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素 材点说 1 荀 子说 “ 吾尝终日 而思矣 ,不如 须臾 之所学 也 ” , 他认 为学 是思的 基础, 思是学的深 入, 学思精通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 思是 学与行 之间的关键, 学而不思者则不明 。 因此, 理想的 “ 大儒 ”不只 是博学 多能,最重要的是 有超常的理性判断 能力。 【适用 话题】 “ 学” 与“思 ” “知 ”与“行 ” 2 “积 土成 山,风雨 兴焉; 积水成 渊, 蛟龙生 焉;积 善成 德, 而神明 自得, 圣心备焉 。 ”“ 积 ” 的过程是 一个渐进的过程 , 因为学 习知识 是一个不断积累的 过程, 人的道德情操 也是不断培养与提 高的 过程。
2、 【适用 话题】 积累 过程很重要 3 “假 舆马 者,非利 足也, 而致千 里; 假舟楫 者,非 能水 也, 而绝江 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适用 话题】 方 法是重 要的 借助于外 物往往能让理想早 日成为 现实 4 “骐 骥一 跃,不能 十步; 驽马十 驾, 功在不 舍。锲 而舍 之, 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 【适用 话题】 持之以 恒 优势与劣势 5 “蚓 无爪 牙之利, 筋骨之 强,上 食埃 土,下 饮黄泉 ,用 心一 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 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 【适用 话题】 专心 干一行,爱一行 二、素 材运用 对于一 个追求者来
3、说, 仅仅 “ 踮 起脚尖 ” 还 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 即使我 们踮起脚尖也还有 我们够不着的果实 , 即使我们踮起脚尖 也还有我们 看不到的风景。 早在 两千多年前, 先哲荀 子在他著名的 劝学 篇中就 深有体会地说 : “ 吾尝 跂 而望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由此 看来, 踮起脚尖虽然能让 我们看得远,但终 不如站在高处看得 更远, “ 登东 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 小天下 ” 的孔子也 正是由于站得高才 看得 远, 那深邃 的思想光芒才 能够远照千秋万代。 因 此, 要想看得 远, 必 须站得 高, 有时恐怕不仅是 一次踮起脚尖就可 以的, 要不辞劳苦才 可。 不妨尝 试登高
4、,这或许更 为有用。 ( 摘自高考 湖南卷满分作文) 三、文 摘精华 品读荀 子矢志于 学 2014 年 4 月 19 日学习时 报 张振飞 战国后 期各思想流派争相 发声为自家学说积 极奔走相传, 思想领 域一片 繁荣景象。 儒家学派 自孔孟之后呈现出 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荀子 便 生活于 这样一个百家争鸣 的时期。 荀子曾三次 任位于齐国都城临 淄的稷 下学宫的祭酒, 可见其思想 影响之广 大。 我们现在想要 窥究荀 子 思想, 主要通 过他 所撰写 的荀 子 一书。 荀 子一书 最初有三 百多篇, 后 经西汉刘向整 理, 编定为三十二 篇, 取名为 孙卿新书 。 唐代时 杨 倞 又将刘向的
5、 孙卿新书 重新编排 成二十卷三十二篇,取名为 荀子 , 并为其做注 , 所以我们现在指 谓的 荀子 , 就是杨 倞 所编定 的荀子 。 劝学 篇 位列 荀子 开篇 之首, 荀子在 此篇中将孔子的教 育 思想发 扬光大,并系统地 阐述了自己的教育 思想。以 “ 劝学 ”为题, 荀子意 在勉励人们要不停 止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 能增长知 识, 发 展才能 , 培养高尚的品德 。 在 劝学 中荀子 开篇名义, 首先论 述了 学习的 重要性, 并通过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 蓝 ” 的形象比 喻, 说 明 只 要 努 力 学 习 , 后 来 者 也 能 居 上 的 深 刻 道 理 。 荀 子
6、 认 为 “ 君 子 ”“ 圣人 ” 所 以 能 超 越 常 人 , 并 非 先 天 的 素 质 与 一 般 人 有 什 么 不 同, 而是后天勤 学的结果, 因此 他在本篇中 用 “ 积土成山 ”“ 积水成 渊 ”“积善成德 ” 而后达 到 “ 圣心备焉 ” 的 结果, 说明学习过程 是由 浅入深 和逐渐积累的过程 , 只有勤奋努力 , 不断积累 , 才能得到 渊博 的知识 。 在 劝学 中荀子系统地阐 述了自己的教育思 想, 其主旨在于强 调 学 习 对 人 的 重 要 意 义 。 荀 子 认 为 学 习 不 仅 可 以 使 人 “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 , 更 重要的是学与不学 是
7、人与禽兽的区别 所在。 因此可知 劝学 篇列为 荀 子 之首, 意在说 明学习的重要 性和学习方法, 这也是 一 个人的 思想之逻辑开展的 正确方法。 荀子以 劝学为其思想展开 之 始点, 其中自然有 许多观点是映射着 其思想 之整体, 在此试举 两例加以分析 。 其一, “礼 ” 是荀子政 治思 想的核 心概念, “ 人无礼则 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 。 由此可 见礼的重要性。 正因 为这样, 荀子 全 书始终贯穿着 “ 隆礼” 的主张, 这也与 他的性恶 之基调是分不开的, 即以 礼的途径来 规恶以 向善 。 其二 , “ 性恶 ”是荀 子人性论的基础 。 荀子认为人性
8、是自 然具 有的东 西: “ 凡性者 , 天之忧也 , 不可学 , 不可事 。 ” 人性的 具体内容是 : “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 , 劳而欲休 。 ” 显然 , 荀子主张 人性即 诸种生 理要求和心理欲望 的总和。 并且 “ 人 之性, 顺人之情 , 必 出于 争夺, 合 于犯分乱理而归于 暴 ” , 所以说 “人之 性恶, 其善者伪也 ” 。 要改变 人的性恶, 就要 “ 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 明礼义以化之 , 起法正 以治之, 重刑罚 以禁之 ” , 荀子 认为只有这 样才能使人 “皆有 可以知 仁 义 法 正 之 质 , 皆 有 可 以 能 仁 义 法 正 之 具 ” , 并 且 经
9、 过 “ 积 善 而 不 息 ” 从 而达到圣人的道德 境界, 即所谓的 “涂之人可以为禹 ” , 也就 是通过 学习来改变人性之 恶。 中国的 古圣先贤们大多都 曾 “ 劝学 ” 。 孔子主张学 思结合, 提出 “ 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 。 子思有 “ 五之法 ” ,提倡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 笃行之 ” 。 唐代书法家颜 真卿 劝学 诗, 强调勤 奋刻苦、 孜孜不 倦: “ 三更 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 知勤学早, 白首方 悔读 书迟。 ” 元末明 初文学家, 曾被 明太祖朱元 璋誉为开国文臣之 首的宋 濂在其 诗作 送东阳马生 序 中更是以 “ 余则缊 袍敝衣处其间 , 略无 慕艳意 ,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 , 来表达自 己以学 为乐的 情趣。 从这些先贤 遗训中可以看到, 中华民 族向来对学 都抱有 一份虔 敬和信守。 观古训 以醒当下, 从荀子 和古圣先贤们那里 我们可以看到: 不仅 要懂得 学习之重要意义 , 还要在学习中之方法 和学习后之反思应 用上 有更多 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