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433649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书与人生张汝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读书与人生社区党委(北城社区) 史叶霞今天,站在这里与大家讨论读书与人生,我感到很荣幸,面对在座的各位,我觉得自己的知识略显浅薄,所以只能说是谈谈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吧,希望和大家交流,以促进成长。我刚大学毕业时,在运城工作,那时候因为工作的便利,经常会逛一些家饰店,其中有一间店叫“雅诺”,它里面的东西我都很喜欢,所以没事都会去转转,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有一次,我又去了这家店,当时店里很忙,店主正忙着接待别的客人,而有一位老者,在与我看同一个扇形挂屏。我看到老者几次想询问,可看到店主很忙,就又停下来了。我也是个好事之人,便和老人聊了起来。老人问我是不是服务员,我笑着说,您说是就是吧。老人也笑了

2、,那你能帮我介绍这个屏吗?我点了点头。屏上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唐诗。于是我先把这首诗读了一遍,每一个字,每一句诗,作者的每一点感情变化,我都把握得很好,结果引来了好几位顾客。读完后,我又大致讲解了这首诗,诗一共 36 句,张若虚仅存两首诗,而这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无数读者倾倒,也使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接着又说明了这个挂屏是实木而制,比较适合挂于正厅,可以显出主人的高雅品位。当我讲解完之后,在场的人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之后客人买走了这个挂屏,而我也与店主人成了好朋友。现在我回到了闻喜,我们也经常通电话,上网聊天,有空的话她还会开车来看看我,不为别的,

3、只因为读到一本好书,想找我交流一下。感谢读书,它充实了我的生活,拓宽了我的视野,才能让我有一个倾心相交的朋友。前些日子看了一本书阅读改变人生,它是由 33 位当代名人共同撰写的,集中展示了文化大家们的人生阅读史。书中记录了改变自己人生的书、自己几十年的读书心得和体会、读书和做人的关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读书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至关重要。被人们誉为当代“李冰”的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在谈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时这样写到:读中国近代史,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感;读毛泽东选集,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学大师金庸对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情有独钟,把它们看作是自己青少年时代最喜爱的书籍,为自己

4、成为一个小说家打下了文学的深厚基础。著名作家余华认为,伊豆的歌女和受戒是其成为一个作家的真正机缘。阅读改变人生的编者巴丹感慨地写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发人深省啊!中化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未曾间断的一脉相承。“十年寒窗苦,金榜提名时”,古人读书为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敬爱的周总理在南开中学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些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振兴。那么今天的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去读书吧,它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最后,我想用我所感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演讲:“爱书,但不

5、被书所累,不做一个无用的书虫;读书,更懂得学以致用,要做一个有用的书生。”搜索【讲稿】读书与人生(复旦大学 张汝伦) 转贴 2008-09-22 14:59:07 读 书 与 人 生复旦大学 张汝伦很高兴到这和大家交流对读书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非常快,可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也有点不平衡,有一个不平衡就是我们在经济这方面可能发展的快了些,但是文化方面没有同步的跟上,这个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表现在比方说,今年有一个全世界的读书日,读书日搞活动有一个统计材料,统计的就是中国读书的人数,在全世界是倒数第几位。没人看书,看书的人很少,而且买书的人也很少,不但一般的市民不买书,

6、就连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也不买书。我说的是有根据的,我在上海参加过一个普教系统的调研,就讲上海中小学老师从毕业以后到工作岗位没买过书的人的比例相当惊人。你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我们的孩子,你自己都不买书,不看书的话,那教育我们的孩子能教育好吗?所以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读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锡市图书馆请我来讲的时候并没有要求我定什么题目,我想,既然是面对广大市民,我还是讲“读书”的题目吧。上午我去东林书院去看了,里面有一个亭子,讲到明清两代,也不仅是明清,最早是宋代,无锡有多少人得了状元,多少人中了探花,多少人中了榜眼,多少人中了进士,给我的感觉就是无锡这个地方文风历来很盛。我们不要说东林书院,就

7、说今天去参观的钱钟书故居、顾毓秀故居,无锡不但是在古代,在近现代也出了那么多大文豪、大学者,所以我想到无锡来和大家交流一些读书的看法还是很合适的。一、人生为什么要读书?大家可以看到,我这个题目不是随便提的, “读书与人生” ,为什么这么提,我觉得互联网发达了以后,很多人不愿意看纸质的东西,更不愿意看书,他觉得只要有互联网、电视、电脑就行了,纸质的书不愿意看。我觉得一个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和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有关系的,一个人如何来理解人生,他就会如何来对待读书。什么是人生?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一般人就会说人生这个词都会用,那什么是人生呢?这个问题我们过会儿再回答。我们现在说什么是人,一般人都会认

8、同人不仅仅是肉体,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人活在世上,追求的是肉体欲望的满足,所以很多人赚钱的事要做,而与灵魂有关的读书的事情却不做,包括我们一部分中小学老师,居然能够多少年不买书。我看了内部的调查材料,我非常的吃惊,这是和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有关系的。如果人就是一个肉体的动物,人活着就是一句话,完成温饱,吃饱就行,其他书看不看无所谓。可是,如果我们认为人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他还有灵魂,还有心,这方面也要满足,如果不满足头脑,不满足心,一句话,你不满足你的灵魂的话,用句不好听的话,你活得再长也是行尸走肉,因为你没有内在的生活。所以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文明人类人生的一个基本

9、活动。单从肉体讲,人类的基本活动就是找东西吃,维持自己的生存,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除了这样的满足以外,我们还要满足自己的内心,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话我们就发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工作、赚钱、吃饭、睡觉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自己的灵魂有一个交代,对自己的思想要有一个交代,对自己精神要有一个交代。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读书是文明人类的一个基本活动。但是,不仅仅是这样,有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就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原来的命运,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忽视。比如说,今天很多家长把很多孩子带来听报告,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家长包括小朋友都认识到读书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有帮助的,

10、读书不仅仅解决我们心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别的不说,我们历史上有多少人出生贫寒,早年生活坎坷,可是通过读书以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一代人实际也是这样,比如我,我如果不读书的话,可能早就下岗了,恐怕已经拿低保了,按我的年龄在上海,如果是个普通工人的话,肯定已经退休了,就是拿低保。我是 1969 年中学毕业,文革的时候小学毕业,中学的四年,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这四年等于没有上,我中学毕业的时候很多人名字都不知道,因为很多人见都没见过,那时都不上课的。所以就是一张小学毕业文凭跑到中国最落后、最穷的安徽的一个农村,那个地方到今天还是以出民工出名的,就是安徽的阜阳,非

11、常穷的一个地方。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发了一场大水,把生产队里的房子,因为那里没有砖头房子只有烂泥房子,一场大水下来,村子一夜之间变成平地,跑到离村子十多里路的一个大坝,在那里等直升飞机来扔空降饼干。水退了以后,最先造起来的房子给生产队里的牲口住,因为那是主要生产工具,人不要紧,住在野地里,先给牛马搭房子。后来因为我们是知识青年,就把我们安排在牛马的房子里面。我现在是哲学系的老师,哲学的书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开始读的,那时候还有人想过考大学,没有!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学不开了,我的想象力再丰富,也没有想过我读了书还能上大学当教授,这个梦也不会做的。为什么读书?不为什么,读书就是读书。读书好呀

12、,就是我们现在来到乡下了,因为年轻,除了正常的种地之外总还要有点事情干干,干事情也不能干无聊的事情,比如说打扑克、赌博、抽烟,那还不如去看书。就是因为看了书以后,等 77 年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高考的时候考上了,然后读了研究生,然后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后我还在国外当教授,不但在国外读到了博士后,最后在国外当教授,教外国人,现在回来,在中国顶尖的大学当老师,当然现在也算是一个比较知名的教授。当年我的那些同学绝大部分下岗,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很不好,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读书改变人生,我们这一代人的体会最深刻,如果当时不是读书的话,那今天有些事情就不可说了。但是由于读书,人生一下就改变了,所以今天我讲的时

13、候我特别有感触,就是读书不但能满足我们的内心,而且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当然我的情况是比较特别的,以后的小孩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来说,即使没有这样的大起大落,读书改变命运还是有效的,包括我们今天的孩子,顺风顺水,家长从小就呵护他们,但是读书不读书对于他们的未来绝对是关键的,绝对是重要的。我看到今天来了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同志,可能有人会问我,老同志有的已经退休了,已经在家里了,那么“读书改变命运”这话还有没有用?对年轻人有用,对老年人没有用。我不这么看,这要看你对命运如何来理解,如果我们对命运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的话,那我们会说,读书对我们年纪大的老同志来说同样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人活在世

14、界上,年纪大的人,年纪小的人,富人,穷人,都会碰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也就是我们通俗来讲的生、老、病、死。那么一个人如何来对待自己的一生呢?这是很关键的,有很多人,看看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他对这个问题并不了解,他不知道他自己一辈子想干什么,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比如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给一些非常有钱的人上课。有一次,清华大学的高级总裁班,在岳麓书院给他们上课,上课的时候我问那些身家几千万几亿的那些老板,我说,我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没有一个人回答。什么东西最宝贵,命最宝贵,你没有命了,你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最好的时候来对待自己的

15、生命。而现在有很多的人,实际上对这个问题根本不考虑。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什么是命啊,什么是人生啊,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想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想这个问题,就是糊里糊涂的过了一辈子,所以这个问题是不能不想的。如何来想这个问题,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人生的一个基本看法。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我们要有一个凭借,我们拿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人生的快乐,对待人生的痛苦,对待人生的顺利,也对待人生的不幸和挫折,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这些东西。如何来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内心要找到依靠,这个依靠就是读书。从古到今为什么有很多人靠读书改变命运,这个改变不象我,我改变命运是从一个知青变成了一个教授,他们改变命运是从一个糊里糊

16、涂的人改变成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达观的人,有非常通达的看法的人。我们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愉快的事情,也会遇到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你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这都需要有一个达观的看法,一个智慧的看法。可是一个人如何才能有达观的看法,有智慧的看法,没有其他的办法,我们只有到前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中去寻找帮助,这只有看书,读书。目前我们国内的读书情况,根据我们的了解最普遍的情况是两种,一种是非常实用的目的,这个在我看来不叫读书,这只是通过读书来掌握一些技巧,学一个本领,这是我们现在读书的一个大风。还有一个大类,就是很多人振振有辞的,看书干什么,消遣!消遣这个词有讲究啊,消什么?遣什么

17、?消的是时间,遣的是时间。这种消遣的看书,我认为要比前面那种实用的看书要好一点,我们可以承认这叫读书,为什么呢?多多少少这里面还有些养分。我要讲的真正的读书,应该要能起到四种作用。第一首先要达到的目的是丰富人生。人生不是以钱来衡量幸福的,一个人富也好,穷也好,活的长也好,活的短也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丰富人生,丰富人生怎么个丰富法?大家不要有个错误的想法,就是世界上我想要的东西我都买来,不是,实际上丰富人生就是能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个通达的看法,有一个很明智的看法,有一个很智慧的看法,我觉得我们能这样,就是一个丰富的人生。通过读书我们的眼界会变的开阔。原来我们只知道看一种书,比如说,我们以前只知道

18、看武侠小说,看侦探小说。我通过参加无锡图书馆的读书活动,通过今天下午听的这个讲座以后,我有意识的我开拓了我的读书面,你会发现,原来人类还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比如说我原来只听评弹的,只听锡剧的,现在我看了西洋音乐的书发现西洋音乐也是好东西,那我赶快叫我儿子、女儿给我买些西洋音乐的光盘来,听了以后果然是好东西,那从此以后世界上的一个好东西就被你占有了,你本来生活中只知道听评弹,只知道听中国的二胡,现在发现小提琴也很好听,钢琴也很好听,你突然喜欢这个东西了,从此以后天天听它,听了觉得很开心,你是不是内心得到了丰富,你就有多了一份精神财产。再比方说,我们平时只是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喜欢国画,看了书了以后你

19、会发现西方的美术也很有道理,西方的雕塑也很有道理,我原来看不懂,觉得就是一块石头、一块钢铁在那竖着有什么意思,我现在通过读书了以后我会欣赏它,懂得这里面有深刻的艺术内涵,思想内涵,从此以后,我到了一个地方,我就看得懂这个东西了,你的生活是不是得到了充实。此外我们讲人情世故。我们读书如果读的多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会有一种新的体会,有新一层的体会和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生,也就得到了丰富,所以读书实际上是丰富我们自己。读书后,你就觉得时间不够用,你就觉得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我还没有掌握,这样的话你每天会活的很充实,你每天会活的很努力。孔夫子讲他自己整天在那里看书

20、,读书读到什么程度, “不知老之将至”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有那么多有趣的书,我一直读,读到后来 70 岁了,不知道“老”已经到来了。其实根本没有老,为什么,因为整天生活就过的很充实。我跟现在带的博士生,硕士生讲,你不要觉得张老师跟你们父母差不多大,我现在读书的劲头就象你们这个岁数的一样,我的心态就是 20 几岁的心态。我说你们不相信的话 ,哪天你们可以突然到我家来检查一下,敲门看看张老师你在干什么,我现在的生活和 20 几年前读书的生活一模一样。我两个弟媳妇就不明白,说大哥你人做的没意思了,人家都玩了,你还看书。她们不知道我看书就有意思啊,对不对,所以第一条是丰富人生。看书是一个好

21、东西,你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一辈子不会觉得有枯燥的时候,一辈子不会觉得有无聊的时候,所以真的应该从小养成一个看书的习惯。第二看书是为了长知识。我们已经是老人了,我们不要长知识,没有这个话。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话又说回来,你多一样知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到 70 几岁还在学英语,到底是真是假,我们不去说。但我的一个姨公,他的确是 65 岁从银行退休以后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 85 岁,最后身体实在学不动了,他才不学的。一个人多一门知识有什么不好,所以我觉得看书的话,第二条是为了长知识。我们在学校里,象我读到博士毕业,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毕业,读到博士毕业实际上我还有很

22、多的东西没有掌握。那么你不断地继续学习,实际上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今天我学到了这个东西,明天我通过学习又掌握了那个知识,我觉的是非常有意。所以读书是学习,读书是长知识,这是第二个目的。第三个目的,我觉的是传承文明。我今天到了无锡,我很感慨,觉得无锡这个地方文风很盛,而且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很多东西。但我就想起一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概而言之我们把他叫做文明,不能在我们手里断送。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中国人不看书,排在世界最后几位,连中学老师也不看书了,我觉的我们对不起祖宗,我们这样就不等于说要把祖宗的很多东西扔掉了吗?比如,今天到了东林书院里,我看到他们少年读经班,我

23、很感慨,因为现在很多的人,他根本不想去读古代的东西,不想去读古文,认为这个东西都是要过时。我在复旦大学的时候,我也对大学生苦口婆心地说,如果我们再不读的话,难道真的有一天全中国,没有人读的懂古文了,然后我们跑到日本去,跑到美国去,因为他们那里有人在读,然后让日本人,美国人教我们读老祖宗的东西吗?那当然不行,所以我们读书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说传承文明的义务。那有的同志可能会说,张老师象你这样从事大学教学工作的,承担传承文明是你的责任。象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退休干部,和我有什么关系啊?传承文明和我有什么关系?你不知道,你看了这些东西,你和你的孙儿、孙女随便讲几句话,对他们可是影响一辈子。我昨天

24、是在市委组织部给上海市的高级领导干部上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就有一个干部跑过来说,这个活动要一直搞下去,象我爸爸小学文化,这些东西都读过,他都能背的出来,小时侯就是用这东西来教育我们的。所以不一定大学教授才承担文明,我觉得我们每一个文明的人类,我们都要看书承担文明。教育子女,我们不能整天跟他讲庸俗的东西,你还有跟他讲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有很多高雅的东西,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人要继承下来。这样的话,没准你的小孩因为听了你这一句话,他现在是 5 岁,可是等他到了 35 岁以后,他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传承文明不是大学老师的事情,也不是中学老师的事情,是我们每一

25、个有良知的文明人的事情。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有时候就是太自用了,认为社会上都是这样,什么吃香你学什么,忽略了对小孩的人格培养。其实你把小孩的人格培养好了,比指导他学哪一门技术要好的多,将来你让他自己发挥,他后劲足的不得了。就象我们种花,你给它上的都是最好的有机化肥,开春以后这个花长的根深叶茂。相反你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个花不一定长的好。这是我要讲的另外一个意思。第四个目的读书其实是提高我们个人的修养。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为什么呢?提高个人修养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修养比较好的话,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对你另眼相看,大家就会觉得你非常的文明,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那么其实读书是能

26、够改变人的,我以前看过一个回忆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他过去年轻时候是铁路工人,没读过什么书,所以行为比较粗野。49 年共产党建立共和国以后,陈毅元帅就给他说,你要多看些书,要改变气质,你不要一天到晚打打杀杀,你以后是党的高级干部了。果然,王震听了陈毅的话后,你看他晚年,毛笔写的很好,而且他跟知识分子交朋友,“五七”反右的时候,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所以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的。提高修养,改变气质的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我们最后再讲一点,实际上我们如果多读了书以后,会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比如,现在大家都喜欢出去旅游,可是有一句话叫“看景不如听景” ,你听人家介绍这个风

27、景怎么样,你觉的挺好,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以后,你就觉得不过如此。因为你不知道这山山水水里面都涵养了一些人文因素。象天下第一关,那就是一个城门,有什么看头,但是读书人到那里就知道了,在天下第一关,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你一看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再比如,你到东林书院去,如果对东林党人,对明代历史一无所知,就会想不如到中山路去逛商店,一个院子里有两棵树,有个古建筑,里边放了几把古代的椅子,有两个匾写两个字。可是你要是懂得当年东林党人可歌可泣的历史,懂得当年他们的心志,你在那里有时会半天感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不是一般的旅游,是给整个灵魂洗了个澡。所以你看书或不看书出去旅游是不一样的,你看过书出

28、去旅游,去一个地方等于去十个地方,而你没有看过书的人去旅游,风景再好,那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吃过就忘掉了” 。你看看报纸上经常会登,车上睡觉,车下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肚子里要有货,肚子里有货就会使得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一样。比方说,刚才听图书馆的朋友跟我说,现在锡惠公园里面举行菊花展览,如果肚子里有货了,你从陶渊明一直到苏东坡关于菊花是怎么讲的,你再想一想,你看的菊花就和别人看到的菊花不一样。大家现在就觉得了,我们的电视剧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主要是那帮拍电视剧的人肚子里的货色实在是太少,所以那个电视剧就不好看,连小朋友都不要看,觉得这个都是胡编的,都能看出破绽

29、来。所以我的一个个人的看法就是说读书实际上就是有这四个功能,丰富人生,增长知识,传承文明,提高修养。所以读书和人生太有关系了,如果我们在人生当中,把这一块完全给切掉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我们会把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礼物,无价之宝,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就扔掉了。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应该大声疾呼,读书是人生一个必要的基本活动,读书是文明人类人生的一个基本活动,就和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还有一个,我刚才讲了,读书有很多的态度,现在一般有三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完全实用的,我为了炒股我去看书了,我为了要什么我去看书了。一种是消遣,把时间打发掉。还有一种我是要把握人生,我去看书。所以究竟对读书采

30、取哪一种态度,是跟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有关的,如果我们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吃喝玩乐,然后眼睛一闭拉倒,那当然后边一种读书不要去读。要读就是说我今天去赚钱了读有用的书,跟赚钱没关的书不要读,然后闲的无聊了,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把这个时间打发掉。但如果我们认为人一生他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活在世界上要内外双修,你要正正经经地去看书,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二、读什么书?读什么书我们刚才已经有答案了。实际上世界上的书有四类,一类书是完全实用的,比方说什么烹饪、什么布置房间,什么养花、养狗、怎么炒股都是实用的书,我把它叫做技术读物,告诉我们很多基础知识。第二类是消遣读物,那不用解释了。第三类我们叫知识

31、读物,这些书让我们增长很多的知识。第四类的读物,我们把它叫做精神性读物,精神读物就是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能够提高我们的修养,能够传承文明。当然知识读物里边也包括这些,但是不能象精神读物一样起到那样的作用,所以我们说最重要的那一类书是精神读物。但是大家不要误解,精神读物是不是一定都是所谓的理论性的读物,绝不是。我所讲的精神性读物,它立意比较高的,涉及的问题都是我们人类一些基本的问题,然后我们读了这个东西又对我们人生有整个充实和提高的,凡是这样的书,文、史、哲、经都可以是精神读物。比方说红楼梦 ,在一般不会读书的人的眼睛里,可能是一般知识类读物或者一般的消遣读物,但是在会读书的的眼睛里,它就可以是

32、精神读物。所以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人那里,它可以是不同类的,所以这个分类并不是死的。图书馆的分类是文、史、哲、经、医、工、农,但是所有的这些书里边都可以找的出来我们讲的精神读物。比如牛顿的书,我们现在分可能分在自然科学理论里,可绝对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个我们绝对可以叫做精神读物。牛顿的很多定理我们不一定看的懂,可是牛顿对宇宙的宏观把握,看了以后对人有好处,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放开,有的时候碰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不会盯着自己想,而会想到更远一点,对整个人生就会有一种宏观的看法,所以这就是一个精神的读物。这是自然科学的东西,那我们更不用说其他的一些象孔夫子的论语 ,象孟子 ,象庄子

33、,这些东西就更不用说了,那绝对是精神的读物,我们看了以后我们是受用不尽的。那在刚才讲的这个几类书里,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我今天特别要讲的“经典” ,经典著作。经典著作特别要紧,我在复旦大学演讲,好几年,我就演讲“拥抱经典” 。因为我觉得今天的人,就象吃东西一样,好的东西不吃,往往吃的是垃圾食品,现在的出版商为了赚钱,他就出一些垃圾食品,代用品,可是原汁原味的“经典” ,大家反而忽略了,是其一。第二,现在的人非常不负责任,用词非常的随便,阿狗阿猫的东西都掏出来说“经典” ,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叫“经典” 。在我看来“经典”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你没有50 年到 100 年的时间,你不要

34、谈“经典” ;二是它的确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养料;三是它有绝高的文化品味;四是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就像好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才说这种东西称得上“经典” 。所以,现在大家要读书的话,我认为要读“经典” 。读“经典”你会事半功倍。但现在很多人觉得“经典”比较难读。 “经典”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大家觉得经典部头太大,读起来太累;二、 “经典”太难。很多人说我也知道像庄子 、 老子等是好东西,连外国人都说中国古代的智慧了不起,但大家就会说这个东西太难,读不下来,这个问题我等会再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经典”过时了。而且现在年轻人比较自信和反叛,觉得一代人有一

35、代人的“经典” ,孔夫子的“经典”属于过去,我们年轻人的“经典”属于未来。我们说经典就是一个文明的大经大法,能够成为一个“典”放在那里,它实际上塑造了人类今天的形象。比如说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在什么方面?当然体现在我们中华文明的“经典”上。外国人评什么来了解中华的精神文明,当然是诗经 、李白、杜甫、四书五经、 周易 、 老子 、 庄子 ,就靠这些,这就是中华文明。当然,我讲的“经典” ,不但包括中国的“经典” ,也包括外国的“经典” 。在全球话化的今天,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不但要了解中国,也要了解世界。所以我们“经典”阅读的任务是没个完的,而且我们读了“经典”之后,用“经典”去教育儿女,

36、真的一定会很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大家 80的时间应该放在读“经典”上。大家知道“经典”阅读要比读一般的东西难一点。但是,你花功夫越大,回报也越大。所谓“经典” ,文明靠它维系,它能为我们人类指明方向。在今天我们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总之,现代社会按照德国社会学家的概念来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的社会,我们会碰到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那么人类将来还有没有希望。比如说,人活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少不了,一是水,一是空气,可是今天的人为何要对水下手,对空气下手。人类怎么会这样?“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类为什么要自作孽呢?为什么要做害人害己的事情

37、呢?“经典”会给我们答案,它解决不了问题,但它会给我们一个说法。看“经典”的人多了以后,人类会有一种良知,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今天的人类比古代的人类,比上个世纪、前一个世纪的人类在很大程度要野蛮得多,而不是文明的多。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经典”读得少了。知识不等于文明,知识容易学到,文明不容易学到。现在就是有很多人出钱干害人害己的事情。这就是文明的程度少了一点。回过头来讲“经典” ,经典著作现在没有人看,看了之后肯定不一样的,从莎士比亚看到现在的“经典”的话,当然会对所谓的现代文明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看法,就不会那么幼稚。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怎么读书? 现在我要讲最后一个“怎

38、么读”的问题,尤其是经典著作怎么读的问题。我想给大家提几个建议:第一、我们一定要把读书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什么叫学习?汉代的白虎通对“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 “学之为言觉也,觉悟其所未知也” 。学不是掌握东西,是让心灵开窍, “觉悟其所未知也” ,觉悟人生之中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学就是读到最后觉悟了,所以态度要端正,这样的话你读“经典”时,有困难就不会打退堂鼓,就会明白读“经典”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消遣的过程。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第二、读什么“经典”?我开始讲到了,中国的“经典” 、外国的“经典” ,读那种呢?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如果对历史感兴

39、趣,就选择历史方面的“经典”读,如史记 ,或资治通鉴 、 纲鉴易知录 。我觉得纲鉴易知录对我人格的培养有莫大的好处。这本书彻底教会了我什么叫人,什么叫中国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应该怎么做事情。中国的历史书是非常有好处的。我觉得指导自己的孩子读历史书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资治通鉴部头太厚,一般的人不要先去读它, 纲鉴易知录相对来说比较短,文字上也浅显,它还有一些批注,你可以看到古人对这件事如何看待。 论语中有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是说早上了解了“道”以后,晚上死了也无撼,真正感到内心充实。但我最初知道这句话不是在论语里,恰恰是纲鉴易知录 。 纲鉴易知录讲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汉武帝的儿子汉宣

40、帝,上台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与大臣商议给汉武帝一个怎样的评价。一般的人都讲顺风的话,汉武帝也的确雄才大略的皇帝,讲好听的话是靠谱的。这时出来一个大臣说汉武帝前半辈子的确是个好皇帝,可是后半辈子好大喜功,东征西讨,老百姓死伤太重,所以不能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着儿子的面说汉武帝不好,当场拿下要判死刑,没想到另一个马上出来说不能拿下,他说的是实话,于是两个人一起拿下判死刑。中国人真的是非常文明的,杀人不能随便杀,判死刑一定要在冬天杀人,这是根据自然规律来的。春天万物生长,不能逆天而行,如果在冬天犯法,要第二年冬天才杀,冬天万物肃杀,万物在冬天都要换一轮了。在监狱里,其中一人是周易 “专家” ,情绪低落,

41、另一个人若无其事,要跟他拜师学周易 。 “专家”说我们都是要杀头的人,还学什么周易?那人说了一句话:夫子不是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杀头与追求真理没有关系,追求真理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我觉得古人真的了不起。我再讲一个故事,朱熹与张轼在岳麓书院会讲,朱熹为了与张轼讨论中庸里的哲学问题,从福建骑马来到湖南长沙,读书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朱、张二人讲了三天三夜,人们站着听了三天三夜。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对待真理、对待学问就是这样的态度。而我们现在的人和祖先的精神境界比一比,哪一个高大?我们祖先的精神境界那样高,所以我才讲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告诉

42、你诸如“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话,听了那个你就上当了。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拿个诗经来看, 诗经很难读不要紧,因为诗经有很多诗经著述的版本,你找一本靠得住的著述本,一个字一个字的来研究,把它读懂。你读懂了以后你会感动,你就会知道诗经为什么叫诗经 。有的同志说我对历史、对文学都不感兴趣,那你总有感兴趣的东西,你有总有感兴趣的东西的话,你能够根据这个去走,你然后找到一本合适的你这个兴趣方向的一个经典去读。那么下面我再来跟你讲这个读书里边有没有窍门,有一点点窍门,就是找一本比较好的入门书来读。入门书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入门书就好比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一个向导,向导不能代替你旅游,但是向导可以把这

43、个地方的好处告诉你,向导可以把到各个地方去的路怎么走告诉你,所以要选一个好的入门书。现在这个好的入门书不太多,所以大家选择时候要稍微当心点。大家要问我,哪个入门书特别好,我现在没办法和大家讲。因为第一,我是不太看入门书的,入门书我不知道哪个好。但是大家没关系啊,大家可以到图书馆里来,在图书馆里面一本一本找,找到合适的然后回去看。我觉得还有一个东西是我自己的经验也提供给大家,就是说你除了入门书以后,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纲鉴易知录 ,我讲历史或者讲文学,一定会碰到很多的知识你是不太了解的,很多的背景你不清楚,你赶快乘这个读书的机会,我们讲触类旁通,然后你一点一点把有关的背景的东西慢慢找来,找来再看。这

44、样的话,你一本书看完,它不但帮助你把这本书的内容给掌握了,而且它也帮助你这本书看完了实际上掌握的东西远远超出一本书给你的东西。所以读书的时候你不要认个死理,我就看这本书。不是的,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如果碰到了一些困难,你还得去找一些其他的书来看。比方说我是建议读论语的时候你不能光读论语 。我在复旦大学上课的时候,我是建议他们读论语的时候要读些左传 ,要读些国语 。因为中国的书是要文史一起看的,中国人历来讲文史,文史不分离,你光看文,不看史,有很多的意思你不清楚的。所以我在复旦教论语教的很慢,论语一共 20 篇,一个学期教下来我只能教 4 篇。为什么呢,因为每一篇后面我要补充大量的辅助材料。比

45、方说,你要读论语的孟子 ,你要了解战国的情况,你可以把战国策拿来看一下,不看战国策也可以,你可以把复旦大学杨宽先生写的战国史借过来看一下。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说,你要触类旁通的话,你要把和“经典”有关的一些书也找来看。这也就是说,读一本书带动着你去读一批书。你读书的效率、读书的质量就高,这也是我的一个观点。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说,读“经典”不能急。千万不能像读武侠那样,一个月、一个礼拜把这个书读完,这样干了没有用。比方说,我曾经给企业家上过论语 ,他们要求我们系里给他们上论语 ,一个星期上 7 次,把论语全部上完。我跟他们讲不能这样上的,他们因为都是做生意的人啊,就要快,赚钞票要快,读书也要快

46、,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东西。我跟他们说不行的,他们说你不要管了,张老师,你就按 7 次上。上完以后,两三个月以后,毕竟这些人也是大学毕业,来找我了,说, “张老师你讲的对的,我们现在发现我们根本就没懂,我们自以为懂了,几个人休息的时候还凑在一起去讨论,越讨论越迷糊,根本不懂,要重新来过。 ”所以读“经典”不能够快。古人有一句话, “要从容涵玩” 。比方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 ,王朔说, “这整个傻瓜一个,这种话骗人” ,现在北大有一个教授也说, “王朔讲的对,孔夫子他骗人, 三人行必有吾师这种傻话都说的出来,没有人信他。 ”他根本不懂孔夫子这句话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如果不这样想,如果能够用陈寅恪

47、先生讲的一句话, “我们对古人有所谓的理解之同情” ,那我们首先就不应该怀疑他,而应该怀疑我们自己,为什么这句话我们觉得那么简单,我们觉得这里边没有什么太深奥的道理。然后你把这句话记在脑子里,反复的从容涵玩,散步的时候也想一想,做事情的时候也想一想,久而久之,突然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就会觉得圣人毕竟是圣人,他讲的问题还真是深刻,我们想不到,而且正因为这句话,他比我们这些人要高出好多。我是随便举个例子, “经典”里边类似这样的东西多的很,所以我们读“经典”的态度要从容涵玩。就像一个好吃的东西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味,然后你才能够把里边最深刻的意思最有价值的东西,你给他挖掘出来。现在还有一个

48、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我们为了帮助大家读经典呢,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翻译的注释本。不要过分的依赖注释本,我等会会讲。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诗无达诂, 易无达占” 。 “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经上面的每一首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亲眼见过两个国学的权威对同一首诗经上面的同一首诗,两个人的解释根本是两件事情,完全是根本不搭界的。 “易无达占” , 周易是算命的书,没有一个卦是有一定的解释。所以对于古人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方说,孔夫子讲的有一句话被人骂死了,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就是说如果你父亲死了,三年不要改变他做事情的办法。很多人就说,这个话不对的,他父亲如果是贩毒的,是

49、个强盗呢,“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也就跟着一起做坏事?千百年来也有很多的人,包括欧阳修说,“夫子这句话恐怕不是孔夫子讲的” 。因为论语这本书是学生整理听课笔记整理出来的,恐怕是学生整理错了,有的人说恐怕这里边有些字掉了,所以写成这个了。但是按照钱穆先生一讲就对了,他说,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这不是指大事情,是指家务事情,父子关系是一种家庭关系。父亲平时在的时候,如何来维持对待家务的事情,三年里面不要改,作为一个儿子也这么做。这种观点有没有根据,有。为什么呢?孔夫子在孝经里面明明白白的讲过,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就是说家里如果有一个敢和父亲说事情做的不好,他敢于去劝他,去跟他争,父亲就有可能不犯罪。因为看到你不对了,儿子不顾一切地跟你说,你不能这么做。所以孔夫子并不说父亲如果真的做了什么大的坏事,儿子不要去劝告他,因为孝经里面讲的很清楚, “争” ,作为一个好儿子, 就要去制止父亲做的不对的事情。所以这里讲的“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应该是指一般的家庭关系中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你想一想,才能把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