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季风的形成与演变1.我国季风的形成时期和季风环流建立的四个阶段.2.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3.我国季风可分类为大陆性疾风和海洋性季风.4.我国季风的特点.5.我国季风的形成与我国黄土的堆积有什么关联. .我国季风的形成时期和季风环流建立的四个阶段.(1) 我国季风早在第三纪初期,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已经存在了古季风环流,其环流形势、形成机制和主要气候特征, 与现代季风已无本质区别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隆起趋于复杂化;(2) 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统论点, 其中周廷儒、张林源, 的意见有一定代表性。前者指出, 上新世末和第四纪初, 西
2、部高山高原急递上升, 地势逐级下降, 大陆和大洋对比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我国季风环流形势,后者认为,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上升到2000m左右, 我国三个大的地貌阶梯基本形成, 高原对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开始出现, 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型式形成;(3) 早更新世中期,张兰生(1984)根据黄土沉积年代等间接证据, 推断我国现代季风形成的时间应不早1.8MaBP, 但也不晚于1.2MaBP 。后来(1990)又说, 现代季风环流的建立已接近是中更新世时期;(4) 中更新世晚期,高由禧等(1984)认为, 到了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 青藏高原已隆起到3000m高度, 海陆季风和高原季风开始形成, 但和现在的
3、季风有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见, 造成上述意见纷乱的原因, 主要在于青藏高原隆升达到多少高度才能导致现代季风形成, 其次是青藏高原不同地质时代的抬升幅度各家推论结果不等。近年, 笔者对该问题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2.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1)青藏高原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以 10%的高原高度间隔、用大气环流模式(GCM R15L9)进行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季风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和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参数对风速、大气湿度等影响的系列数值试验。高原隆升达到现代高度的一半是东亚北部出现近地面风冬、夏反向的重要条件,并且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
4、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收集、整理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部分台站有器测记录以来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结合 NCAR/NCEP 的全球四维同化系统获得的再分析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可视为东亚季风气候变率的放大器。通过数值试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为东亚季风轨道尺度气候变率的放大器,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大约自 3.2MaBP 开始中国黄土记录的东亚季风气候地轴倾角和岁差周期分量振荡的显著增强。高原抬升对我国环境演变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引起现代季风的形成。季风出现的年代难以直接测定,但从间接证据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3.我国季风可分类为大陆性疾风和海洋性季风.(1)第四纪早期(2.4-1.0MaBP)海洋性季
5、风。第一, 当青藏高原隆起达到 2000m、山地高度超过 3000 时, 对于大气的热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由于高原地表反射率远小于现在, 其加热作用不仅可以形成和维持稳定的青藏热低压, 而且高原热状况全年都会呈热源性质, 不易产生高原季风现象。这就是说, 夏季风将得到加强, 而冬季风则不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当高原参数高度最大为 3150m 时, 高原南面出现明显的西南气流, 在高原东侧向北伸展可越过33N。第二, 当高原达到 2000m3000m 时, 其动力效应以爬越和绕流作用为主, 西风带在我国大陆上空不可能出现南北分支, 不利于冬季风的南下。此时, 高原对流经气流的强迫抬升作用最大,
6、 亦即处于最大降水高度附近。加之高原南侧和西侧山地对暖湿气流的屏障作用还较小, 故第四纪早期整个青藏地区云雨量达到峰值, 柴达木盆地第一成盐期中止, 希夏邦马峰等少数高山得以发育以海洋性冰川为主的山岳冰川。第三, 由以上分析可知, 第四纪早期我国的平均环流型主要是夏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替变化, 冬季风居于次要地位。夏季或间冰期, 海洋季风影响扩大, 气候暖湿冬季或冰期,西风带南移, 同样带来较充沛的水汽, 促使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例如早更新世长江砾石层磨圆和分选均好, 并夹有韵律的砂层等, 表明沉积时水量大且稳定, 间接地反映当时季风环流不及现代强烈。因此, 早更新世我国亚热带干燥区不仅得以消失,
7、而且东、西部相同磁性地层层位抱粉植物群和古动物群, 主要反映动植物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 气候以温湿为突出特点, 构成第四纪两个最大时间尺度之一的暖湿期。这一特征期, 与第四纪构造一气候旋回的划分也相吻合。为区别此后以干冷为主的大陆性季风, 暂称之为海洋性季风。(2)第四纪中期(1.0+-0.2MaBP)至今大陆性季风早更新世末期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使青藏高原又一次大幅度抬升。至 1.0MaBP 或中更新世, 高原面已达海拔3000m, 山地可达 4000m-5000m, 许多高大的山峰进入雪圈范围。与此同时, 西北各盆地长期沉降和连续堆积过程终止, 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天山等山脉
8、也渐次接近现代高度。因此, 我国三级地貌阶梯主要定型子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根据研究, 高原面为 3000m 时的年平均温度分布型式, 已与现代年平均温度的分布型式比较接近。这意味着高原地气系统的热状况, 在高原隆升达到时接近现代, 从而开始高原季风现象。另据数值试验, 当地形尺度超过 3000m 时, 高原动力效应以绕流作用为主, 爬越作用退居其次 , 西风带的平均环流型接近现代的形势。由此可以认为, 青藏高原达到 3000m 以上, 是现代季风环流系统得以建立的临界高度。a.季风型冰期一间冰期模式b. 温带荒漠、沙漠的出现. 黄土的堆积和红土的发育. 季风型泥石流沉积. 动植物的演化与生物
9、地理区的分异综上所述, 不论是黄土、泥石流的沉积,还是红土的发育、生物群的演化和分异等, 均证明现代东亚季风始于第四纪中期, 并非传统的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期。而黄土沉积速率的加快、黄土剖面自下而上化学成分的变化、黄土颗粒越到第四纪晚期越粗以及沙漠的不断扩大、黄土分布上的超覆等现象, 则反映季风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 大陆性日益增强。也就是说, 早更新世末期以来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主要表现为冬季风势力增大, 控制时间增长, 冷空气频频南下。夏季风虽亦得到增强, 但影响范围相对缩小, 控制时间减少。季风强度最终于全新世达到现有规模, 干冷的冬季风与暖湿的夏季风约作之比, 是为大陆
10、性季风。4.我国季风的特点.第四纪冰期季风阶段,冬季风非常强大,而现代季风阶段:冬夏季风都强大。我国季风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
11、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5.我国季风的形成与我国黄土的堆积有什么关联. 一般认为, 黄土是干冷草原气候的产物, 其沉积过程与冰期冬季风强盛有着密切的关系。离石黄土下界原在布容正向期与松山反向期界线附近, 而现在下移到松山晚期、哈拉米洛事件之下, 表明中国黄土大面积堆积普遍始于前后。例如, 在全球都是最厚的兰
12、州九州台黄土剖面 ,堆积起始时间为之, 附近墩洼山黄土也形成于左右。再如陇西文峰镇暖泉沟和洛川腰子村钻井黄土剖面, 最早沉积年代分别为与黄土相反, 红土则是间冰期湿热气候脱硅富铁铝作用的产物。具有环境标志信息的, 是中更新世以来形成的网纹红土与其前形成的红土有所不同, 显示气候湿热而且有干湿季节泛川, 厚层黄土的普遍堆积反映冰期冬季风的强劲, 网纹红土的发育特点则反映间冰期冬季风也有一定势力, 由此证明冬、夏季风的反差从第四纪中期开始增大。结论1.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并非一曦而成, 经历了早第三纪的无季风、晚第三纪的准季风、第四纪早期的海洋性季风和第四纪中期以来的大陆性季风四个阶段。2.根据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晚新生代中国境内的气候环境演变, 现代东亚季风应是青藏高原隆升达到以上、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相结合的产物, 大致定型于 1.2+(-)0.2MaBP。3.我国第四纪气候环境可以分为两个最大时间尺度的特征期, 即更新世早期的暖湿及中后期的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