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微生物生理.doc

上传人:jw66tk88 文档编号:7448035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生物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生物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生物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Neuron & Nerve fiber(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胞体 Soma:胞核核周胞质 (2)突起 Cytoplasic process:树突(Dendrite) 轴突(Axon) 2基本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传导兴奋;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神经-内分泌功能。(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和纤维类型1.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轴索(neurite)。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 myelin sheath 或神经膜(neurilemma)构成神经纤

2、维。 2Nerve fiber 兴奋传导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各纤 维传导兴奋时彼此隔绝的。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 N 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数小时,仍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表现为不易发生疲劳。3.神经纤维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nerve fiber 按有无髓鞘分: 有髓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纤维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根据电生理特性分:A 粗 快A 有髓躯体传入 A 和传出纤维 A B 类(有髓):自主

3、神经的节前纤维 C 类(无髓) :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根据直径分:类:又分为a 和b 类。相当于 A类:相当于 A、A类:相当于 A、B 类类:相当于 C 类(三)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及轴浆运输1神经元内蛋白质在胞体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内合成; 2轴浆运输 Axoplasm trasport: 顺向轴浆运输 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 300-400mm/d(如猴、猫坐骨神经轴浆运输速度为 10mm/d) 。 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1-12mm/d 。如与细胞骨架有关 的

4、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 的延伸而延伸。 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的运输。(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N 元通过传导 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营养性作用:N 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二、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 、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分类: 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2、突触的微细构:突触前膜: 递质突触间隙: 水解酶 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1)突触前膜:轴浆内有:内含神经递质的大

5、小形态不同的囊泡 vesicle。(2) 、突触间隙宽 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存在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3) 、突触后膜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 。(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曲张体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 20nm,远者可达几十 m; 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 1s;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三)电突

6、触传递 Electrical synapse1结构特点: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间距仅为 2-3nm;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 vesicle,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一)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3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的概念及调质的调制作用1、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

7、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2、递质的鉴定 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3、神经调质:(1)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2)调制作用(Modulation):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 - receptor,促

8、进末梢释放 NE,加强血管收缩。作用于 - 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 NE,抑制血管收缩。4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 胆碱类 Cholines: 单胺类 Monoamines: 氨基酸类 Aamino acides: Peptide(肽类 ): 下丘脑调节肽 阿片肽 胃肠肽 其他: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VP),催产素(OXT),心房钠尿肽 嘌呤类 Purine:腺苷 adenosine,ATP; 脂类 Lipid: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如前列腺 Prostaglandin(PG) 气体类:NO, CO;5神经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 递质共存现象

9、: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包括神经调质) 。如:外周颈上神经节中有些神经元末梢可同时释放 NE 和 NPY(神经肽 Y);有些腹腔交感神经纤维可同时释放 NE 和生长抑素;(二)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消失过程1、NA 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消失过程(1).NA 的合成(2).NA 的贮存: NA 与 ATP 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中,一个囊泡内约含有10000 分子的 NA。(3).NA 的释放(4).NA 的消失2、Ach 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及消失过程(1).Ach 的合成(2).Ach 的贮存:Ach 合

10、成后进入囊泡,与囊泡内的 ATP 及蛋白结合,贮存于囊泡中。每一个囊泡内约含 100050000 分子的 Ach。(3).Ach 的释放:胞裂外排和量子化释放。(4).Ach 的消失: Ach 释放到间隙后,被间隙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所水解。每一分子的 AchE 1min 内可水解 105 分子 Ach。(三)Receptor( 受体 ) 1、Receptor 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的 receptor 是带有寡糖链的跨膜蛋白质分子。2受

11、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 Agonist and Antagonist 激动剂: 能与 Receptor 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2)拮抗剂(antagonist ):只与 Receptor 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并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 质(一般指药物制剂)。 配体(Ligand):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称配体。3Receptor 与 Ligand 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 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

12、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 NE 作用于前膜 2 受体可抑制 NE 的释放。少数突触前受体能易化递质释放。 受体的分类:根据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的不同,受体分为两类:(三)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Periphe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 1Ah 及其受体 :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1)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支配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的

13、节前纤维; 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胆碱能受体:M 受体小结 M 受体: 心脏:抑制, 腺体: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分泌增加。 眼睛:瞳孔、睫状肌收缩。 胃肠平滑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 膀胱逼尿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 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时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一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膜上 N2 受体的抗体,使骨骼肌不能接受运动神经元释放的 ACh 的调控而产生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Cent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中枢神经递质的分类:

14、1、 胆碱类: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 , Ach脊髓前角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其轴突侧支支配脊髓内的闰绍细胞,以乙酰胆碱为递质;感觉的特异投射传入第二级(脊髓背角)神经元、第三级(丘脑接替核)神经元的投射纤维;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各环节,纹状体中的尾核、壳核、苍自球,边缘系统中的梨状区、海马。2、单胺类 monoamines(1) 儿茶酚胺 catecholamine, CAa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or adrenalineb、多巴胺 dopaminec 、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2) 吲哚胺(indole amine , I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3 、氨基酸类 amino acids(1)抑制性氨基酸类:-氨基丁酸 、甘氨酸(2)兴奋性氨基酸类:谷氨酸 、门冬氨酸4 、多肽类,神经肽类: 阿片肽 神经肽5 、其他可能的神经递:前列腺素,组胺, NO(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嘌呤类(ATP,腺苷可能是外周抑制性递质,腺苷可能是脑内调质) cohabitation, putativ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