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个红包高三那年,父亲被查出晚期直肠癌,住进医院。接到病危通知书后,我不知道父亲还有没有机会回家。在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伸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手,将一把钥匙按到我手心说:“儿呀,有样东西本想亲手交给你,可现在只能让你自己回家拿。”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已一贫如洗,父亲还能给我什么? 后来,父亲已无法进食,也说不出话,手上的血管再也打不进液体。那天,他“嗯呀”地从喉咙里挤出一丝声音,我凑近细听,听出是“钥匙”两个字。父亲的脸憋得通红,我这才想起他给我的那把小钥匙。父亲睁大空洞的双眼盯着我,张了张嘴,嘴角抽了抽,头一歪,便没了气。白床单覆盖了父亲的脸,我双腿发软,跪倒在他面前,心脏像被剐
2、成一片一片。父亲走了,我仿佛成了一截无根之木,轻飘飘的,全身虚空。办完丧事,我用那把钥匙打开了父亲的抽屉,抽屉里有个发黄的小木盒,里面放着十八个红包。 最旧的那个红包已变成猪肝色,封皮上有两行模糊的字,我认出是父亲的笔迹:儿子,从现在起,爸爸每年会将从单位领到的新年红包,连同吉祥如意留给你。落款是“1990 年正月初八。” 那是我出生后的第三天。抚摸着发黄的字迹,我仿佛看到父亲正虔诚地为新生的我写下期许和祝福。 父亲是个温和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爱好是做饭。每次他炒的菜若被我一扫而光,他便会摸着我的头“嘿嘿”憨笑。父亲涮洗碗筷时,爱哼流行歌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歌声和着“哗
3、哗”的水声,颇有许文强的豪迈。这是我九岁之前的生活,虽然父母收入不高,但日子过得平静幸福。 20 世纪九十年代末,父亲的单位垮了,他只好去推销保险。他穿着极不合身的旧西装,提着又大又沉的业务包,他结结巴巴跟客户解释保险,紧张得打颤,不停地用手抹脑门上的汗珠。 我抚摸着两个薄薄的、封皮印着保险广告的红包,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再不会躲在角落里嘲笑父亲蹩脚的推销。我要大方地走过去,为他拎拎包捶捶背。 父亲早出晚归,还是拉不到多少业务。春节后,父亲耷拉着脑袋到处找工作。小小县城里活难找,父亲只好去学开车,后来总算在公交公司当了司机。最后一个红包是 2008 年的,里面装着 12
4、5 元钱。那时,父亲刚动完手术,生命朝不保夕,时时需要救命钱。可父亲不仅没动用这些红包,还从医药费中抠出了珍贵的 125 元。平静的日子,父亲将祝福装成红包;贫穷落魄的岁月,父亲将温暖装进红包;生命最后的时光,父亲将希望装进红包。我数了数,十八个红包装着 5252 元钱,读起来是“吾爱吾儿”!1、文中叙述了父亲的在世时的哪几件事?从中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4 分)2、第八段中加点的词“蹩脚”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它是对文中哪几句话的概括,请把原文抄写在下面。 (3 分)3、第六段说“父亲最大的爱好是做饭” ,父亲就真的那么爱做饭吗?为什么?4、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 分)5、俗话说“人
5、不为己,天诛地灭。 ”父亲那样为家、为儿子你认为值吗?说说你的看法。超重肖复兴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 ,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
6、孩子对父母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爱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少妇,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美丽的粉色,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似乎还应该是被人呵护和关爱的模样。而现在,她却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和牵挂。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 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而谨慎,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 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大吼大叫。听口音,他们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
7、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你也真是的,这也带! ”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搞什么名堂,这也带!” 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 母亲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吗!”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 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
8、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先去试试再说。” 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 严重超重!” 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
9、都是我想带的呀! ”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 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又如何理解此时父母的心呢?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2 分)2、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这句话中“相似的面孔”是
10、怎样的面孔? (2 分)3、文中多次出现对母亲肖像的描写,请你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 分)4、文章写了“ 我”在机场目睹的两幅情景,内容大同小异,甚至结构都相差无几,你认为第二则材料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 分)5、文章的标题为“超重”,你是如何理解超重的?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4 )6、读了这篇文章,会让每一位读者心中倍感沉重。你认为造成这样的结局究竟是谁的过错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4 分)永不录用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
11、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 11 次了,上次我已在全班面前宣布你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给他的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去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
12、的人。”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有个学校能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过,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但父亲却真办到了。他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人又聪明,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
13、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父亲回忆起三件事。一、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
14、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感到,儿子还有希望。二、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三、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
15、的。他说是的,但是他要先去趟中学。1、说说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4 分)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去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2 父亲回忆的三件事从记叙的方法上说属于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事。 (3 分)3、文章最后说“他要先去趟中学”,他是去哪个中学?干什么去?如果是你,到了那里你会说些什么?(4 分)4、文章情节紧凑,处处暗含伏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和父亲回忆的三件事相照应的句子。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文中的父亲为了儿子可以抛弃一切,包括做人的尊严,令
16、人起敬。B、文中的班主任老师是一个铁面无私,坚持原则的好老师。C、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将老师的爱蕴藏在严厉的训导中,教师形象鲜明。D、文中的“我”是一个知错就改,聪明发奋的好学生。6、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人生如月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地,像是谁用橘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随随便便地划了一道。人们称这时的月为“月牙” ,真是形象的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是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
17、,天上的月便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月如新,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过,无法拒绝的。 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原本平淡的人生此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常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处顺境作逆境之思维,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颐指气使,八面威
18、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风,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益。 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儿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月亏即有月圆,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志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人生如月,
19、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意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无论顺逆得失,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我以为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生如月”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概括性的语言作答。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证结构有怎样的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本文是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不同时段的月亮呢?4、联系全文,简析第 1 段“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这句话的作用? 5、请你结合最后一段文字,联系你所知道的实例阐述一下,怎样才算是“智者的活法”。心的落点冬季,如果人在茫茫的雪地
20、上行走上半天,就会有患雪盲症的危险。令人费解的是,即便你戴上墨镜,挡住阳光落在雪地上的强烈反光,你仍不可避免地要患上雪盲症。为此,人们研究开发了许多为挡住强光的墨镜,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患雪盲症的人依然很多。直到八十年代,有关部门才把谜底揭开,原来雪盲症并不是因为雪地上的强烈反光所至,而是因为雪地上空无一物的视界所造成。雪地上,如果你的眼前总是白色,并且一马平川,一望无际,那么十有八九,你会患上雪盲症。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原来是需要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的不断转换。如果它在一定的时间里寻找不到一个可以参照的落点,它就会因为焦虑、疲劳和迷茫而失明。事实证明,眼睛总是要看到些什么才行的。
21、人们在茫茫的大海上,如果眼睛总是注视着平静而无边的海水,人不但感觉不到平静的所在,反而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因此,人在面对茫茫大海时,产生的反应总是不敢长久地看下去,尤其是面对四周望不到头的的海水。所以人在海上,目光总是要禁不住地去寻找一只鸟,一座岛,或一条船。而人的心和眼一样,是需要不断找到落点的,否则就会因为不适而生病。许多人在命运的转换中,之所以会感到焦虑与不适,皆是因为内心的空泛和茫然。一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人,身心之所以出现疾病,原因也是因为人生突然失去了落点所至。研究表明,无论什么人,无论他的生活状况怎么样,他的心,都是要有落点的。即落在某一个目标上,否则他就会茫然失措。而人的许
22、多苦恼,实际上也是因为人生落点的消失和转移,尤其是在前一个落点消失,后一个落点还没有出现时,人便会感到异常的焦虑。这就是人为什么在生活中,有时会感到某种说不出来的苦恼所在。可见,一个人,内心失去落点是极为危险和可怕的事。现代人的紧张、彷徨、压抑,不明的痛苦,实际上都与内心落点的不明或失去有关。据西方有关人士统计,许多抑郁患者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心长期再也找不到落点的原故。心与眼是一样的,人的一双眼睛总是在不停地寻找着目标,而人的心,看似混乱,其实每时每刻都是被特有的目标所固定着的。一颗心,永远都是要挂在某个目标上的。一旦内心的目标失去,人就会自动的去寻找新一个目标,否则人根本无法活下去。人生
23、不能没有希望,我们的一颗心,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要有落点的。暂短也好,长久也好,人,什么时候都要鼓起勇气,去寻找心上的落点。这便是出路,也是人生,更是一种积极的,光明向上的生活态度。1、本文中心论点是 。最显著的论证方法是 。 (2分)2、文章的层次划分较确切的一项是( ) (2 分)A、/ / / B、 / /C、 / / / D、 / / 3、你认为文章、 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 文章段加点的句子“尤其是面对四周望不到头的的海水”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5、读了本文你有文章中所说的上述经历和感受吗?把你的经历和感受说出来并谈谈你是如何解决的。 (4 分)容易放大的东西(1)我们最容易放
24、大的东西应该是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长处,即便情商极高的人,极其不吝啬自己的高帽子,不管你头大头小,他都能给你戴上型号合适的帽子,同时他心里给自己戴上的高帽子保准比你还高。(2)爱放大别人长处的人,是他们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软肋,能投其所好,这不仅能让彼此关系润滑,还通过“曲线”,放大了自己的德行。可这些不过是表面的现象罢了。一旦遭遇利益相关的事情,我们人性中的那个“卑小”就又放大了。(3)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耐基常常带着他的爱犬去公园散步,当时纽约有一个执行得并不是非常严格的规定:凡是带狗外出的,无论有没有锁链系着都要给狗戴上口罩。有一天他牵着他的小狗在公园里散步,不远处恰好有
25、一位巡逻员正在教育另一名不给小狗戴口罩而出来散步的人,那个人很激愤地和巡逻员争辩着,说他的小狗还很小,不会咬人的,并且怒斥巡逻员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无论他怎么愤怒,最终还是被处以 10 美元的罚款。(4) 卡耐基见状连忙换个方向去散步,但很不幸的是在几分钟后,他也碰见了那位巡逻员。卡耐基在刹那间决定不等他开口就先认错:“巡逻员先生,我有罪,我没有给小狗戴上口罩,我愿意接受您的处罚!”让人意外的是巡逻员却回答说:“其实谁都不忍心给一条可爱的小狗戴上口罩!”“但这是违法的。 ”卡耐基说。没想到这时警察却再次为卡耐基开脱说,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警察只是让卡耐基以后注意
26、并且尽早回家,却没有对卡耐基施以任何处罚。(5) 试想一下,如果卡耐基不断为自己辩护的话,只能继续点燃巡逻员心中那股还没有完全熄灭的火气,最后卡耐基可能会被处以比之前那位游客更重的处罚。(6) 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在为你的错误而拼命辩驳时,恰恰会导致你将要为你所犯的错误付出更大的代价。假如你能够在别人指出错误之前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十之八九会得到别人的谅解或宽恕,甚至还会完全忽略掉你的错误。因而,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不妨拿出勇气来先把别人放在一个比我们高的位置上,特别是他的职业虽说不高贵,但却能管限着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放大他的这个角色,把自己缩小。这不是胆怯,而是智慧!(7)但是不少人缺少这样
27、的智慧与修养,我们做了错事后容易辩解,把自己的错误缩小 10 倍,而别人的错误被我们抓住之后,恨不得放大 10 倍。这样的结果是,你的错误在你一个人想缩小的时候,就有 10 个人想放大它,你的缩小辩解恰恰激起了别人放大的情绪。这正像你放大了别人的长处时,那个人自己却不断缩小。人性的善恶、情绪、甚至行为有时是他人唤起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搅动他人“善恶”的潜能,如果我们都能读懂人性,那么我们就会让彼此的关系融洽、和谐,人与人之间多了快乐少些疙瘩。 1、 请选择原文中最经典的语句填空(3 分)人世间,最容易放大的东西是 。当我们为错误辩解时,其结果是 ,所以我们不如 ,这不是胆怯,而是智慧
28、。2、第二段中加点的“卑小” 在文章中具体指代什么?第七段中加点的字“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运用了什么论据?你认为就此论据充分吗?为什么?(3 分)4、你认为卡耐基的做法有什么好处?5、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A、本文运用“例证法” ,以典型事例做论据,印证了 “事实胜于雄辩”这一俗语。B、本文以“对照式”论证结构,深刻说明了放大别人缺点和自己长处的危险性。C、文中说:一旦遭遇利益相关的事情,我们人性中的那个“卑小”就又放大了(第二段) 。那个“卑小”其实就是指“放大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长处” 。D、本文中心论点的位置在结尾。6、文章最后说:如果我们都能读懂人性,那么我们就会让彼此的关系融洽、和谐,人与人之间多了快乐少些疙瘩。你读懂了人性吗?你根据此文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人性的理解。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