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属与金属矿物,烟 花,想一想:你能描述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铝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剧烈反应,发出强光, 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铝。,想一想:你能描述 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么?,燃气灶的铜制部分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黑.根据你以前所学的知识及你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活动与探究:,实验 取一根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 现象。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测一致吗?,镁条和铝片在常温下就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2Mg+O2=2MgO,铜片和铁丝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2Cu+O2加热 2CuO 3Fe+2
2、O2 点燃 Fe3 O4,金不能和氧气反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高 温 炼 金,讨论1:从以下方程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1) 4Al+3O2=2Al2O3 (2)2Cu+O2加热 2CuO,(3) 2Mg+O2=2MgO (4)Au + O2 不反应,(5) 3Fe+2 O2 点燃 Fe3 O4,综合上述信息可知:,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_反应,反应剧烈程度 _(相同,不相同),2.金属的活动性:说明 _ 较活泼,_次之, _很不活泼,Au,氧气,不相同,Al、Mg,Fe、Cu,1.收藏家收藏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完好,该铝制品不易锈蚀的原因是什么?,2、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挖出的铜器总是比铁
3、器要保存得完整、完好,你知道为什么吗?,(1)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是怎么回事呢?,金属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4Al+3O2=2Al2O3; 2Mg+O2=2MgO 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因而铝具有 较好的抗腐蚀性。,(2)为何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呢?,若用钢刷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思考:,金属和酸的反应,在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带、锌粒、铜片、铁粉,再分别加少量稀盐酸或 硫酸,观察各组物质是否反应,有没有气泡,有没有放热现象,反应速度 如何,完成反应方程式。,很快,较快,较慢,不反应,Mg + H2 SO4
4、= MgSO4 + H2 ,Mg + 2HCl = MgCl2 + H2 ,Zn + H2 SO4 = Zn SO4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Fe + H2 SO4 = Fe SO4 + H2 ,Fe + 2HCl = FeCl2 + H2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 气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 气泡,反应缓慢,有气泡产 生,溶液由无色变为 浅绿色,不反应,讨论:(1) 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铁钉和稀盐酸,镁和稀盐酸,锌和稀盐酸,铜和稀盐酸,(3)由此推出 ,金属活动性顺序_,铁、镁、锌能和稀
5、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反应后生成了氢气,铜不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反应,(2)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反应最剧烈 其次是 _,然后是_,镁,锌,铁,Mg、 Zn、Fe、Cu,你觉得上述哪个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什么?,一种_和一种_反应,生成另一种_和另一种 _ 的反应叫做置换反 应,讨论:下列反应方程式有何共同特征?,Mg + H2 SO4 = MgSO4 + H2 Zn + H2 SO4 = Zn SO4 + H2 Fe + 2HCl = FeCl2 + H2 ,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葛洪是我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在葛山等地修道炼丹多年。一次葛洪之妻鲍姑用铁勺
6、盛曾青(硫酸铜溶液),几天后,葛洪拿起铁勺便用,奇妙的现象出现了:铁勺变成了“铜勺”,金光闪闪。葛洪的徒弟高兴得跳了起来:“点石成金了!”葛洪把铜勺放在火上烤,铜勺逐渐变黑。这些现象葛洪在黄白篇一书中均做了记载。,智慧背囊,活动与探究:,(1)猜测 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2)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把用砂纸擦亮的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3)总结 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哪种反应? 写出反应方程式。,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 SO4+ Cu,工人在切割钢板时,常用硫酸铜溶液画线你知道为什么?,常见几种金属矿物的成分,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Fe3O4,Fe2O3XH2O,Fe2O3,常见几种金属矿物的成分,孔雀石 Cu2(OH)2CO3,黄铁矿FeS2,赤铜矿Cu2O,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金属与酸的反应,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矿石 铜矿石 铝矿石,金属与金属矿物,谢 谢 大 家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