏可致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过多,可导致食欲不振,血钙过高

20、,组织钙化。每日需要量为 400IU,来源有肝、蛋、鱼肝油等。(2)适宜的刺激俗话说“牙不嚼(jiao)不长” 。56 个月,小孩将要出牙时,可给他点“手拿食” ,如烤馒头片,面包干等较硬的食物,磨磨牙床,促使牙齿萌出。断奶以后,逐渐添加些耐咀嚼的食物,如菜末、粗粮等。食物太精细,无需细嚼,不利于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3)避免外伤乳牙根儿浅,牙釉质也不如恒牙坚硬,怕的是“硬碰硬” 。一旦牙齿被硬东西咯伤了,就不能再重新长好。受了损伤的牙齿就更容易生龋齿。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用牙咬果壳等硬东西。目前,幼儿的龋齿率颇高,据1988 年全国九省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 614 岁龋齿患者达 62

21、.5%,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龋齿会影响咀嚼,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病菌还可能从患处侵入体内,引起心脏、肾脏关节等的疾病。同时,还可能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造成恒牙晚出或出现错位萌出。龋齿是怎样发生的呢?幼儿乳牙的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白色硬组织)比较薄,牙本质(构成牙体的主质)软且脆,当幼儿漱口刷牙不及时或不彻底时,残留在牙缝里的食物残渣与口腔中的乳酸杆菌、链球菌等产酸的细菌作用,使糖发酵产酸,酸可以使牙齿中的钙、磷脱落,出现小洞,形成龋齿。此外,如果牙齿受忽冷忽热的刺激,或咬过硬的东西,牙釉质也可能产生裂缝或脱落。对龋齿的防治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上海市每个区都有牙病防治所为

22、中小学生、幼儿巡回检查、补牙,广州市自 1965 年开始饮用加氟水,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各种加氟牙膏纷纷投入市场,这对牙齿的保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要预防龋齿,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广泛宣传口腔卫生知识,防患于未然。(4)漱口和刷牙吃奶的婴儿,在两次奶之间喂点白开水,就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2 岁左右,饭后可用清水漱漱口,含漱的时间要长一些,要用力漱,用水把粘在牙齿表面和间隙的食物残渣冲洗掉,然后吐出漱口水。孩子到了 3 岁左右就该学着刷牙了。宜选用刷头小、两排刷毛的儿童牙刷,要耐心教会孩子刷牙的方法,顺着牙缝竖着刷,里里外外各个牙面都要刷刷。早晚各一次,

23、特别是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刷牙。刷过牙就不要在临睡前再吃糖果、饼干或甜的饮料。4 怎样预防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排列不齐,常见的有“下兜齿” (地包天) ,即下牙咬在上牙的外面;有“开唇露齿” ,即上下牙咬不到一起,有明显的距离;还有“虎牙”等等。上述种种不仅使面部失去和谐自然的面容,而且影响咀嚼能力,吃东西只能囫囵吞枣,甚至说话也漏风走音。排列不整齐的牙齿经常被食物嵌塞,不易刷干净,也更容易生龋齿。要使孩子有一口整齐的牙齿,有几点需要注意:(1)喂奶时:用奶瓶给孩子喂奶、喂水,或母亲喂哺时,要把孩子抱起来,取坐位。橡皮奶头不要过分上翘或下压,以免压迫牙床,影响牙床的发育。也不要让婴儿自己抱着奶瓶吃

24、奶,孩子的手没多大劲儿,奶瓶托不起来,就会压迫牙床。上牙床经常受压,就形成“下兜齿” ;下牙床经常受压则形成“开唇露齿” 。(2)换牙时:换牙期间若乳牙尚未脱落,后边又钻出了新牙,就成了“双排牙” 。要把滞留的乳牙拔掉,把位置让给恒牙。恒牙刚长出来,不要老用舌头舐牙,免得牙齿往外翘。(3)改毛病:婴儿偶尔在饥饿时会逮住自己的手指吃起来。大点的孩子入睡前闷得慌也会吸吮手指以自慰。对孩子吸吮手指要及时纠正,别养成挑毛病,因为吸吮手指影响牙床的正常发育,可导致牙列不齐。已经成了挑毛病,最好的办法是用“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其它方面。至于把手指裹起来或涂苦药等都不是好方法。婴儿吸干奶嘴也同样有害。这

25、常常是孩子已经习惯于叼着母亲的奶头才能入睡,妈妈为了脱身,就用干奶嘴当“替身” 。大点的孩子咬下嘴唇、咬手指甲、咬铅笔,或常托腮、玩弄舌头等,都可以使颌骨的发育和牙齿的萌出受到影响。习惯于偏侧咀嚼,会使另一侧的颌骨发育不好,两侧面颊不对称。(4)治鼻堵:鼻子不通气,用嘴呼吸,就会使上膛高拱、门牙向前突出,形成“噘嘴” 。要及时治疗鼻咽部的炎症。病治好了,还要注意纠正用嘴呼吸的习惯。(二)食道幼儿食道比成人明显短而且狭窄,粘膜薄嫩,管壁较薄,弹性组织发育较差,所以很容易损伤。在为幼儿制作膳食的时候应考虑到这个特点,少给幼儿吃多刺的鱼或带骨头的肉。(三)胃是消化管中最大的部位,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

26、存食物并作初步的消化。这种消化要依靠胃腺分泌的胃液的参与,主要成分是胃蛋白质酶和胃酸。1 幼儿胃的特点(1)幼儿胃粘膜柔软且富有血管(让学生翻到 PB53) ,胃壁较薄,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胃的蠕动能力较弱。(2)胃酸浓度低,消化能力差。胃腺的数目少,胃所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酶的含量比成人少,因此消化能力弱。(3)胃的容量小。幼儿的胃容积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大。新生儿胃容量约 3050mL,1 岁时为250mL,3 岁时约为 700mL,6 岁约900mL。2 婴儿为什么容易漾奶?胃是消化管中最宽大的部分。胃的上口与食道连接处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贲门,胃的下口与十二指肠连接

27、处也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幽门。贲门收缩就好比是口袋扎紧了口,胃内的东西就不会倒流入口腔了。婴儿的贲儿比较松弛,且胃呈水平位,即胃的上口和下口几乎水平,好像水壶放倒了,因此当婴儿吞咽下空气,奶就容易随暖出的空气流出口外,这就是漾奶。为了减少漾奶,喂过奶,让孩子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拍孩子的背,让他打个嗝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再躺下,就可以减少漾奶。3 孩子的胃有多大?新生儿胃容量为 3050 毫升;3个月时为 100 毫升;1 岁为 250 毫升。因哺乳后幽门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所以婴儿的哺乳量不完全受胃容量的限制。胃排空的时间与食物种类有关:母乳为 23 小时;牛乳为 34 小时;水为

28、11.5 小时。根据胃排空时间,可每隔 4 小时喂一次。(四)肠(小肠、大肠)1作用: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小肠上接幽门,下连盲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水、无机盐、维生素可直接由小肠吸收入血。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后由小肠吸收入血。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由小肠吸收入血。2 幼儿肠的特点幼儿肠管相对比成人较长,肠道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均未发育完善,肠的蠕动能力比成人弱,但是肠粘膜发育良好,吸收能力较成人强。学前儿童的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成人的肠管为身长的 4.5 倍,而婴幼儿的肠管超过身长的 56 倍,消化道面积相对比成人大。肠管

29、的长度随年龄而增长,3 岁以后增长的速度很小,小肠和大肠长度的比在不同的年龄不相同,新生儿为 6:1,婴幼儿为5:1,成人为 4:1。另外,9 岁以前大肠和小肠均衡地生长,以后则小肠的生长落后于大肠。肠管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均未发育完善,但是粘膜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网和淋巴网,容易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一般儿童比成人的吸收能力强。但由于肠壁肌肉组织和弹性组织发育较差,肠蠕动能力比成人弱,因此,如果食物停留在大肠的时间较长,易造成便秘。3.“肠套叠”肠套叠是急症,什么叫“肠套叠”?一段肠子套进另一段里,松不开扣了,就是肠套叠。小孩的肠管管壁薄,肠子的固定性差,若腹部受凉、突然改变饮食、腹泻等,可使

30、肠蠕动加强并失去正常节律,就会诱发肠套叠。发病后,婴儿表现为一阵阵地哭闹,蜷曲着小腿,面色苍白,不吃奶,却频频呕吐。大约过半天功夫,排出“红果酱”样的大便,为血和粘液。见到这种“血便”,不要误认为小孩拉“痢疾”了,若用消炎止痢的药在家里对付着。就误了大事。因为肠子套住了,松不开扣,时间长了就会坏死,非动手术不可。若治得早,可以用“空气灌肠”的方法使肠子松开套。孩子要少受很多痛苦。三、幼儿消化腺的发育(一) 唾液腺1特点(可让学生翻到 PB53):人体有 3 对唾液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儿童出生时唾液腺发育欠佳,分泌唾液较少,故粘膜干燥,易于受损。至生后 3 个月时唾液分泌才明显增加,内含唾

31、液淀粉酶及大量粘液素,其分泌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功能也逐渐完善。因此,淀粉类食物宜在生后3 个月时添加,过早给予难以适应。2婴儿为什么爱流口水?人体的三对唾液腺都有导管通到口腔。成人在一昼夜间可分泌一升左右的唾液,但都在不知不觉中咽下去了。新生儿唾液腺还没发育好,唾液少,口腔比较干燥。34 个月,开始吃辅食了,唾液分泌增加,到 67 个月时分泌就更旺盛了。这时,婴儿的口腔还浅,又不会及时把口水咽下去,所以常常流口水。长大些,口腔变深,也习惯于咽唾沫了,就不再流涎(xian)了。长口疮、烂牙床,也可使口水增多。少数智力有缺陷的小儿,口腔常半张着,垂涎口外,称为“假性流涎” 。(二) 胰腺胰腺的外分

32、泌部分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盐和小肠分泌物一起,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起主要作用。幼儿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已接近成人标准,跟肠液协同作用,保证了小肠对营养的最后吸收。特点:婴幼儿的胰腺富有血管和结缔(di)组织,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完全,但是具有成人所有的消化酶。(三)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不仅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还有贮存养分和解毒的功能。幼儿肝脏的特点:1肝脏相对比成人大小孩新陈代谢旺盛,肝脏的体积相对比成人大。正常 3 岁以下小孩,于肋弓下可摸到肝脏的下缘,距肋弓12 厘米。一般 4 岁以后,在肋弓下就摸不到肝脏的下缘了。5 岁时重约650 克,占体重的

33、 3.3%,而成人的肝脏只占体重的 2.8%3.0%左右。2肝糖元贮存量少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保证全身特别是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食物中的淀粉在肠道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到达肝脏。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值时,剩余的葡萄糖经肝细胞加工变成肝糖元储存在肝细胞中。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如空腹、剧烈运动等,肝糖元就分解成葡萄糖,以供急需。小孩的肝糖元的贮存量少,在饥饿时,临时可动员到血液中的葡萄糖量不多,容易出现“低血糖症” ,心慌、出冷汗、无力、有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早点马马虎虎吃几口,没到中午就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有的幼儿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点,蛋

34、白质很丰富,牛奶、鸡蛋,但不吃或很少吃主食,这样也会发生低血糖。3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差,抵抗力弱由于肝小叶和肝细胞发育不健全,胆囊小,分泌胆汁较少,所以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差。幼儿肝脏解毒能力差,抵抗力弱,容易染病,但幼儿肝脏有大量的血管,肝细胞的代谢旺盛,患肝炎后易恢复。第五节 排泄系统食物进入人体经过消化,变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供人体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产生废物,有的通过呼吸器官或皮肤排出体外,一部分则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而绝大部分的代谢产物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泄出来的。一、泌尿系统(一) 什么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泌尿) 、输尿管(输尿) 、膀胱(贮尿)和尿道(排尿) 。肾

35、 脏:泌尿输尿管:输尿泌尿系统 膀 胱:贮尿尿 道:排尿人有两个肾,分别位于腹腔后壁,腰部脊柱的左右两侧。肾的外形似蚕豆,外缘凸出,内缘凹入,凹入的部分称为“肾门” ,肾的血管、神经和输尿管经肾门出入肾。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代谢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都需要排出体外。由于代谢废物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肾的泌尿机能对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二) 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1幼儿肾脏功能差肾脏是主要的泌尿器官,幼儿的肾脏在出生时已基本发育,重量相对地大于成人。如新生儿的肾脏为体重的 1/1001/133,成人的肾脏为体重的 1/2001/

36、225。发育最快是在 1 岁和 1215 岁两个时期。幼儿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分枝较少,血压较低,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肾小管的排泄及再吸收的能力较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都比成人弱。 2幼儿尿道短,易感染幼儿的尿道较短,粘膜柔嫩,容易受伤,尤其是女孩子,尿道与外界相通,开口处接近肛门,易引起上行性泌尿道感染,这是指细菌经尿道进入体内,继而引起膀胱、输尿道、肾脏的感染。幼儿的尿道较短,新生男孩的尿道约 5 厘米6 厘米,女孩尿道更短,为 13 厘米,且生长速度较慢。成人男性尿道长约 20 厘米,女性尿道长约34 厘米。卫生保健:(1)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如不穿开裆裤,常洗澡,勤换衣等

37、。(2)每天要供给幼儿开水,饮水量要充足,尿液形成后从上向下流动,对输尿管、膀胱、尿道起着冲刷和清洁作用,可以减少上行性感染。3幼儿膀胱小,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且控制力差幼儿膀胱的位置比成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入盆腔,到 20 岁左右降入骨盆腔底部。幼儿膀胱的容量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幼儿膀胱的肌肉层较薄,弹性组织发育未健全,贮尿机能差,37 岁幼儿每昼夜排尿约710 次。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调节作用较差。常常由于膀胱反射的刺激,食物和大量饮料的刺激,精神的刺激或睡眠不正常等可以引起幼儿不自觉地排尿,即常见的遗尿现象。这种疾病多见于男孩,要预防和治疗这种缺陷,

38、可以从执行正常的生活制度及合理的膳食着手。及早对婴幼儿进行排尿训练,培养定时及时排尿的习惯,并要注意预防膀胱感染。(三) 急性肾炎早晨起来眼泡肿了,要查查尿。3岁以后,小孩患急性肾炎的多了。这种病的主要表现是浮肿、血尿、高血压。浮肿最早是面部,尤其眼睑浮肿最明显。血尿是指尿呈浓茶色或洗肉水样。高血压指血压波动在 120150/80110 毫米汞柱之间(120150为收缩压,80110 为舒张压)或更高。那么急性肾炎是怎么得的呢?急性肾炎常常是在小孩得了猩红热、扁桃体炎、脓疱疮等感染之后,发生的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所以,预防急性肾炎,要从预防上述感染入手,患急性扁桃体炎要用抗菌素彻底治疗。患猩

39、红热以后 12 周要查查尿,有病也可早发现。二、皮肤(一) 皮肤的功能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皮肤身兼数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表皮皮肤 真皮皮下组织1.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在皮肤里广泛分布着各种感觉神经的末梢,可以分别感受触觉、压觉、痛觉、温觉、冷觉等,所以皮肤是感觉器官。人们常说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其中的“身”就是指的皮肤。2.皮肤有保护机体的作用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柔韧而具有弹性,有保护身体不受外界环境刺激的作用,它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3.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皮肤受到冷的刺激,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皮肤受到热的刺激,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可以多散热。体温的相对恒定

40、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因为体内的物质代谢必须在 37。 C 左右的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体温过低,代谢速度减慢会危及生命;体温过高,酶的功能受到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会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现象,甚至危及生命。皮肤具有散热和保温的双重功能,对体温起调节作用。4.皮肤还是排泄器官皮肤还是排泄器官,随着汁液分泌,一些代谢的废物被排出体外。(二) 皮肤的散热方式1辐射:当体温比气温高时,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人体的热量以“红外线”的方式,发射给其它物体。2传导:在人体与比其体温低的物体直接接触时,经传导热量自人体传给低温物体。3对流:人体的热量随着空气的流动被带走。4蒸发:从皮肤表面每

41、蒸发 1 克汁液,约可带走 580 卡的热量。汁液的蒸发是一种重要的人体散热途径。当气温升到 35。 C 时,几乎全要靠蒸发散热了。(三)幼儿皮肤的特点:1皮肤的保护功能差幼儿皮肤的表皮薄,易损伤和感染,保护机能差,所以要特别注意加强保护和清洁,如果皮肤不干净,脱落的皮屑、汗液,皮脂和灰尘积多了,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实验证明,清洁的皮肤具有杀菌的能力,如果把副伤寒杆菌分别放在清洁和不清洁的皮肤上,10 分钟后清洁的皮肤上有 85%的副伤寒杆菌被抑制或死亡,而不洁的皮肤上只有 5%的细菌死亡。所以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勤洗澡、勤洗头、勤换内衣,勤剪指甲。幼儿皮肤薄嫩,易受损伤,若

42、不注意皮肤清洁,就很容易生疮长疖。要常洗澡洗头,勤剪指甲。 2皮肤调节体温的机能差幼儿皮肤中毛细血管丰富,血管腔比较大,因此流经皮肤的血量比成人多,散热快,加上幼儿皮肤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神经系统对血管运动的调节不灵活,所以幼儿对外界气温的变化不易适应。环境温度过低,皮肤散热多,容易受凉或生冻疮;环境温度过热,易受热中暑。锻炼可以增强对冷、热的适应能力。空气、阳光和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三件宝。要充分利用这三件宝,锻炼小孩的适应能力。俗话说:“要想小儿安,需要几分饥和寒”是有一定道理了。经常带孩子在户外活动,可以改变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体温调节能力,遇到冷、热的刺激反应灵

43、敏,使体温保持相对的恒定。大孩子从夏天开始就可以用冷水洗脸、洗手。冬天,早上仍坚持用冷水洗脸,作为一种锻炼。晚上用温水洗以更好地清洁皮肤。3 皮肤的渗透作用强幼儿皮肤薄嫩,渗透作用强。有机磷农药、苯、酒精都可经皮肤被吸收到体内,引起中毒。凡盛过有毒物品的容器要妥善处理,绝不能让小孩弄到手,拿着玩。在皮肤上涂拭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不可过量。第六节 神经系统一、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机构,人体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各器官和系统进行着不同的生理活动,在与内外环境斗争的过程中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神经系统在各系统中起着支配、主导作用。(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由中枢神经和

44、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1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脑由大脑、小脑、延髓等部分组成。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最高级的部分,是人体的“司令部” ,脊髓起着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把接受来的刺激传送到脑,再把脑发出的命令下达各个器官。2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组成,它们把中枢神经与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脑中枢神经 脊髓神经系统 脑神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 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副交感神经(1)脑神经:支配头部各器官的运动,并接受外界的信息,产生视、听、嗅、味觉等。人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及做出喜、怒、哀、乐等表情,这都是脑神经的作用。(2)脊神经:主

45、要支配躯干和四肢的运动和感受刺激。(3)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分布于内脏。每个脏器都受这两种神经的双重支配,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比如,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管的运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管的运动加强,消化腺的分泌增加。人在情绪紧张,发怒时,交感神经兴奋,所以就有了“气饱了”一说。(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具备的本能,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比如食物进入口腔就会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它

46、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 “望梅止渴”,看见梅林就流唾液,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三) 大脑皮质活动的某些特性/规律大脑的最外一层称为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有许多沟(向下凹陷)和回(向上突起) ,这就大大增加了皮质的表面积。成人大脑皮质的表面积约 1/4平方米,神经细胞数约为 100 亿。每一个神经细胞又与数以千计的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形成极为复杂的网络,成为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睡眠:睡眠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是生理上的需要。睡眠可使人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在一夜之中,有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即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动眼

47、睡眠相互转换。在快速动眼睡眠状态,眼球呈快速转动,肌肉可以有小抽动,人多处在梦境中; 在非动眼睡眠状态,眼球不出现快带转动,也不做梦。人醒后,认为自己是不是做了梦,要看是处在哪种睡眠状态醒来的。处在动眼睡眠状态醒来后,就会说:“我做了个梦,梦见” ;处在非动眼睡眠状态醒来,就会说:“一宿儿没做梦,睡得真得香”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一)幼儿神经系统特点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1)脑细胞数目的增长:妊娠 3个月时,胎儿的神经系统已基本成型。从胎儿到 34 岁是神经系统生长最快的时期,新生儿的脑重约为 350380克,1 岁时脑重约为 950 克,为出生时的 2 倍半。1 岁以后虽然脑细胞的数目不

48、再增加了,但是细胞的突起却由短变长,由少到多。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纤维的长度均在不断增加,向皮层各层深入。神经细胞就像棵小树苗,逐渐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细胞的突起就好像自树干长出的树杈,一棵树的枝杈与其它的树相互搭着,建立起复杂的联系,这就为幼儿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脑的迅速生长可由脑重量的变化上得到反映。新生儿脑重约 350400克,占体重的 12%;1 岁时脑重约 950克;5 岁时脑重 1100 克,为出生进的3 倍;6 岁时脑重已达 1200 克,成人脑重约 1500 克,为出生时的 4 倍,但仅占体重的 2%。由此可见,出生时脑的重量相对较大,且早期发育甚快,但皮质细胞的分化需

49、到 3 岁时大致完成,8 岁时已与成人相似。 (2)神经髓鞘化:什么叫髓鞘?髓鞘包裹在神经突起的外面,好像电线的绝缘外皮。没有这层绝缘外皮,就会“跑电” 、 “串电” 。刚出生时,许多神经突起的外面还没有一层绝缘的“外皮” ,所以新生儿的动作很不精确,碰碰他的手,会引起他全身哆嗦。在婴幼儿时期,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很不完善,刺激经神经传到大脑时,因髓鞘隔离不善,可泛传于邻近的神经纤维,不能在大脑皮质内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此外,髓鞘不完善的神经,传导速度慢。因此,婴幼儿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慢,易泛化。表现为易激动、易疲倦、不集中、不稳定。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形成,对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很大的意义。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髓鞘化的时间不同,最先是感觉神经,然后是运动神经,其他部分晚些。幼儿出生时,由于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全,因此,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且易于泛化。到 6 岁左右,幼儿大脑皮层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髓鞘化了,所以反应日益精确,这一阶段是幼儿智力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