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款宴请杂谈一说起公款宴请,人们自然会责怪宴会的主人,查处公款招待时,主人还是背黑锅。其实,这种责怪是不公平的。列宁说过:“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 。如果我们按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公款招待,也有它的两面性,一是主办者迫不得已,二是主办者尝到了甜头。为什么要招待?一是显得有礼貌,二是为了感谢,三是为了结交,四是有求于人。多少年来,公款招待的方式从未绝迹。一个科级单位或小型企业,一年的招待费就达数万元。招待范围非常广泛,上边来人要招待,同级互访要招待,工程验收要招待,申请资金要招待,总之,凡有关公务的都要招待。因为公款招待的宾客,大都是主
2、管部门的负责人,根据近些年某些部门的教训,多数人认为,你要办成事,就得给人家嘴上抹点油,招待得好,事情就可办成,招待不好,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你不招待,人家就说你抠,说你积极, 说你认 真,说你讲原则。你就会有背不完的黑锅,听不完的风凉话,受不完的打击报复。这样的事并不少见。比如,某广播 电视部门的一个验收组到基层单位验收项目,有个单位招待得不够周到,结果本来可以合格的项目也不合格;而另一个单位盛情款待的同时,还许诺在验收组离开时给带点土特产。于是项目顺利通过,还得到数十万元的补助款。一个局属企业向上级申请资金,正路走不通,无奈采取了宴请这一招
3、,还向赴宴者赠送了“ 纪念品” ,款项马上就到手了;有的单位领导还 不辞辛苦,不 远数千里去送礼、拜年,至于领导部门给的赏赐和“压岁钱 ”,那自然比礼物多得多。就因为宴请比不宴请强得多, “有头脑”的人们就竞相请,主管部门就频繁地被请,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请不办事。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它自身的各个部分、各种矛盾组成的有机整体,为了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一个事物,首先就要对组成这个整体的各种矛盾、各个部分分别地加以考察,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对这个事物的一般模糊的认识具体化、明朗化。我们 再来看宴请的另一面。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舍不得诱饵钓
4、不来鱼。有些人摸准了这个行情,权衡利弊,觉得还是请为上。比如拨款,你花了明白费,你就能一本万利;你坚持原则不请,你就捞不着。因为上级部门的有些款项给谁都行。吃请之后,落得做好人,也落得一副好下水。有的单位领导坚持了原则,受到了表扬,但没捞到实惠,想办的事情没办成;有的单位请了,尽管负责人挨了批评,象征性地扣了一点工资,但得到了实惠,达到了目的。有些习惯于揩油的人,总以“ 研究研究”为借口,拖着不办事,当下级举行“酒盅全会”请他们参见时,他们就会高兴地去“研究烟酒 ”了。酒盅一端,政策放宽。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违法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党内腐败现象的发生,公款宴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5、在我国的历史上,当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整日躺在肉山酒海里醉生梦死、鱼肉人民时,人民就会起来推翻他们。正因为如此,有远见的政治家们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建议。明朝的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杨万里认为,法制的关键是上层高官遵法。王夫之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下吏贪污的根源在上官。公款宴请源于封建社会,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它的遗毒,这就充分说明,清除多少年来遗留下来的毒素,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十年动乱,把我们国家的法律搞得一团糟。经过拨乱反正,法制建设才逐步走上正轨。但像建国初期惩办刘青山、张子善那样振奋民心的事例还少得可怜。这绝不意味着新时期违法乱纪的现象没有刘青山、张子善那 样严重,而在于我们不能严肃地惩办有劣迹的上官。有些人习惯于上边有病给下边吃药,这就延误了真正的患者。我们要杜绝公款宴请风,就必须上下一齐使劲,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我认为,要真正刹住公款吃喝这股风,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干部为人民服务、自觉当好国家主人、人民公仆的觉悟外,还必 须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定了就执行。在公款招待的宴席上,无论主人和宾客都负责任。认真查处那么一批,公之于众,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接受人民的监督,那么,公款吃喝风就会有很大的收敛。原载赤峰党校1990 年 3、4 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