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446138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研究摘要可雇佣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胜任本职岗位的基本要求,是获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可雇佣力是解决就业难压力大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法宝。关键词生涯发展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数量剧增,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带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成为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高校和公众高度关注。但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却出现: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生却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频繁跳槽。造成这一供需矛盾的原因诸多,但究其核心在于高校培养的学生可雇佣力的缺失。大学

2、生作为职业生涯初始者群体,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 “尝试期”,是大学生可雇佣力不断强化并提升的阶段。在生涯规划理念下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力是应对就业难压力大的根本措施,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的体现,也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的重要措施。一、可雇佣力的概念及内涵1.可雇佣力的概念。可雇佣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由多项能力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是劳动者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自身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能力群。2.可雇佣力的内涵。可雇佣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学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3、,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立足社会、获取生活来源、取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它包含从准备获取就业岗位,到确立具体岗位目标,到有效获取就业岗位这一完整过程。从内容上看,可雇佣力包括与个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工作的意愿和态度等;从过程上看,可雇佣力贯穿于个人获取、维持、再获取工作机会的一系列能力;从决定因素上看,可雇佣力不仅取决于个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或者态度,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是否具备能够满足企业或雇主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二、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的必要性1.事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提升高职学生

4、的可雇佣力,为学生成功就业满意就业奠定基础,胜任本职岗位并实现个人发展,获得社会认可,是学校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有力说明,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向“基层复合型人才”发展。因为“技术”和”应用”过于强调工具理想而忽略人性完善的本体价值, “复合型”在内涵上意味着有可持续文化素养的积淀,在外延上将分布在技术岗位和管理、服务岗位的高职教育人才都囊括在内,能更准确、全面地表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责任。学生应该拥有一专多能,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才能更多。所以,学生可雇佣力高低不但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事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2.可雇佣力的培养是有效应对就业压力和

5、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就业困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一边大学生就业难,而人才市场上用工荒、高级技工难招并存。在生涯规划理念下,在了解自我兴趣价值观、性格、能力同时,更要去了解职业世界,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培养自身能力,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减少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劳动力资源过剩性失业,从而增强职业稳定,提高学生和雇主双方满意度。3.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大学生可雇佣力的培养。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加强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科技进步使得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到来,体现在:一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速度加快,新职业种类随时都在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从事自己喜欢职业同时,也增加职业

6、决策的难度。二是职位变化频繁使得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被终身就业能力所取代,一个人一生中转换工作的次数也将随之增加,对求职者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加强。三、生涯发展理念下高职学生可雇佣力培养的举措1.基于学生层面的可雇佣力提升策略。以终为始,由内及外的生涯目标确定。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今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不是父母和他人要求而是学生本人内心深处自发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以什么职业为载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应该做些什么。第一,了解自我,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能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最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7、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工作的原动力。第二,制订并实施三年学业规划。由于我国的教育背景与成长环境,在考入大学之前,学生都有一个“目标”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发现“迷茫” “困惑”和“郁闷”频现大学生活,目标缺失是主因,为此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就非常重要,它为梦想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第三,在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的积极有效行动。对接自己喜欢的职业,了解和关注职业环境、分析岗位要求,并能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方式加强对职业的认知,为毕业后成功求职积累经验和资源。2.基于学校层面的可雇佣力提升策略。第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在

8、我们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中都反映到,大多数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吃苦耐劳、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是弱势,频繁跳槽是角色转变障碍所致,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不仅应培养学生的高等技术应用能力,更要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商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第二,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课程设置。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可雇佣力的验证者和提升者,为此高校应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高职学生培养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关系到学生的岗位胜任度及个人长足发展。目前

9、学校不少课程教学仍然过于理论化,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为此要深化课程改革力度,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与行业典型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增加先进实用的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特色人才。第三,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校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 ;再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第四,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1

10、)改革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改变以往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沙龙、生涯访谈、现场模拟等形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开展跨专业综合实训。这种实训模式实现了高职实践教学领域的“三个改变”: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模拟职业角色的扮演,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由交谈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教学方式的改变,90 后学生普遍独立、开拓意识较强,综合实训不拘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式教学;三是课程形式的改变,从原先的“单一”技能课程到“多元”课程体系的革新,无缝对接职业化操作,适应了未

11、来职场的需求。第五,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笔者所在高校坚持“德能并举,商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面向全体、融合专业、文化引领、强化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螺旋上升、多维立体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通过课堂普及生涯规划知识及理念,通过讲座、沙龙、社团活动和规划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充分自我了解的基础上,切实关注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培养自主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一是实施分专业、分阶

12、段、分层级的创新创业全员化全程化教学。初级班创新创业系统知识的理念传播,唤醒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中级班对以团队模式参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并从中获得的创新创业体验;高级精英班采取创业实战为主并聘请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服务。二是搭建了大学生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营造“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赛促训” “以赛强技”的校园氛围,鼓舞了学生们参与创新创业、参与技能竞赛的热情,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 (3)构建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加强职业适应力,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与目标职业的差距,学生在了解企业的要求、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知识技能和社会活动能

13、力等方面的欠缺后,可以逐步形成清晰的就业定位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性的时间,对职业稳定和长远发展有直接作用。第六,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搭建校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笔者所在高校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校政合作之路,与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了工作站、与劳动局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与总工会成立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基地;把公共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帮困与法律援助等职能和功能引入校园。这一整合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帮助困难学生就业与再就业、进行劳动争议的处理,搭建了平台。培养学生可雇佣力,

14、使其具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能力,是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和获得职业成功的基础。在关爱学生一生成长的生涯规划理念指导下,从学生主体、学校培养单位、用人单位、政府各自职责层面去探索高职学生可雇佣力的培养。对学生个体的生命浸润与圆融、对学校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对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就变得迫切和赋予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参考文献l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的职业选择:理念、框架与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6).2刘余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3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索从可雇佣性及可雇用性技能视角j.管理现代化,2007(2).4刘小平,杨淑薇.可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进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9).5崔影慧,魏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6(9).6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吴国权,张伟.基于胜任特征的可雇佣性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