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菇栽培技术 2009-02-26 来源:农博网 一、栽培方法香菇的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的代料栽培两种。段木栽培产的菇商品质量高,投入产出之比也高,可达 1:710,但需要大量木材,仅适于在林区发展。 代料栽培投入产出比仅为 1:2,但代料栽培生产周期短,生物学效率也高, 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农作物秸杆,林木废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能够在城乡广泛发展。代料栽培一次性投入量大,成本较高。本章重点介绍代料栽培技术。1、播种期的安排和菌种的选择香菇生产多采用荫棚或果林间地作为出菇场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季节性很强。各地香菇播种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而定,在我区一般于 9月10 月制筒(山区
2、稍早),12 月-1月、出菇。制筒期过早遇高温高湿易感杂菌而成品率低。过晚则影响转色而缩短出菇期。2、栽培料的配制木屑是袋料栽培香菇主要的原料,除松,杉,樟木外,大多数阔叶木及枝条经粉碎后可作为香菇生产原料。(1)几种栽培料的配制其配料以 100 千克计,视生产规模大小增减。木屑 78、麸皮(细米糠)20、石膏 1、糖 1,另加尿素 0.3。 料的含水量 5560。木屑 78、麸皮 16、玉米面 2、糖 1.2、石膏 22.5、尿素 0.3、过磷酸钙 0.5。料的含水量 5560木屑 78、麸皮 18、石膏 2、过磷酸钙 0.5、硫酸镁 0.2、尿素 0.3、红糖 1。料的含水量 5560。上
3、述 3 种栽培料的配制:先将石膏和麸皮干混拌匀,再和木屑干混拌均匀, 把糖和尿素先溶化于水中,均匀地泼洒在料上,用锨边翻边洒,并用竹扫帚在料面上反复扫匀。棉籽皮 50、木屑 32、麸皮 15、石膏 1、过磷酸钙 0.5、尿素 0.5、糖 1。料的含水量 60左右。豆秸 46、木屑 32、麸皮 20、石膏 1、食糖 1。料的含水量 60。木屑 36、棉籽皮 26、玉米芯 20、麸皮 15、石膏 1、过磷酸钙 0.5、尿素 0.5、糖1。料的含水量 60。上述 3 种栽培料的配制:按量称取各种成分,先将棉籽皮、豆秸、 玉米芯等吸水多的料按料水比为 1:141.5 的量加水、拌匀,使料吃透水;把石膏
4、、 过磷酸钙与麸皮、木屑干混均匀,再与已加水拌匀的棉籽皮、豆秸或玉米芯混拌均匀;把糖、尿素溶于水后拌入料内,同时调好料的水分,用锨和竹扫帚把料翻拌均匀。不能有干的料粒。(2)配料时应注意问题木屑指的是阔叶树的木屑,也就是硬杂木木屑。陈旧的木屑比新鲜的木屑更好。配料前应将木屑过筛,筛去粗木屑,防止扎破塑料袋,粗细要适度,过细的木屑影响袋内的通气,在木屑栽培料中,应加入 1030的棉籽皮,有增产作用;但棉籽皮、玉米芯在栽培料中占的比例过大,脱袋出菇时易断菌柱。栽培料中的麸皮、尿素不宜加得太多,否则易造成菌丝徒长,难于转色出菇。麸皮、米糠要新鲜,不能结块,不能生虫发霉。豆秸要粉成粗糠状,玉米芯粉成豆
5、粒大小的颗粒状。香菇栽培料的含水量应比平菇栽培料的含水量略低些,生产上一般控制在 5560。含水量略低些有利于控制杂菌污染,但出过第一潮菇时,要给菌柱及时补水,否则影响出菇。由于原料的干湿程度不同,软硬粗细不同,配料时的料水比例也不相同,一般料水比为 1:0.91.3,相差的幅度很大,所以生产上每一批料第一次用来配料时,料拌好后要测定一下含水量,确定一个适宜的料水比例。手测法。将拌好的栽培料,抓一把用手握,指缝不见水,伸开手掌料成团即可。烘干法。将拌好的料准确称取 500克, 薄薄地摊放在搪瓷盘中, 放在温度 105 的条件下烘干,烘至干料的重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出干料的重量。 料的含水量()湿
6、料重量干料重量湿料重量100 配料时,随水加入干料重量的 0.1多菌灵(指有效成分)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3、装袋和灭菌袋栽香菇是香菇代料栽培最有代表性的栽培方法,各地具体操作虽有不同, 但道理是一样的。(1)塑料筒料规格 香菇袋栽实际上多数采用的是两头开口的塑料筒,有壁厚 0.040.05 厘米的聚丙烯塑料筒和厚度为 0.050.06 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筒。聚丙烯筒高压、常压灭菌都可,但冬季气温低时,聚丙烯筒变脆,易破碎;低压聚乙烯筒适于常压灭菌。生产上采用的塑料筒规格也是多种多样的,用幅宽 15 厘米、筒长 5557 厘米的塑料筒。(2)装袋灭菌先将塑料筒的一头扎起来。扎口方法有两种:一是
7、将采用侧面打穴接种的塑料筒,先用尼龙绳把塑料筒的一端扎两圈,然后将筒口折过来扎紧,这样可防止筒口漏气;二是有的生产者采用 17 厘米35 厘米短塑料筒装料,两头开口接种,也要把塑料筒的一端用力扎起来,但不必折过来再扎了。扎起一头的塑料筒称为塑料袋,装袋前要检查是否漏气。检查方法是将塑料袋吹满气,放在水里,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漏气的塑料袋绝对不能用。用装袋机装袋最好 5 人一组,1 个人往料斗里加料;2 个人轮流将塑料袋套在出料筒上,一手轻轻握住袋口,一手用力顶住袋底部,尽量把袋装紧,越紧越好,另外 2 个人整理料袋扎口, 一定要把袋口扎紧扎严,扎的方法同袋的另一端。手工装袋,要边装料,边抖动塑料
8、袋,并用粗木棒把料压紧压实,装好后把袋口扎严扎紧。装好料的袋称为料袋。在高温季节装袋,要集中人力快装,一般要求从开始装袋到装锅灭菌的时间不能超过 6小时,否则料会变酸变臭。料袋装锅时要有一定的空隙或者“” 字型排垒在灭菌锅里,这样便于空气流通,灭菌时不易出现死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料袋必须是聚丙烯塑料袋,加热灭菌随着温度的升高,锅内的冷空气要放净,当压力表指向 1.5 公斤/平方厘米时,维持压力 2 小时不变,停止加热。自然降温,让压力表指针慢慢回落到 0 位,先打开放气阀,再打开锅出锅。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锅,开始加热升温时,火要旺要猛,从生火到锅内温度达到 100的时间最好不超过 4 小时,
9、否则会把料蒸酸蒸臭。当温度到 100后,要用中火维持 810 小时,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一会儿,再停火焖一夜后出锅。出锅前先把冷却室或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出锅用的塑料筐也要喷洒 2的来苏水或 75的酒精消毒。 把刚出锅的热料袋运到消过毒的冷却室里或接种室内冷却,待料袋温度降到 30以下时才能接种。4、接种及栽培管理(1)接种香菇料袋多采用侧面打穴接种,要几个人同时进行,所以在接种室和塑料接种账中操作比较方便。具体作法是先将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然后把刚出锅的料袋运到接种室内一行一行、一层一层地垒排起,每垒排一层料袋,就往料袋上用手持喷雾器喷洒一次 0.2多霉灵;全部料袋排好后,再把接种用
10、的菌种、 胶纸,打孔用的直径 1.52 厘米的圆锥形木棒、75的酒精棉球、棉纱、接种工具等准备齐全。关好门窗,打开臭氧消毒器,消毒 40 分钟;关机 15 分钟后开门,接种人员迅速进入接种室外间,关好外间的门,穿戴好作服,向空间喷 75的酒精消毒后再进入里间,接种按无菌操作(同菌种部分)进行。侧面打穴接种一般用长 55 厘米塑料筒作料袋,接 5 穴,一侧 3 穴,另一侧 2 穴。3 人一组, 第一个有先将打穴用的木棒的圆锥形类头放入盛有 75的酒精的搪瓷杯中, 酒精要浸没木棒尖头 2 厘米,再将要接种的料袋搬一个到桌面上,一手用 75%的酒精棉纱擦抹料袋朝上的侧面消毒,一手用木棒在消毒的料袋侧
11、面打穴 3 个。1 个穴位于料袋中间,其他 2个穴分别靠近料袋的两头。第二人打开菌种瓶盖,将瓶口在酒精灯上转动灼烧一圈,长柄镊子也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把瓶口内菌种表层刮去,然后把菌种放入用 75%的酒精或 2%的来苏水消过毒的塑料筒里;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后, 直接用手把菌种掰成小枣般大小的菌种块迅速填入穴中,菌种要把接种穴填满,并略高于穴口。注意,第二人的双手要经常用酒精消毒,双手除了拿菌种外,不能触摸任何地方。第三人则用 3.5 厘米3.5 厘米方形胶粘纸把接种后的穴封贴严,并把料袋翻转 180 度,将接过种的侧面朝下。第一人用酒精棉纱擦抹料袋朝上的侧面, 等距离地在料袋上打 2
12、 个穴,然后把打穴的木棒尖头放入酒精里消毒,再搬第二个料袋。 第二人把第一个料袋的 2 个接种穴填满菌种,第三人用胶粘纸封贴穴口, 并把接完种的第一个料袋(这时称为菌袋)搬到旁边接种穴朝侧面排放好。接完种的菌袋即可进培养室培养。用 35 厘米长的塑料筒作料袋,可用侧面打穴接种,一般打 3 个穴, 一侧 2 个,也可两头开口接种。用接种箱接种,因箱体空间小,密封好,消毒彻底,所以接种成功率往往要高于接种室。但单人接种箱只能一个人操作,只适用于在短的料袋两头开口接种。如果是侧面打穴接种,最好采用双人接种箱,由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个人负责打穴 贴胶粘纸封穴口,另一个人将菌种按无菌程序转接于穴中。(2)
13、菌袋培养 指从接种到香菇菌丝长满料袋并达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内的管理。菌袋培养期通常称为发菌期,可在室内(温室)、阴棚里发菌,发菌地点要干净、无污染源,要远离猪场、鸡场、垃圾场等杂菌滋生地,要干燥、通风、遮光等。进袋发菌前要消毒杀菌、灭虫,地面撒石灰。夏季播种香菇发菌期正处在高温季节,气温往往要高于菌丝生长的适温(2427),所以发菌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止高温烧菌。刚接完种的菌袋,3 个袋一层呈三角形垒成排,接种穴朝侧面排放, 每排垒几菌层要看温度的高低而定,温度高可少垒几层,排与排之间要留有走道,便于通风降温和检查菌袋生长情况。发菌场地的气温最好控制在 28以下。开始 710 天内不要翻动菌袋,第
14、 1315 天进行第一次翻袋,这时每个接种穴的菌丝体呈放射状生长,直径在 810 厘米时生长量增加,呼吸强度加大,要注意通气和降温。 在翻袋的同时,用 1 直径毫米的钢针在每个接种点菌丝体生长部位中间, 离菌丝生长的前沿 2 厘米左右年扎微孔 34 个;或者将封接种穴的胶粘纸揭开半边, 向内折拱一个小的孔隙进行通气,同时挑出杂菌污染的袋。这时由于菌丝生长产生的热量多,要加强通风降温,最好把发菌场地的温度控制在 25以下,超过 32菌丝生长弱,35时菌丝会停止生长,38时线能烧死。降温的方法很多,可灵活掌握。如减少菌袋垒排的层烽,扩大菌袋间距,利于散热降温;温室和阴棚发菌,白天加厚遮盖物,晚上揭
15、去遮盖物;室内和温室发菌,趁夜间外界气温低时,加强通风降温,有条件的可安装排风扇;气温过高,可喷凉水降温,但要注意喷水后要加强能风,不能造成环境过湿,以防止杂菌污染。菌袋培养到 30 天左右再翻一次袋。在翻袋的同时,用钢丝针在菌丝体的部位,离菌丝体生长的前沿 2 厘米处扎第二次微孔, 每个接种点菌丝生长部位扎一圈 45 个微孔,孔深约 2 厘米。 为了防止翻袋和扎孔造成菌袋污染杂菌,装袋时一定要把料袋装紧,料袋装的越紧杂菌污越低。凡是封闭式发菌场地,如利用房间、温室发菌,在翻袋扎孔前要进行空间消毒,可有效地减少杂菌污染。发菌期还要特别注意防虫灭虫。由于菌袋的大小和接种点的多少不同,一般要培养
16、4560 菌丝才能长满袋。这时还要继续培养,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 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 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村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可进菇场转色出菇。(3)转色管理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 表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
17、,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脱袋时的气候要在 1525,最好是 20。脱袋前,先将出菇温室地面做成 3040 厘米深、100 厘米宽的畦, 畦底铺一层炉灰渣或沙子,将要脱袋转色的菌袋运到温室里,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把柱形菌块按 58 厘米的间距立排在畦内。如果长菌柱立排不稳,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横架,菌柱以 7080 度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脱袋后的菌柱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这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 75%80%,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洗干净。脱袋立排菌柱要快,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维持保湿保温。待人全部菌柱排后,温室的温度要控制在 1720,不要超过 2
18、5。如果温度高,可向温室的空间喷冷水降温。白天温到多加遮光物,夜间去掉遮光物,加强通风来降温。光线要暗些,头 35 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 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天还是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 20 分钟。在揭开畦的罩膜我时,温室不要同时通风,将二者的通风时间要错开。在立排菌柱 57 天时,菌柱表面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 23 次,每次 2030 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当 78 天
19、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 1小时。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柱表面轻喷水 12 次,喷水后要晾 1 小时再盖膜。连续喷水 2 天,至 1012 天转色完毕。在生长实践中, 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柱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及处理办法。a.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如果脱袋时菌柱受光照射或干风袭,造成菌柱表面偏干,可向菌柱喷水,恢复菌柱表面的潮湿度,盖好罩膜,减少通风次数和缩短通风时间,可每天通风 12 次,每次通风1020 分钟。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 12,或高于 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
20、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 85%90% ,温度掌握在 1525。b.菌柱表面菌丝一直生长旺盛,长达 2 毫米时也不倒伏、 转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氧,温度虽适宜,但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这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柱上,加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迫使菌丝倒伏。如仍没有效果,还可用 3%的石灰水喷洒菌柱,并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时再盖膜,恢得正常管理。c.菌丝体脱水,手摸菌柱表面有刺感:可用喷水的方法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及菌柱表面的潮湿度,使罩膜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0% ,。d.脱袋后两天左右,菌柱表面瘤状的菌丝体产生气泡膨胀,局部片状脱落,或部分脱离菌柱形成悬挂状
2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脱袋时受到外力损伤或高温(28)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脱袋早、菌龄不足、菌丝尚未成熟,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造成。解决办法是严格地把温度控制在 1525,空气相对湿度 85%90% ,促其菌柱表面重新长出新的菌丝,再促其转色。e.发现菌柱出现杂菌污染时,可用型克霉灵 1:500 倍液喷洒菌柱,每天 1 次,连喷 3 天。每次喷完后,稍晾再罩膜。除了脱袋转色,生产上有的采用针刺微孔通气转色法,待转色后脱袋出菇。还有的不脱袋,待菌袋接种穴周围出现香菇子实体原基时,用刀割破原基周围的塑料袋露出原基,进行出菇管理。出完第一潮菇后,整个菌袋转色结束,再脱袋泡水出第二潮菇。这些转色方法
22、简单,保湿好,在高温季节采用此法转色可减少杂菌污染。(4)出菇管理香菇菌柱转色后,菌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 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a.催蕾: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 1022,昼夜之间能有 510的温差。如果自然温差小, 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 90%左右。条件适宜时,34 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会出现白色的裂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此期间要防止空间湿度过低或菌柱
23、缺水,以免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加大喷水,每次喷水后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盖塑料膜保湿。也要防止高温、高湿,以防止杂菌污染,烂菌柱。一旦出现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b.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不同温度类型的香菇菌株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是不同的,多数菌株在 825 的温度范围内子实体都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在 1520,恒温条件下子实体生长发育很好。要求空气相对湿度 85%90%。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积累加快,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出菇始期在秋季。由于秋高扫气爽,气候干燥,温度变化
24、大,菌柱刚开始出菇,水分充足,营养丰富,菌丝健壮,管理的重点是控温保湿。早秋气温高,出菇温室要加盖遮光物,并通风和喷水降温;晚秋气温低时,白天要增加光照升温,如果光线强影响出菇,可在温室内半空中挂遮阳网,晚上加保温帘。空间相对湿度低时,喷水主要是向墙上和空间喷,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当子实体长到菌膜已破,菌盖还没有完全伸展,边缘内卷,菌褶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褐色时,子实体已八成熟,即可采收。采收时应一手扶住菌柱,一手捏住菌柄基部转动着拔下。整个一潮菇全部采收完后,要大通风一次,晴天气候干燥时,可通风 2 小时;阴天或者湿度大时可通风 4 小时,使菌柱表面干燥,然后停止喷水 57 天。让菌丝充分复
25、壮生长,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就给菌柱补水。补水方法是先用 10 号铁丝在菌柱两头的中央各扎一孔,深达菌柱长度的 1/2,再在菌柱侧面等距离扎 3 个孔,然后将菌柱排放在浸水池中,菌柱上放木板,用石头块压住木板,加入清水浸泡 2 小时左右, 以水浸透菌柱(菌柱重量略低于出菇前和重量)为宜。浸不透的菌柱水分不足,浸水过量易造成菌柱腐烂,都会影响出姑。补水后,将菌柱重新排放在畦里,重复前面的催蕾出菇的管理方法,准备出第二潮菇。第二潮菇采收后,还是停水、补水,重复前面的管理,一般出 4 潮菇。有时拌料水分偏大,出菇的温度、湿度适宜,菌柱出第一潮菇时,水分损失不大,可以不用浸水法补水,而是在第一潮
26、菇采收完,停水 57 天,待菌丝恢复前面的催蕾出菇出菇管理,当第二潮菇采收后,再浸泡菌柱补水。浸水时间可适当长些。以后每采收一潮菇,就补一次水。冬季气候阴雨多湿。这时的菌柱经过秋冬的出菇,由于菌柱失水多,水分不足,菌丝生长也没有秋季旺盛,管理的重点是给菌柱补水,浸泡时间 24 小时,还可结合补充些营养成份如:糖和微量元素, 要注意保温保湿,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90%。并适当通风。二、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1、袋料栽培香菇的综合防治措施(1)严格把好菌种关在确定生产用的优良品种以后, 菌种是否被杂菌污染则是优质菌种最基本的条件。优质菌种可采用目测和培养的方法来确定。凡菌丝粗壮,打开瓶塞具
27、特有香味,可视为优质菌种。有条件的,还应抽样培养,同时还可检查菌丝生活力。(2)严格把好菌袋加工关塑料袋应选择厚薄均匀、无沙眼、弹性强、耐高温、 高压的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料切忌太湿,料水比掌握在 1:1.11.2;装料松紧适中,上下表内一致;两端袋口应扎紧,并用火焰熔结,在高温季节制菌袋时,可用 1:800 倍多菌灵溶液拌料,防治杂菌。(3)严格把好灭菌关常压灭菌应使灶内温度稳定在 100,并持续 8 小时; 锅内菌袋排放时,中间要留有空隙,使蒸气畅流菌袋受热均匀;要避免因补水或烧火等原因造成中途降温;从拌料到灭菌必须在 8 小时内完成, 从灭菌开始到灶温上升到 100不可超过 5 小时,以免
28、料发酵变质。(4)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中杂菌孢子的密度降得最低, 是减少杂菌污染最积极有效的一种方法。装瓶消毒冷却,接种、培养室先进场所,均需做好日常的清洁卫生。暴雨后要进行集中打扫。坚持每天在空中、地面用 0.2%肥皂水或 3%4%石碳酸水溶液,5%甲醛,1:500 倍 50%的多菌灵溶液及5%20% 石灰清水等交叉喷雾或喷洒,将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烧毁或浸入药水缸,以防污染环境和空气。(5)严格无菌操作接种到应严格消毒;做好接种前菌种预处理; 接种过程中菌种瓶用酒精灯火焰封口;接种工具要坚持火焰消毒;菌种尽量保持整块;接种时要避免人员走动和交谈;及时清理接种室的废物,保持室内清洁。(6)科
29、学安排接种季节必须根据香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生对温度的要求, 科学安排接种季节。过早接种或遇夏秋高温气候,既明显增加污染率,又不利菌丝生长;过迟接种,污染率虽然较低,但秋菇生长期缩短,影响产量。接种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25左右时为最好。夏季气温偏高时,接种时间应安排在午夜至次日清晨。(7)改善环境因子杂菌发生快慢和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环境因子, 特别是香菇栽培块或菌筒上的霉菌发生时应通风换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利于香菇生长发育时,香菇菌丝生活力旺盛,抗性强,杂菌就不易发生,反之,杂菌便会乘虚而入,迅速发生。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创造适宜于香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也是一项很重要
30、的预防措施。(8)减少菌丝未愈时发生霉菌,采取将门窗关好(定量开窗通风几次), 除去覆盖的薄膜,待控制霉菌后再盖上的措施。若个别栽培块发生霉菌,不要急于生处理,待菌丝愈合后再作处理,但需增加掀动薄膜的次数,并加强栽培室通风换气和降温减湿。(9)霉菌发生在栽培块或菌筒表面,尚未入料,一般可以采用 ph810 的石灰清水洗净其上的霉菌改变酸碱度,抑制霉菌生长。若霉菌严重,已伸入料内,可把霉菌挖干净,然后补上栽培种。霉菌特别严重的栽培块或菌筒,可拿到室外,用清水把霉菌冲洗干净,晾干 23 天后,再喷洒 0.5%过氧乙烯(ch3cooh )可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10)加强检查在气温较高季节,培养室内
31、菌袋排放不宜过高过密,以免因高温菌丝停止生长或烫伤,影响成品率。发菌 56 天后,结合翻堆要逐袋认真检查,发现污染袋随即取出。对污染轻的菌袋,可用 20%甲醛或 5%石碳酸或 95%酒精注射于污染部位,再贴上消毒胶布。对青霉、木霉污染严重的菌袋,添加适量新料后重新灭菌接种;污染链孢霉的菌袋,及时深埋。此外,要防鼠灭鼠,避免老鼠间接污染,对污染废弃的菌袋要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到处乱扔,以免造成重复感染。(11)袋料栽培中危害香菇的害虫主要为螨类和线虫。菌筒室内培养期间主要是的危害,后期主要为线虫。 培养室或栽培场发生害虫危害可喷高效低毒农药,1:1200 1500 倍的特杀螨,1:50 倍的杀虫乳剂和 1:500 倍的马拉松乳剂防治线虫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应根据当地的种植模式做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