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史4讲.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25119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4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近代史4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近代史4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近代史4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近代史4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金陵机器局制造的格林炮,开平矿务局,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处,1872年首次派遣30名赴美留学生合影,1863年入曾国藩幕府。1868年,上条陈提派出青少年赴美留学。1872到1875年,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任留美学生监督。后任清政府驻美副公使。回国后,因参与戊戌维新政变被清政府悬赏通缉。出逃香港,后再赴美。1912年在美国病故。,石美玉,最早留美的女学生。于 1896年归国,长期当医生。,时值壮年的 李鸿章,.,左一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 左二1896年欧游期间访问英国的李鸿章 左三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吾敬李鸿

2、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梁启超李鸿章(1901),“在相当于日本幕府末期的1860年前后,中国和日本一样,在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的威胁中走着艰难的道路,但是两者所处的环境各异,因而以后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日本推翻了幕藩制度,于1868年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国家,而中国却是在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有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只想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这就是洋务运动,但是这样的洋务运动在依然故我的政治体制下,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伊藤博文18401909年,明治政府成立前后的日本武士,明治维新时期的武士,日本明治天皇 18521912

3、,甲午战争日本宣战诏书,1895年2月8日,日军第6师动员大会,日军 旅顺屠城,在平壤被俘的中国军队,日军俘获的清军兵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总督府,台北帝国大学,台中大正路,蔗农在劳作,下淡水溪大桥,日本在台湾南部建立的神社,日据时代基隆港,皇民化运动中被迫穿和服的台湾妇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目的、道路、内容和做法的不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一定意义上也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二者不能划等号,甲午战争的失败不等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或彻底破产。 从全局看,洋务运动可以说“成功”多于“失败”。在兴办洋务的具体过程中,

4、不断有成功也随时有失败。 洋务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封建主义的土壤里第一次生长出资本主义,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从洋务运动的目的看,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与此同时,抵御外侮,求强求富。一定程度上,这些目的是达到的。(“同治中兴”、收复伊犁、中法战争做到“不败”或“稍胜一筹”) “以应该变而变,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而开始和发展;以应该变而不变,从而违反历史潮流而结束。”,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无比强烈的学习精神和变革意识 强大政府的主导 富有改革热情、改革魄力和能力的领导人 鼓励民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

5、拒绝全盘西化,将外来文明和传统有机结合 重视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经济改革到一定阶段后政治改革的跟进,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基础不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劳作方式不同: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日常百姓生活不一样:安居乐业、故土难离逐资源而存、四海为家 对待别国的态度不同:四海皆兄弟、各国和平共处侵略扩张、掠夺和倾销 文化不同:天人合一的和谐大同思想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 中日的不同:在和谐共处的思想下走大工业文明发展之路武力扩张下的市场的扩大,1867年12月,清廷决定派遣使团出访欧美。1868年2月,使团乘坐轮船从上海出发,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比利时、意大利、

6、西班牙等国,1870年8月结束访问回到中国。使团历时30个月,共出访11个国家。 1871年12月,日本考察团从横滨出发,坐美国公司的轮船前往美国和欧洲,先后考察了美、英、法、比、荷、奥、德、俄、丹、意、瑞士、瑞典等12个国家,历时22个月。,中国从1872年开始,派出3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到1875年,清朝先后4次共派出120名留学生,分别赴美学习法律、机械等专业。18771885年先后4次分别向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派出近百名留学生,学习制造、驾驶、矿冶、测绘海图、国际公法、铁路、桥梁等专业。 1866年(同治五年),在奕诉的推动下,同文馆内拟开设“天文”、“算学”馆,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7、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天文、算学馆最终得以开设。但是应考者寥寥无几,98人报名,31人正式入学,半年后只剩下10名学员,翰林、进士、举人无一报考。,日本在大量派出留学生的同时,还大量引进、聘请外国专家、技师和技工,最多时达400人,其中以工部省最多。同时,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日本开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1871年7月,日本政府设立文部省,参照欧洲国家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重点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大力兴办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非常注重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改革,完成了从“士人教育”向“国民教育”的重大转变。,洋务派对经济自由的压制,“正是不同的经济政策,决定了东方两

8、大帝国的不同命运”-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官督商办”,就是以招商方式,在政府监督下,利用商人资本创办民用工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李鸿章 总办(或督办)、会办(以及帮办)制度。总办由政府委派的官员充任,是代表官方的,实行集权专制;会办是在“股份较大的股东中”“公举”产生。 “官无资而有权,商出资而无权”的不合理现象。,“官督商办”的制度成因,“中体西用”的主导思想,在创办企业中表现为“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它是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与中国传统落后的政治制度嫁接的结果。 官工业的传统。私人企业得不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发展十

9、分缓慢,企业弱小,处于无法同官营企业竞争的劣势。 市场经济不发达,商人资本发展不充分,缺乏私人资本之间的联合,只有官府有能力利用其特殊的地位,依靠官僚的公共关系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创办洋务企业。 利益非中性的洋务派大官僚利用国家和私人资本实现谋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目的。,官督商办”的制度影响,“官督商办”模式中,“官”与“商”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界定模糊了产权界限, 使投资者的收益权受到了侵害。 对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 对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官督商办”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它承载的使命是实现从传统的产业向近代产业的转变。要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对私有产权的确立和保护。,“官督商办”是以政府为主导确定

10、的制度安排,在这个框架下,总办特权的设置,不仅使产权不完全,而且破坏了官商之间平等竞争的规则,通过模糊产权界限,留出了“公共领域”,等于是一种政府“设租”行为,由此产生了一个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圈和一批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的官僚富豪集团。这些靠“寻租”获益的分利集团是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对变革的进程造成干扰。,世界各国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也有过官办或“官督商办”工业的过程,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之初也曾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形式,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当企业经营出现腐败、低效率后,政府及时进行了调整,于1881年开始抛售官营工厂,实行官、商分离,向界定产权迈出

11、了决定性的一步,适时地完成了制度改进,也使过渡性的制度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主的改革,虽然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不能说它是失败的。整体上看,洋务运动推动了清末经济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国力。 甲午之败说明洋务运动存在问题,并不能说明洋务本身是失败的,只是说明当时学西方很不到位。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其只变器,不变制,是一种低层次的改革。,洋务运动使得国家政治格局转变为“外重内轻”、“汉重满轻”,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焕发一定活力。,地方势力的崛起。清末国内地方中央格局的改变。 汉人势力的崛起。汉族士大夫的积极性被激活。 学习西方。“师夷长技”的口号落到实处。,洋务运动从整体上来说,

12、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实践中,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洋务运动普遍缺乏精英的参与,中坚人才长期匮乏。 比如科举不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不会变;军队是练兵不练官;企业不仅要花重金购置机器,还要给洋人技师支付高额的薪金,很难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当时整个中国对于变法的需求不够,士大夫对于变法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虽然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了,但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没有收到很大的冲击乃至改变,士大夫仍然活在中世纪,在儒家建构起的天下秩序里思考现实。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没有变,人们学的、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东西和新事物关系不大,所以普通人也没有强烈的需求去学习新学,也没有意愿要

13、投入到这场变革中去。 当时整个中国对于变法的需求不够。,十九世纪末的国家生存危机,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边疆危机。,戊戌变法广义指的是自年公车上书始至年月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这一时期的政治改革运动。一般认为,在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中,康有为、严复等维新派人士发挥了主要作用,所以也有维新变法之谓。 狭义指的是“百日维新”,即自年月日光绪颁布明定国事诏至月日这天的改革运动。,洋务与维新,后期洋务派集团,是一股介于顽固派、维新派之间比较独立的相当活跃的政治力量。他们既主张采用西学策议变法,但又反对维新派那种比较全面的变;既与帝党、维新派有直接或间接的瓜葛,又与后党有千

14、丝万缕的联系。 “泰西诸邦,用举国之才智,以兴农商工艺之利,即藉举国之商力,以养水陆之兵,保农工之业。盖国非兵不强,必有精兵然后可以应征调,则宜练兵;兵非饷曷练,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则宜理财;兵与财不得其人,虽日言练,日言理,而终无可用之兵、可恃之财,则宜育才。” 盛宣怀(练兵、理财、育才),洋务与维新,铁路、矿务、银行乃至铁厂等工业企业的大规模举办和发展,新的教育事业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等的兴办,表明洋务事业并未因甲午战争失败而停顿。 一方面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不仅继续而且还大为发展,但在政治上仍不作任何改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改良派则把维新思潮推进到政治实

15、践的阶段。 “设议院以通下情”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并相应地进行军事、文教改革的话,那么,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欲将封建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的改革行动。,洋务与维新,“交替”与“交叉”: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在政治上是由封建专制向民主立宪过渡的“交替”关系,在经济文教等措施上是“交叉”关系。 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致富强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但这里的相同,只是某些具体做法,就指导这些行动的政治纲领来说两者却是对立的。洋务派的变法纲领止于练兵、理财、育才几项;维新派则是把这些看作具体实施项目,其“纲”则是设立议院制定宪法,实行君

16、民共主的民主制度。如果说他们均以维护清王朝为已任的话,前者维护的是专制的清朝,后者则是维护民主的、君主立宪的清朝。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根本分歧:动不动“根本之学”正是戍戍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分歧所在。而这一点,洋务派同顽因派却是一致的。由于这种“一致”性,就有可能在反对维新派上站在一起。但由于洋务派在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致富强,并相应地作某些政权机构改革,这又与“一意守旧”的顽固派发生矛盾。,洋务与维新,“中体西用”“西体西用” “中体西用” “中西合一” 劝学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等九篇,中心意思是保护中学的“体”。 外

17、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矿学、兵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十五篇,基本上都是讲学习西学的科学技术以致用的问题,兼及中学与西学的有机联系,从理论上总结了洋务活动和“中体西用”的体系。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官僚一般只讲学西艺,避免提学西政,而张之洞却在劝学篇中提出“政艺兼学”的命题。张之洞对西政议院制的称许不逊于某些维新派人士。洋务派官僚代表刘坤一、张之洞对洋务运动指导方针“中体西用”有所突破,主张“中西合一”,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向荣禄告秘吗?,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明定国是诏,变法运动开始。 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

18、杨锐, “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八月初二日,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 “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 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见袁世凯,密谋围攻颐和园,或囚或杀慈禧太后。 八月初五日,袁世凯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密。 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 上谕中康等人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八月初九日,有旨: “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治罪”。 八月十三日,处决六君子。 八月十四日,宣示罪状,“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

19、,劫制皇太后及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戊戌变法的性质是立宪吗 ?,关于戊戌维新的性质问题,戊戌维新的根本目的是逐步改变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采用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而谋求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本质上看,戊戌维新运动应该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它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本不净,百事皆非”,“尽弃旧习,再立堂构”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谭嗣同认为“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根本是“法度政令”,康有为也认为,洋务派“变事而已,非变法也”。,1、维新派是否力图限制君主权力; 2、维新派设

20、计的制度局等机构是否旨在限制君权; 3、戊戌变法是否以规范君权行使为目标;,维新派从理论上认为中国在当时设立议院的时机尚未成熟; 制度局等机构并非旨在限制君主权力; 百日维新期间也没有立宪举措。,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一次规模较大的政治改革运动,也是在救亡口号感召下的一次影响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它试图以君权为主导,雷厉风行,刷新政治。在此过程中,近代西方公法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此后的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次变法并不试图把政治构建纳入法治之下,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立宪改革。,严格来讲,戊戌维新还谈不上是一次制度变革,虽然变更制度已经作为一种目标被提出来,也开始对当时的政治制度进行检讨,如果

21、这次变法没有中断的话,可能它还是能够走到制度变革的层面上的。,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 (慈禧、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 最高当权者、领导者、中坚力量、军队、大众 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颠覆性的思想可能成为改革的思想基础吗?),戊戌变法是一场体制外的 政治精英主导的激进变革,变法者没有官场经验,充满焦虑。 变法急功近利,毫无章法。 变法触犯广大官员的利益,遭到顽固派、温和改革者等既得利益者的一致反对。 体制僵化,改革者无法进入政治中心,缺乏政治经验;而有政治经验的官僚没有改革热情。 关键是具体操作出了问题,忽视了帝后二元结构这个基本的政治事实,陷入牝鸡司晨的古老政

22、治话题的迷思之中。,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乐见中国按西方的模式进行改革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不了解,不理解,戊戌变法的大多数变革都还停留在传统政治层面,如裁撤冗员等。 百日维新最激烈的一项改革是科举考试废八股,保留选拔人才的形式,但改变选拔的内容和标准。 提倡发展工商业。 戊戌维新的最重要贡献在于这是近代中国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政变后,中国政治出现一次严重的倒退。新法尽废,只留下一个京师大学堂。,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京师大学堂,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23、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两个主要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整个朝廷的政治出现反动和保守势力的回潮。 随着基督教势力进入中国,民教冲突逐渐呈现扩大之势。,民教冲突的产生,“还堂”问题一直没能妥善解决,不断激化着天主教与官府、地方的矛盾。 天主教一直试图进入社会底层,构建一套非常坚实的组织框架和信仰体系,因而也是高度排他的。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天主教禁绝偶像崇拜,动摇乃至否定中国的祖先

24、信仰;中国民间一些习俗和地域性风俗也与天主教的主张产生矛盾。),清政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一旦出现民教冲突,官府总是向着教会吗? 至1949年,全国的天主教徒约270万人,加上新教约300万人。可以看出,宗教传播的主要阻力来自民间,而这种阻力其实又得到官方的支持,官方可以说一直有意培植民间对天主教势力的敌对情绪。 政府不出面澄清事实,往往使得荒诞不经的事情激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民教冲突,很大程度上掺杂着官方纵容的背景。 天津教案。,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义和团发生在山东不是偶然的,是民教冲突的延续,而这种冲突又因为德国的蛮横侵略行径而被大大激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法尽弃,民教冲突开始脱序

25、。官 洋 的逻辑与“民气可用”。民,关于义和团的几个相关问题,东南互保(洋务运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相对理性的官僚。) 退还庚款(新教传教士推动美国第一个退还庚款。) 义和团的功绩(义和团粉碎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吗?)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能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王光祈译,上海书店2000年,1901年9月,按辛丑条约规定,专门办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撤销,改为仅办外交的外务部。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变通政治筹议先务四条折、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三折”规划了变法基

26、本的纲领和方案,具有强烈地突破“中体”的倾向,成为 “新政”的蓝图。 “三折”呈上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即下谕旨说:“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舍此更无他策。昨据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可行者,即着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 “中体西用”有所突破,主张“中西合一” 。,清末新政长期以来被人们说成是 “伪立宪”“假维新”,是一场“政治骗局”,但是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早熟”的革命中断了大好的改革进程。,清末新政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它既是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加速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又是一场促进清王朝的加速灭亡,为革命日后发展潜伏

27、危机的改革。,新政是清朝最认真的一次改革。经过和西方近七十年的接触和碰撞,中国新崛起的一代士绅阶层、绅商阶层已经站在历史的前台,朝廷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创办新机构、废科举等有序推开,民营工业出现发展高峰,朝廷的财政状况大为好转。,清末新政的几个相关问题,预备立宪(君主立宪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就其本身而言是个选官制度。科举制错在它绑架了教育制度。废除科举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纷扰,但这种不稳定还不足以颠覆整个王朝。) 满族亲贵收权(亲贵们以为抓住所有权力和资源就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但是,让人永远掌权的选择等于自我毁灭。),改革的历史经验,改革背景及时机选择 (冲击反

28、应:适应性和前瞻性变革) 改革重点与方式选择 (“一揽子”解决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改革措施与策略选择 (具体的政策措施:经济、外务、中央和地方关系) 改革成本与利益选择 (实施成本:社会在改革中所花费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综合;摩擦成本:改革涉及的利益调整和权力在配置引起的紧张、冲突和对改革进程的阻滞),结论与启示,选准改革的最佳时机(最坏时机) 选择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政府制度供给与民众需求之间要达成均衡) 改革要考虑民众的承受力(防止把大量实施成本转移给民众) 注意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权威合法化) 处理好与外国的关系 富有改革热情和改革能力

29、的领导人,晚清改革的启示,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改革已成共识,但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 官员在改革的过程中打着改革的名义,各唱各的调,改革措施到 基层完全走样,“能捞一把是一把”的情况屡见不鲜。 改革的红利由一小部分权贵在分享,改革的成本却由大多数草民在承担。 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与旧的利益集团发生冲突,改革成为表演场,没有人真正做事。,晚清改革的启示,改革一旦发生,万万不能停顿。 因为改革已经触动了一部分,使得尚未触动的那一部分变得更为丑陋、分外触目,此前尚能忍受,此时已不能忍受,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清末改革不可谓无诚意,不可谓不“俯允民情”,但是不能改革到一半,摸到一块最大石头搂在怀里不动弹,那就只能让后面的革命赶上来扑倒。,危机多半发生在改革中途,而且是经济繁荣年代,这就颠覆了中国人此前的一个革命观: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烈。革命其实很“势利”,弹簧压得最紧,未必有反抗,一旦走向改革,弹簧松,社会则爆发报复性反弹,大规模抗议多半发生在此时。 改革既已发生,从此就意味着与革命赛跑。摘自朱学勤:重读托克维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