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恨歌之玄宗.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430176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之玄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长恨歌之玄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长恨歌之玄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长恨歌之玄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长恨歌之玄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恨歌之玄宗出世(1)天子风流2009-12-07 21:06公元 685 年八月,一个男婴降生在了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旦的家中。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英主唐玄宗。他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了大唐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开元盛 世。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历史的变化如此剧烈,反差如此巨大,因此唐玄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后世史学家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唐玄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有着什么样的业绩?又有什么样的失误?历史的教训在哪里?历史

2、的经验又在哪里?唐玄宗的形象我们国是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风流天子”。可是这个“风流”,大伙千万不要理解成私生活浪漫,风流成性那个“风流”,而是应该理解成什么呢?理解成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理解成这个“风流”;或者理解成毛泽东主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理解成这个风流。那么唐玄宗他是一个风流天子,他到底有哪些“风流”之处呢?我给他概括了三个“风流”。第一个,事业风流;第二个,情趣风流;第三个,爱情风流。我们先来看事业风流。唐玄宗一生当了 44 年的皇帝,此后,又当了 6 年的太上皇,所以当时号称是 50 年太平天子。他这个 50 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

3、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之下,大唐王朝在各个层面都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怎么叫在各个层面都达到巅峰状态呢?我们先来看政治领域,当时政治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第一个标志性的成就那就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怎么叫君明臣贤呢?举一个例子,那还是开元初年的时候,当时唐玄宗刚刚当上皇帝没有太久,他也刚刚任命了老臣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就到唐玄宗这儿汇报工作来了。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来了,郎官是五品官,不是什么大官,他找唐玄宗想要问问唐玄宗任命这些人当郎官行不行?玄宗坐在殿上,姚崇在下面就把郎官的名单给宣读了一遍。宣读完了,他就看着唐玄宗,唐玄宗什么反应啊?唐玄宗没反应,也不说话,看着房梁。

4、姚崇心里没谱啊,怎么皇帝不理我呢?是不是我念的声音小,皇帝没听清楚啊,我再念一遍吧,又把这些郎官的名单给宣读了一遍。宣读完再看唐玄宗,还是看着房梁没反应,这回姚崇心里可没谱了,怎么回事啊,我哪儿得罪皇帝了?就讪讪地退出大殿了。姚崇刚一退出大殿,唐玄宗旁边有个大宦官,咱们都知道的那个大宦官,叫高力士,说话了,他说:帝您怎么这样啊?您当皇帝也没太久,怎么就摆起架子来了呢?人家宰相跟您汇报工作,您是行还是不行,总得给人家一个说法啊,怎么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就说话了:你不懂啊,我是皇帝,我任命他姚崇当宰相,我是希望他帮我办事的啊,这些小事,他自己处理就可以了,他遇到大事跟我商量,我自然会给他一个回话,可

5、是这种小事也需要我一一审批的话,我跟他还有什么区别呢?高力士一听明白了,原来皇帝是这么想的,这不是不搭理宰相,是挺信任宰相的。赶紧高力士就出去了,找到姚崇,到姚崇办公室跟他讲,说:姚相公啊,你刚才不要多心,皇帝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他这是任凭您,让您放手开展工作。姚崇一听也是恍然大悟啊,以后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这件事为什么就能够反映君明臣贤的政治风气呢?咱们先看看李隆基唐玄宗他这样算不算一个明君。别看他只有三十岁,是个年轻皇帝,但是他识大体啊,他知道什么事皇帝该干,什么事不该干,他知道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就必须能够信任手下人,就必须放权,就必须让宰相有一定的权力。我们说唐玄宗是一个明君,他的大臣是

6、不是贤臣呢?也是啊,您看姚崇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那是三朝元老啊,从武则天时候就开始当宰相的老臣,声望那么高,可他不欺负年轻皇帝,虽然声望很高,可他不专权,他知道遇事应该请求一下皇帝,这就是一个好宰相。姚崇是贤臣了,高力士是不是贤臣啊?高力士也是贤臣啊。中国古代这个宦官一般形象不太好,就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整天挑事,可是你看高力士挑没挑事?他没挑事,他是主动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感情,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说他也是一个好大臣。正因为有这么一种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自古特别难于摆平的皇帝、朝廷和内宫三者之间的势力才能够摆平,才能够和谐,所以当时政坛上不仅涌现出了一代英主唐玄宗,还有这个千古流芳的贤相姚崇

7、、宋璟,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整个政坛那是群星闪耀啊,所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那么政治领域第二个标志性的成就是什么呢?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咱们现在既讲究以德治国,又讲究依法办事,为什么强调依法办事啊?因为你说社会的进步,如果只依靠几个贤君良相的话,这是不可靠的,很可能就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你只有把这种凝聚着人类智慧乃至人性光辉的政令给它制度化,才能使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所以唐玄宗那个时代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的编纂工作,比方说,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还有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就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典章制度,好的政令才可以保证社会长期地稳定

8、地有序地向前发展,这是我们说政治领域的第二个标志性成就。那么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什么呢?是崇高的国际地位。当时唐朝那是绝对意义上的超级大国。长安也就是全世界的心脏,当时有大量的商人、使节、留学生、学问僧等等,通过海路、陆路种种渠道汇集到唐朝,汇集到长安、洛阳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一首诗叫哭晁衡卿,他是这样写的,“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秋色满苍梧。”这个牵动李白的感情让李白都哭了的这个晁衡是谁啊?那就是一个日本留学生,日本的名字叫阿倍仲麻吕,19 的时候到中国来留学,留学完了就在中国工作,在唐朝还当官了,当到什么官呢?一直当到御史中丞,相当于

9、咱们现在当监察部长。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 54 年,直到 73 岁的时候就在唐朝去世。当时像晁衡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诗人就有一个文学化的表述,叫做“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说一万个国家的使节都到唐朝来朝拜唐朝的皇帝,这个说法呢,自然是诗话的语言,它有它的夸张性,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到底有多少个国家跟唐朝有联系啊?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当时跟唐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有 70 多个,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数字啊。长安的外来人口有多少呢?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长安的人口有百分之二是外国人,那咱们想想这个数字它绝不亚于现在的北京。我们大伙儿可能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当时更多的人是到唐朝来取

10、经,到唐朝来学习典章制度。狗狗和小老鼠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蒙曼教授视频资料整理远在西亚,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过,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这就叫做崇高的国际地位。唐玄宗即位后,作用姚崇、宋璟等这些贤臣为相,广施德政,重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国威远播海外。政治领域的高度成熟造就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名声,那么在经济领域,大唐是否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呢?我在讲武则天系列的时候,曾经跟大家说过,衡量古代社会的经济成就,有两个核心性的指标,一个是人口数字,第二个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我们先来看唐玄宗时候人口有多少啊?按照当时的官文统计,是五千多万,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人口的瞒报漏报现

11、象,所以现在学者估算呢,唐朝玄宗时代的人口应该达到七千万到九千万。那七千万到九千万是多还是少呢?我们举一个对比性的数字就知道了。跟现在的第一世界,欧洲来对比,欧洲人口有多少呢?欧洲直到十四世纪,全欧洲总人口加起来,才有八千一百万,又发展了六百多年了,欧洲的人口总和才相当于唐朝在八世纪的人口数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啊。因为我们现在讲科技是生产力,可是在古代呢,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多本身就意味着国力强盛。那么第二个核心性指标就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民以食为天我们都知道,所以老百姓有多少粮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幸福指数,那么唐朝玄宗统治时候老百姓每个人平均能占有多少粮食呢?学者统计,大概在七百多斤,七百多

12、斤是多还是少呢?我还得给大家对比性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直到 1982 年,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才又达到 700 斤。我们现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家都知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我们现在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少啊?去年 800 斤。那么开元盛世就已经达到 700斤啊,所以讲开元盛世这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真实情况就像杜甫在那个忆昔这首诗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什么意思?经济繁荣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了,这才能够做到社会治安也好了,社会风气也好了,盛世到来了。这是在经济领域,我们

13、再来看文化领域。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可能也不会背论语,也不会背三字经,但是我相信中国人都会背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诗谁写的啊?都知道,李白啊,响当当的诗仙呐,连诗圣杜甫都是他的粉丝啊。事实上不光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我们在小学和中学课本里学过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方说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等等,这全都是生活在唐玄宗时代。诗人成了时代的宠儿了,那么作诗呢,也就成了全社会的风尚了。当时不光是考科举需要写诗,日常生活也都得写诗,老得跟诗打交道,一个娶媳妇要写诗,交朋友要写诗,找工作还得写诗,所以现代学者就讲,唐朝那是一个诗的国度。

14、在这个诗的国度里,谁最厉害?是李白牛啊还是杜甫牛啊?历史上都是见仁见智,但是我个人比较认可李白,我觉得李白最厉害,为什么啊?我们念两句李白的诗,大家感觉一下,“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这是一种对人的认可啊,是一种人性的张扬,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啊。所以当代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所以这样的风流文才其实已经超越了唐朝那个时代,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回忆了。而这一切,无论是政治领域里的风流扩大,还是经济领域里的风流富贵,还是文化领域里的风流儒雅,不都是在唐玄宗的领导之下完成的吗?不都打上了唐

15、玄宗的烙印吗?所以有这么多事业成就那还不叫事业风流吗?就是因为有了事业风流,唐玄宗才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文治武功也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提到开元盛世,人们就会想到唐玄宗。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他还是出名的玩家,不但会玩,而且还玩出了名堂,以至于后人把他奉为梨园鼻祖,那么唐玄宗有什么情趣爱好呢?唐玄宗的业余爱好太多了,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我们先讲文的,李隆基会写诗啊,可能有人说了,照你刚才那说法,唐朝是个人就会写诗,所以写诗不稀罕,但是注意了,写诗和写诗可不一样,唐玄宗不仅会写诗,而且是写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唐玄宗的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

16、的皇帝诗歌,唐诗三百首那可是清朝人编的,一共入选诗人就是 77 位,清朝人可不用再拍唐朝皇帝的马屁了,所以唐玄宗能当选这 77 强,靠的不是皇帝的身份,那是实力。唐玄宗写诗写得有名气,可是在历史上他更有名气的是作曲,唐玄宗是一个了不起的作曲家,当时也算是世界级的作曲家,唐朝大部分的法曲都是经过了玄宗的创造或者是改编的,最有名的是哪一个曲子呢?霓裳羽衣曲。这个曲子据说是唐玄宗作梦的时候想出来的,然后又经过杨贵妃的编舞,在天宝年间也是风靡一时啊。可是说就是杨李两个人合作的结晶,是他们爱情的佳话,也是那个时代的佳话。我们把玄宗的业余爱好也归一归类,好那是作诗,更好那是作曲,最好是什么?唐玄宗打羯鼓打

17、得最好。羯鼓是一种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一种乐器,声音特别高亮,所以在整个乐队里能起指挥作用。这个乐器比较投唐玄宗的脾气,所以唐玄宗玩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当时的宰相宋璟曾经有一句夸赞,说唐玄宗打羯鼓是“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什么意思啊?头就像山峰一样纹丝不动,手就像暴雨敲椽,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急骤。唐玄宗打这个羯鼓打得好,他也愿意跟人切磋啊,当时就经常找民间艺人。民间有一个乐工,名字叫李龟年,打羯鼓也打得挺有名,有一次唐玄宗把他请来了,说:李先生啊,都说你羯鼓打得好。李龟年也不客气:一般一般世界第三。那么唐玄宗说:你打得这么好,你肯定是经常练习了啊。李龟年又很骄傲:那是,我光鼓槌就打坏了

18、 50 根。唐玄宗一听放心了,说:你才打坏 50 根啊,我打坏了四柜子了。这么练习才能打得这么好,勤学苦练的结果。那么唐玄宗自己有这样的音乐歌舞方面的爱好嘛,所以就特别重视培养音乐歌舞方面的人才。他就创办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做“梨园”,就是找这些乐工里的男女乐工,民间里的男发艺人,挑优秀分子到这个机构来培训,所以梨园其实就相当于一所艺校,唐玄宗那就是校长兼教授啊。所以当时这些人觉得皇帝能当我们校长和教授这太光彩了,所以梨园那些艺人都自称是皇帝梨园弟子。我们知道现在梨园成了戏曲界的代称了,所以戏曲界也就把唐玄宗供奉为“梨园鼻祖”,至今戏曲界还是这么说。这是我们说唐玄宗文的方面的业余爱好,我们再来

19、看看武的。很多人都知道,唐玄宗能骑马打猎,不过唐玄宗玩得最好的是打马球,这个我们在太平公主这个系列也讲过,那还是在唐中宗后期的时候,吐蕃使者到唐朝来和亲,那么唐蕃双方都有和好的意向,打马球又是当时国际流行的一项运动,所以吐蕃使者就提出来了,说咱们双方打一场友谊赛。唐中宗一听行啊,心想我们国家这么多打马球的,我还打不过你不成?派了一支国家队上场了,当时叫做丈内,丈内队,其实就是国家队,十个人对十个人。但是这个国家队没想到它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小伙子看着都挺壮实的,一上场不行,连输三场,这唐中宗面子上挂不住了,赶紧叫停了,说我们国家队不行,我们英雄都在民间呢,我们组织一支票友队吧,我们票友队就

20、四个人,四个人都谁啊?其中之一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那么李隆基上场之后表现如何呢?根据封氏见闻录的记载,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击,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很快就把吐蕃的十个人打得落花流水,替大唐挽回了面子。因为李隆基马球打得太好了,所以直到晚年他都不肯放弃这个业余爱好,还没事找人打,这是我们说情趣风流。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职业的玩家。诸多领域,他都能在其中博得名声,然而他最醒目的名声,当属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了。李杨爱情佳话就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在唐玄宗身上,爱情风流又该如何解呢?李隆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根据旧

21、唐书的记载,李隆基长得特别英俊,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那人这么帅气,又这么多才多艺,还又当这个皇帝,这不没天理了吗?你说这样的人感情生活要是丰富多彩,可能我们也就觉得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唐玄宗李隆基也确实是以多情著称,怎么个多情法呢?他妃子特别多,有名的给他生了儿子的妃子就有 24 个,没名的就更多了。妃子多了其实也不好办,就挑花眼了,不知道喜欢谁好,怎么办呢?根据开元天遗事的记载,在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想了一个损招,每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他就让这些妃嫔都采一朵鲜花插在自己的鬓上,插完之后,你们就满院子溜达,爱干嘛干嘛。那么妃子们都在这儿各就各位溜达着呢,这个李隆基他干吗啊?他手里捏着一只粉蝶站

22、在台阶上,一看妃子们都弄好了,他把手一撒,这彩蝶翻飞啊,飞飞停停,停到哪个妃子头上,他就去宠幸哪个妃子,这不是一损招吗?不地道。可是也没办法啊,妃子太多啊,妃子多还不算多,更多的是什么?宫女啊。唐玄宗时期宫女太多,多到什么程度?各个离宫别馆的宫女加起来有四万人,四万年轻姑娘啊,一旦入宫,就再也没有出去的时候。从红粉佳人熬成皤然老妪啊,对这些女孩子来讲是很不公平的。当然我们要是一味地批评唐玄宗多情、花心对他也不太公平,因为唐玄宗其实在专情的一面,他对谁专情啊?他专情的对像就是杨贵妃。自从有了杨贵妃之后,唐玄宗就不再玩儿那个粉蝶扑花的游戏了,就专心致志对待眼前这支解语花。杨李爱情虽然最后以悲剧告终

23、,但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芸芸众生啊。这是爱情风流。正是这个集事业风流情趣风流和爱情风流于一身的风流天子李隆基,让大唐王朝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仅用“风流”两个字来概括唐玄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唐玄宗在亲政之后用了两个年号,一个叫开元,另外一个叫天宝。就在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 755 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那儿享受着浪漫的温泉浴的时候,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爆发了,这次内乱就是我们大伙都很熟悉的“安史之乱”。叛军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就从我们今天北京这一带一路南下,横扫了几乎大半个北

24、方,这场叛乱持续了将近八年。它不仅仅结束了唐玄宗的皇帝生涯,也成为大唐盛衰的一个转折点,甚至它还是整个中国封建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拿文化领域来讲,自从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就再也不那么自信地吸收外来文化了,随着这种世界主义的减弱,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了,中国文化的保守倾向就逐渐加剧了,这是文化领域。那我们再来看政治领域,随着战争的形势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中国的战略重心也就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谈一个标志性的事情,就是中国的首都,逐渐从原来位于西北的长安慢慢转移到了今天位于东北部的北京了。战略重心转移了,那我们再来看经济方面,因为安史之乱对北方残酷的大规模的迫害,所以经济重心在安史之乱之后,就比较稳定地从北

25、方转移到江南,从此中国的南北问题就取代东西问题成为主要话题。更加遗憾地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其实又经历了若干个朝代,这些朝代有的是经济强盛,有的是疆域辽阔,有的是文治昌明,但是要讲到全盛,可就再也不复盛唐风范了。那么国运如此,唐玄宗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安史之乱之中,唐玄宗就从四川他逃亡的那个地方回到首都长安了,他从长安往四川逃的时候,他是皇帝,从四川再回到长安,他可就是太上皇了。皇帝的位置被夺走了,而且这个太上皇他当得也并不安稳,很快他就被当了皇帝的儿子给软禁起来了,身边的亲近人都给打发走了,只剩几个老弱病残的宫女陪着他。晚年的唐玄宗相当的失意,他就经常吟诵一首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

26、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傀儡吟。说你刻一个木偶人,把它刻得鸡皮鹤发,活灵活现就是个老头,然后你拿着在前台舞,可是你舞完了,也就把它扔到一边,就像人生一梦。确实啊,这时候唐玄宗连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事业风流更是无从谈起了,可不就像是谢了幕的木偶人吗?那么失去事业的同时他也失去自己的宠妃杨贵妃,杨贵妃在安史之乱过程中被缢死在马嵬驿了,他的爱情神话也破灭了,堂堂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宠妃都保护不了,这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了。我们说了这些是想向大家提出来,唐玄宗的人生是充满了矛盾的,他把大唐给推上了巅峰,但是也亲手让它跌到了谷底,正是这样的壮丽事业和这样的悲凉结局,让我们对唐玄宗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什

27、么感情?既不像我们对唐太宗那样是崇拜是仰视,也不像我们对唐中宗那一流的皇帝是带着点鄙视的心理。我们对他呢,对玄宗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感情。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抱负也有失误的人就像我们自己,至少我能够这样理解他。那么我们为什么对唐玄宗有这样的感情呢?我想明朝有一个散文家,张岱说得特别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说一个人要是没有爱好,你别跟他交往,这个人根本就没有感情,他就不懂得什么叫一往情深;同样,一个人要没有缺点,你也别跟他打交道,这个人就缺了活人气,他就不像个真人。唐玄宗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爱好又有缺点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他,都能和他神

28、交。从今天开始,我就带着这样的理解和同情跟大家一起审视这个帝王,也审视这个时代。唐玄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业绩?又有着什么样的失误?历史的教训在哪里?历史的经验又在哪里?长恨歌之玄宗出世(2)忧患天子2009-12-08 20:11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帝王之家,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是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贵族公子哥,过着神仙一般快乐的日子,快乐的日子肯定让他不知道“忧患”二字的真正含义。然而,历史并不总循常理,真实的李隆基恰恰是生于忧患,从小饱尝人间的磨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忧患的童年会让李隆基得到怎样的锻练呢?先来理一理李隆基的家系,如果不算

29、武则天的话,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六任皇帝。他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渊,曾祖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是唐高宗李治,伯父是唐中宗李显,父亲是唐睿宗李旦,这是一个帝王谱系。他母亲姓窦,窦氏,不是他父亲的正妻,是一个侧妃,但是身世比较显赫,出身于当时著名的关陇大族扶风窦氏,这一家非常有名气。李隆基一家兄弟是六个人,活到成年的有五个,他排行老三,所以俗称“三郎”。那我们把这个家系说清楚,大家可能就感觉到了,这个人啊,他的出身是显贵无比,但是,因为是庶出,又因为是老三的缘故,应该说他是不需要承担什么政治责任的。按照常理来讲,他就应该过那种花天酒地了此一生的贵族公子哥的生活。磨难这个词跟他应该是一点缘分都没有,可是历

30、史发展往往不遵循常理,因为种种机缘,李隆基的童年不是一个贵族公子哥,相反他经历了三大磨难,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哪三大磨难呢?第一个磨难就是父系凋零。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那是父系社会,父亲和父亲的宗族是一个小孩最可靠也是最重要的保障,李隆基的父系是怎么样呢?李隆基是诞生在一个皇帝世家,可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在他小的时候,这个皇帝家族正在走背字,正倒霉呢,为什么?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横空出世了。李隆基他是生在垂拱元年,这就是公元的 685 年,这一年唐高宗已经死了,当时他的祖母武则天正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着当皇帝呢。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武则天就杀了自己的二儿子,就是废太子李贤,大儿子早就死了,又把三儿子就是

31、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从皇帝位置上给拉下来了,给贬到地方去了,就扶立了自己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四儿子李旦当皇帝。本来这个李旦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最小的那个儿子,按道理讲,皇帝是无论如何轮不上他当的,但是就因为这么一连串的政治变故,皇帝的帽子就扣到他的头上了,那么李隆基也就因缘际会诞生在一个皇帝家庭。可是他的父亲李旦虽然有皇帝的名分,但是并没有皇帝的实权,他不仅没有实权,事实上,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就被母亲给软禁起来了。那么李旦这个皇帝闭门谢客,谁在真正行使权力呢?当然是武则天了,所以武则天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离君临天下只有上步之遥,可是我们也知道,从无冕到有冕可不是戴一顶帽子那么简单。中国古代

32、都是一家一姓的王朝,要想改朝换代,你不仅要换一个皇帝,还要换整个一个皇族,所以武则天当时想要当皇帝要做一件大事,就是把李唐宗室都得给铲除干净,所以武则天就在垂拱四年,也就是李隆基年方四岁的时候,干了这件大事了。当时,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子孙几乎就被她杀光了,就留下了两个活的,就是她自己的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虽然这两个儿子留下来了,但是老三李显已经被她远远地贬到南方房陵去了,因此李隆基自从出生之后,就没见过自己这个伯父;身边呢,自己父亲这边的亲戚其实就父亲一个人了。我们要说这个父亲一个人有也算可以啊,但是这还不算完呢,就在李隆基五周岁的时候,一个更大的变故发生了。公元 690 年

33、,武则天终于改唐为周,自己当了大周帝国的开国皇帝了。李旦就不能接着当皇帝了,就被降为皇嗣了,降为皇嗣也并不轻松,他整天得防着武家的子侄们对他暗箭相伤,因为武家的子侄们也想接武则天的班啊,一看皇嗣在这儿碍手碍脚,所以没事就算计他,让李旦是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李隆基小的时候日子过得并不好,什么父亲的保护啊,叔伯的爱护啊基本就谈不上了,自己的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李隆基他父亲那边的亲戚他一个也见不到了呢?也不是。我们讲过一个人跟他有关系,他的姑姑,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当时留下来了。因为姑姑是个女的,不可能跟奶奶争皇帝的位置,所以奶奶把姑

34、姑留下来了,这是李隆基小时候惟一能看到的父亲那边的亲戚。我们分析分析,他跟这个姑姑是不是感情就得特别亲呢?不尽然。因为太平公主和李旦在武则天时代的处境可太不一样了,太平公主是得宠的,而李旦是受猜忌的,太平公主又是一个乖女儿很会洞察母亲的心思,在那种情况下她不见得愿意跟自己的哥哥李旦多来往。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不是亲近,反正这个姑姑是小的时候李隆基惟一能看到的父亲那边的亲戚,因此,恐怕也存在着一种依恋之情。这是我们说父亲那边。仔细梳理李隆基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保障自己政权的稳定,武则天不惜一切手段遏制李唐王室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旦一家活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少年

35、李隆基不但没有享受到一个公子哥应有的快乐,还处处小心谨慎。可以说,在父亲这一支里,他是得不到任何庇护。但是历史记载,李隆基的母亲也是出身名门旺族,如果父亲无奈的话,母亲会不会对他呵护有加呢?李隆基母亲这边就更惨了,干脆就被武则天给杀了,我们刚才说过,李隆基的母亲是出身于扶风窦氏,是一个大族,怎么一个大法?窦氏的曾祖父叫做窦抗,其实就是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大舅子,是李唐的国舅爷,因此李旦和这窦氏其实是表兄妹关系。唐朝贵族流行亲上做亲,这个窦氏又温柔美丽,性格也是温良恭俭让俱全了,所以长大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嫁给了李旦,被李旦封为德妃了,跟李旦感情很好,给他生了一儿二女,这儿子就是李隆基。那么李旦对

36、这媳妇很满意,她妈武则天对这个儿媳妇满不满意?这个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就在长寿二年也就是公元 692 年正月初二,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对这个儿媳妇表态了。那天是大年初二,按照规矩,儿媳妇要给婆婆拜年去,所以李旦的德妃窦氏还有李旦的正妃刘氏两个人就结伴去拜见武则天。无数人都看着她们进了大殿了,可是没有一个人看着她们出来,两个年轻貌美的妃子就这样人间蒸发。武则天为什么自己要杀儿媳妇呢?按照史书的记载,直接原因是有一个宫女叫做韦团儿告密了。据说这个韦团儿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宫女,看上李旦这支潜力股了,想要伴上他,以后自己捞点好处,就勾引这个李旦。可是没想到李旦不为所动不领情。韦团儿觉得你不让我痛快我也不让你痛

37、快,一股怨气就撒在李旦两个妃子身上了,就跟武则天这儿告密,说这两个妃子实行厌胜之术,半夜在自己的院子里埋小桐人,这小桐人就是武则天,然后诅咒这个小桐人,诅咒皇帝。诅咒皇帝是罪该万死的事情啊,所以武则天把她们干掉了。这事是不是真的那么简单,这事不可能那么简单啊,你韦团儿不过是个宫女,借她俩胆子,她敢随便诬陷皇嗣的妃子吗?万一调查出来不是这么回事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事表面上看是一个桃色事件,但是背后必定有人在指使,谁在指使啊?我们在看侦探小说知道一个原则就是谁受益谁就是嫌疑人。当时整李旦的妃子谁受益啊,当然是武家那些子侄们,因为武家的子侄们正在跟李旦争夺武则天的继承权。如果他们能把李旦的妃子扳倒,

38、势必就会牵连到李旦,如果把李旦从皇嗣的位置上搞下去,他们就成了武则天的接班人了,以且他们就是皇帝了。有这么一个阴谋有这样一种想法,所以他们就指使韦团儿干了这么一件事。大家说武则天她心里清楚不清楚这么一个问题,我想武则天是一个明白人,她对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很清楚她为什么还要杀这两个妃子呢?很简单,因为她的皇位确确实实是从儿子李旦手里夺过来的,她对儿子对儿子一家是始终有那么一种忌惮之情防范之心,现在既然有人挑事了,她就将计就计,敲山震虎,震一震李旦看。她想看看我把你两个妃子杀了,你李旦什么反应?你要有反应,我把你一块做掉。李旦什么反应啊?李旦没反应,饮食起居,请安问好,一切如常,不仅他本人没有反

39、应,他还严格教导两个被害妃子的小孩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流露出一丝一毫不正常的情绪。你想,对于李隆基这样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讲,对母亲的突然死亡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态度,这是何等残酷又是何等难以办到的一件事啊。可是李隆基办到了,为什么?环境催人成熟,没有办法。那么按说儿子这么窝囊了,武则天这个当母亲的应该放心了吧,没有,他照样不放心,因为儿媳妇死了,但是儿媳妇有娘家啊,我们刚才说了,儿媳妇的娘家窦氏那是一个大族,还有可能暗中支持李旦这边啊,怎么办呢?所以在窦妃死后不久,又一起厌胜案被告出来了,这回的被告是窦妃的母亲,说这老太太也是半夜在那诅咒武则天,诅咒皇帝早死,好给她女儿报仇,好让他女婿接班。这件

40、事情当然好多人都是不认可的,所以审来审去,审了一段时间,最后窦氏全家都被流放了。这样一来,小小的李隆基不仅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来自外祖父那边的支援,这叫什么?这叫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很是凄惨,不过呢,就像他父亲那边还留下一个姑姑太平公主那样,母亲这边也有一个亲戚留下来了,就是窦妃的妹妹,窦姨,李隆基的姨妈。咱们现在讲母亲那边的亲戚,我不知道别的地方如何,我们家那边有一个说法,叫做娘亲舅大,说母亲这边的亲戚是舅舅最为尊贵最为重要,不过这是现在的看法,唐朝人不这么看。唐朝这个姨是非常重要的,姨号称“从母”,就是半个母亲,身份也尊贵,跟这个孩子也亲近。李隆基才七岁多就失去母亲了,窦妃的妹

41、妹就出现在了小小的李隆基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也成为李隆基童年时代难得的一个依靠。父系凋零以后,母系也变得七零八落,少年的李隆基果真就应了那句话“生于忧患”。可能就是这种经历,磨练了李隆基的性格,造就了他后来的行事风格。但这都是后话.童年时代的李隆基,在缺少父母的呵护下,他自身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李隆基的童年时代,史书记载不多,留下来的就是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也挺有趣的,哪三个故事呢?第一个叫摔不死的故事。李隆基三岁,这是虚岁,周岁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武则天抱着他,凭栏远眺,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脑子里军国大事多,抱着抱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想哪儿去了,手一松,孩子掉下去了,周围的害怕啊,赶紧都

42、叫唤着上来抢这个孩子,可是动作慢谁也没有够着,掉下去了。掉下去,他没摔死,不仅没摔死,小小的李隆基还怡然自得笑了。据说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是啧啧称奇,觉得这个小孩不寻常,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故事叫摸大奖的故事,挺有趣的,这在太平广记里有记载,“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於殿上,观其嬉戏,取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龙子以赐。”什么意思呢?说天后,就是指武则天曾经有一次逗着一帮孙子玩,武则天坐殿上,孙子在下边,玩着玩着,武则天突发奇想,拿了一个大盘子,里面摆满了珍贵的玉器,像什么玉环啊玉串啊玉杯啊玉

43、碗啊,都摆在里头了,跟那些小孙子们讲,你们都来拿吧,谁抢到哪个就给也哪个,这不就是摸奖嘛,这些小孩都抢啊,每个人都抢了好多,可是只有李隆基他在那儿端坐不动,看也不看,武则天一看这个小孩表现不一般,就摸着他的背说,这是太平天子啊。取了一个最贵重的玉器玉龙子赐给他。这是摸大奖的故事,人家李隆基不摸,最后还真是中大奖了。第三个故事,我给它取名字叫闹朝堂的故事。那是在李隆基七岁的时候,当时武则天做皇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觉得心情很好,心情很好就影响到身体机能了,所以是发白再黑,齿落更生,头发本来白了又黑了,牙齿本来掉了又长出来,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啊。武则天很开心,就让自己的孙子,就是李旦的这几个儿子,李隆

44、基这几个兄弟们都出阁了,出阁就是指让他们到宫外居住,给他们人身自由。不过这些小王子虽然出阁,可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到殿里来拜见奶奶,拜见皇帝武则天。有一次李隆基就来拜见来了,正好呢,那天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懿宗值班,武懿宗我们讲过,人长得特别猥琐,行为更加猥琐,但是仗着自己是武则天的堂侄,所以眼高于顶目中无人。现在一看,小小的李隆基带着自己的仪仗队来了,别看人家年纪小,但是仪队整齐落落大方,怎么比自己这个大人看着还有派?武懿宗很不高兴,就想教训教训这个孩子,想要折一折他的锐气,就对着李隆基这个仪仗队发话了,说:你们出去,哪有这样的,等我们叫你们再进来。李隆基别看人小,可是不吃素,一看武懿宗这么

45、张狂,他马上脸就扳起来了,说:这是我们家的朝堂啊,管你什么事?你有什么资格来呵斥我的卫队?把武懿宗给搞得灰头土脸的。武则天在上面看,这个十足的一个小英雄嘛,也是哈哈大笑,以后非常宠爱这个孩子。如果这三个故事属实的话,那足以证明,小小的李隆基虽然没有父亲母亲那边特别强有力的保护,但是照样英明天纵啊,而且连武则天这么不一般的人物都承认他不一般了,可见真是不一般呀。可是,重要的是,这三个故事是真的吗?少年李隆基固然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但是按照现存的史书记载,不良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的成长,相反,刚刚讲过的三个故事给幼年的李隆基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那么,这是后人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呢?我们一个一个地

46、分析一下。第一个,摔不死的故事,它是真的吗?它肯定不是。因为一个孩子他掉到地上可能摔不死,这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绝对不会摔笑的,怎么也得摔哭的,所以这不符合常识。再说了,这个故事把武则天当成什么人了,当成我们普通退休大妈了,没事抱孙子,不是,武则天是皇帝,哪有功夫在这儿含饴弄孙啊,不符合武则天的行事准则。第一个故事是假的。我们看第二个故事,摸大奖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啊?这个故事也不是真的,这个故事最致命的错误是什么?说武则天抚着李隆基的背说这是我们家的太平天子,这是不可能的啊。因为我们知道李隆基他是庶出的老三,按照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当什么太平天子。武则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

47、政治家,怎么能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呢?另外,这个故事里表现李隆基那是木呆呆的,人家都又走又跑又跳又叫,他居然在那儿无动于衷,这是个傻孩子啊。可是我们觉得呢,李隆基后来那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不符合李隆基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觉得第二个故事也是假的。第三个故事,闹朝堂的故事,这是不是真的啊?这个故事流传特别广泛,而且就记载在旧唐书里,应该说它的可靠度是远远超过前两个故事的,而且这个故事里李隆基英气勃发的样子也比较符合他日后的这一个特征,所以我认为这个故事主体是真实的。可是我要说它主体是真实的就意味着我肯定觉得它某一部分不是真实的。这个故事结尾说,李隆基表现得很有英雄气之后,武则天对他非常赞赏,从此更

48、宠爱他了,我觉得这一部分不是真的,为什么?因为就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不久,就出现了李隆基的母亲窦妃被武则天杀害的事情,这意味着什么?我怀疑,正是李隆基当时一句无心之言,激起了武则天的疑虑,你想一个七岁的小孩子都能说出来“这是我们家的朝堂”这样的话,那他家大人怎么想啊?是不是复辟的贼心不死啊?可能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疑虑心情的刺激之下,武则天对儿媳妇痛下杀手。如果我这个猜测成立的话,李隆基小时候这种英气勃发的表现不仅没有让武则天这个奶奶产生后继有人的自豪感,从而宠爱这个孙子,反而成了李隆基家庭悲剧的导火索。这样看来这三个故事都有不靠谱的地方,基本上是属于帝王神话了。我们说这几个故事都不靠谱,李隆基童年乃

49、至少年时代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关于李隆基童年的三个小故事,蒙曼老师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些帝王神话,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东西,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隆基不会有如此的神气。那么,李隆基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真实生活啊,一言以蔽之,地位是一降再降,忧患远远多于安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看李隆基的履历表就知道了。李隆基取得的第一个官方身份是楚王,这是他在虚岁三岁周岁一岁半的时候得到的,为什么他能当楚王啊?很简单,因为当时他的爸爸李旦还在皇帝的位置上,皇帝的儿子自然封为亲王,所以小小的李隆基就当了楚王了。这个身分到李隆基周岁五岁虚岁六岁的时候它就变了,从楚王变成临淄王了,一个是两个字的王一个是三个字的王,它意味着什么啊?这个意味可就大了,意味着从亲王变到群王。亲王和群王差一级呢,为什么李隆基这时候这个身份变了呢?也很简单,因为就在这一年,他的奶奶武则天当皇帝了,他的爸爸就不是皇帝了降为皇嗣了,爸爸身份降儿子身份也就跟着降了。降到临淄王,这个临淄王他当得也不踏实,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李隆基七岁多的时候因为母亲窦妃被害,武则天对他们一家防范心加强,所以又把他们家给软禁起来了。原来出阁,这次重新入阁了。软禁起来,那人身自由就没有了,幽禁在皇宫里头。这种软禁的临淄王身份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持续到了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