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引言2011 年 7 月 16 日杭州骄阳似火,对于旅行者们而言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出行时节,但是对于数十名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们来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的氛围比杭州酷暑要更加热烈,学术上的收获比旅行的体验更加丰厚。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邵培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吴飞教授回顾了论坛举办四年来传播学者们对于传播学研
2、究不懈追求和此前几次论坛中所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对于本次论坛取得成功的殷切期望。主持和评议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四川大学的欧阳宏生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许正林教授、浙江大学李杰教授和范志忠教授。如果说 2008 年浙江大学“亚洲主张: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界”博士论坛和 2009 年浙江大学“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径路”博士论坛是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尺度关系中寻找本土研究路径,2010 年浙江大学“走向未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博士论坛是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经度上圈定本土研究径路,那么2011 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则是在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
3、、原创的基础上 1提出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维。这几种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路径,虽然不同于人们通常认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的历史回溯式路数,但它们也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学术领域作了基于本土的既有历史、现实、未来又有社会、文化的“去西方化的”综合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历史内涵,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积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2, “希望以此来终结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统治” , “争取获得与西方传播学界平等的学术话语权。 ”3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博士论坛的主办方和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和长远规划。一、学术寻根:本土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路径“
4、中国传播学研究必须前接历史、现接地气,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学术和中国国情及实际为立足点,合理吸收、借鉴西方传播学术精华,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从而在梳理学术脉络的同时延续、繁衍学术的生命力。 ”4这次博士论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术寻根。浙江传媒学院袁靖华博士曾在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 1 期发表论文,认为生态范式是中国传播学走出自主性危机的1 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观点,请参见崔保国教授的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论文,中国传媒报告2003 年第 2 期。2 2010 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邀请函,智维网http:/ 邵培仁、杨丽萍:21 世纪初
5、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4 邵培仁:中国传播学界需要学术寻根 ,智维网 http:/ ,纵论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又给人增添了许多文化自信。论文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古代君子人格的核心行为准则两相对照,发现原来基于“天文”领域的生态哲学思想,落实到“人文”领域,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君子文化,而君子文化又演化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主要思维模式和关系准则。这种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君子人格,至今仍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海大学博士生贾兵的论文认为,在先秦诸子对传播的论述中,虽
6、然没有当代的术语表达,但是其所指涉的现象及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与当代政治传播研究多有吻合之处,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理念是认识和探讨华夏政治传播源流的基础。先秦诸子的论说均立足于对人性逐利的认知、对政治关系本质的认知。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致效观,更是主张从本质上把握信息与内容的关系,把握信息与传播者的关系,把握传播者与政治传播环境的关系。厦门大学博士后谢清果副教授的论文认为, 老子字字珠玑,闪耀中华文明之光,虽并非为传播学而著,却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透过其道德经 ,作者领悟到其中蕴藏着的传播智慧,从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出发,对当前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拟态环境负面现象越演越烈的
7、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道家”式解决之道,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浙江大学博士生周岩的论文选取了孙子兵法作为研究范本,认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其在中国人际传播之中也有着很强的价值体现。其中的王道与霸道、忍与舍得、太极策略以及侠与义四个方面无不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传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其中的内核思想“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观也是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终极追求,而“天人合一”的实现需要我们从“人”去突破。上海大学博士生李芸的论文认为, 战国策包含了中国古代早期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传播学本土化不应被忽视的一块民族瑰宝。同时,她介绍了其研究中对于战国时期“士”的交往类型、方式、话语
8、力量以及其中的说服策略。上海大学博士生皇甫晓涛就其对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展开了分享。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传教活动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第一次交流与碰撞,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中并不是企图西化中国人而是以归化中国人为前提,而这基本上是以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化”改造与自我适应为出发点,这也就决定了西方人传教士在对华传教中有着不同一般的传播策略和特点。皇甫晓涛博士就此梳理和分析了西方传教策略的形式和种类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动因。四川大学博士生冯燕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于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文论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的分析。其研究认为传播环境、传播者以及传播技巧三方面在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
9、要的作用,并认为袁宏道文论的传播学个案研究有助于将传播学理论纳入到对古代文论影响和受众研究中去,同时应该注意在古代传播活动研究中考察传播学术语的所指,而非能指。二、立足当下: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现实路径本土传播学研究有许多路径可走,并非一定要回到过去,在本土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学术资源和理论依据,其实也可以立足当下,面向中国传播与媒介现状和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本土性的探索和研究。浙大博士、华师大刘秀梅教授的论文认为,绘画艺术从古至今,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繁衍,在多媒体艺术中又得到审美时空的拓展,创造了无数不朽的奇迹,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听。尤其是今天进入读图时代,绘画传播已经成为决定时代
10、特征、乃至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断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与对世界未来的猜想。论文思路开阔,观点新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司思主要分享了全球化视阈下的我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她认为民族音乐是我国丰富、璀璨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海外传播的道路上,成绩与问题并举,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提出锻炼过硬的民族音乐的基本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表现方式进行调整、重视华人以及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海外受众需要、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商业运作和营销等未来的改进思路。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浙江大学博士生丁建辉认为,国家必须整合各方力量,结成对外传播的“媒体统一
11、战线” 。海外民间商业媒体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能准确、客观、全面地说明中国,平衡西方媒体新闻垄断。近年浙江籍华侨华人及其海外华商开始进军国际传媒产业,其投资创办海外媒体的路径以及运作模式,是中国民间资本走向海外传媒市场的一个缩影,其发展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川大学博士生刘川郁论文围绕威客传播的话题展开,认为威客传播是柄双刃剑,它不仅在传播主体上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更为关键的是,它还在传播内涵上具备了全媒体性和交互性。从信息的传播模式上看,威客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病毒性传播。与传统意义上的病毒性传播不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威客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信息进行自主创新,使得这种
12、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能累积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常让人闻风丧胆。中国传媒大学肖华博士主要针对目前国内的团购网站展开研究。论文以传媒生态的理论为基础审视团购网站的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团购网站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策略建议。他提出,传媒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当系统内元素出现问题,平衡被打破,要求系统内部元素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以此原理,可以推测出团购网站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呈现的趋势。中国传媒大学王瑜博士的论文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理论,探讨在当下电视产业体制和结构的背景下,省级卫视如何通过确立并实行不同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
13、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竞争战略分化,确立不同的媒介生态位,实现整体的传播生态平衡。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吴旖旎和王文锋两篇论文主要分析研究中国城市传播,而城市正是本土传播学产生的重要空间。吴旖旎的论文认为,历史名城是中国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包括有形的建筑、遗迹和文物等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文学、戏剧、工艺美术等。在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组织、企业、民间组织和市民都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且扮演不同的角色,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播要要突出特色文化、活用传播策略,要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和节会活动打造传播平台。王文锋的论文通过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联合国关于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指数(HDI)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
14、统协调度模型,对北京市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整体上处于一种中度失调的状态,没有随着城市社会人文发展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低下,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三、追踪前沿:本土传播学研究的创新路径这次博士论坛有许多成果属于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成果。浙江理工大学廖卫民博士的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论文重点阐述了传播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诸多规律。在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穹顶”模型以隐喻国家兴衰图景,从而为认识国运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图
15、解。传播基础结构、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一种内嵌式的结构托举起擎天支柱,将力量传达到国运穹顶兴衰显现的外部,而这一理解模式形象地表达出传播与国民性格、国家认同、国家管控、国家动员、国家战略、国家危机等因素以及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概括归纳了主要传播动力类型和国家兴衰模式。在当今社会,社会危机对新闻传播业在公共服务职能、新闻报道立场、社会责任原则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郜书锴博士认为,重塑当代新闻传播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必须。论文从核心价值观切入,探讨重塑新闻传播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认为新闻传播业价值观的重塑亟需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吐故纳新,把坚守社会责任这一
16、核心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和优化新闻传播业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大学博士生邵静的论文以 2009 年纽约时报中的 62 篇涉华国际关系类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利用甘姆森与雷恩的“诠释包裹”分析取向归纳出了六类“政治类”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并由此总结出了“迅速崛起” 、 “引发忧虑” 、 “利益独大” 、 “专横独断”等四类中国政治形象,得出纽约时报中的中国政治形象负面的远远多于正面的。但也指出对西方媒介的新闻框架理论过分情绪化地批判并无益处,理性对待才是根本,为我所用才是王道。四川大学博士生汤天甜论文回顾了“风险社会”视野下中国特色化的媒介生态研究成果。她指出在社会转型与国家
17、发展的进程中,媒介内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积极互动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正向作用于转型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中无可替代的动力因素。媒介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预警器和调节器,它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或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有组织的报道,不仅起到预警和防范的提示作用,更重要的在于有效地引导和调控社会舆论,促进各阶层意见的交流和平衡。浙江大学博士生范红霞的论文分析研究了媒介暴力传播效果,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媒介暴力传播效果研究的进展与突破,提出不仅要在个体和社会层面关注媒介暴力影响,还要从民主和国家意识形态控制、权力视野和全球化语境下关注媒介暴力扩散的影响;主张在引进和运用西方理论的同
18、时,也要考虑到本土语境的变异和适用性,以丰富和确立媒介暴力研究的本土话语,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创新。浙江工商大学李蓉博士的论文认为,当今世界的媒介活动,正在由信息传播转向趣味传播。这是一个信息传播与趣味传播共生、并存和交织的时代。媒介趣味是趣味传播时代的产物和表征,是传者驱动、受者反馈和媒介形式制约三方面综合互动的产物,其动力结构应是一种具有交互联系性、独立平等性、可沟通性的间性主体。同感化、符号化、感官化又系统地构成了媒介趣味的内在生成机制,分别主要联系着媒介趣味的产生、显现与接受。媒介作为人们主要认知的来源,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继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行为。媒介知觉就是人们在接触了媒介信
19、息之后,在头脑中建构起来的对现实的认知。浙江大学博士生袁爱清的媒介知觉论:亦真亦幻的迷人世界论文从认知心理学和媒介研究的基本理论出发,总结了基于知觉理论的各种媒介形态,讨论了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知觉类型及知觉方式,探究构建良性互动的媒介知觉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四川大学博士生晏青展开了对现代中国标语的表征实践研究的阐述,她认为在标语的传播过程中,空间占据是其区别其他语言艺术的重要特质,标语和空间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生成、修辞的关系,标语的意义生产与接受,需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实现,脱了空间的接纳,其其劝说功能、权利功能无法有效达成。而空间因充满符号价值和意义承载的标语的介入,成了一个话语权力、意义争夺的场域,一个错综复杂、权力争夺的社会体。在表征实践中,标语是释放现代性焦虑的一种形式,提供了现代性的虚拟性满足和现代化想象的狂欢图景。结语传播学科的发展从幼嫩的萌芽破土而出,到成长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从屈指可数的几位传播学开拓者,到发展成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这就是时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大批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传播学研究者和博士生群体,正在不断推进中国传播学研究向更深更远的路径发展,在不断引领中国传播学研究迈进一个又一个的全新的研究领域。这其中举办的每一次传播学博士论坛,无疑都成了年轻学者们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精神盛宴。我们期待在下一次博士论坛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