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分與和 前言:1、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大分裂與大融合的時代,華夏文明在吸收外族文化的長處後,展現了新風貌2、為_盛世奠基:北方民族的融合和中原文化的南漸,為_盛世注入新血液,開創新局面一、三國鼎立_之戰1、赤壁之戰(1) 時代背景:_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_挾天子(東漢獻帝)以令諸侯 ,控制北方;南方則有_、_稱雄(2) 經過:_企圖統一中國,與_、_聯軍戰於_(今湖北蒲圻市)(3) 結果與影響:_大敗,三國鼎立之勢形成。曹操死後,其子_篡東漢,開啟了三國時代2、魏蜀吳三國的比較國名 建國者 疆域 都城 滅亡者 建國順序 亡國順序曹魏 _ 北方 洛陽 _(司馬炎)1 2蜀漢
2、 _ 四川、漢中成都 曹魏 2 1孫吳 _ 長江中、下游建業(今南京)_(司馬炎)3 3二、西晉的短暫統一1、三國的覆亡(1) 曹魏滅蜀漢:蜀漢實力最弱,但在_的經營下,還能與曹魏長期抗衡。_死後被曹魏所滅(2) _篡魏建立_,稱晉武帝,定都_(3) 西晉滅孫吳:晉武帝派兵南下滅孫吳,統一中國2、西晉的興亡(1) _之亂:西晉建國後,政治腐敗,又大封宗室為王,造成諸王互相殘殺,西晉因此元氣大傷,給予境內胡族叛變的機會(2) _之禍:西晉懷帝永嘉 5 年(西元 311 年) ,_人起兵攻破洛陽,懷帝被俘,史稱_3、 東晉的建立:永嘉之禍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2三、南
3、北對峙1、西晉以後的政局:_與東晉對峙;_朝與_朝對峙(1)南方(長江流域):東晉南朝(A)_晉:宗室司馬睿恢復晉朝統治,定都_(B )南朝: 東晉權臣劉裕篡位,改國號_,開始南朝政局,先後 有_、_、_、_四個相連續的朝代(國都:_)(2)北方(黃河流域):_北朝(A)_: 西晉滅亡後,北方形成 _亂華的局面, ,先後建立了十多個國家(B )北朝: _族_興起,建立北魏政權,統一北方,開始北朝政局,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後北魏分裂為_魏和_魏,分別被權臣所篡,形成_與_對峙,_滅北齊,統一北方。大權落入漢人_之手,篡_,改國號_2、魏晉南北朝的結束:隋_帝_南下滅_,統一中國北朝中統一北方的政
4、權: 、 結束三國分裂的政權: 結束五胡十六國分裂的政權: 結束魏晉南北朝分裂的政權: 西周與西晉的比較滅亡禍事 滅亡外族 被俘君主 結果西周_ _ _ 周室_遷,建立_,開始_的時代西晉_ _ _ 晉室_遷,建立_,開始_的時代四、講究身分的社會1、形成背景:_代:崇尚儒術,以經學取士,經學大師往往有傳子的習慣,經學世家成為世代為官的官宦世家,政府官職漸被少數世家大族壟斷,寒門出身的人不容易取得做官的機會2、曹魏推行_法的任官制度(1)由州郡中正官評定士人品級,分為九品,作為政府選才任官的準則(2) 結果:最初尚發揮選拔優秀人才的功用,但後來中正官幾乎全被世族把持,評定只問門第,不問才德,形
5、成上品_,下品無_的現象3五、清談風氣與佛道思想1、清談風氣:魏晉南北朝時代,儒學衰微,_風氣盛行(1)清談: (A)是一種拋開現實、崇尚玄理的談論(B )清談內容:三玄(_、_、_)(2)玄學:研究三玄的學問,稱做玄學(3)影響:(A) 有助於士人個性的的解放(B) 流弊:(a) 政治上:苟且偷安,不物實際(b) 社會上:蔑視禮法,形成一種頹廢的人生觀(c) 東晉、南朝無法恢復故土的因之一2、佛教的發展(1)佛教:外來宗教(A)傳入:佛教起源於_,創始人為_ ,大約在_末年,由西域地區傳入中國(B )東漢:明帝時,曾派使者赴西域求法,並在_城外建立中國第一座佛寺_ (C )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
6、原因:(a) 長期戰亂,宗教成為精神上的重要寄託(b) 帝王的提倡:南朝 梁武帝篤信佛教(c) 西域僧侶相繼來華弘揚佛法(d) 中國僧侶西行求法:東晉高僧_(D)興盛影響:影響中國思想、風俗、建築藝術等,_、_、_石窟為佛教藝術三大寶窟3、道教的發展:中國本土宗教(A) 創立:_末,_創立_道 ,後改稱天師道 ;_創立_道 (發動黃巾之亂) ,深得下層民眾信仰(B) 內涵:魏晉後,吸收_思想,逐漸流傳於統治階層,一度成為_的國教佛教與道教的比較發源地 傳入或創立時間 創立者 著名教派佛教_ _末年傳入 _4道教_ _末年創立 _、_ _道、_六、胡漢融合與南北文化交流1、胡漢融合(1)胡人漢化
7、:魏晉南北朝時代,胡族君主多仿漢人政教制度建國,其中以_族漢化最深(2)漢化代表:以北魏_帝為代表(A)政治上:將首都由平城(今山西 大同市)遷至 _(B)文化上:(a) 禁穿胡服,改穿漢服(b) 禁說胡語,改說漢語(c) 鼓勵胡漢通婚(d) 改胡人姓氏為漢人姓氏(e) 設學校,教授儒家經典(C )影響(a) 遭部份鮮卑人反對,甚至引發叛亂(b) 有助胡漢融合,漢人沾染胡人尚武精神,如_軍隊多為漢人2、南北文化交流(1)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長期戰亂,大批中原人士遷往南方,帶來進步的農耕技術和充沛人力,加速南方經濟的開發(2)_政策加速融合:(A)推行背景:南遷之中原世族為維護其自身特殊地位,不願
8、與當地人來往;南方人對北方人也缺乏好感(B )經過:東晉末年起,積極推行_政策,所有人民都依_入籍,並負擔國家賦役(原東晉政府為安撫北方僑民,給予賦役之優待)(C )影響:北方人打敗狹隘的地域觀念,融入當地社會,對族群融合產生極大的影響3、影響:在北方胡漢融合,南方文化交流下,呈現出民族的新興力量,奠定_盛世的基礎 六朝:_、_、_、_、_、_,皆定都於建康(今南京市) ,對江南的開發貢獻很大5第二章 胡漢融合的隋唐帝國前言1、世界性帝國的時代:隋唐三百多年間,文治武功足以媲美秦漢時期2、形成_ _文化圈:中國文化不斷向外傳播,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圈一、隋唐盛世1、隋朝:隋_帝統一中國,開啟
9、隋唐盛世(1)隋文帝:(A)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國家富裕,人民安康,史稱 _之治 (B)開鑿 _渠:銜接京師大興(長安)與黃河的運河(2)隋煬帝:(A)窮極奢侈,虛耗國力,種下了亡國的禍根(B)開鑿運河:開鑿南北向的_渠、_渠、_、_,連接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水系(C)影響:隋代開鑿的運河成為一條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使江南物資得以便捷的運補京師,成為維繫_的經濟命脈2、大唐盛世(1)建國:隋末大亂,_乘機起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2)盛世:從唐太宗_之治到唐玄宗_之治的一百多年(A)唐太宗:(a)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知人善任、容納直諫(著名諫臣_) ,開創_之治(b)滅_背景:當時
10、北方強大的突厥部族,分為東西二部,_長侵擾邊境經過: 唐太宗命_等率大軍擊滅影響:聲威大振,西北君長紛紛歸順,向唐太宗獻上_的尊號(意為普天下的君主) ,唐朝成為亞洲的國際盟主(B )唐高宗:太宗死後,高宗即位,大權逐漸落入皇后_的手中(C)武周代唐(a) _後來進一步稱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第一位女皇帝(b)她在位時雖以高壓手段對付政敵,但積極拔擢人才,奠定後來的基礎6(D)唐玄宗:任用賢能、革新吏治,國家富強康樂,史稱 _之治,唐帝國國力發展到最巔峰 二、唐的衰亡1、安史之亂(1)背景:唐_宗晚年,荒於政事,寵愛楊貴妃,政治日漸敗壞,終於引發_之亂,唐帝國由盛轉衰(2)經過:唐玄宗天寶
11、14 年(西元 755 年) ,身兼范陽(今北京)等三大節度使的胡人將領_和部將_起兵叛唐,連下洛陽、長安等城。後由_等平定亂事,歷時八年(3)影響:出現地方節度使擁自重的現象,造成唐末地方_的局面 2、宦官亂政: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盛況不再,朝廷內部有_把持國政3、黨爭:_黨爭(牛黨以牛僧孺為首,牛黨多數為進士出身的新興階層;李黨以李德裕為首,李黨以舊有世族及公卿子弟居多) ,兩黨都以_為後盾,進行權力鬥爭,持續近 40 年4、藩鎮割據:唐玄宗時在邊區先後設置十大節度使,身兼_、_、_大權。安史之亂後,內地相繼設置節度使,他們各擁重兵,常常不聽國家號令5、_之亂:唐末,因政治腐敗,變亂時起。其
12、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_之亂 ,使大江南北廣遭劫掠,後雖平定,唐帝國元氣難以恢復,最後_篡唐自立,建立_,唐亡三、大唐文化的遠被1、背景:隋唐時,中國文化正處於高峰期,隨著隋唐國力的擴展,中國文化不斷向外傳播2、推行唐化的國家(1)朝鮮半島:以_最仰慕中國文化,用唐衣冠、曆法、律令,又仿製漢字,文風興盛,號稱_(2)日本:(A)隋唐時代多次派_到中國,每次都有學生、僧侶隨行,學習中國的文化和佛法(B )西元 7 世紀中葉,日本推動大規模的唐化運動_ ,學習唐代的律令、制度、文字等。如_採用漢字楷書偏旁, _根據漢書草書所製7(3)中國西南部國家:如_、_等,有的派遣子弟到中國學習,有的直接設立
13、學校傳授中國學術3、造紙術的西傳(1)時間:西元 8 世紀中葉(2)經過:唐將高仙芝在_為_所敗,唐士兵很多被俘虜,其中有造紙匠,大食利用他們在中亞設廠造紙,中國造紙術因而傳入回教國家(3)影響:後來輾轉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的_四、外來文化的輸入1、背景:隋唐時代,由於國勢強盛和實行開放的文化政策,隋唐文化含有不少外來的成分2、外來文化(1)_各國傳入:音樂、舞蹈、技藝、服飾等普遍為唐人所愛好(2)受_和_的影響:天文學、數學、醫學、繪畫、建築等(3)宗教的傳入:唐代傳入的宗教有_教、_教、_教等。與早先傳入的佛教、祆教和本土的道教,形成中國歷史上宗教極其發達的時代3、唐代各宗教的發展(1)佛
14、教:_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A)大師輩出_:唐太宗 貞觀年間赴 _求學,回國後把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_一書,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B )佛教中國化:(a) 宗派林立,對佛理的闡釋各有發明(b) 這些宗派融入了中國思想,完成了佛教中國化,其中以_最具代表性認為人人自有佛性,只須求諸自身,不必出家,不必誦讀佛經,也可悟道成佛廣泛獲得 士大夫階層的信仰,成為唐末以後佛教的重要宗派(2)景教:_的一支,於唐太宗時傳入中國,唐德宗時教徒曾立_碑(3)伊斯蘭教(回教):於唐高宗時傳入,在中國西北及南方地區日益擴展(4)摩尼教:於武則天時傳入,在長安建有寺廟五、文學與藝術:詩歌、繪畫、書法都趨於極盛(
15、1)詩歌:(A)_:詩富浪漫色彩,氣勢磅礡,號稱 詩仙(B )_:詩多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憂國憂民之心,號稱詩聖(2)繪畫:_擅長山水、人物畫,號稱畫聖8(3)書法:_、_都擅長楷書,而且自創新格,嚴整有力,後世並稱為顏柳(4)唐三彩:以褐、黃、綠為主要彩釉,色彩絢麗,題材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秦朝與隋朝的比較秦朝 隋代建國者 滅亡者 漢高祖 唐高祖 外患 修築長城以防 修築長城以防 重要貢獻 統一文物:、 、 開鑿運河:、 、 成為溝通南北經濟與交通動脈結束分裂 結束 的分裂結束 的分裂奠定盛世 奠定 代強盛的基礎 奠定 代強盛的基礎對外征戰 秦始皇討伐 隋煬帝征伐 漢朝與唐朝的比較漢朝 唐朝建國者盛世 漢 帝在位時 唐 宗、 宗、后、 宗初期對外開拓北伐 ,南平 ,東定 ,經營 ,唐 宗平定 突厥,被獻上 的尊號,唐朝成為亞洲的國際盟主文學成就以漢賦為主流 詩仙 、詩聖 9交通路線開鑿陸上絲路衰亡原因西漢: 掌權東漢: 、 循環鬥爭唐 宗晚年引發 之亂,唐帝國由盛轉衰傳入宗教教 教、 教、 教接續朝代的分裂局面 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